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禅与心理救治—访达照法师


   日期:2011/8/11 13:1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禅与心理救治——访达照法师

 作者: 吕方芳   

    “我最初出家的十年,内心经历了很多孤独。想到个人在浩渺的宇宙显得如此微小,就会哭。我想哭对人有帮助。”(笑)。

  初冬的早晨,达照法师、妙华法师和一众道友,坐满了萧泾寺的这间小屋。伴着煮开水的滋滋声响和热气,开始了这次采访。

    弘扬永嘉禅

  常说“大唐国内无禅师,不是无禅,而是无师。”禅法难修,禅师难求。此次达照法师前来指导在家弟子修行禅法,是难得的契机。说起弘扬永嘉禅的缘起,达照法师谈到,汉传佛教八大宗派——性、相、台、贤、禅、净、律、密,前四派理论体系非常完善,侧重教理,后四宗注重修行。其中,禅宗不重教理,重理之宗又不重参禅。又或者,净土宗较少学教理,重教理的人念佛也不得力。究其原因,是在思想观念上,没有做到知行合一。佛法是一味的佛法。从民国年间开始,各地办了很多佛学院,有金陵刻经处的支那内学院,谛闲、太虚等大师所办的佛学院。此后,便提倡各宗派融合,在将近100年历史当中,虽观念上相互融合,彼此认为正统,但真正能在修行上结合起来的,却不多见。

    永嘉大师的修学经历特别。他早年修天台宗,先学教理的体系,并能按照教理来实践。后到六祖大师那里听南宗顿悟的禅法印心开悟,因此他早就把教禅完美地结合,以《证道歌》表现出来,身份比较独特。宋朝以后民国以前,很多人认为《证道歌》纯属禅宗著作,天台宗也较少纳入,一般是把《永嘉禅宗集》的天台止观放进去的。但是,这就把一个人的思想分成两部分,割裂开来。事实上,《证道歌》蕴含着依教理印证的内涵。现在,我们通过修学和观察发现,佛教界和社会上都非常需要依照教理来指导自身的禅修。特别是禅修有所印证时,需要有教理作为依据。这体现了现代社会的知识分子注重有理论、有根据的方法,秉持客观或科学的态度来对待修行。达照法师认为,永嘉大师依教悟宗,宗不离教,教不离宗,将这两者结合起来。现代人则常常停留在这样的误区中:修行的人不懂教理,懂得教理的人又不想修行,永嘉大师的禅法恰是指导大家走出误区,契合现代人的方法,这也是整个社会和佛教的发展趋势和需要。

  达照法师的修学路线也与永嘉大师相似。法师出家时的寺庙是天台宗,后来学了净土后,出现一些不能理解的情况,便又出去学习了禅宗,解决了问题。禅宗的修行体会是与天台教理息息相关的。达照法师说,我既是天台的子孙,又从禅宗受益,永嘉大师走过的这条路,正好也是我走的这条路。当我从普陀山回到温州后,我住持的妙果寺正是永嘉大师的寺庙,后山净光塔正是永嘉大师的舍利塔。温州市政府很重视文化建设,从2003年开始恢复永嘉大师的舍利塔。修建舍利塔前挖地基时,在地宫里面发掘出永嘉大师的舍利,至今还供奉在妙果寺中。

  南怀瑾老师曾说温州历史上真正了不起的人物就是永嘉大师。不但我们要弘扬光大,还有美国、日本、韩国及台湾、香港等地,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弘扬。曾有日本人来到温州,当时永嘉大师的舍利塔还没完成,他们就把点燃的香插在墙上,跪在那里哭泣。哭的是这样伟大的祖师,却无处纪念。有这样的国际影响,亦是弘扬我们中国的文化的机缘。

  
“打退心中贼”

  现代人承受巨大的身心压力,如何对治?达照法师谈到,禅修实际上有个名词可以代替,就是情绪管理。人很多痛苦的产生是因为情绪不稳定。禅修的作用是先管理好自心,让心柔软、听话,再用智慧指导自己,这样受伤的机会较小。若心刚硬,那么即使想要自己如何,心很难改变,痛苦就会出现。

  谈到汶川大地震给人带来的长期心理疾病的对治,达照法师说,这首先是自然灾害,是大家共业所感的依报世界在运转过程中产生了问题。世界有成、住、坏、空,人有生、老、病、死,这是正常现象。对我们个人来说,要认识到这是尽我所能,提高自我和社会环境的机会。

    现代社会中,很多企业家、精英骨干,甚至学生,都有着巨大的社会压力。用一个简单的比喻,一个人从六楼摔下来无疑会丧命,如果二楼位置上有个太阳棚挡一下,就会救他一命。这个太阳棚,就相当于信仰。有信仰的人,即使有压力,也会把压力转换给佛菩萨,这是一个期待的过程,是有希望的状态,这样便缓解了直接面对的碰撞力,释放了部分压力。即便没有办法完全解决这个问题,如碰到了太阳棚,结果还是掉在地上,但经过缓冲后果会减轻。但现代人的问题恰恰是信仰缺位。禅修是很重要的方法,可以使心灵得到安顿。

  人不是完全独立的,人与人之间互相依存,一个人心态好了,能够影响到身边人。但最难的是“打退心中贼”,我们明了这套理论,可是到自己身上往往做不到。这里有一个过程,《大智度论》中讲“智目行足”。如果连理论都不知,怎么打贼都不知,那么就永远没有机会打这个贼。知道了如何打后,可能你开始运用方法不习惯,但你有了这个方法后,总有一天会打退这贼。

  《大智度论》中还有跛者和盲人的比喻:着火的时候,跛者看见门却跑不了,盲人呢只会乱跑,最好的办法是把两个人结合起来,盲人背着跛者,在他的指导下逃跑。有智无行,是跛者;有行无智,是盲人。所以学佛的人有两种:信行和法行。信行的人对师父有信心,按照师父的指导做,虽不懂理论,但做时能受益。法行的人要先学教理,理论学通了,再去禅修训练。认识到了心贼难防,想要防了才有可能防。做起来有距离是正常的。正如初果罗汉,见地已经与四果罗汉相同,看到了无我,但碰到事情时,贪嗔痴都来了。但通过四禅八定之后见道,经过二果、三果,到了第四果,理论和行为结合在一起了。

  达摩祖师来中国后,说这里有大乘气象。大乘和小乘最基本的区别是:小乘人在获得涅槃解脱后,不再生死轮回利益众生,或成就更庄严的身心世界;大乘人是不能舍弃任何一个众生的,非但不舍,还要庄严,但前提是有这样一个菩提心愿,具备基本的道德品质。汉文化有着优秀的儒道传统基础:儒家孔孟之道讲求处世为人之道,“未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远之”,重要的是先把活着的状态调节好;老庄哲学讲虚无、逍遥这些超脱世间的想法,让我们可以从世俗的态度中超脱出来。但儒家偏有,道家偏空,二者都是从世间的角度,没有真正破掉我执。佛教初传东土的300到400年间,佛教精神没有真正传播开来,直到东晋鸠摩罗什翻译了般若类经典之后,中国人才知道佛教讲的般若、空,并非道家讲的虚无;佛教讲的有、缘起,也非儒家讲的道德。而中国人一旦理解了“有”“空”不二,就明白了般若思想。中国本土有这样优秀的文化,与大乘佛教有相应的地方。

  其实佛法的次第就是生命开发的过程。只要我们努力,有天总能够真正明白真相。重新打量自己的生命,有高远的志向,在行为上一步步朝前走,生命便有归宿感。

  
现代人的症结——孤独

  现代人的心理问题很多,不仅仅是压力,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孤独。因内在情绪的不同,孤独可以分成很多种。有的孤独源于自私,有的源于性格,有的源于无事,还有的源于孤傲,这是许多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的孤独。还有一种是圣贤的孤独,如李白说的“自古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如虚云老和尚讲的,“不获知音徒自伤悲,笑破虚空骂不唧留。噫问渠为何不放下,苍生苦尽那时休!”一个人修道到了很高的境界,觉得他的生命就是为利益众生,而很多人反而会质疑:你都已经解脱,还在贪求什么呢?这样的误会确实让人有孤独感。圣贤也会有孤独,但圣人的孤独绝对不会有任何负作用,那是生命中一种强而有力的原始力量,经过圣人的善加利用,变成一种悲壮的力量,非常伟大而又壮观。

  从孤独的使用来说,是心情的空档,如开车一样,既不是前进档也不是倒车档,孤独实际是选择人生进退的关口。孤独可以很可怕,如得不到理解的人会寻求发泄,难免造成严重后果。如在孤独时静静地体会孤独,则能调整人生方向。达照法师说,我也是凡夫,也生活在世间,内心也有很多和大家一样的感受。我那篇写“孤独”的文章最后有一段话:“月光静静地洒落在我的身旁,海风吹拂了我的梦幻,波涛音乐般美妙,回旋在我的耳边,内心宁静而又明亮!如果你害怕或者逃避,真的是好不冤枉;如果你真诚接受,那就是生命的乐章!此时此刻,天地悠悠,山河梦醒,人生如寄,岁月茫茫。过去、现在、未来……!我一身的清凉,偎依在波澜壮阔的海岸!”要说我有没有达到我所写的境界,可能写的时候达到了吧。(笑)写的东西,有的时候是自己做到的,有的时候是自己看到的。想要不被影响,要加强自己能量。否则肯定会受到影响。我最初出家的十年,内心经历了很多孤独。个人在浩渺的宇宙显得微小,想到这里就会哭。我想哭对人有帮助(笑)。拜佛的时候有的时候哭半个小时,蒲团都湿掉了。大概一、两个月哭一次,但不能经常哭,否则会着悲魔。(笑)

 
 寄语禅学会

  “志当存高远,心不外平常。”这是一个很好的对现代知识分子做引导的社团,通过佛法改变生活、身心的状态,方向很正确。一方面,各位会员事业有成、胸怀大志,在做好自己事业的基础上,愿意承担比家庭事业更大的责任,改善社会,做更多的好事。另一方面,从修行来说,大家首先学习教理,再到实修,我是非常赞叹的。这两天,大家通过紧张的禅修训练,在实修佛法上有所体验。具体有没有受用呢,这个要问自己。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达照法师       心理)(五明学佛网:达照法师       心理)  

 陈兵教授:修行者异常心理调治(节选) 

 陈兵教授:佛法对科学心理学及现代文明的启迪 

 王雷泉教授:《特异心理学纵横谈》译后记 

 李利安教授:当代人间佛教所面临的核心理论问题 

 成观法师:佛教心理学与弗洛依德心理学之比较 

 傅味琴居士:人格心理学--学佛智慧,圆满人格(50~55 

 傅味琴居士:人格心理学--学佛智慧,圆满人格(40~49 

 傅味琴居士:人格心理学--学佛智慧,圆满人格(30~39 

 傅味琴居士:人格心理学--学佛智慧,圆满人格(20~29 

 傅味琴居士:人格心理学--学佛智慧,圆满人格(10~19 

 傅味琴居士:人格心理学--学佛智慧,圆满人格(1~9) 

 傅味琴居士:心理导引——喜(7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