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索达吉堪布:只有能安忍的人才是真正的佛子


   日期:2008/11/29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摘自:《修心八颂》略释

秉性邪恶众有情,恒为猛烈罪苦迫,
见时如遇大宝藏,愿恒惜此难得宝。

这一个修法极其殊胜。如果一个大乘行者没有具足这种功德,即生成佛是不用说了,就连一般世间的成就也难如愿。因此,我们要重视这个大乘修法中的殊胜窍决。


现在是末法时代,大多数众生的秉性都显得很恶劣、粗暴和横蛮。他们相续中充满了邪知、邪念和邪见。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他们呢?如果因为众生秉性下劣而蔑视、厌烦,从而远离这些众生,显然是不对的。这些道理在《入行论》中有详细论述,你们可以参阅。

众生和佛在本性上、究竟实相上,虽然没有一点差别,然而,在显现上,众生被烦恼所逼迫,身心都不得自在,从而形成了这样恶劣的秉性。也就是说,众生是因为往昔无量劫以来,自己造了无数猛烈的罪业,被这些罪业所逼迫,没有自在,从而形成了极其恶劣的秉性。

然而,我们应该相信,大多数众生,尤其是信佛学佛者,都愿意制止自己的烦恼。但强大的业力使这些美好愿望不能实现。比如嗔恨心大的人,深感嗔恨烦恼的痛苦,每当嗔恨心平息下去以后,他们心里都有份煎熬,有份挣扎,心灵极为不安。每次都想:下次再不能这样了。但当一遇嗔境,就又旧病重犯,这样反反复复,受尽折磨。

因为无始以来业力所带来的果报,如果今生不以精进修持来断除烦恼,来世就会更加不自在,更可怜,更悲惨,最后终于堕入三趣,感受无穷无尽、不可思议的痛苦。

这个时代的大多数众生,因为身心不自在的缘故,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甚至毫无理由地对众生做伤害。作为修行者的我们,自己的烦恼还没有断除,是一个受外境所转的凡夫,当然也会常受恶劣众生的伤害,遭受痛苦与不安。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样的情况呢?应该按照这里的窍决来对待。这一颂和第二颂有相似的地方,但这一颂更进一步讲述了更深一层的修行窍决。
“见时如遇大宝藏”,虽然各种众生有贪心大的,嗔心大的,痴心大的,慢心大的以及疑心大的,但是,我们也不可能远离他们,这一点在第一颂当中曾经讲过了。《佛子行三十七颂》也说:“欲享善物之佛子,一切损害如宝藏,是故诸众无怨心,修忍辱是佛子行。”

每当众生损害我们时,不但不生厌离和嗔恨心,反而将他们当作大宝藏,这种窍决口头讲起来容易,心里却很难这样观修,行为上就更难加以实施了。可是,我们必须要首先明白道理,然后渐渐地进行修持。凡事开头难,等慢慢习惯也就成为自然。比如刚开始学电脑时,会被操纵电脑的复杂程序弄得晕头转向,但,一但熟练之后,电脑就会成为工作的一种方便。当我们开示修这窍决时,也会觉得与自己很难适应,只要自己坚持修下去,依靠上师的加持,不断地磨炼,以后再和各种不同的人接触时,就可以运用自如了。

寂天菩萨说,假如他们害你时,一定要对他们生大悲心,如果不能生起大悲心,至少也不能生起嗔恨心。以前,仲敦巴尊者问阿底峡尊者:“如果人打我、骂我、杀我的时候,我应该怎么办?”尊者的回答和后来土美仁波切对此所作的回答在意义上颇为相似,即“吾虽无有少罪过,何者欲断吾之头,然以悲心其诸罪,自身代受佛子行。”

青海省有位著名的喇嘛嘎秋仁波切(至今仍健在),在文革期间受到了批斗,在每一次被押至会场之前,就开始发心:“今天我要为渡化无量无边的众生而发心修安忍波罗密多。”并称这是“发心殊胜”。批斗开始了,人们打他、污辱他、诽谤他,而他安住于无缘空性中修安忍波罗密多,他称这是“正行殊胜”。最后批斗结束,他默默地念回向文:“将此功德回向给所有打骂我的人,也回向给一切众生。”并称这是“回向殊胜”。文革结束,宗教政策恢复了,许多当年曾经批斗过他的人,来嘎秋仁波切面前请求忏悔,但他平淡地说:“你们没什么可忏悔的,如果不是因为你们,我就无法修安忍,这是个殊胜的方便。我现在一点也不恨你们,相反,你们大家是有功德的,请不要做什么忏悔了。”这就是大乘菩萨与众不同的道德与风范!

实际上,害我的人真和如意宝一样,是成佛不可缺少的助缘。佛曾说,只有能安忍的人才是真正的佛子。无论是在《入行论》、《佛子行三十七颂》,还是在《修心八颂》当中,都为大乘行者树立了如是相同的标准。所以,我们面对怨敌,应该象报答大恩上师那样去报答他们。因为对于我们修忍辱度的大乘人来说,怨敌就是无穷无尽的宝藏,所以说要“愿恒惜此大宝藏”。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