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旻法师:法华大意.第一集


   日期:2011/7/26 16:0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法 华 大 意

第一集

浙江天台山高明讲寺 -- 净旻法师 主讲

2010510(本集时长6021分钟) 根据讲座视频整理

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各位有缘的嘉宾:

我非常的荣幸,受到我们高明寺了文法师的邀请,来到幽溪祖庭,宣扬佛法,广结胜缘,本人感到非常的荣耀。

作为一个天台的学子,能够来到我们天台的祖庭,这是百千万劫难遭遇。那今天呢,想利用两个小时的时间,跟大家介绍,我们佛教当中,一部非常著名的经典《法华经》,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能谈法华大意。

那么,谈到《法华经》,首先跟大家介绍有两句耳熟能详的成语,一句叫昙花一现,一句叫天花乱坠,都与花有关。那么如果我们翻开成语词典,我们就会发现,原来这两句耳熟能详的成语,居然都跟我们的《法华经》有关。首先,昙花一现,形容一件事物是那么的稀有难得,百年一遇啊,所以叫昙花一现。它出在我们《法华经·方便品》中,「如是妙法诸佛如来 时乃说之 如优昙钵花 时一现耳」,这是经典的原文。那么有这样一个出典,我们形成了一个成语,叫昙花一现,形容事物的可贵、稀有,我们以后再说这句话就知道,出在《法华经》中。那么「天花乱坠」这句成语,跟法华有什么关系呢?在中国的南北朝,当时的南京叫金陵,有一位高僧,云光法师,他在南京讲《妙法莲华经》,居然能够感动天上下花雨,叫花雨缤纷。国清寺有一个雨花殿,讲《妙法莲华经》真能讲得天花乱坠啊!当年云光法师在什么地方讲的《法华经》呢?就在今天的南京雨花台。所以一直到今天,我们还能看到非常漂亮的雨花石,据说都跟当年这一场感天动地的《法华》玄谈有着奇妙的关系,所以,这句话本意是褒扬云光大师,讲法之微妙感动天地,天花乱坠。

好,那我们言归正传,《法华经》是简称,全称《妙法莲华经》,一共五个字,是我们佛教创始人本师释迦牟尼佛晚年,在古印度摩竭陀国首都王舍城的郊外,有一座山叫耆闍崛山,我们一般习惯于称它为灵鹫山,简称灵山,所以灵山会上佛菩萨,啊、灵山。那么在这样一座佛教圣山,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讲了一部具有终极意义的佛教经典,叫《妙法莲华经》。

但是非常奇怪,在我们中国的佛教徒当中,又喜欢给它加两个字,叫《大乘妙法莲华经》,呃,大家不要小看这两个字,意义深远啊!《金刚经》、《地藏经》、《维摩诘经》,都非常有名,但是我们没有习惯说,《大乘金刚经》、《大乘地藏经》、《大乘维摩诘经》,没有这样的叫法。但却都喜欢把《法华经》称为《大乘妙法莲华经》,什么缘故?难道《金刚经》、《地藏经》、《无量寿经》不是大乘吗,不是这样讲的。大家想一下,我们佛教当中有一尊佛,叫药师琉璃光如来,明明叫药师琉璃光如来,但是在中国佛教徒的口中呢,不这么叫,把它改一下,叫消灾延寿药师佛,为什么要改呢?说明一个现象,这一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它的功德何在啊?是能够让天下苍生消灾延寿,他具有这样的功德,所以我们把他改名了,叫他消灾延寿药师佛。实际上经典当中的正式记载,叫药师琉璃光如来,但是人们喜欢叫他消灾延寿药师佛。那么《法华经》之所以被我们称为《大乘妙法莲华经》,也正是表达了这样一种现象,就是《法华经》啊,是大乘经典的代表、是大乘佛教的核心、是大乘经典的极致,所以要称它为《大乘妙法莲华经》。

讲到这里,我要纠正一个读音,特别我们佛学院的诸位同学,要特别留意。大家可能刚才已经注意到,我把大乘两个字,念shèng这个音。其实大多数人是把它念大chéng的,也有念大chèng的,但很少听到念大shèng。但恰恰这个音的准确读音是大shèng 而不是大chéng,大家经常会说大乘(chéng)佛教、小乘(chéng)佛教,怎么今天冒出大乘(shèng)了?跟大家介绍,在古代啊,四匹马拉的战车称为乘(shèng。那么,一个国家,它的实力体现在军事上,如果它军事实力非常地强,那么它就会有一千辆以上的四匹马拉的战车;在那个时代,一个四匹马拉的战车,就相当于一辆装甲车,因此这样的一支军队,拥有这样军队的国家,就称为千乘(shèng)之国,而拥有这这样一支庞大军队的国王,被称为千乘(shèng)之君,所以乘是四匹马拉的战车。那么天子就是六匹马拉的,叫天子驾六。那么大家也知道,什么叫大乘啊?就是一辆能够运载大众的车辆。什么叫小乘呢?说是只能运载个人的一辆小车,所以不念chéng 而要念shèng,它是车辆的意思。正像我们的天台山、我们的天台宗,在很多场合,都被念为天tái山、天tái宗,这是外行读法。到了我们台州,谁也不会这么去念,不是五台的台,不是台湾的台,是tāi哪,是天tāi宗啊。所以这些细微之处,我们要注意,细节决定成败,以后一定要注意。

那么,《妙法莲华经》在佛教界当中,它是什么样一个地位呢?这里要介绍唐代的一位大师,唐代南山道宣律师,他有一篇著名的序言,是为《妙法莲华经》写的,就叫《妙法莲华经弘传叙》。

嗯,在佛教界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其他经典咱们都是从经题开始念。《地藏菩萨本愿经》,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忉利天宫为母说法。好了,从来没有听说过诵《地藏经》要从《地藏经》的序言开始念,没有。《金刚经》也是如此,《无量寿经》也是如此。唯有《妙法莲法经》,很多师傅、很多居士读诵爱持的时候,却要从弘传序念起,说明什么?这篇序言哪,不可思议!所以在中国佛教界,序言非常的多,大家千万不要以为《金刚经》就没有序言,《地藏经》就没有序言,不是的,重要的经典,古往今来都有序言。但是,有两篇序言却是名闻遐尔,哪两篇呢?一篇就是道宣大师的《妙法莲华经弘传序》,另外一篇呢就是唐太宗皇帝作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这两篇序言,可以讲在佛教界啊,古今相传,非常的有知名度。

那么,道宣律师作的这篇序言当中,对《法华经》 作了一个基本的定性,他怎么定性的呢?他说,「《妙法莲华经》者,统诸佛降灵之本致也」。什么叫本?本就是本怀;什么叫致呢?致就是极致了、无以复加了、至高无上了,我们称为极致。那么道宣大师认为《法华经》不仅代表了释迦牟尼佛一生的度人本怀和讲法的极致,而且是一切诸佛。大家注意‘诸佛’两个字,是概括了十方三世一切佛,就用诸佛两个字来概括,诸佛降生人间,我们这里称为降灵。就是降生人间的度生本怀和说法的极致,都在《妙法莲华经》里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那么,大家觉得这样说是不是有点过分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首先,我们要从人的角度来分析,道宣大师是何许人呢?他首先是一位严谨的史学家,他留下了一部著名的典籍叫《续高僧传》,也叫《唐高僧传》,这是一部著名的佛教文献著作。他是一位史学家,同时他又是一位翻译家,他本人就亲自参加过玄奘法师的译场。当时玄奘法师西天取经,受唐太宗皇帝委托,由国家资助,开设大型译场,翻译佛经,当中的译经大德之中,就有这一位道宣大师,所以他是一位才高八斗的佛教翻译大师。更重要的是,他是我们中国佛教律宗的创始人,因为他住在终南山的,唐朝长安城的终南山中,所以大家又称他为南山律师。那么,南山律师所建立的宗派呢,就叫南山律宗。就像智者大师住在天台山,那么智者大师就称为天台大师,天台大师建立的宗派,当然就叫天台宗。好,那么,道宣律师人格高尚、戒行精严,他在终南山修道的时候啊,天人护法、天童送供,这个都有历史的记载。而且最神奇的是,道宣律师有心脏病,大家说,恩,这么了不起的高僧也会生病啊?哦,大家不要抱这样的观点,佛规定对一切比丘、比丘尼,要四事供养,其中的一种供养就是医院供养。我们凡夫假借四大以为身,父母所生,吃的五谷杂粮,所以都会有病。所以道宣律师有心脏病,那么由于他有天人护卫,所以天人从天宫当中,给他开了一张方子,最后道宣律师按方抓药,把他的心脏病给调好了。那么大师呢,把这一份从天宫当中传来的药方,流传到了人间,至今在我们中华的医学宝库当中,还是赫赫有名,叫天王养心丹,现在药店当中还能买到这一味中成药。这个药为什么叫天王养心丹呢?就是道宣律师在唐朝的时候传下来的。正因为大师人格魅力,所以我们相信,他赞叹《法华》不会信口开河,他是有严肃的、佛法的悟证,所以他赞美《法华经》是「统诸佛降灵之本致」。

那么第二部分,我们要从法的角度分析,《法华经》为什么配称诸佛降灵的本致呢?我们看《法华经》,有个《如来神力品》,在这个品当中,释迦牟尼佛明确的告诉我们,他说「如来一切所有之法  如来一切自在神力  如来一切秘要之藏  如来一切甚深之事  皆于此经  宣示显说」,佛把一切至精、至要、至大的妙意和功德统统融入到法华经典当中。那么这样一部经典,难道还不是诸佛的度生本怀和说法极致吗?所以我们由此可以深信,道宣律师的赞言真实不虚,我们的《妙法莲华经》的确是大乘佛教第一经!

那么同时,我们佛教界自古推崇有三部经典,经中之母《华严经》、经中之宝《楞严经》、经中之王 《法华经》。所以我们所有学修《法华》的佛子啊,都应该无比自豪地相信,我们这一生以来,有幸在百千万劫当中遇到了经中之王,是非常难得的。

那么还有一种说法,叫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读《楞严经》可以开悟、读《法华经》啊必定成佛。那么大家知道,我们信佛学佛,我们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当然是成佛。所以,这部《法华》是帮助我们成佛的经典,我们怎么不会去顶戴奉行呢!

那么同时,《法华经》还和《金光明经》、《仁王般若经》,称为「护国三经」。我们佛教界 要提倡爱国爱教,那么我们要为国祈福、为民祈福,我们寺院的天王殿都写着「风调雨顺 国泰民安」。那么我们怎么样去祈福祖国、祈福世界和平呢?大家记住,护国三经当中,《法华经》、《金光明经》和《仁王般若经》,另外两部经我们读诵得比较少,。那么我们只要、要发心回向国泰民安,都可以发愿来持诵法华,回向国运昌荣,这是一个法门。所以《法华经》啊,在中国、在日本、在韩国、在越南,在所有的大乘佛教国家,是广受尊崇、长盛不衰!所以天下有很多法华寺、法华钟、法华阁、法华经幢,有很多。

那么在敦煌出土的和目前存世的大量的抄经文物,抄经、古代的抄经当中。我们发现哪,抄《法华经》哪,可以说是名列前茅,跟《金刚经》、《心经》一样,成为大家非常热衷去供养书写的经卷。清朝的乾隆皇帝,以及他的爷爷康熙皇帝,这都是中国上非常有为的皇帝,他们祖孙两位啊合称康乾盛世,而这两位日理万机的帝王,居然还分别多次抄写《妙法莲华经》,康熙的我没有统计,乾隆皇帝手抄《妙法莲华经》目前还存世的,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和我们北京的故宫博物院不下三部。你想想,一个皇帝呀,日理万机呀,他要用他的工笔正楷一丝不苟的抄写《法华经》。《法华经》多少字啊?六万九千多字,那么连标点呢,八万多字。所以叫「六万余言七轴装  无边妙义广含藏」啊,这是我们明代的一位皇帝对《法华经》作的御赞当中唱赞美的。《法华经》六万九千多字,将近七万字,乾隆皇帝起码抄过三次。

而且根据历史的记载,中国唐宋以来,国家实行试经度僧制度。就是说,出家为僧是一件神圣的事情,不是你想出家就能出家的,不是张三李四都可以出家的。就是说,唐宋的时候佛教为什么兴盛,就是对出家这一关有一个严格的把关。用什么把关?就叫试经度僧,要通过经典的考试,才能给你度牒,国家才能允许你去出家。我们唐代的玄奘法师,就是经过严格的考试,才取得出家的资格的。所以唐宋以来,中国的政府和佛教界公认的这个试经科目,就是以《妙法莲华经》为主的考试,包括读诵、包括解义,你才具备有出家的条件,可想而知《法华经》在佛教界的一个地位。

那么正因为这部经典很重要,所以自古以来啊,很多翻译家都喜欢翻译《法华经》,就像《心经》,前前后后是吧,翻了有九(七)种。那么《法华经》呢?至少根据记载,被翻译过六次,六次被介绍到中国,从梵文本、从龟兹文本翻译成中文,但是由于岁月沧桑,我们目前能够看到的只剩下三种版本,所以通常称为六译三存。翻译,翻译过六回,保存下来的只剩下三种了,叫六译三存。那么最古老的版本,是西晋的时候,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结束了,三国归晋,晋朝的皇帝姓司马的。西晋的时候,在我们中国的甘肃那一带不有个敦煌吗?在敦煌那一带,有一位著名的译经高僧叫竺法护尊者,大家称他为敦煌菩萨。这一位敦煌菩萨,在晋武帝太康七年的时候,相当于公元286年,翻译了第一部《法华经》,当然当时还不叫《法华经》,叫《正法华经》,正大光明的正,《正法华经》,十卷二十七品。那么过了一百二十年,著名的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大师在逍遥园翻译了,这一次翻译呢,取名叫《妙法莲华经》。那么这个跟《正法华经》差了一百二十年,一百二十年后,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那么姚秦,这是我们佛教界的称呼,在史学界呢一般习惯于称后秦,前后的后,有所谓前秦后秦。那么佛教界呢,因为当时这个时代的皇帝,姓姚的,所以称他为姚秦。就像宋代,称赵宋,因为皇帝叫赵匡胤,赵宋。唐代有叫李唐的,李渊建立的,李唐。所以这里叫姚秦,那么实际上就是后秦。但是鸠摩罗什法师当年翻译的呢,是七卷二十七品,为什么?没有提婆达多品。又过了不到二百年,隋朝的时候,有两位天竺的僧人,这个天竺啊就是今天的古印度。印度两位高僧,一个呢叫闍那笈多,一个叫达摩笈多,这两位高僧合译了一部经典,对《法华经》重新进行翻译。但是这一次不是纯粹的翻译,他是重点参考了鸠摩罗什法师的版本,所以他是编译,这部经呢叫《添品法华经》,就是增添了一品,添了一品,是添品,《添品法华经》是七卷二十八品。

那我刚才讲《心经》,我刚才说错了,不是九个版本,保留到今天《心经》有七个版本。那么在七个版本当中,大家最推崇的是谁的版本?唐三藏的版本、玄奘的版本,两百六十个字。那么《法华经》虽然有三种,我们今天一致流通的还是鸠摩罗什法师的版本,为什么呢?因为鸠摩罗什法师临终的时候,有过一个预言,惊天预言,这个预言太大了,惊天动地。他怎么说?假设我一生翻译的佛典,没有违背佛意、没有翻错的话,我百年之后化身荼毗啊!我们出家人哪是火化的,佛教提倡火化。那么我百年之后我火化之后,我舌根不坏。阿,佛教比较奇特,不叫舌头叫舌根,六根嘛,眼根耳根鼻根,舌根、就舌头不坏。大家想想,这是多么荒诞的一种说法啊,是不是?舌头是什么,是一块肌肉而已啊,在大火中历炼、火化,你把骨头都烧碎了,怎么舌头能够不坏呢?匪夷所思!但根据历史的记载,鸠摩罗什法师圆寂、荼毗之后,果然他的舌根卷成一卷,看上去像什么呢?像一卷紫铜片,红褐色的紫铜片,很簿、很轻,变成了金属卷状物。而且用金属去叩击它呢,可以发出非常清脆的声音,就像我们师傅敲引罄一样。呵,当然,在座各位对一千多年前的记载,大可以姑妄听之,真正内心能不能接受,很难讲。那么我跟大家介绍九十年代出现的同样的一个历史的重复,这件事情发生在江苏灵岩山,江苏灵岩山大家知道有一个佛学院,叫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在那里有一位老法师叫法因法师,他一生两大爱好,一个呢,是读诵书写《法华经》;一个特长呢,他是教唯识学的。大家觉得奇怪了,他喜欢《法华经》,怎么不学天台学?怎么学唯识学?各人因缘。其实《妙法莲华经》自古弘扬的也不是天台一家,而以天台为代表的。其实华严宗也弘扬《法华经》、禅宗也弘扬《法华经》、法相宗也弘扬《法华经》。法相宗的开山鼻祖,玄奘法师的弟子窥基大师,留下了一部著名的宝典,叫《妙法莲华经玄赞》,就是专门注解《法华经》的。后来民国年间太虚大师重讲法华,就是以窥基大师的《玄赞》作为参考资料,因此,学法相者也推崇法华。那么这位法因法师他曾经‘刺血’书写过一部《法华》血经,他一生读诵《法华》、弘扬《法华》,他也讲过《法华经》。结果在九十年代,具体年份我没记清,在苏州灵岩山往生之后、火化,舌根不坏,他的舌头也像当年鸠摩罗什法师一样,卷成了一个卷卷,红褐色的犹如紫铜,现在珍藏在苏州灵岩山寺,大家可以继续探访,看这件事情是天外奇谈还是实有其事?这就是佛教自古以来的一种灵应现象之一。包括佛教大量的感应,乃至肉身不坏现象,舍利子现象,怎么解释,有待我们去探索。

大家要知道,科学能够解释的很多很多,科学不能解释的更多更多,因为科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后后胜于前前。今天的科学解释不了的现象,绝不等于不科学,三十年后、五十年后也许可以解释。所以,我们对于宗教现象当中的‘神异’现象,不要妄加论断,最好是存而不论可也,存而不论比较好。

那么,今天我们看到的鸠摩罗什法师的版本,已经从七卷二十七品,变成了七卷二十八品。所以我要告诉大家,今天的版本跟当年鸠摩罗什法师的版本有三处不同,增添了三处。第一,增加了《提婆达多品》,是完整的一品,不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是隋朝的时候加进去的;第二呢,又增加了普门品的偈颂,《普门品》的长行,散文部分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但是后面的偈子,这个偈子啊不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是后来隋朝的法师翻译了之后添加进去,使之更臻完美;第三块呢,就是陀罗尼品当中,有一个药王菩萨的咒,药王菩萨的咒,是玄奘法师翻译的,后人把它放进去,放到陀罗尼品中去。经过这样三个添加,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版本,这是一个完本,也是一个定本。所以,姚秦时代翻译出来,大概到了唐代定型,流传到今天。

那么这部《法华经》在印度的时候,就得到了大家的重视,经中之王嘛。但可惜的是,从印度翻译成中文的注解《法华经》的版本,目前只能看到一种,就是世亲菩萨造的《妙法莲华经论》两卷。大家知道印度佛教史上,有非常著名的两位菩萨,他们是亲哥俩,哥哥叫无著菩萨,弟弟叫世亲菩萨。世亲菩萨有的时候也翻译成天亲菩萨,比如《往生论》,就署名叫天亲菩萨造,实际上我们知道就是世亲菩萨造的。那么世亲菩萨在印度造了一部《法华经论》,今天我们还能看到,但其他印度高僧注解《法华经》的版本,我们再也无福看到了。

但是我们中国的历代高僧,弘扬《法华》古今不绝。那么这里有一个古老的统计,谁统计的呢?就是我们这座高明寺的大师,幽溪传灯大师在明朝末年作了一部《法华新注》,新旧的新,以前的注解是旧注,我来作一部新注。幽溪传灯大师在我们高明寺作的这本注解当中,对古代的《法华经》的弘传啊有过一个考证,他说在隋唐之前,当时,中国叫南北朝,南北朝的时候佛教非常的兴盛,这尤其在南朝,梁武帝他是个佛教徒,他受过菩萨戒。那么南北朝的时候,注解《法华经》成为一时的风尚,当时呢就有七十多家、七十多家来注解《法华经》。所以他总结说,从汉朝到唐朝,注解《法华经》的就达到四千余轴,换句话讲,有四千多卷《法华经》注解,可以说是数量惊人哪。

但是今天我们还能看到的,通过对大正大藏经的统计,通过对《卐续藏》的统计,实际上已经少得可怜了。四千多卷,到唐朝就已经四千多卷了,这个宋元明清还不算。但是我们今天能看到的呢,《大正藏》当中啊,一共有九家十五种,有十五种《法华经》注解;在《卐续藏》当中呢,有四十七家六十六种。大家想想,也不多啊,十五种加六十六种,就目前我们能看到的古人的注解,经过岁月沧桑保留到今天的,就剩下这么七十来种了。

那么明朝有四大高僧,灵峰蕅益大师,他有一句话,为什么我们古人这么重视这部《法华经》,为什么这么多人去注解它,那么在这么多的注解当中,谁的注解最为权威?灵峰蕅益大师有了一段评论,他说,「此一部经乃如来究竟极谈  具明施设 一代时教 所以然 之线索  如家业之有总帐簿  如天子之有九鼎也」。他说法华经啊,就像一户人家的帐本一样的,家里头有多少宝贝,有多少财富,统统在这个总帐簿里面登记明白;又如天子必有九鼎,我们说定鼎天下,贵为天子要铸九鼎,以示国威。那么,《法华经》就像是皇帝的九鼎,就像是一个家财的一个帐簿,非常重要的,是关键性的东西。「非精研智者大师之《玄义》《文句》不尽此经之奥」,这是灵峰大师的一个经验之谈,他认为古今这么多法华经的注解当中,最为经典的,你如果不去研究智者大师的《玄义》和智者大师的《法华文句》这两部疏,是不足以尽此经之奥也,它的奥妙堂奥,你是进不去的,所以是高推智者。

那么今天呢,我在这里呢,向大家也作一个推介,当然我不敢推介《法华玄义》、《法华文句》。这个虽然说二十卷,二十卷《玄义》、二十卷《文句》啊,字义深奥、妙义深邃啊!没有相当的古文修养和佛学功底以及坐冷板凳的耐性,可以讲看个三五页就头大了。那么我们今天,如果有心要学《法华经》,这个,我有两个层次的推荐。

一个层次的推荐就是比较高层次的,比如我们佛学院的同学们,我们研究天台宗的学者。那么你即便不看《玄义》、《文句》,你要看两部古书,都是蕅益大师的。一部是《法华玄义节要》,你看不了《玄义》的原文,二十卷你看不了,你就看两卷、看两卷,那么《法华玄义》的节要,要好好地研究,这是专门讲经题的;另外一部呢,叫《法华会义》,十六卷,那么它相比《法华文句》呢,要簿的多,也要浅显一些了。这里我重点推荐现在广东尼众佛学院出版的一个精装本《法华会义》,是分段标点本,我看到了,我觉得标点得相当不错。我们佛学院的法师,想办法到广东尼众佛学院,去想想办法。这部分段标点本很适合我们现代人来看,现代人这个古文修养有限哪,不看分段本、不看标点本哪,如入五里雾中啊,这个标点有它的好处。

那么对于一般的同修,我推荐两部书,就更另浅显了。一部是宋代闻达大师的《法华经句解》,大家说你怎么推荐宋代人的书还说很浅?因为这部书我也曾经翻印过这个一些,跟大家结缘。当时我还没出家的时候,我就作了一个小小的集资,从香港找到了这么一本版本,是民国年间上海医学书局的一个新排本,这部《法华经句解》啊非常地浅显,它就是专讲消文释义的。虽然是宋朝人的作品,但是杨仁山居士非常地推崇,他认为是古今读法华的最好的一个入门读本。你看这部《法华经句解》,法华经的文词句意,表面上的文词句意你都能把它读通了。所以这部书可以推荐一下。还有一部就更另浅显,就是现代台湾法鼓山圣严法师的作品,题目叫做《绝妙说法》,小标题叫《法华经讲要》,现在呢,我们已经引进版权了,北京的宗教文化出版社,已经有简体字重印版。《法华经讲要》讲得非常好,也是以天台宗的立场来注解法华,我看我们现代人,如果想要了解《法华》,这部书是最好的一部教材。

那么从研究弘扬受持《法华经》,在中国直接派生出一个宗派,那就是中国佛教八宗之祖的天台宗。在日本呢,又称为天台法华宗。那么,也正因为我们天台山,是天台宗的发源地,也正因为《法华经》是天台宗的立宗之经,所以才有今天下午的这么一段法缘,让我在这里跟大家介绍《法华》。那么,每一个宗派实际上都是帮助人们认识佛教、修正佛教的一种门径而已,八大宗派就是八种认识佛教、修证佛教的门径,那么我们与天台有缘,选择了天台宗。

天台宗最有名的一个贡献,对佛教最重大的贡献,就是对整体佛法作了一个完美的归纳和评估,我们把这一种归纳和评估的体系称之为判教。那么天台宗的判教学说,是所有宗派判教当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也是最卓越的,它把佛一生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作了一个划分,划分为五个时间段,我们通称为「五时」

宋朝的杭州有个孤山,大家知道杭州有断桥,杭州有孤山。孤山有一位智圆法师,作了一首偈说,「华严最初三七日  阿含十二方等八  二十二年般若谈  法华涅槃共八载」这样一首偈呢,来归纳天台宗的五时判教说。但是呢,实际上讲,这是别五时,别五时是不圆满的。

所以我们蕅益大师作了一部《教观纲宗》,在这部书当中特别强调了天台判教啊,有别五时、有通五时。也就是说,虽然这是阿含时,阿含讲了十二年,但是对根性只能听阿含的众生来讲,佛在这个时阶段的一个主旋律是讲阿含,但是遇到个别有通教根性的、有别教根性的、是堪受大化的、能够听菩萨藏的人来讲,佛难道也给他讲初级的《阿含》吗?不是的。在阿含十二年当中,佛对有缘众生也在讲方等、也在讲般若。反过来说,佛说般若经的时候,遇到一个小乘根机的人,他只能听阿含佛法,难道佛就不给他讲阿含了吗?还要兼讲阿含,这才是真正的通五时的概念。

好,所以在《法华经》的五时判教当中呢,把法华……。在天台宗的五时判教当中,把《法华经》划归为佛陀说法的最高、最圆之时。最高、最圆之时,所以称为纯圆、独妙,纯粹的圆教,独一的妙法。独者,无双也,没有双了。纯圆独妙

那么天台宗又参考了《华严》,用五味配五时。什么叫五味呢?他说,一头奶牛牵过来,奶牛挤出来的第一道是什么?我们说,就是奶嘛,好,这个奶是俗称,我们书面上叫乳,就是说现在的乳制品,「乳」,从牛出乳,这是第一道。那么这个乳味是最正宗、最原始的本味,我们现在说叫原味,这个相当于华严时。从乳呢加以提炼,奶酪的「酪」,从乳出酪,这是第一次提升了,但是呢,它是相当于阿含时的教法。从酪出生酥,我们酥油茶的「酥」,酥有分两种,初级的叫生酥,高级的叫熟酥。就像普洱茶有生茶有熟茶,嘿嘿,那么这个生酥呢,就相当于方等时;熟酥呢,比方等时更高一个层、层级,就是般若时。那么最后从熟酥继续提炼,提炼出牛奶的最高精华,我们叫什么?叫醍醐,这个「醍醐」,我们就把它对应「法华涅槃时」,就是天台宗五时判教当中的最高最圆满的时期。这个时期佛重点说了两部大经,一部就是《妙法莲华经》,一部就是《大般涅槃经》四十卷。《法华》《涅槃》称为佛家之双璧,纯圆独妙之法。

所以今天呢,跟大家是什么啊?是、就、去、去近距离的、去走近《法华经》,浅尝醍醐味,浅浅的尝一下醍醐味。

所以我们现在约略地讲一下经题,当然不能按照天台家的这种讲法来分,我们就大众化地讲。「妙法莲华经」五个字,它的梵语叫「萨达磨」「芬陀利迦」「修多罗」,这个读音是这样的,梵音读音。那么,这个「萨达磨」 翻译成中文哪,就翻译成正法,或者翻译成妙法;「芬陀利迦」就是白莲花的意思;「修多罗」就是经。所以如果我们要直译这部经的题目、题目啊,应该叫「妙法白莲华经」、「白莲华经」。所以我看到西藏版本,藏文版的《法华经》就叫《妙法白莲华经》。白莲花就叫芬陀利花,因此,大家只知道用莲花来喻妙法,但不知道它不是用黄莲花喻、也不是用青莲花喻、也不是用红莲花喻,而是用白色的莲花。为什么要用白?白者无暇,象征着纯净。所以印度崇尚白,一般印度老百姓都穿白衣服的,所以我们把在家人称为白衣居士。那不是白衣天使呵,不是护士呵,他白衣,印度古代的民风,俗家人是穿白衣的。那么又把半个月称为白月,半个月称为黑月。又把善法称为白法,把恶法称为黑法,这白是象征着善、象征着清净。因此,妙法莲花的这个花朵,这朵莲花是白莲花。这个「妙」,你可以理解为微妙、圆妙、胜妙,它是用来修饰和形容这个法的。这个佛法,是什么法呢?哦!微妙之法、圆妙之法、圣妙之法,这是形容这个法。所以《法华经·方便品》当中,佛说,「我法妙难思」,我法微妙难思议、我法妙难思,所以称之为妙法,就是这个意思。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