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正信禅定的大秘诀是什么?


   日期:2008/12/25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人们在修习禅定的时候犯的最大错误是什么?真正“佛学禅定”的关键在那里?修禅入定的正确认识和引导又是什么?

为了更深入理解,我们需要玩一个游戏。记得在念小学时经常玩火柴杆拼图游戏,本人的解题能力还是很强的。火柴杆游戏形式很简单,就是给你一个指定火柴杆摆放的几何图形。然后,要求你移动“给定个数”(比如二根)的火柴杆,而得到另一个确定的几何图形。就是说初始图形已经给定,结果图形也已给定。如何有选择性地移动“那几根”火柴杆,而得到一个结果图形就是游戏的关键了。简单地说,本人解题能力强的关键是运用了一个技巧。我感觉这个技巧很简单、很实用,可是我跟很多伙伴说了这个解题技巧,他们就是不相信。结果那帮“笨蛋”还是固执地在那里闷头苦 想!记住:坚持不懈与固执的区别是,坚持不懈代表着强烈的愿望,而固执代表着一种强烈的不愿意。

那么我解题的秘诀是什么呢?
一般人们解这种“智力题”可以说是顺向思维,就是从初始图形开始尝试摆放,结果会很耗费时间和精力,因为要把不可能性全部尝试一遍。而我们思考模式是:先从结果图形开始往回推,进行逆向思考。要分析哪一根火柴杆肯定不能被移动(就像肯定不能移动房梁,否则房子会倒塌一样),能移动的有哪几根,这样就缩小了思考的范围,同时逆向思考会很快将结果分析出来。两种思考模式的差别是:一个是不断的顺向尝试各种“可能性”。一个是先分析,“排出”各种“可能性”,再进行“尝试”已经被缩窄了的“可能性”。下面,以一个有趣的例子来详细说明一下。

你可以打印出这个图形,然后贴在硬纸板上剪切下这组几何图形。按结果图形拼接出一个“T”字。再找一个朋友让他看一眼你拼接出的T字后(0.5秒钟即可),然后迅速打乱。那么你这个朋友会在15分钟,甚至更长时间也拼不出来。你就会看到对待这么一个看起来非常简单的小问题,人们是多么可笑地被自己的“思维定式”给框限住的。

我们被什么样的“思维定式”给“框”住了?
一般情况下人们拿到这个图形后,就开始盲目地做出各种尝试,结果很耗费时间和精力(看看你朋友的行为动作,就知道了)。而我的技巧是,在看到“结果图形”后,首先分析一下“那一个四方形”是肯定需要在那个位置的?那个边必须在外面。然后,就缩小了思考的范围。比如:T字形有三个平角的边,那么首先,你要看看那个图形有平角的边?而你可以看到两个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必须作T字的三个“平头”。一个五边形只有在中间。即便是分析到这里,很多人还是把那个五边形摆来摆去,也解不开这道题。原因很简单,人们很容易被“思维定式”给框住:认为五边形肯定是横着的,或是竖直着的。实际如果再进一步分析就会看到:“五边形”不可能是横着或竖着的。因为它的两头不是直角,关键是:如果是“竖着的”T就太长了。“横着的”根本没有槽口可以对上,所以只能是“斜着”摆放的。这样可以思考的范围就越来越窄(只剩下旋转一个五边形的问题了),就容易解开这道题了。这个游戏很好玩,多找几个人玩玩。你就会惊奇地发现:对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你的朋友是多么可笑地被“自己”死死地“固定”在那里的(自己的思想完全被自己“困死在那里”)。

实际上,难道你能保证自己没有被修炼什么“功法”的“思维定式”、被以经包装过了的修习禅定非正统理论、被对正统佛法不正确的理解所导致的错误引导给“框限”住吗?一个错误的思维模式和错误的认知,就如同“传染病”一样。不但最终会吞噬一个人的“生命”,还会继续扩散传播给更多的人。(试试去改变一个人对他所信仰东西的认知有多难,你就知道思想上的“艾滋病”有多么可怕了)。所以修习禅定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因为你根本就意识不到自己正在被什么错误理念给“框限着”(如同被判了无期徒刑一样),就更别说解“框”的问题了。不知道自己被什么样错误的认知框限着,才是真正让你不敢去睡觉的梦魇。

修禅入定的正确认识和引导又是什么?
首先,我们必须清楚修禅入定的“结果图形”是什么?然后从“结果图形”往回推。那么到底入定为了什么呢?简单,就是获得空境的心灵体验(实际上,很多人不清楚什么是“空”,又试图拿已有的经验去体悟“空”。就像没有学会骑自行车,却在大谈特谈骑上自行车后的感觉一样,结果只能是自陷迷茫自陷死地)。修习禅定的过程就是逐步趋向“空境”体验的过程。定境就是空境,佛学全部意义就是让人们体悟到“空”。

大家都看过西游记吧?有很多人叫了许多年的“孙悟空”,却不知道孙悟空是个啥意思。悟空就是悟到“空”性,那只猴子“九死一生”地取回真经为了什么?就是说佛经的意义是什么?就是为了让人们悟到“空”,悟到生命宇宙的本质意义。唐僧(唐玄奘)是历史真实存在的,孙悟空是假的。但是给孙悟空取名字的不是唐僧,而是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吴承恩是真的,吴承恩又岂是泛泛之辈,最重要的人物肯定要起一个最具深刻意义的名字。吴承恩很清楚“空”是学佛的第一步,也是学佛的最后一步”。所以,只有“悟空”才能贯穿取经的始终。修禅入定首先必须认识清楚“空”是什么?然后再寻求如何解开这个“结果图形”。

“空”是什么?
就算是佛祖在佛经里也用了超过500个名词来形容“空”。所以你也不要试图一下子就理解。慢慢来,当你逐步理解到一个点时,自然就会水到渠成,一通百通。可以说,自古以来对“空”的解释,让人感到五花八门、五彩缤纷。佛祖早有预见,所以在入灭前定下一条规则:“依法不依人”(只依佛祖所说的佛经而不依任何人的解释为标准)。今天我们就“依法不依人”拿佛经里对“空”的解释来“雾里看花”地体验一下“空”是什么?

佛在《圆觉经》里对“空”有一句很清楚的描述:“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华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

什么意思?“彼知觉者,犹如虚空”:就是说,你看到的景物、听到的声音、品尝到的美味等等,这些感觉都是“空的”。为什么是空的?因为一切都是“无常的”,就是不可能长久存在的。就像金刚经里说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也就是说:“过去心”是记忆;“未来心”是期待;这些都是只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中,所以是“空”的。那么“现在心”呢?刚说一个“现在”,现在就成为了过去——成为了记忆和回忆(所以要活在当下)。金刚经告诉我们的是“不可得”。不是告诉我们“过去心没有,现在心没有,未来心没有”。而是不可得,就是“你得也得不到”。因为得不到所以才是“空的”(即“三际托空”)。因为空所以才有知觉。如果没有知觉,就不叫空。

“知虚空者,即空华相”:就是我们知道有一个“虚空”的那个能知的“知”性,本来就是空的。不用再到那里去找“空”,就像眼睛去找眼睛一样。本来眼睛就是眼睛,不用再去哪里找眼睛。
“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遣”:不要认为“空就是什么都不知道”,也不要认为“空是什么都知道”,是越空越清楚,越清楚越空。不抓住一个有,不抓住一个空,能够知道清清楚楚的那个清清楚楚就是“空”。这句话看起来矛盾,实际体验到了就不矛盾,意义绝非如字面上那么简单(实际对空的理解、体悟是贯穿修定过程始终的。在“精真元明”阶段我会将自创的科学对空的修习、领悟的关键性理论分享出来,不过会超过20万字)“是则名为净觉随顺”:佛者,觉也;这就是觉,而且是“净觉”。照此修行下去,就是正路,是修定悟道的正确之路。

很多人一谈起“空性”,就说自己怎么怎么悟到了“空”,人们一打起坐来,就想怎么制造出一个“空”出来。实际上有个空空洞洞的境界存在,已经不是空了。佛法所讲的“空”是个名词的引用。“空”即不是有,也不是没有,无以名之,名之曰“空”。千万不要抓住一个“空”的境界当作“空境”。又有些人打坐很怕进入“顽空”境界。生怕万一什么都不知道了该怎么办?实际那有什么顽空境界,什么都不知道除了被别人打昏以外,就剩下死亡了。自古以来还没有哪位大师能够“顽空”。顶多是“玩”出一个“空”,再把玩出来的“空境”传承给徒子徒孙们继续“玩空境”。所以,人们在修习禅定的时候犯的最大的错误是对“空”的错误认识(没有明确的目标,那么过程没有任何意义),会直接导致“永不入定”!

如何修习佛学中的“空”?
教练一开始会对“小刘翔”说:成为世界冠军很简单,你只要用你天生的两条腿猛劲跨栏、猛劲的跑,只要你练得跑的够快就成了。教练说的是对的。佛祖,在教授如何入定时,也说了这么一句简单的话。那么入定的“跑”是什么?

佛祖说:“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当你打坐时,察觉有思念妄想的时候,思念妄想早已跑掉了。不用再用什么方法(念佛,念咒、摇铃)去除它,当下清净,本来清净。“离幻即觉”:离开了妄念幻想,知道现在清净了,保持这段“清净”就是“空”,就是“如来觉性”。亦无渐次:就是说这个“东西”,在四禅八定中,在初地二地三地......十地中,在什么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中都一样,只是体验程度上的差别而已。佛祖说修禅定的“跑”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字“知”!知者觉也,觉者佛也,佛者本心、如来是也。总之,很多的名词都在形容“空”。

我们通过对“空”的理解已经排除了很多的“可能性”。比如,空境不是仙境,如果有人认为是仙境就将进入“陷阱”。也不会见到神仙鬼怪,这样我们修习禅定的时候就不会有意无意地向这方面努力了。实际上,我们排出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就像在过去的100年中,人们仅仅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而推导出了几百条物理学定理一样)。这些被我们“排除的”对修禅入定没有用的东西,我们要像扔垃圾一样,一下子全部彻底清除掉(与其费劲地在“鱼目混珠”中去辨别哪个是真的珍珠,不如全部扔掉。然后重新采集珍珠——于正统佛学中采集真理)。

很现实,一个婴儿要想学会跑就需要先学会爬、蹦、跳。那么“知”的爬是什么?就是“三调、放松、意数呼吸”。有人说:这些东西是气功、道教各功法里的东西,这句话是对的。道教里的“存神”、“守一”是将佛学中的“观想、作意”进行了包装。行气、吐纳等是将佛学中的“数息”进行了包装。“三调”被包装的范围就更广了。这就像西游记中弥勒佛的家童黄眉儿,偷了主人的宝物下到凡界成为了“大妖精”一样。正统佛学是科学的、哲学的。不会误人,不会致人迷惑的。而“妖精式的佛学”,都是后人对名利的追逐“惹的祸”(想想现实中,假的有时比真的更像真的,因为假的更具迷惑性和煽动性。所以,人们迷惑了,已经分不清楚谁是真正的主人了)!

回到修禅入定中的“爬”。
如果忘了“我们来的目的”一切就都白费了。我们的目的是什么?重申一遍:就是通过放松尽可能的排出身体上的各种“干扰”,让心灵尽可能的“单挑出来”,然后进行训练心意。首先看一下我们已经放松到底了,也就是已经撞到了清醒状态下的“南墙了”,而下一步也只能是睡觉了。然而,我们的目的不是睡觉,如果是睡觉,吃两片安眠药好像更有效。我们的目的反而是要更加清醒。

再分析一下,放松放到这个深沉的状态中,我们想要什么感觉都可以制造出来(只要不断的对自己进行暗示)。所以,再次重申:非常明确的是在这个状态下,所出现的境界都是假的“你看到神,神就是假的。看到鬼,鬼也是假的”。我们已经知道空境大概是个什么样子了。所以,逆向思维,我们就不会想象进入一个“仙境、神境”或是看到神看到鬼。因为空境里没有这些东西。用逆向思维我们完全排除了进入“什么超境界”的可能性。那么我们在这个“深沉的放松状态下”去做什么?很简单,我们是要进行“意数呼吸”的训练。为自己下一步的“跑”做好准备。
]
什么是意数呼吸?如何进行?下一篇。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佛学       禅定)(五明学佛网:佛学       禅定)  

 傅味琴居士:弘法是为了报佛恩(大般若佛学苑-提问解答) 

 傅味琴居士:谈烧香、礼佛、供养、学法、修禅定 

 傅味琴居士:企业家的人生与禅乐(虚空观 禅定学修前的开示 

 傅味琴居士:<数息观>带修禅定前开示 

 傅味琴居士:<调气观>带修禅定前开示 

 傅味琴居士:<循身观>带修禅定前开示(30~40) 

 傅味琴居士:<循身观>带修禅定前开示(20~29) 

 傅味琴居士:<循身观>带修禅定前开示(10~19) 

 傅味琴居士:<循身观>带修禅定前开示(1~9) 

 傅味琴居士:企业家禅定营--了解缘起性空,才能了解如来真 

 傅味琴居士:企业家禅定营--怎样才能使员工感觉工作、生活 

 傅味琴居士:企业家禅定营(6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