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居士的社会责任--[释了幻]婚姻与佛法


   日期:2008/10/11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1、实行布施、福利群众
社会,是我们的大家庭,我们是社会的一份子;唯有社会安定繁荣,我们才有幸福可言。否则,社会动乱不安,人必忧心彷徨,所以身为社会一份子的我们,绝对有责任安定社会,造福社会,以及服务社会。何况人是不能离群独居的,我们日常生活所需,无论是物质供应,或是精神互助,皆依赖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合作与支持;我们诚应以感恩图报之心,来回馈社会。
夫妻共同参加宗教活动、公益慈善活动,有助于增进共识,提高道德修养。
特别是佛弟子,更要尽个人的与力量来安定社会,服务群众。不管是慈善福利,或是文化教育事业,皆应参与,贡献自己一份力量;或弘扬佛法,为他人提供精神食粮,为社会除暴安良,所谓财施,法施,无畏施,以尽自己对社会应尽的责任。
至于法布施,尽力而为。例如:学校教育,文化事业,以及佛学讲座等弘法活动,无一不是法布施,无一不是尽佛弟子对社会的责任。要以《华严经》“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一己求安乐”之语自勉,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慈善活动,对修桥补路、救灾济贫的善事,皆应积极为之,要以我们有限的物力、智力、体力、心力,不断地修行布施功德,以增长自己的福德资粮。
要养成随时修布施的观念和习惯,布施要随力随心。给贫病急难做布施是大功德;拥护佛法、培养弘法的人才,也有无量功德。

2、融入社会、影响大众
社会生活,凡是人的生活,便不能脱离社会,在家的佛教徒,除了家庭之外,社会生活也是非常重要。为了工作谋生、为了求学深造、为了服务社会,都需要跟社会接触,同时要将自己融入社会,才能被社会大众接受而影响社会。
社会生活可以包括学校、工作、商业、政治和宗教信仰等。不管是那一种社会生活,基本的态度和认识是不能离开礼节、威仪。而基本的礼仪是从衣着仪容的整齐、清洁,乃至言谈举止的礼貌和亲切。必须对上尊敬、对下谦虚、对左右平辈礼让,不论举手投足、一言一行,对任何人不可有骄傲心和轻慢心,一律以尊重和礼貌对待。所谓“敬人者,人恒敬之”,其实尊重人,也就是尊重自己的一种表现。
心智的开发与净化。
要在与社会大众相处中,注意心智的开发与净化,事实上,开发心智和净化内心的染污,都不可能凭空得来。无始以来,我们已转生过无数次,由于没有应用启开的法门来净除业障,所以仍停留在凡夫的阶段。同样的,将来不论我们还要再转世多少次,如果不修持,也会一直停留在同样的阶段。因此,不论我们听闻何种法教,都应每天修持,并实际将它运用在日常生活上。
修行不会与世俗的事业成就发生冲突的。事实上,修行可以帮助人心灵上的成长,及世俗事业活动上的成就。
经由学佛与禅修,我们学会如何放松自已,保持平静祥和。以这份宁静的心,我们才能知道在繁忙杂乱的生活中如何自处。禅修还有很多益处,经由修行我们可以增长。日常一切事都要仰赖我们的,因此经由禅修和菩提心的培养,他人会感觉到你的改变,而认为你是“众所欢迎的人”。
有些居士,当他们信佛学佛之后,竟与他们的社会关系疏远了、冷淡了、隔阂了,甚至被人视为孤独、冷漠、不近情理的怪物了。这不是一个居士应有的态度,修道的居士,也是不该如此的。
一个理想的居士,对于名利物欲,固然要冷,对于社会公益,仍当要热。事实上,在佛教史上,凡是有大成就证大果位的人,对于社会的大众,无一不是热烘烘的。这种热,就是悲心──菩提心的流露。信佛学佛,是为发菩提心,学佛之后的居士,反而放下了菩提心,岂不成了背道而驰?最低限度,一个居士,不该是惹人讨厌的对象。要不然,那就是他没有尽到应尽的义务,乃至是亏辱了职守!
一个佛教徒的本色,应该是多尽义务,少享权利,才能获得他人的尊敬和爱戴。

3、行“四摄法”
学佛居土对社会要行四事,即佛陀教诫的“四摄法”:第一就是要布施,第二就是爱语,第三就是利行,第四就是同事。
大家都能以这四摄事来行持,那么我们这社会绝对会成就,成就什么呢?成就和乐、无争,大家都活得很快乐,
第一就是要布施。
布施,分有财施、法施、无畏施三种。对于缺吃少穿的人,用财施;对于求知心重的人,用法施;对于怯弱者,给予无畏施,即用种种的方法去消除别人的恐惧,令其无畏。理想的布施工作,最好能三种并重,但一般的人,在现实生活的驱迫之下,对于物质的要求救济,远比对于精神的要求寄托,更为急切,首先使他吃饱了、穿暖了,才能再谈精神的追求。
慈悲也要大雄力。在现代社会中,无畏施的部分表现得并不够,当今社会已养成“不叫强者住手,而要弱者住口”的习性,社会大众普遍自私怯弱,缺乏起码的人道精神。而佛教界大都只注重慈悲某些方面,例如赈灾、济贫。而相对的,佛教的勇猛大雄力则被忽略了。面对世间强者欺压弱者时,很难适时展现大雄力。当众生在恐惧彷徨时,若能施无畏,就算不能帮他解决问题,至少可以让他不孤独。
第二就是爱语。
《无量寿经》曰:“和颜爱语。”爱语摄是随着众生的根性,以温和慈爱的言语相对,令他生欢喜心,感到和蔼可亲而与之接近,以达到度化对方的目的
第三就是利行。
利行摄是修学佛者,以身口意诸行皆有利于人,感化众生共修佛道;学佛居土必须要顾全社会公益、大众利益,对社会利益福利一定要兼顾,若兼顾不到,那么社会就会产生自私。
第四就是同事。
同事摄是修菩萨道者,要深入社会各阶层中,与各行各业的人相接近,做其朋友,与其同事,在契机契缘的情况下,而度化之。
菩萨济度众生,必须先行此四摄法,使众生爱我敬我信我,然后方能听我劝导,修行佛道。

我们对社会道德,对社会生活要完全健全者,必须要行这四事。
在学校,对师长应尽到礼敬、服从和爱戴的责任;对同学应该尽到谦让、原谅、关怀的责任。彼此的相处,除了向师长、同学学习学问、经验、知识和处世为人的长处之外,要谅解他们的缺点和错误,取长补短。不跟同学计较,不向老师抱怨。有事要诚恳地请教和商量,不做背后的批评或互相间的搬弄是非、说长道短。
在工作的场所,对上级、领导管理阶层,应该体贴、忠诚;对同事应该协助、支持;对属下应该关怀、体恤,使得上下左右,都因为你的关系而同心同德、同甘苦共患难;要把工作当成自己的生命来看待。虽然是为公家或老板而工作,还是要想到:不论是老板或职员,都是在同一锅中吃同样的饭,不过彼此扮演的角色,所站的方位不同而已。如果能如此想,一定可获得老板的信任及同事、属下们的信赖,自己也必然会感到非常地稳定和愉快。
在商场中,虽然各自都是为利益而有所接触、交涉。于往返交涉中,要以诚信和尊重来应对。自己希望赚钱,更希望他人也得利益,以这种双赢的存心,一定能促使自己在商场中,受到重视与推崇;明明知道如此做会吃亏,而对方也很清楚你是吃亏的,虽然在物质上有所损失,可是在信誉和人格上,却受到对方的肯定和感恩,这种事还是值得做,能吃得起亏,也是一种慈悲的表现。
当然在商言商,做生意不等于做布施,以经商之盈余做布施较实际,不要以经商的资本而行布施。
政治的社会生活——做一个佛教徒也不可能脱离政治的生活和影响。应该参与选举并珍惜投票权,对国家、政府应尽纳税人的义务,和关心政治的责任。其目的是希望建立富强康乐、安宁和谐的社会环境。这也就是我们学佛人的理念,从提升人的品质,而做到建设人间净土。
对自己要负责,对社会要尽责,透过政治管道的运作,而完成建设人间净土的目标。
佛教徒的社会生活,就是从净化人心进而净化社会,所以用佛法来帮助自己,用佛法来关怀社会,并且鼓励社会的大众爱护大众的社会。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了幻       婚姻与佛法)(五明学佛网:了幻       婚姻与佛法)  

 了幻法师:改名是否就能改命? 

 了幻法师:婚姻不幸福是否有办法改变? 

 了幻法师:一生做好人,为什么婚姻还是不幸福 

 了幻法师:丈夫有了婚外情,妻子是否也可同样报复? 

 独尊湛现:《心经》深刻地表达了幻相的无常 

 了幻法师:一生做好人,为什么婚姻还是不幸福 

 了幻法师:戒邪YIN与福报 

 了幻法师:在家女众学佛必看!您的模范是她们 

 了幻法师:婚姻不幸福有办法改变吗? 

 了幻法师:如何化解婚姻带来的痛苦 

 了幻法师:怎样改善不如意的婚姻 

 了幻法师:夫妻是冤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