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钟茂森博士:《朱子治家格言》节选


   日期:2011/8/1 14:5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曾国藩先生位极权臣,他曾在家书中多次提到:晏起,为败家之凶德。即是说,晚起床,是败家的凶兆。对一个家庭来说是不吉祥的。

未来的明天是由一个个的今天构成的,想知道你将来际遇如何,看看一个个的今天你在做些什么不就一清二楚了吗?还需问何人?人一生的吉凶祸福,都是由自己一言一行累积而成,古人教我们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是让我们获得吉祥如意的人生。没有真实的道德修养,就是给你拥有再多东西,也终将把你压垮!

我们希望得到福报,就要懂得现在及时行善,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我们要明信因果!能够现前抓紧机会行善积德,将来必有后福无穷。

人总有吉凶祸福,月也有阴晴圆缺,多积阴德,以为长久之计。

行善积德是积福,现在还有力量,就要赶紧去帮助别人,等到没有力量帮助别人,之计也都福报享尽了,那就后悔莫及。这就是“宜未雨而筹谋,勿临渴而掘井”。

儒家讲修身,修身在于正心,正心在于诚意,诚意在于格物致知,说到究竟处,就是格物,格处我们的物欲,当我们的心对种种妄尘境界,能做到不为其所转,就叫格物。格物之后才能致知,自性本具在智慧、良知才能现前。

“自奉必须俭约”是从节俭的美德来养我们的性德。儒家讲欲不可长,佛家讲得更彻底,欲必须要断。

君子待客之道,必定很有礼数,也很节制,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不以酒肉交朋友,二姨真正的德行、学识来教朋友。人一生该有多少财富,随着他出生,那个八字就显现出来了,也就是说有定数。哪里是说靠我们拼命应酬、喝酒、招待客人得很晚,就能赚到钱呢?古德告诉我们,赚钱的因在于布施、行善。

三国时代的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教育他的儿子提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告诉我们,君子修身养德,必须要守静,如果是羡慕荣华,那个心就静不下来,而且必须要节俭,以节俭来养自己的德行。如果生活很奢侈,那个德行不会很高的。即使有条件可以过得很好,也应该节俭。

荣华富贵,无德难守。范公厚德,子孙千年。

我们看到菲律宾前总统马科斯,他当时聚敛财富不知道多少亿,位高权重,权倾一时,自己贪污很多很多,后来被推翻了,仓惶逃亡,最后病死他乡,情况很凄凉。报上登载,马科斯夫人当年仅皮鞋就达到几千双,可是到最后四面楚歌,她在打官司的时候连律师费都支付不起,正是“生前枉费心千万,死后空持手一双”。如果没有德行,最后都是死无葬身之地。

司马光在家书中说:“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

《大学》也告诉我们:“君子先慎乎德,有的词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舍财利益很大。对内来讲,破我们悭贪的心。悭贪之心对我们害处很大,是烦恼的根源,要破掉。怎么破?舍!舍财可以帮助别人,救人急难,开始做,要勉强为之,做的时候不容易,好像割肉一样,怎么办?咬着牙干,一点点来,从小处开始布施。终将泰然!

所以修学圣贤之道,关键在于“舍得”二字!如果真能在这上面去深入领会,努力地实践,必定得到真实的利益。

我们与人交往,要谨慎,不正派的那些人千万不要跟他交往,要敬而远之,远离他你就少灾殃,古德告诉我们“恶人则远避之,杜灾殃于眉睫”,能够减少不必要的危险。跟那些狐朋狗友在一起,最后都会遇到很多的灾难。

人有钱应该多做布施,多周济穷苦,这个世界上穷人还是多,富人还是少,能帮助多一点,这是修福。自己有钱了,不肯帮助穷人,还拿这些钱去打扮自己,买奢侈品,享受一时的快乐,这个快乐 本身就是祸患。这种贪YIN的念头一定要彻底放下,如果念头不清净,难免会有邪缘相凑,到时候就会产生祸患。

人能够常常报本反始,他的德就厚了,德厚福也就厚了,福德福德,这个德和福是连在一起的,有多大的德就有多大的福。特别是孝道是德之本。一个人一定要有他的根本,如树有其根,水有其源。树有了根,才能年年发新枝;水有源头,才能川流不息,源远流长。

经书典籍,圣贤之根。学贵立志,志贵有恒。

儒释道三根:                  辅助教材:

《弟子规》                   《孝经》《朱子治家格言》《了凡四训》

《十善业道经》               《地藏经》《阿难问事佛吉凶经》《佛说盂兰盆经》

《太上感应篇》               《文昌帝君阴骘文》

在儒释道这些基础课程中扎根,关键是学而时习之,要去实践,听懂了要真干,真干没有别的,就是格物,格处自己的物欲、烦恼、习气。因为那些东西不是自性中本有的,本无的就一定能格处掉,如此,本有的智慧、德行才能恢复。

相有智愚,自性平等。

从心上来分析,其实人本来没有智、愚、贤、不孝之分,为什么?本性本觉,本性本善。我们每个人的自性都一样,本来是觉悟的,具足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圆满的福报,哪有什么智、愚、贤、不孝之分。可是我们现在确实看到了人的智慧不等,有的人聪明,有的人愚笨,有的人贤德,有的人缺德,这种分别其实是后天习气、毛病染污所致,本性是大家都是平等的。但是后天所受的教育不一样,如果人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就会很良善、很聪明,不会去干坏事;如果一个人从小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而受社会的污染,有了不良的习气毛病,就显得愚笨和不孝。

一个人是智还是愚,是贤还是不孝,不是从本性上说的,而是从习性上,受到染污的轻重,来产生这种分别。《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如何能去除这些习性,靠圣贤教育,所以经书不可不读,读书才能让人恢复心性中本有的智慧,德能。所以圣贤的典籍是万世生灵的眼目,没有它我们想要成圣成贤,就没有依托。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钟茂森博士       朱子治家格言)(五明学佛网:钟茂森博士       朱子治家格言)  

 钟茂森博士:经商如做人 

 钟茂森博士:《欲海回狂》是劝戒YIN的一部好书 

 钟茂森博士:笃行就是落实 

 钟茂森博士:见人家有点滴的善事都发一个随喜的心 

 钟茂森博士:讲几个念佛往生的故事 

 钟茂森博士:我亲见马玉叶老居士在佛七当中坐著往生 

 钟茂森博士:人生幸福需要有定慧 

 钟茂森博士:怎么塑造孩子就成为什么样的人 

 钟茂森博士:德行高名望就高 

 钟茂森博士:希望自己的企业几十年、一百年甚至几百年不倒的 

 朱子治家格言 

 定弘法师(钟茂森博士):卖房子的时候不偷税、不漏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