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华山思过崖:从修行次第谈知足寡欲


   日期:2011/8/29 14:1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从修行次第谈知足寡欲

华山思过崖师兄

曾经和一位善知识品茶论道,善知识谈到曾国藩,不禁赞许的说道:自古做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事者,只有曾国藩一人啊。

曾国藩这个人到底有什么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呢?在《保富法》中,聂云台说道:当年曾国藩负责发行两淮盐票,发行价格是100两一张,后来涨到一万两一张,当时江浙两淮,家里只要有一张盐票,就是大富贵之家。曾国藩家里当时却一张也没有。曾国藩如果要搞个几百张盐票,是非常容易的事情,为什么他不搞?原因只有深入他的家庭才知道,他家里一直维持着做官前的生活习惯,生活简单而清贫,家里的夫人还是早晨就起来纺织,纺织出来的布卖钱贴补家用。

净空老法师在新加坡讲解的188集《无量寿经》中说过:真有福报的人你不认识,一定是享清福,生活简单,没人打扰他的功夫,没有人知道他。世间法和出世间法都不沾染。(沾染出世间法,例如经常说自己读经多少部。或者好点的虽然不说,但心里沾沾自喜,果报是去鬼道做多财鬼)。

为什么提曾国藩,因为孔子的学说接近佛家小乘修行思想。都是从格物开始。印光大师说格物,是格除五欲,如同格斗,所以叫“格”。这是一切佛法世间法修行的根本所在。没有这个功夫,没有知足寡欲的境界,那么你为自己求福分还来不及,哪里还谈得上帮助众生。   菩萨发心最难保持,保持的方法只有安贫乐道。

有人说:我先满足自己,我虽然欲望比较多,但是五欲名色财食睡,我只有两种三种,我用其余时间力量帮助众生。这是自己欺骗自己。要知道“欲不可长”,欲望没有边际。美国投资银行的高管,他的别墅的院子有中国一个市那么大,院子里有座山,可以滑雪。还有中国现在有车有别墅不算什么,一些有钱人争买直升飞机,你一辈子争也争不完,最后一看,脚下已是万丈深渊。净土法门法师说:魔鬼每天搞出种种花样,把你的定功骗没了,把你辛辛苦苦赚的钱也都骗走了。

当年净土法门法师发现自己的师父李炳南老师每天吃两餐,中午只吃一个小馒头,净土法门法师也学,但是怎么也不行,怎么都要吃两个小馒头。李炳南老师每月生活费2美金,做的事情却相当于五个人的工作量。过去老师都是不直接告诉学生,要学生去悟。净土法门法师悟出能量有95%消耗在妄想上的道理,得到老师的肯定答复。这个没有功夫学不到,但是李炳南老师说:一定要这样努力,人到无求品自高。净空老法师的弟子陈大惠,也是卖了车到处弘法,他自己说自己曾经一个月消费300元。确实,求人难,求自己容易,老法师经常说:往生净土是自性边上的事情,求别人难,这求自己还有什么难的。我以前几年就是完全不明白这个道理,从不留任何储蓄,多年来每天平均消费1000左右,认为这是放生修的福分,是一种光荣。没钱自然还会再来,可因为过分奢侈,善神哪里肯那么帮助你,助涨你的欲望和奢靡啊。去年底开始困难,陷入僵局,后来困难的时候,找自己妹妹借钱都不容易,虽然妹妹没事,但是也要考虑妹夫的脸色。自己节俭知足,何必求人,哎学佛要多听讲经,多听教诲啊,早听何必犯错。

“人到无求品自高”啊。这个无求往高说,是修福而不着相,不居功。品自高是上品往生之意。

财富从布施中来,布施来的福分必须全部再布施出去,自己的低生活要求满足就可,不可多留。为什么,如果不再布施出去,留在自己享用,都是祸患。我认识一个香港人,他每年赚2000多万,可以说很有钱了,他有两个老婆,很多女朋友,他和我说他的钱很多要用来买补药,否则应付不了那么多老婆。他有一次借我的通行证买特价补药,是纯植物的,我在车上,看到一克就要2700元,他都是一斤两斤的买。还买鲍鱼请客,三个鲍鱼就30000元。如果有钱就干这些的话,我觉得实在是无聊透顶。老法师说:惜福一般延寿,所谓禄尽人亡。没有比较长寿命,我们的修行也难以成就。

烦恼重的人,越补越毒。吃进去都被烦恼同化,都是毒品啊。清静心是解毒的,因为清静心生法喜,“法喜是一切养生中的上乘”(老法师所说)。慈悲心是解毒的,因为慈悲心是和宇宙真相相应。

五欲六尘,都是往生的障碍,你有一个都不能往生。为什么,往生是信愿行,你喜欢这个世界,这个世界还有你的五欲六尘,你如何往生。藕益大师说愿分两个,有厌离娑婆和求生极乐两重意思。有五欲六尘就是不愿离娑婆。知足寡欲,品味般若智慧,欢喜无量。何必抓住六尘不放,六尘都是“一合相”,震动产生的。在里面执着烦恼不是自找苦吃吗。《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般若经》说: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这些都是无所有,不可得的,在里面有何享受可言,都是虚假的接触,生灭相。

要了解般若智慧,可以看江味农居士的《金刚经讲义》,周止庵居士的《心经诠注》,谛闲大师的《圆觉经亲闻记》。   学佛是人生最大的享受,是说般若。   否则和善友品茶论道,也是莫大乐事。

下面才说到修行次第。我学佛一直在找次第,找纲领,和下手的地方。后来知道佛法有不止一个下手的地方。第一是知足寡欲(因为十法界依正庄严了不可得,所以要知足寡欲)

第二是断恶修善,断恶修善就是修福。次序是净业三福的次序,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啥,修十善业。(具体参考老法师讲解的净业三福,很精彩)

第三是六度菩萨行(修菩萨心要有菩萨心,慈悲心,离相修行才可成为六度波罗蜜)

有能力者一定修最高的普贤行,修普贤行可高品位往生,修好可生方便有余土。所谓离一切相,修一切法,我们断恶修善,虽然处于修行次第下面,但是也要不着相,甚至我们的生活工作都不着相。这是佛法圆融之处,只有圆融才是次第,次第不离开圆融,这才是真修。

如何处处不着相,就用反闻闻自性。见到大千世界,千般事物,都知道是“因缘所生法,一合相”,不太执着,可以受用,但不执着。工作需要用脑,工作的时候就放下佛号,工作完就提起佛号。工作不需要用脑,就边工作边念佛。体会般若智慧,多听经闻法,作为念佛助行。 事情要做,但是事情来之前不牵挂,事情过去不留恋回味,心不留痕迹,不拖泥带水。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华山思过崖       知足)(五明学佛网:华山思过崖       知足)  

 惟觉法师:如何过知足常乐的人生? 

 证严法师:人间菩萨 知足惜福谈衣着 

 仁焕法师:知足常乐 

 仁焕法师:做一个知足常乐的人 

 圣旭法师:学弥勒佛知足常乐 

 仁焕法师:健康来自知足常乐 

 达照法师:佛说八大人觉经 第六讲 正宗分——知足守道觉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卅六章 知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卅六章 知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第三十六章 知足感恩 

 正如法师:要快乐 要知足 

 宽运法师:知足常乐 惜福感恩——新年新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