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达真堪布:《菩萨宝鬘论》讲记(四)


   日期:2011/7/12 14:1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菩萨宝鬘论》讲记(四)

达真堪布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在这里给大家继续讲《菩萨宝鬘论》。这部论典的内容非常实际,对我们非常有帮助,也能很好地对照我们的相续。这几天在学修《菩萨宝鬘论》的过程中,大家明白了很多道理,也发现了自己的很多错误,也有一定的决心想改正,这才是闻法的真实利益。若是没有对照自己的相续,没有一定的变化和进步,闻法再多也没有太大的意义。现在大家都很受益,对此法也非常有信心。下面还有很多偈颂要讲,希望大家不要错过每一个机会,好好地去领悟,去修持。
  
  远离一切散乱境,依止殊胜寂静处。
  
  我们在学佛修行的过程中,尽量要远离散乱的境相。这些境相有外在的,也有内在的。外在的境相主要是指环境。修行的环境也很重要。我们现在没有太大的力量,很难改变环境。很多的时候,我们不仅没有转变环境,反而被环境转变了。其实,如果我们有一定的修行,有一定的定力,有一定的智慧,就可以转变环境。但是如果我们没有这样的力量,就要选择一些比较清净,对修行有帮助的环境。
  
  环境与周围的人都很重要。我们没有开悟证悟,没有登地之前,会被环境、恶友转变和影响。所以你们这次到山上来,到寺院里来学修是对的。我们现在需要这样的一个所依,一个助缘,否则很难进步,很难突破。我们这个地方和一般的寺院不一样,这里有正法,每天都可以修持正法。现在很多道场、寺院都没有正法,也学不到正法。去那样的地方,对我们的修行不但没有多大的帮助,反而还会有障碍。
  
  你们肯定有过这样的经历,跑过很多寺院,也去过很多道场。现在很多寺院、道场都变成使人的相续散乱的场所了。跑来跑去,走来走去,相续容易受到严重的染污,这样瞎跑没有多大意义。所以,我们首先要选择一个殊胜的道场,然后在那里学修。现在交通方便,能住几天就住几天,也不是要长住。这个也要靠缘分,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机缘,都有这样的福报。修行不能勉强,一切随缘。若是自己有这样的机会或机缘,也不能错过。
  
  我经常跟大家讲:“任何时候都要把握适度,不紧不松。”包括到寺院、坛城修行也一样。有的人特别执着、勉强,没有这个机缘,还非要强求,这是错误的;有的人有这样的机缘,但是不珍惜,不重视,这也是错误的。
  
  其实依止寂静处是对的。我们的历代祖师都是依止寂静处而最终成就的。不依止寂静处怎么成就呢?修行是要在生活和工作中,但是,如果没有一定的智慧和修行很难把握自心。我们刚开始的时候尽量依止寂静处,依止善友,尽量远离散乱的环境、场所和恶友,这点很重要。
  
  朗措玛寺是个实修的道场,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寂静处。这里只有正法,只有实修,没有别的。这里的人,和其它道场的人不同,他们都受过教育,都有一定的修行。所以我可以很负责地告诉大家,他们都是善友。若是有这个机缘和福报,希望大家都能到这里来修行。你到这里来,只会有收获,不会有损失;只会有进步,不会有退步。
  
  朗措玛寺现在和以前不一样了。通过大家的帮助,这里的条件也好多了,所以我希望并且欢迎大家到这里来学修,这样对你们今生的解脱有极大的帮助。也可以说能在这里认真学修的人,今生绝对能解脱,能即身成就。
  
  在山上修行肯定轻松、容易、方便。但是如果你暂时没有这个福报与机缘也没有事,你就努力做。有人说:“我有家,有工作,离不开怎么办啊?”没办法,你只能先把自己的家变成寂静处,把家人变为善友,尽量在生活、工作中修行。如果你暂时不能到山上,到寺院修行,也不要着急。做功课也不是很重要,你可以先不学不修,先祛除家里的这些障碍。把家庭内部的关系处理好,把家人照顾好,感化他们,让他们高兴、感动。不然有很多障碍,修行也难。
  
  我们这些同修当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人,自己表法表得好,在家里现身说法,让家人非常感动。家人特别支持,到时候就会提醒:“哎,快要上课了,快要修法了。”家里人高兴,不但不阻碍自己,甚至还帮助自己,提醒自己,让自己学修。这种人上山也没问题,家人支持——老公拿钱,儿女拿钱,不但有路费,还能做一些功德。我们也应该这样,先别执着修行,先把自己的家变成寂静处,把自己的家人变成善友,这样不用离开家也能修行了。
  
  学佛修行的条件、助缘具备了,处处都可以成为寂静处。现在科技发达了,在家里通过互联网,随时都可以亲近上师,听上师开示,和同修们共修。不用设佛堂,设坛城,迎请上师三宝,也不用和同修道友联系。把电脑打开,里面应有尽有,上师父亲有了,坛城母亲有了,同修道友、兄弟姐妹也有了,全家欢聚,开心、快乐啊!应该这样修行。依止寂静处,依止善友很重要;远离散乱,远离恶友也很重要。
  
  我们应该怎么办呢?现在有两个选择:第一,如果你有机缘,就到我们这个清净的道场和大家共修。你到这里来,上师、坛城、道友都齐全了。这个不用靠科技,直接就可以来。这么好的机缘也是宿世修来的福报啊!第二,如果没有这个机缘,是自己修行不够,不能怨别人,只能怨自己。你没有福报去接触上师、坛城和这些金刚兄弟姐妹,应该忏悔自己的业障。因为各种缘还没有了,债还没有还,福报修得不够,法缘不是很殊胜。要在家里、在单位好好修行,这时修行的助缘少,差不多只能靠自己了。你自己要努力,要用佛法和修行来改变心态,转变相续。心态一改变,一切都会改变。自己的小家也会变成寂静处,这样就可以远离散乱,依止寂静处了,家人也变成善友了。现在有的家庭夫妻都信佛了,甚至都修行了,和以前不一样了,以前是恶友,是造恶业的伴侣,现在都变成善友,做善业的伴侣了。
  
  不管是母子还是夫妻,进入佛门了,尤其是进入密乘了,都是金刚兄弟,相互之间不能再造业、再伤害了,否则罪过就大了。以前是家人,或者是一般的普通的朋友,若互相伤害是犯错。现在都是金刚兄弟姐妹了,再互相伤害是破密乘戒!以前是错,现在是恶!密乘十四条根本戒,第三条就是金刚兄弟之间不能有矛盾,否则就是下地狱的因!大家还是没有认识到,没有明白,甚至有的人根本不把这些当回事。
  
  有些家庭,夫妻之间或者母子之间叫一声“师兄”,有人觉得很奇怪。这有什么奇怪的,都变成佛友了,在密乘里同修道友是金刚兄弟,因为都依止了同一个上师,依止了同一个坛城,就等于是同一个父母生的孩子,难道不是金刚兄弟吗?金刚是恒常不变的意思。金刚兄弟之间的关系一直到成佛都不能变,变了就是破戒。不能破坏这种关系,破坏了就不是金刚了。显宗里也讲佛友、善友,不能变成恶友,若是成了恶友,就破戒了。我们修行是要将生命变成慧命。这就要靠坛城母亲和上师父亲,他们两个之间才会培育慧命。
  
  大家要仔细地考虑,自己是不是真心想解脱成佛?很多经典、续部里讲,若是想要将生命转变成慧命,将轮回转化为涅槃,将娑婆转化为净土,以及最终成就佛果,都必须通过密乘、金刚乘,必须要靠上师父亲、坛城母亲。这些道理大家一定要明白。
  
  我们不能盲目地学佛修行,首先要明白道理。全家都能学佛修行,这是多大的福报,多好的缘分啊!但是也要如理如法地学佛修行,否则也会犯戒。学佛修行必须远离散乱,依止寂静处,不然无法在相续中生起戒、定、慧。因为戒本身是净,如果你的相续不清净,怎么能有净呢?定本身是正,正是不邪。若是没有远离散乱,依止寂静,怎么能远离邪呢?有邪就没有正,有正就没有邪,这两种心态不可能同时存在的,一心是不能二用的。有邪就没有正,没有正就无法能够生起定。慧是觉,觉是不迷。你现在还没有远离散乱,还不能真正住于寂静,还是迷。迷怎么能生慧呢?觉和迷是相反的、冲突的。在同一个相续里,有迷就没有觉,有觉就没有迷,又有觉又有迷是不可能的。相当于火和水,水火是不能相融的。
  
  如果我们不依止寂静处,不远离散乱,相续中就无法生起戒定慧;如果相续中没有生起戒定慧,就没有现量自性的三宝;如果没有现量自性的三宝,怎么能成就呢?
  
  时时莫出无义词,恒时言说谛实语。
  
  如果我们真正能够用佛法来对照自己,就会发现自己到处都在造口业。我们的历代祖师们经常讲这个问题,尤其是华智仁波切有一句话:“嘴是一切恶趣之门”。嘴是一扇门,从这里出来的都是恶。虽然科技发达了,有各种各样的锁,但是却不能在嘴上安把锁。如果能安把锁就好了,平时锁上,吃饭时再打开,吃完再锁上。几十年前就有这样的愿望,但是到现在还没有实现。作为修行人,口业非常容易犯啊!
  
  身、口、意三业,身业好把握,一般的修行人都不会犯杀盗YIN妄酒这些戒。但是绮语、恶语、离间语都不好把握,意业更不好把握。仔细观察一下,我们犯错,很多时候都是嘴巴犯的。很多的不利、伤害,都是嘴巴招来的。所以在这里说“时时莫出无义词”。无意义的话尽量不说。
  
  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这也是种说话的标准。但是说好话不是说花言巧语,好话是对自己、对他人都有帮助,都有利益的。“大菩萨,老居士,功德无量,随喜。”这是花言巧语嘛!什么是随喜?随喜是用心随之喜欢,是一种心态,不是一句话,不是口头上说的。你是真随喜还是假随喜,有没有真正随喜,你自己最清楚。
  
  什么叫功德无量?无量是能够尽虚空、遍法界的,是法身,是佛性。明心见性了才是功德无量,之前不是功德无量。没有无量的功德,哪有功德无量?什么老居士,大菩萨,连登地的菩萨都谈不上!八地、九地、十地,这三地的菩萨都属于是大菩萨。到八地时烦恼障彻底断掉了,这是断障的功德。证的功德是证悟了和佛差不多一样的境界,弘法利生有像佛那样的力量,基本上是无作意的,不是刻意的;是无勤的,无勤是不通过勤奋,自自然然的。没有这些功德,还说是大菩萨。“老居士”肯定是有修有证的,有定有慧的。都是这样的吗?如果不是这样的,还这样说,就是花言巧语。这些花言巧语不叫好话。
  
  好话是能利益自己,也能利益他人的。对自己对他人都有帮助,这样的话你可以说,可以到处说,说得越多越好。因为说得越多对彼此的利益越多,帮助越大。如果你没有这样的能力,那就少说。这里讲的“无义词”是指没有意义的话。这样的话尽量别说,说多了容易犯错、犯戒。我们讲“恶语”的时候也讲过,若是你故意说让对方不开心,扰乱对方相续的话,让对方烦恼,就是恶语。现在有的人觉得自己直来直去,很实在,然后就什么都说。这是造业啊!
  
  实在也要有戒律的基础。根本没有戒律,怎么能谈得上是实在呢?世间有世间的戒律,佛法有佛法的戒律,戒律是基础。如果你破戒、犯错、造恶了,还说:“我这个人很实在,我这个人直来直去。”不能这样说。实在是心实在,是心直来直去,不是话实在,话直来直去。你说这些实在话的时候,你的心实在吗?你说话直来直去的同时,心是直来直去的吗?心是主宰,心实在就是实在,若是心不是直来直去,话也不是直来直去。实在、直来直去,都是自己认为的。你没有必要去伤害对方,害人害己。所以这里讲“时时莫出无义词”。你说这些长短、是非、邪正、善恶,有意义吗?对自己有帮助,对他人有帮助吗?对今生有好处,对来世有好处吗?没有吧?所以叫做无意义!
  
  不仅是在此论中,在很多地方都有这样的教言。三世诸佛、具德的上师和善知识都这样说。因为这是一种觉悟,一种真理。觉悟的人都会这样说,懂得真理的人都会这样说,除了你以外。
  
  “恒时言说谛实语”,要说实话。为众生,为修行,暂时说一些假话也可以,这叫方便语。方便语应该是善意的,不应该有丝毫的恶意。在形相上是恶,实际上是善;相上是恶,性上是善;表面上是恶,心里是善。在需要的时候,我们可以说一些方便语。
  
  但是有些人的方便语说得有点太夸张了。“我现在说的是方便语啊!”“方便嘛,为了修行,为了大家嘛!”真的是为了大家,为了修行,为了众生吗?这里有个空间。小乘和大乘之间是有差别的,以前我认为讲法要圆融,不能完全按照小乘的观点讲,也不能完全按照大乘的观点讲,应该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介绍佛法。有时候留点空间是对的。但是现在我发现,也不能轻易留这个空间,因为留多了容易让某些人找借口、钻空子,容易让某些人犯戒、犯错,借口为众生,然后去造业。
  
  若见上师堪布时,当发恭敬侍奉心。
  
  侍奉三宝是消业,也是积福。这里讲的恭敬侍奉,首先应该有恭敬心,然后再去侍奉。恭敬什么呢?是恭敬上师、善知识具有的这些功德,而不是恭敬这个人。你为什么要恭敬他呢?因为他有很多无漏的,值得学修的功德。好比你之所以爱惜这个东西,是因为它有价值。
  
  但是现在有些人不是这样的,不看功德只看形象,看身份,看面子。有身份,有面子的人就恭敬;没身份,没面子的人就不恭敬了。如果街上的一个乞丐有好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功德,戒律清净,有圆满的慈悲与智慧,我们也不会去恭敬。因为他是乞丐啊,是街上要饭的,给他磕头多丢脸啊!
  
  现在的人只看人的形象,不看人内心的功德。若是你们想恭敬人,就要看功德。不看功德的恭敬,我是不接受的。为什么要看功德呢?因为这本身是一种信心。所谓的清净信心,是一种欢喜。你真的喜欢这些无漏的功德,清净的戒律,无伪的慈悲心,广大的智慧,自然就会学这些。学了自然就会得到这些,这才是一切功德的来源,一切成就的根本。
  
  “若见上师堪布时”,在有些地方,上师和堪布的含义不完全一样,这里是分开说的。若见到了上师或堪布的时候,应当有恭敬心,应该对他们的功德生起欢喜、欲乐之心。“欲”是想得到,是希望自己也能变成那样,希望自己也有这些功德。恭敬心应该具有三种信心:清净信心、欲乐信心、胜解信心。清净信心,喜欢上师或堪布所具有的这些功德;欲乐信心,自己想得到,希望自己也能得到这些功德;胜解信心,对自己特别有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变成他们那样,一定能得到他们的那些功德。
  
  有恭敬心、有信心就有加持。若是你能尽心侍奉上师、堪布,就能得到加持。侍奉本身是一种消业,也是一种积福。因为你是在奉献,在付出,在做功德,在种善根,这都是给自己做的。
  
  “当发恭敬侍奉心”。为什么对上师、堪布要恭敬侍奉呢?因为所依是清净的,对境是清净的。靠清净的所依,清净的对境而做的这些善根、功德、福德也会是完全清净的。所依上有这样的区别,所以恭敬侍奉上师、堪布也是一个消业积福的机会。出家人穿的法衣,是当时佛祖释迦牟尼佛设计的,也是他老人家亲自裁缝的。为什么是一块一块的呢?这是有代表性的,代表着三宝是人天的福田。大家想种福田就在那里种。
  
  不是谁都能成为上师三宝的。在真正的上师三宝的境界里,黄金和牛粪没有区别。对上师三宝来说,你做再大的供养,再大的侍奉,对他来说也不算什么。这都是给自己种福田,做功德,积福德。我们是深信因果的,这不是什么迷信,这些功德、福德不可能浪费,将来会在自己的相续中成熟,到时功德、福德还是自己的。但是现在的人邪知邪见重,没有多少正知正见,不会给自己积福。
  
  若见具有法眼者,或遇初业众生时,
  则当生起本师想。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达真堪布:《菩萨宝鬘论》       达真堪布)(五明学佛网:达真堪布:《菩萨宝鬘论》       达真堪布)  

 达真堪布:末法时期的众生有两个特点 

 达真堪布:六度新解(二)疫情期间如何修持安忍、静虑、智慧 

 达真堪布:若是你有智慧到处都是阿弥陀佛和观音菩萨 

 达真堪布:疫情期间如何修持佛法? 

 达真堪布:让隐身的化身佛切换到在线状态 

 达真堪布:拜财神灵验的关键是什么? 

 达真堪布:透过无常找到永恒 

 达真堪布:认真不是执着,放下不是放弃 

 达真堪布:为了平安幸福,不要吝惜你的祈祷 

 达真堪布:今年,你要集的福都在这儿 

 达真堪布:相爱何必要相伤 

 达真堪布:当下的美,你感受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