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从基督徒变成佛教徒的心路历程


   日期:2011/9/18 8:4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问:我对佛法有些兴趣,很想要多了解一点,但都是自己摸索着看一些书,所以也有不少的困惑。当我正在问朋友知不知道谁会讲经说法,能够让人对佛法有所体悟时,结果今天早上看到报纸刊登梁老师的文章,就很想来认识梁老师。

答:你看完了以后,觉得你的问题有没有得到解答?

问:我觉得很喜悦,因为我自己以前是基督徒,受过洗的。我以前都是凭着一知半解、凭着看过的一些书去跟别人讲佛法,我觉得其实佛法是非常物理的,是很科学的,这是我自己的一点见解。我很高兴能够认识梁老师,也希望能在您这儿有多一点的体悟;您能放下工作,全心在佛法上推广,我觉得很感动。如果我能够从您这边学到一些佛法,那就是我的福份。

【物理学的假设,也是一种迷信】

答:非常的欢迎你来!今天的中国时报是有刊登出一篇介绍我的文章,这一篇文章差不多在两个多月以前就已经弄好了,但是我并不晓得什么时候会刊登出来,结果是今天,我没有去看报纸上刊登出来的内容,大概知道在讲什么,我就顺着这个话题和大家聊聊。

我昨天去火车站前希尔顿大饭店,参加过去同事的女儿的婚礼,我离开他们好久,所以想藉这个机会去跟过去物理界的朋友见见面,他们看到我都说我变胖了,我确是比以前胖一点,他们就说:“你是不是因为学佛的关系,道行越高就要越胖?”大家开开玩笑,我倒没有说什么,跟他们随便谈谈。

不过筵席当中我就换到另外一桌去坐,一个比较不熟悉的朋友就坐在我旁边,他稍微知道我一点,但并不是很清楚,他甚至不知道我退休了。因为坐在旁边,他就问了一些问题,他是做原子分子研究的教授,满有名的,他现在还在做这一类的研究。好多年前我还没有退休的时候,李远哲就非常的器重他,把他请回来,那时他还年轻,现在当然年纪也大了一点。

后来言语中他知道我退休了,又听说我是提前退休,就问我退休后在做什么事情?我告诉他我在做宗教方面的事情,因为觉得对这方面比较有兴趣,所以现在就做我有兴趣的工作。他听了就有些好奇,不太明白我如何能把他认为很重要的研究工作不做而去做宗教的事情,他也搞不清楚我到底是什么宗教,于是接着问是什么原因?我就告诉他因为觉得宗教比较重要,物理科学没有那么重要。

他听了可能就觉得我是一个狂热的宗教徒,他也说最近社会是有这么一个趋势,他博士班的学生里面有好多人都非常沉迷宗教,有基督教的、有天主教的、有佛教的、也有密宗的……他说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社会现象,过去没有看到这样的情形,是最近这几年才有的,他问我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趋势?他说他不了解;我说我也不了解!

谈到这里,他就问我学的是哪一种宗教?我说是佛教,他又问是不是佛教的理论比较深奥一点?我说也不尽然,很难讲是不是深奥一点。他就再问,为什么我本来也是做物理研究工作的人,却会为了佛教而把自己的时间整个投入进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

我就告诉他,我本来也没有相信什么宗教,我接受的是科学,尤其是物理,我会认为物理才是最好的真理,这也是我们做物理研究工作者引以自豪的一件事,因为物理所说的东西都是经过证明的;若不能证明,它是不会讲的,所以我们会很自豪的认为物理所说出来的都是对的、都是真的、不会讲一些莫名其妙、不清不楚的东西,我当初确实也是这样认为。

但是在很多年前,我对这个认定打了折扣,因为我后来发现物理学一定要先有假设,一定要先做了假设以后,才能去证明那些定律、那些现象;而这个假设是不能证明的。也就是我们要先去接受不能够证明的假设,之后才有能力去证明其他的东西。当我发觉这个状况以后,我就起了一个疑问:科学嘲笑宗教接受了不能证明的上帝或者是神或者是佛,就说他们是迷信,而如果宗教接受的这些信仰就是他们的假设,就像科学接受的那些假设是同等的东西的话,那你怎么能用科学来否定宗教?你自己不也是在接受一些你不能证明的东西?

所以,我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不敢嘲笑宗教、不敢否定宗教,也才做了转变,开始不排斥宗教,但是当时并没有对任何宗教有了解,所以对所有的宗教我都不排斥,转变就是从这里开始的。这样子开始以后,我尝试去接受某一个宗教,那个时候我的父母是天主教徒,有好多朋友是基督徒,那个时候佛教很少,不太看得到。当亲朋好友知道我有转变的时候,都希望我接受上帝。那时我也很努力的去尝试接受,但是不管怎么做,就是不能让我产生对宗教的热诚,原因是什么我不知道,后来我想真正的原因是:如果上帝是我假设的,我假设有就有,我假设没有就没有,随便我假设,那样子不过把众多假设裹的一个拿来接受而已,这样假设的上帝对我产生不了力量,所以我怎么试图去作都不成功,于是就暂时摆下来了。

我不排斥宗教、不敢否定宗教之后,但还没有变成佛教徒,后来为什么会接受佛教?是因为不排斥之后,去看了一些佛教的书,有禅宗的书,也看了《六祖坛经》,又看了胡适先生对《六祖坛经》的考证,一大堆文件都拿来看。在看《六祖坛经》的时候,就看到里面讲六祖最后大彻大悟是因为五祖讲《金刚经》给六祖慧能听,然后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段,六祖慧能便大彻大悟,那个时候我就知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很重要的一句话,但是看了并不懂是什么意思,当然也就没有产生什么作用,直到后来,机缘到了,我才把这一句话弄懂。

【“应无所住”就是没有假设】

一直在听我述说的那位教授因为没有接触过佛法,所以他就问“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几个字怎么写?我就一个字一个字的解释给他听。我说“应无所住”就是没有假设,就是在没有假设的情况下生出来的心,这个在科学上是不可能的。你要生出一个定律来,一定要有假设,没有假设就生不出来。可是佛法要讲的很深的这一部分,就是在讲不要有假设,没有假设就可以生出你的心来,这就是佛法要表达的事情。

讲到这里,也只是理解这一句话,理解可以在没有假设的状态之下生出心来,但是是怎么生出来的呢?还是不知道,这样还是没有用。后来是因为有一个很好的机缘,让我知道、让我学会如何做,做到从没有假设的状况下生出心来,我学会了这个,所以证实“无住生心”不是说说而已,是可以做得到的。

那位教授听了很有兴趣,就问是怎么做的?在那样的情况下生出的定律是什么?他也就是问:在没有假设下生出的定律会是一个什么东西?事实上,因为佛法一直在讲空、讲无,所以你也可以说佛法就是有个假设是空、是无,他的定律就是从空无生出来的,就像这样子的情形。因为是空是无,所以就是无所住,从没有东西这样子生出来。我都尽量不要用佛法的名词,如果用佛法的名词就会讲这是“真空生妙有”,如果我用这个名词,他就不知道我在讲什么,所以那些名词我都不用。

但是这样讲他还是不了解空和无怎么生出来,他问能不能举一个例子说明?我就举了一个例子,而且是科学的例子:科学里有一个说明宇宙是怎么生出来的生成论,这个学说叫“霹雳说”,就是说从空中有一个大爆炸,宇宙就生出来了,这个霹雳说就说明宇宙是从空中生出来的。那位教授又问,那这又跟其他物理的定律有什么不同呢?我说会有不同,因为如果你有任何一个假设,你订下任何一个假设,他就会限制你引导出来的定律,你做不同的假设它就会有不同的限制、影响你引导出来的定律,也就是会影响你生出来的心是什么,如果你没有假设或者说你的假设是一个空,他的限制是最少的,也可以说是最自然的。

讲到这个地方那位教授的兴趣就很大了,接着他就问了一个问题:“如果佛法是这样子看事情,你有没有回头再看我们这些科学所做的研究,到底价值在哪里?是不是那是不值得做的?”他的意思就是说,我以前是做物理的人,现在去做佛教的事情,依照佛教“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要在没有假设之下导出定律,而科学是要有假设状况之下导出定律,两者比较觉得哪一个好?或者说依我的看法会觉得科学已经不好了?

我告诉他,我认为科学处理问题有他的领域,在他的领域、他的境界里他是对的;但是超出科学的领域就不见得恰当,而佛法就会比较适当。这是层次的问题,就是放在某一个层次去看,它就是正确的;离开了那一个层次,它就会变成不正确。当然这样子讲他还是不晓得我在讲什么,所以接着我再说明:科学所研究的对象,也就是科学要面对的世界或现象是怎么来的?是甚么领域?这个要定义清楚。我认为科学所研究的对象是要利用我们的身体做基础所定义出来的,他马上就帮我补充说是五官所观察的,所以他同意科学所研究的对象,特别是物理现象,那些现象都是用人的五官做基础所定义的,这个他同意,完全没有问题,可以接受。

我继续说,可是这样子的一个现象、这样子的一个世界,会因我们五官构造的功能有所不同,而跟着变化。譬如说,有人的眼睛有色盲,他所看见的世界就是黑白的,而这个世界和正常人所看见的彩色世界是同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本身到底有没有变?它本身到底是属于彩色的还是黑白的?所以不可以这样问“这个世界到底是彩色的还是黑白的?”端看你以什么样的五官去定义。所以,我们要了解科学所研究的范围就是用六根做基础所定义的这一个世界,他的研究范围就是这里,放在这一个范围里,他所做的研究是对的;但是超出这一个范围就不对了。譬如说,有些人有特异功能,可以看见别人看不见的东西,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因为这个事情不是在以五官做基础的范围内,而是心灵所观察的,不是用肉体做基础来观察的;在那个范围里,科学就不适用,而宗教所做的判断就比科学还正确。

讲到这里,那位教授完全没有反对,他认为这样的看法是对的,但是他也认为我们还有一个大问题没有厘清楚,什么问题呢?就是自我意识。他说,不管你做什么研究,先决条件是你要有自我意识,当你没有自我意识,或是自我意识这个条件不存在的时候,下面根本讲不下去,也就不能做了;所以你能够做,就已经先有一个自我意识在那里,每一个人都有一个自我意识,有了这个自我意识才可以做研究。他提出了这个见解,但当时我觉得还不方便跟他讲能知和被知,因为太复杂了。

虽然没有讲,可是他能提出这个问题我觉得非常好,所以我就说你说对了,佛法尤其是禅宗就是要人体悟本来面目,本来面目是甚么?就是你讲的自我意识,也就是所谓的自性,佛法就是教我们怎么去体会这个自我意识,体会的方式就是用反省的方式,用自我反省的方式来省察自己的自我意识。

【心灵深度加深了,看法就会改变】

他听了就又问:“那要如何做?我们的科学是可以不断的进步、不断的研究、不断的发展,而佛法是不是能够也不断的进步?还是到了一个地方就停了,就不会再进步了?”其实那位教授问的每一个问题都很深的。我告诉他,以我的了解佛法是在不断的进步,是可以不断的进步。

但是在这个进步当中也有很多人不能够接受,不愿意接受这个进步,可是依我的了解它是不断的在进步的,从原来的小乘进步到中乘,再进步到菩萨大乘,以后还要进步到无上乘。当然,我没有跟他讲这些,因为这些他听起来都只是名词,是没有意义的。我是用他听得懂的方式告诉他,科学是着重在五官所面对的层次,在其中不断的研究,就有不断的新发展、不断的演变,也就会进步;而我们的心灵,只要不断的去检讨自性的自我意识这一个部分,也会不断的进步、演变。

事实上,佛学这种探讨心灵的方式跟物理学所要探讨外在物质是相同的,是没有办法断开的,尤其当我们心灵随着自我检讨的深度而改变的时候,你再一次进入身体观察这个宇宙所得到的观察和判断,也会随着你心灵的扩大而增加深度,也会不断的演进、不断的改变。很多事情是会因为我们心里面的体验不同了而有不同的看法,就像面对同样一件事情,以前的看法会因心灵深度的加深而完全改观,这种经验是大家都有的,也可以说心与物之间是互相关联的。

这一个观点那位教授也完全同意,因为我们学物理的都知道,当我们对一些理论做了很深刻的反省与讨论后,你对这个宇宙世界的看法就会不一样,会有新的理论。而一般人的印象都会认为宗教好像是一个停留的东西,当得到了一个绝对的真理以后,那个东西就不再变化了,不变了就停顿在那里,不会再进步了。我就跟那位教授说,我学的佛法不是这样,我学的佛法是没有终了,它是不断在演进的。

我这样子的说明就算把他当时问的问题回答了,当然他还想继续听下去,可是我要赶回新竹,所以就提前离席了,后来他问我在做什么,我就告诉他我把我得到的心得写成书,我离开的时候还说要把书寄给他。当然他也问了一些其他的问题,他问我是不是还有谁也可以问到这种佛法,他以为我这种佛法在别的地方也可以听得到,但我说没有其他地方可以再听到,只有我在讲这样的东西,我不晓得哪里还能听到,如果有的话那更好,但是实在找不到。

不过克里希纳穆提那一系列也承认每个人都有本来面目、都有自性,他们也接受这样子的观念;另外美国有很少数几个哲学家也有提到,但是因为这种观念好像太难懂,他们只是有提到,并没有多说。

我今天所讲的本来面目是一个要素,每一个人都有一个自我意识,而且这个自我意识是独立的,这也就是有自性,有本来面目了;但是在本来面目之外还有好多东西,那些东西我没看到什么人提到,所以目前大概就是碰到本来面目这个地方,可以接受也有所体验,像克里希纳穆提他们也是有所体验的,但再接下来的地方就有问题,就没有提了。

所以我说我是很孤独的!那么佛经里面是不是有呢?是啊,唯一还可以跟我呼应的就是佛教经典了,只有从佛教经典里找我的知音,找到我的呼应了,而且还是要从比较深的佛教经典里找,比较浅的佛教经典就没有这种感觉。有跟我可以呼应的佛教经典,当然会让我感觉到非常的快乐,因为有这些经典我才晓得我不是孤独的,原来有这么多佛菩萨也是这样子的;如果没有佛教经典的话我会觉得很孤独,非常的孤独。

但是说这些那位教授不太了解,他建议我直接去看梵文的经典就不会被中文隔了一层,我就告诉他,梵文的佛教经典已经没有了,现在有的梵文经典是从中文翻译过去的。他大吃一惊问怎么会这样?我说没有办法,印度人他们不太能够保存文物,不过我说巴利文保存的佛教经典更古老,是我们所谓小乘的佛教经典《阿含经》,中文也有,应该还有一些还没有翻译成中文,也有巴利文的《大藏经》,英国人把他们全部翻译成英文,所以不懂巴利文的可以读英文版。

慧炬杂志社有翻译一本南传的《大般若涅槃经》,就是从巴利文翻成英文,再从英文翻译成为中文,那部《涅槃经》跟大乘的《涅槃经》味道完全不一样,我比较喜欢南传的经典,因为南传的《大般若涅槃经》和大乘的《涅槃经》感觉差太远了,南传的《大般若涅槃经》文字比较少,汉传的文字多到让你厌烦,同样的事情不断重覆的讲。

那里面有提到释迦牟尼佛要涅槃的时候,铁匠琼达送食物来,是一种菌类做成的,拿来给佛吃,释迦牟尼佛吃了以后就涅槃了,这么看来好像是一个罪过,因为有的菌类会有剧毒,释迦牟尼佛吃的时候还说这个食物别的人不可以吃。但是汉传《涅槃经》就把铁匠琼达吹捧成一个不得了的大人物,说他是菩萨,又是什么了不得的来历,加油添醋的,让我们搞不清楚他是怎么样一个人。但是南传的经典你一读就觉得有我们人类的感觉,就是跟我们人类所发生的一些事情一样,读起来觉得非常亲切;而大乘的《涅槃经》那些人都不是人,都是天上的什么大人物,所以他们没有人味,吹嘘得比较大不见得有什么意义。

他们说南传的经典里面看不到菩萨乘,我觉得他们是一样的,只是他们讲得比较实在,不愿意吹牛而已。南传的《大般若涅槃经》我看了好几遍,而大乘的《涅槃经》我看了前面几页就没有再看下去。所以说我们现有的经典有汉传的,有巴利文的,还有西藏的文字经典,而梵文的没有了,原文没有了,这是非常可惜的。

上面所讲的就是我和那位教授谈话大概的经过。顺着话题,我再讲一些事情:据我的了解,佛法处理问题的范围和科学处理的范围是不一样的,二者是相关的,但是处理的重点不一样。如果大家能够把自己的重点范围和宇宙整体的分布了解清楚,而且又知道科学在什么范围,佛法在什么范围,这样对整体就会有一个更和谐的了。

可惜目前并没有达到这样的情况,科学以为他管的范围就是全部,所以他会认为宗教都是迷信,这样子就会有冲突,就会有很多问题,当这样的问题出现的时候,宗教好像是输了,是这个样子吗?不是的!如果你自己没有把整个宇宙的事情做一个正确的了解,就自以为赢了或失败,那只是会让自己痛苦而已,有的人自己造成了痛苦还不知道,他还以为是让别人痛苦,其实是让自己痛苦,所以这些情形是需要消除的。

【只有佛法探触到本明】

我又想起来那位教授还问了一个问题,他问佛教跟其他宗教有什么差别?当时我很简单的回答他,因为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而他什么宗教信仰都没有,我就不知道该怎么跟他介绍,今天我在这里再做详细的解答。要回答这个问题,我还是用十二因缘,因为所有的宗教都要处理这一个部分,哪一个部分?就是十二因缘裹面“六入”以上“名色”、“识”、“行”、“无明”和“本明”,这一段的问题是所有的宗教都要去面对的。

多数的宗教所面对的问题大部分是在哪一段呢?是在“名色”和“六入”、“识”和“名色”之间的关系,宗教所要面对的问题主要在这里。这里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有一般所谓的生死问题,“六入”就是六根、五官,就是我们的身体。“六入”以下,就是这个身体和我们面对的世界。另外所谓的灵魂,就是从“名色”、“识”、“行”、“无明”、“本明”这五个就是归在心灵,当这个心灵跟六入合起来的时候就是活的,当结合得不好或者是脱离的时候,就是灵魂出窍或者是灵魂已经离开身体,这个时候人的肉体就会死了,肉体死了我们一般就说这个人死了,但从灵魂的角度来看只是身体“六入”以下死了,灵魂这部分还是好的,并没有死,所以生死的关系就跟这个结构有关。

上个月我在荣总做了三场演讲,讲到心灵跟肉体是如何结合起来的,难道就像两个插头插上去就结合起来了吗?他们之间是如何衔接的?用电灯的时候只要想插头是三个脚或者是两个脚就可以插了,可是像电脑的连线就很复杂,而我们的心灵和肉体要合起来,比电脑的接线不知道还要复杂多少倍!我就要问问大家,那些接头是什么?我们的身体和心灵要结合的接头是什么?答案是:接头就在“名色”这里,我再用大家听过的名词,经络穴道就是接头,若是用密宗的话来讲就是三脉五轮。

我们在修行的时候不是说要修观想吗?要观想我们的身体不时会观到三脉五轮吗?不是就有特异功能吗?不是就有气功了吗?这些到底是什么呢?就是把身体、灵魂之间的接头弄好,接头弄好了人的身体就会健康,如果接头没有弄好,松松的好像要脱落,就会半身不遂哪!其实很多病就是这里出了问题,而这里是肉眼看不见的。那什么才可以看他?“识”可以看“名色”,是心灵去看的而不是肉眼去看的,因为不是用肉眼看、科学看不见,所以科学就不承认,如果因此就否定,那你就误解了。西方的医学不承认是因为他们根本看不到、触摸不到,解剖身体也看不到,当然没有啊,因为用肉眼的方法就是看不到的,它不是在你的定义范围之内,它是属于心灵的,但是西医现在也不得不接受,因为尼克森总统到大陆,看见针炙麻醉让他supprise,而不得不接受。

有关心灵部分是所有宗教都涉猎的,只有一个部分是唯独佛教涉猎,其他宗教没有接触到的,那就是“本明”和“无明”之间的关系。只有佛陀的法有接触到“本明”,同时去解决这里的问题;就我了解,所有其他的宗教都没有碰到。如果说有一个宗教碰到这个问题,同时也解决了这个问题,我就认为它是佛教,不管他叫什么名字,所以佛教真正能解决的问题是必须能够解决“本明”,也就是本来面目这个地方的问题,一定要能够解,如果不能解就不是佛教。中国的道家,譬如说老子是有碰到这个问题,但是其他的宗教很少碰到,至于像什么神通力、气功、有天眼等等,这些事情都在“无明”以下,不在“本明”。

问:那些都是被知的?

答:对,这些都是被知的,是被“本明”所知,如果他没有证到“本明”的话,他的那个地方还不是被知,一定要证到“本明”才会知道那个“无明”是被知道的,不然没有办法自己反省到,“本明”是没有办法被知道的,但是他能够知道一切。

问:刚才您提到说在做物理研究工作做得很深入的时候,也会相当于我们的心灵处在很细腻的层次,那么对外界的看法是不是就会不一样?

答:是会因为心灵层次起了变化,而对同样的东西产生不一样的看法。譬如说,我现在心灵的深度是A,后来因为自我检讨,心灵的深度到B,这时看同样一件事情,就会看到不同的结果。以科学为例:如果我用牛顿的心情来看这个宇宙是一个机械论,什么东西都是固定的;如果我用相对论的心情去看,则会发现这个宇宙并不一定是机械的;或者说我用量子力学的心情去看这个宇宙,则宇宙已经不是机械论而是机率论,是测不准的。

在牛顿的世界里面,每件事情都非常的准确,怎么样都不会有误差,是非常精确而且非常固定的。那么当然命运也变成是固定的,你生出来的时候是什么条件,以后的结局就是什么,这是固定的;这个炮弹这样射出来以后会打到哪里就是打到哪里,是固定的;星球的运转哪一天会有日蚀都算得非常准确,不会有误差,甚至几百年以后的情形都可以算得出来,这就是牛顿的理论。可是如果用量子力学的心情来看,这个宇宙会猪羊变色,有蝴蝶效应,可能会因为有一个蝴蝶在这边扇两下,多少年以后在中国北京就产生了一个台风,这就是蝴蝶效应,是不确定的。

问:如果用量子力学的观点来看日蚀会变成怎么样?

答:如果用量子力学来看就看不到这个事情,他看的不是这个事情,用量子力学所看到的这个宇宙就是另外的面貌。像现在我们电脑里面有PC,这个里面全部都用到量子力学,而牛顿看不见量子力学。

问:我从大学时代起就常常会有一个疑惑浮现,觉得说为什么会有我?公车上或者任何时间或一早醒来,为什么觉得我好像是这个主体,我好像是主体就是说为什么是我每天日复一日,但是另外一个人他也是醒来……我不知道要怎么形容……

答:对了!对了!对了!

【佛教是包容其他宗教的】

问:刚才老师讲到以前也曾想要当基督徒,我的过程也是,我也是觉得基督教没有给我一个安慰,没有办法让我想要继续去追寻,反而给了我很多疑惑。像我有一个满好的朋友生病了,那个时候我还是基督徒就去向他传福音,我说这是神要救你,因为神是爱你的,衪藉着这个生病让你休息,重新检视自己,所以你得救了,祂是要救你的,我们也拼命祷告,朋友也生起一线希望。当病人活着的时候,我们说这是神的旨意;当病人死了,我们也说是神的旨意,而如果是一个年纪轻轻的妈妈生了重病了,我想她一定是想要活下去的,如果神爱她的话应该让她活下去。但是如果好了,你要感谢上帝;死了,你也要感谢……所以我突然产生了疑惑,好像开悟了,原来这只是大家一种互相依靠的社会行为,就在那一瞬间,我对基督教的信仰就停止了。后来因缘际会我回台湾,有时间看了一些书,才慢慢觉得佛法解释的道理我比较能接受。

我想问老师,是不是像耶稣基督这些宗教所处理的问题就是生死的问题,可是佛教还处理到“无明”到“本明”那一段,我很好奇可不可以这样去想:基督教也好回教也好印度教也好,这个世界上就是有一些怪人或者先圣先贤,他们对于宇宙或者是对于人的自我自性有怀疑、有好奇,所以他们就去追寻,然后真的有所谓的灵魂出窍,看到超越了肉眼的境界,看到了宇宙的真相,所以才会有这些宗教的书。基督教的排他性很高,接触到佛教以后我觉得佛教是包含基督教的,但我也不去跟基督徒辩论,因为我觉得我们是无争的,我不知道这样子的想法是不是健康?

另外一个问题,我不晓得大家在追求佛法的时候,所期盼的是什么东西?老师说是在追求我们的自性,我很想要有比较多的时间来看书,可是我觉得现在这一世的生活就把人绑得紧紧的,我最近之所以会比较急迫想要寻找答案,可能就是到了某一个阶段,因为我觉得四十多岁了,到底要走到哪里去呢?这一生都被俗务所绑,我实在是有很多的困惑。

答:你的第一个问题应该是“佛法是不是包容的”?你的印象也是我的印象,我认为佛法是包容其他宗教的,反而是其他的宗教不接受佛教的包容。以我母亲为例,她接受天主教,所以她接受圣母玛利亚,我母亲觉得圣母玛利亚就是观世音,问我同不同意?我说同意。她说圣母抱着一个小娃娃那就是送子观音嘛!我说我同意,我没有问题。她又问:基督教的上帝存不存在?我说:如果可以接受上帝就是佛性,就是每一个人的自性即所谓的上帝,如果这样子的话我就没有办法分辨天主教和佛教的差异了,就找不到差异,根本就一样。为了这件事,我母亲特别去请教神父可不可以这样子?但是神父不同意,我就说那是他不肯,我可以接受也能够谅解他们的不同意,并不是说他们一定要同意,他们不愿意也可以,如果是不愿意相等,那么天主教就是天主教、佛教就是佛教,所以我的看法跟你相似,认为佛教是比较超然的。

【在生活中以境验心就是修行】

第二个问题你问的是生活中的俗事,我们面对这些俗务同时又想要追求心灵层次的深度,这两者好像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我告诉你,佛法看这两件事情是一件事情,我们是拿外面的事情来检验自己的心,生活中所遇到的这些俗务就是我们所面对的“境”──环境、命运和遭遇,这些都是我们拿来检验自己的心的境。因为我们之所以会有这样子的命运,会有这样子的遭遇,都跟我们内心里很多的见解(有的是邪见、有的是正见)、很多的认定与执着相关联。

譬如说我们会变穷或者变富有,跟我们的内心都有关。如果你心中的思想、见解是“赚钱是很难,很不容易的,要很辛苦才可以赚到钱”,那你就会变穷;如果你心中认为赚钱不难,是可以办得到的,那你就会变富有。再譬如说你可能发现周遭环境对自己有敌意,于是你总是面对一种斗争的环境;也可能你面对的是大家相处很和谐,是很友好的,这样子的环境差异也跟你的内心是有关系的。如果你内心是有憎恨的,你所看到的这个世界就会斗争;如果你心里是仁慈友善的,那你所面对的世界就会变成友善的世界,这互相之间是有关联的。

所以说,我们要把自己不好的见解、不好的念头清除掉,但是如何清除?你根本搞不清楚自己的心里面有这些东西啊!那我们怎么知道我们心里面有这些东西呢?如果你面对的世界让你痛苦、让你不舒服、让你不顺利、让你很难过,这个时候机会就来了!你就要从这里面返回来找,到底我内心里面哪一个见解是不对的,才会造成这样的痛苦,想办法把那一个见解找出来,整理一下,这就是在修行!是不是修好了呢?很容易检查的,如果外面不好的事情变好了,那就是调好了,就是改好了──这就是“以境验心”的修行方法。

这样的修行在日常生活工作当中都可以做,而且很有效,这样子才叫真正的修行,不是在那里打坐、持咒、拜佛、读颂经典才是修行。“以境验心”可以修心,生活又可以改善;不但生活改善了,你的环境、你周围的朋友也都会受到影响,甚至整个世界会因为你这样子的带动而变好。佛法的可贵处就在这里!

中国道家在这方面用得还不错,他们用在哪里呢?用在健康身体,用在养生上,他们所谓的境就是身体的状况,把身体的状况、健康的状况当作境,然后以这个境来验心、调心,这样调来调去、修来修去,修得很有成绩,练得身体都很健康。但是这种修对我们来讲还不够,因为这样只是身体变好,而层次则不够深入;我们要做的是深入心灵层次,而且要非常深地深入进去。以“以境验心”的方式来检讨,来修行是做不完的,因为有非常非常多的深度:可以是个人化的层次,如身体的健康方面,层次比较浅一点;或在事业、教育、家庭、生活等方面做改善;还可以再深入到带动整个社会、整个国家,每一个层次要检讨的问题的深度和广度都不一样,有很多工作可以做,而且是做不完的。

有这么多要检讨的,该怎么去选择呢?挑选你觉得最重要的、最有兴趣的部分去做,譬如说,你觉得身体健康最重要,你就学道家的层次就好了;如果你觉得子女的教育最重要,你可以放在子女的教育;或者你认为家庭才是最重要的,或者事业才是最重要的,你就可以用家庭或事业为境来验心,所以每一个人选择的项目会不同。我不建议大家全部都选,我们只能选择自己认为最重要的、最有兴趣的那一个项目来做,做了有成绩以后再去增加另外一个项目,慢慢的一点一点来。

这样子去做,也就解决了刚才那一个问题──好像生活与修行两头不能够全部照顾到。我们就是要把鱼与熊掌都顾到,所以我们除了要学会出世,也要学会入世,出世和入世要打成一片,要连成一体。这也是《六祖坛经》所说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所以佛法就在这个世间。

问:老师刚才讲的意思就有点像心跟境,我们应该用境去修心?

答:对了!对了!

【把主动权放在被知就是痛苦的来源】

问:假设我看到镜子里我的脸脏脏的,我应该是去擦脸而不是去擦镜子,但直觉也可能会觉得是不是镜子脏了,或是想到底是谁把我的脸弄脏了?老师刚刚讲的意思,到底是应该去对把我脸弄脏的那个人说:不要来弄我!还是说要告诉自己不要在意这个脸脏?我对这一部份不太清楚。

答:我就顺着你的这个问题来谈,譬如说你的脸脏了,假如是你的儿子把你的脸弄脏了,你是不是就会对儿子说不可以把妈妈的脸弄脏!可是这样子的想法全部都是境,因为你儿子也是被你认知的对象,他也是境,结果你是以境来修境,这不是我们要做的;我们要做的是以境来验我的心,这就要讲能知与被知,心是能知,境是被知。今天时间不够,只能把这个观念理清到此。

你刚开始时还提出另外一个问题:你说在大学时就觉得这个“我”是怎么一回事?这个就是能知,被知就是被这个我所知的,譬如说你在这边,我是被你看到的,就是你的被知,而你就是能知;我讲的话你听得见,话就是被听的,也是被知的,那么谁在听?是能知在听,能知就是你嘛!如果大概了解能知,那么主动权是在能知,还是被知里?一定在能知这里对不对?被知这里有没有主动权?没有!被知是一个被你知道的对象,如果他里面没有能知的话,他会不会有主动权?不会!像我在这里被你知道了,也是你的被知,但是我这个被知有能知在里面,所以有主动权,你骂我,我会抗议;但是一本书,里面没有能知,所以打书,书不会叫;骂书,书也不会抗议。──因为书没有主动权。

就纯粹的能知和被知而言,主动权是在被知还是在能知?主动权一定是在能知,被知一点也没有主动权。那什么是能知?就是你啊!你有知的能力──那就是能知。怎么知道有没有能知?当然知道!怎么会不知道?不然我说话,你就听不见了,你听得见就证明你有能知,所以我们的能知就是我们的主人,而被知就不是,被知是附属的,主动权不在那里;能知就是我们的心、我们的“本明”,我们纯粹的主动权就在能知这里,被知是没有的,所有的物都属于被知,能知是心,心是能知,所以心才有主动权,能知不会是物。

不过这里有个大问题,我们人类犯了一个大错误,因为我们非常注重物质,举凡幸福与否、命运的好与坏、以及富有或贫穷等都看成和物质有密切关系,也就是都看成被知,以被知的物质来定义自己是不是幸福,而且把自己的心──自己的能知都忘掉了,是不是这样?全心全意所考虑的、所重视的都是被知的东西,能知这一个部分完全忘记了,好像没有它的存在。这样的状态会变成什么?会把自己的主动权忘记了,丧失主动权而跟着那些被动的、被知的、没有主动权的物体随波逐流,这就叫“流转生死”,所有的痛苦就这么生出来了。

问:刚才说我们用境来修心,老师说可以选择身体,也可以选择家庭、功名为境来修,那功名事业不也就是物化的东西吗?

答:这些全部都是境,家庭也是,这些都是被知的境,都是物化的。而这些被知的境,我们用它干什么?是用来检验自己的能知,你这样一检验的时候就找回能知了,当你不晓得要这样子检验的时候,是跟着那些东西跑,把自己的能知主动权放弃了,虽然你的主动权在这里,可是你忽视了它,这就是佛陀一直要告诉我们众生痛苦的来源就是这样。就是要拿这些被知的境来找回能知,你这样一找,主动权就回来了,你的主体性就出来了,很简单。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佛教徒       心路历程)(五明学佛网:佛教徒       心路历程)  

 普献法师:佛教徒的财富观 

 果煜法师:禅林风雨 27.禅修者的心路历程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附录:十年学佛出家的心路历程 

 一个佛教徒的科学观(下) 

 一个佛教徒的科学观(上) 

 成观法师:佛教徒如何面对生老病死与感情生活 

 成观法师:佛教徒:反叛命运的人 

 万行法师:佛教徒如何看待财权观 

 道坚法师:佛教徒不是偶像崇拜者 

 周叔迦居士:论佛教徒的修养 

 温金柯博士:佛教徒参政之省思 

 道坚法师:假如时疫来临佛教徒应当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