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日期:2008/10/16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一位学生问他:“什么是人生之道?”

“一愿叫你行,二愿也叫你行。”法眼禅师直截了当地回答道。
曾经有一位资深的慈济志工,不但精进且多做少说。有一次她随团前往海外的据点助缘活动,由于有安排她需在活动中与众分享心得,此事让这位志工深感惶恐,在向上人告假时,她问上人:“我不大会讲,要怎么上台与人分享?”上人安慰她说:“说你所做,做你所说。”并说:“只是很会讲,叫做好听,很会做的人一旦讲出来,那才是受用。”

唐朝法眼文益禅师也是一位非常重视积极实践的禅者。有一次一位学生问他:“什么是人生之道?”法眼禅师直截了当回答:“一愿叫你行,二愿也叫你行。”这就是证严上人常常教诲弟子所强调的一句话:“做就对了。”也是孔子所说:“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用嘴巴讲或靠嘴巴念是很容易的事,要身体力行、多做少说则较困难。因此佛家才说“难行能行”,而没有人说“难念能念”,盖因动口容易动手难。经文如果只是用嘴巴念,会很容易忘记,用手做出来,用脚走出去,才会体会深刻,此谓之“行经”,意即“实践佛法”之意。也就是用积极的态度去力行,用主动的精神去付出,在深入苦难深处,亲手遍布施之际,去体悟生命的真理大纲。这种摄受,才会令人难忘。

生活中的学习也是一门学问。要汇聚并巩固所学的知识令其提升成为智能,就要“学而时习之”。只会学习但不去实践,或只会说不会做,或只会做事而不会领悟道理,这样智能当然难以增长,心灵当然也不会有成长的喜悦。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就是告诉我们:学习后再实践,这样学以致用,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证严上人教诲弟子:“做中学,学中做。做中觉,觉中悟”就是劝勉大家要“知行合一”“言行并重”的意思。如能这样,就会懂得“温故知新”的意境了。

慈济人不是佛学的理论家,而是佛法的实践者。在慈济世界里有许许多多感人肺腑、动人心弦的故事,无论它是写出来或说出来,其真正动人的力量是在于“做出来”。现今社会,教条式的言论很多人会讲,但事必躬亲及亲力亲为的以身示教者,则属不易。眼高手低的人常会是说起话来天下无敌,但做起事来却有气无力。多做少说的人则是听佛所说道、行佛所行道。

不做则已,要做就是用心投入,默默奉献无怨无悔。不说则已,要说就是雅言正语、和言爱语,如此不但自我祝福,也令他人受用。生活中如果能常常学习口吐莲花,并且身行好事,则自己的耳朵常常听自己嘴巴说出来的好话,而自己的身体常常依自己嘴巴说出来的好话再去付诸行动,如此的生活情境与内在心境,当然就会满心欢喜、吉祥如意。

“说一丈不如行一寸”。满腹的经论或满口的爱心,如果不能化为实践,就有如敲锣一样,虽然很大声但不会感动人。读的再多,听的再多,说的再多,但却不去付诸实行,理论呱呱叫,行动不对号,则所言将流于空洞,所学也仅仅停留在思想的层次,如此就很难做一个“言出必行”的人。

一个人的品德,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里本来就有的,而是不断地透过学习与实践,经过日积月累的熏陶与铸造而逐渐形成的。“坐而言”只是停留在理论的阶段,“起而行”才是化理论为实践。唯有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如此“学而时习”,我们才有可能亲身感受“不亦悦乎”。

不过,我们也千万别忘记 ──“路要走出来之前,要先问出来。”还没问清础就冒然地走,这样很容易迷失方向。若要言之有理、行之有道,就要先学习“不耻下问”及“虚心求教”。行有余力之后,再学习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能身体力行已属不易,但还要自我警惕,切莫一意孤行。刚愎自用的人会流于闭门造车,孤芳自赏的人易落入自我封闭。

生活中,如能时时专心听、用心学,然后再恒心做,则“做我所说,说我所做”,那就是“自觉觉他”的美妙境界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坐而言       起而行)(五明学佛网:坐而言       起而行)  

对不起,暂时还没有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