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斌宗法师:娑婆世界三苦八苦与极乐世界三乐八乐


   日期:2011/10/5 12:5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娑婆世界三苦八苦与极乐世界三乐八乐 斌宗法师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消文】世尊又召呼舍利弗而问说:‘舍利弗!阿弥陀佛的国土因何名为极乐呢?’不待舍利弗开口,佛便自己答说:‘彼国的众生,没有种种的苦,但受种种的乐,所以名为极乐。’

【释义】此段是应前段极乐名字,自问自答,先约众生正报解释极乐。

 

其国众生:谓念佛往生彼国的众生(梵语萨埵新译曰有情,旧译曰众生),是说:众缘和合而生,娑婆众生则外借地水火风四缘以成色身,内合受想行识四法以成心法,具足内外诸法相集而生,故名众生(众生是假名,五蕴是实法,此约自身正报明),又经历众多的生死,亦云众生,谓常于六道轮回不息故(此是约生处依报明)。多善根福德因缘而生彼国,莲花清净为身,灵明寂照为心,此极乐之众生也。

 

附┌色…四大五根为色蕴,即吾人之色身。

五├受…领纳五尘攀缘外境为受蕴,即第五识。

蕴├想…取所缘境忆想分别为想蕴,即第六识。

表├行…恒审思量念念不停为行蕴,即第七识。

  └识…了别诸性识境执持一切种子为识蕴,即第八识是总报主。

 

极乐世界,究竟安乐,永离诸苦,故曰无有众苦。众—是不一之谓,苦—乃逼恼之义。有三苦八苦,三途苦,八难苦,无量诸苦。故曰:‘众苦。’极乐则反之,故曰:‘无有。’

 

三苦者:一、苦苦—受有生老病死之身,(身是苦果)已名为苦,更加冤憎相会,恩爱别离,所求不得,乃至其余的一切众苦逼恼,乃苦上加苦,故曰苦苦(苦中加苦故);二、坏苦—以娑婆终有坏灭,事无久远,乐非真实,切实的说:虽有少分之乐,亦非究竟,乐去悲来,苦恼者多谓之坏苦(如世间富贵之家,一旦失败即是坏苦,世法靠不住故),亦如六欲天人虽受衣食如意,宫殿随身之乐,此乃有漏十善所感,终有福尽堕落之日,初禅天虽得离生喜乐定,二禅天得定生喜乐定,三禅天得离喜妙乐定,四禅天得舍念清净定之乐,这皆属世间有漏的禅定,当乐境享尽堕落时,不胜忧恼亦曰坏苦(有漏业不坚远故);三、行苦—(行是迁流不息,刹那生灭之义)由诸法迁变无常,而生苦恼谓之行苦,如无色界之四空天,虽得四种空定,寿八万四千大劫,无色质之累,有空定之乐(或云苦乐双亡),然亦属有漏(以未出三界故),若失去定力时,还要堕落生死轮回,虽未随时,亦不免常受行阴,念念迁流之苦,故曰行苦(有漏定非真乐故)。当知!欲界具三苦,色界无苦苦,无色界唯行苦。

 

八苦:1生苦—在母胎中,俨如囚狱,出胎又受风刀割体之苦,诗云:‘业风吹识入胞胎,狱户深藏实可哀。’2老苦—力弱容改—神衰智钝,举动言行,皆不如意,故人不喜近,诗云:‘流泪暗思童稚乐,见人空话壮年强。’3病苦—四大不调,诸根痛患,饮食俱废,坐卧不安,诗云:‘四大因时偶渐乖,此身无地可安排。’4死苦—四大分散,抽筋折骨,恩爱割别,业境现前,惊恐无量,诗云:‘脱壳生龟真痛绝,落汤螃蟹漫慞惶。’5求不得苦—想欲求得,而偏失名利福寿,凡所欲求而不随愿,诗云:‘扬帆屡见沉舟客,挂榜偏伤落第人。’6爱别离苦—想欲长久住合,那知眷属恩爱一朝割别,苦不可言(缘若尽时各自散),诗云:‘虞氏帐中辞项羽,明妃马上谢君王。’7冤憎会苦—有仇怨之人,最怕会见,想欲避而偏偏相逢,一见仇人如眼中钉,常生憎恨,诗云:‘好事频求难得到,冤家欲避反相逢。’8五蕴炽盛苦—身心烦恼如火炽然,昼夜炽盛,焚烧众生身心,苦不可言,诗云:‘逼迫身心苦事多,哀声无地可号呼!’

 

复次:八苦前四属身,后四属心,又前七种是别,后一种是总(以前七苦不出五蕴身心故),此外还有天灾人祸—寒侵暑迫,雨打雷惊,讥骂嘲刺,欺淩压迫等苦,若扩而充之,不胜枚举。总之上来所说三苦乃三界众生之所共受,八苦是一切人类所同受,上至国王,下至庸人无一个可能免者,亦无法可逃避也。而极乐世界众生,永不闻苦名字,故祈愿大家发心念佛求生!

 

但受诸乐—所受纯乐无苦曰但受;乐事非一曰诸乐。彼土不同此土苦多乐少,虽有少分之乐,多数由种种苦力强求而得者,又不能长久享受,终有失去之日,所谓乐极生悲,此乃乐中带苦,非纯乐也。极乐世界则不论所受用的一切依报,与所感身相的正报,一一殊胜妙乐,无有少许苦事相间,故曰:但受诸乐。然娑婆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极乐则但有三乐、八乐,乃至无量诸乐。

 

三乐:1清净无累乐—无粗浊之身,欲爱之染,则无苦苦。2依正常然乐—寿命无量,国土不坏,即无坏苦。3正智不动乐—安住真理,不生不灭,则无行苦。

八乐:1莲花化身乐—即无十月胎狱之生苦,诗云:‘誓割爱缘生极乐,华中产取玉婴孩。’2相好庄严乐—功德之身永无改变故,即无形骸衰朽之老苦,诗云:宁知净土春长在,不使身心昼夜忙。’3自在清泰乐—清净之身永离痛患,即无四大不调诸病苦,诗云:‘谁知极乐清虚体,自在游行白玉阶。’4寿命无量乐—与佛同寿,不生不灭,即无四大分离之死苦,诗云:‘何似华开亲见佛,无生无灭寿难量。’5所欲如意乐—衣食随念,不假造作,即无所求不得苦,诗云:‘乐邦衣食天然好,不用区区更苦求。’6海众常聚乐—清净海众,长为亲友,则无恩爱别离苦,诗云:‘诸上善人俱会处,愿教旷劫不分张。’7上善俱会乐—诸上善人,互相爱敬,即无冤憎会遇苦,诗云:‘何时得预莲池会,积劫冤仇好共消。’8身心寂净乐—身常清净,心恒寂照,则无五蕴烦恼炽盛苦,诗云:‘何当净土修禅观,寂照同时离有无。’

 

总之!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一切苦乐因果莫不皆由各人自己所造成,娑婆众生念念颠倒,则所感依正皆秽,故有五浊、三苦、八苦乃至无量种种业感苦;极乐众生心心正念,则所感依正皆净,故有五清三乐八乐乃至无量种种法性乐也。

 

故名极乐:故—是承上结下词,谓如上所言,不受众苦但受诸乐,所以名为极乐。今以三界比论之:三恶道极苦无乐,人、及修罗苦多乐少(或云苦乐相半),诸天、虽然乐多苦少,然乐无长久有坏苦故;唯西方纯乐无苦永远不变,此即究竟乐,故以极乐称之。二土对较苦乐悬殊,净秽迥异。如是胜劣攸分,取舍则由人!

 

当知!佛说此苦乐者,意欲使人深知此界之苦,则厌离娑婆之心自然而生,深知彼土之乐,则欣求极乐之念,必勃然而起,此段以为下文劝策发心念佛求生的张本。

---------摘录自斌宗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释》)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斌宗法师       苦乐)(五明学佛网:斌宗法师       苦乐)  

 陈兵教授:佛教苦乐观 

 苦乐人生 

 从内心深处寻找苦乐源头 

 感悟人生 第七讲 从内心深处寻找苦乐源头 六、 

 感悟人生 第七讲 从内心深处寻找苦乐源头 五、 

 感悟人生 第七讲 从内心深处寻找苦乐源头 四、 

 感悟人生 第七讲 从内心深处寻找苦乐源头 三、 

 感悟人生 第七讲 从内心深处寻找苦乐源头 二、 

 感悟人生 第七讲 从内心深处寻找苦乐源头 一、 

 感悟人生 第三讲 佛教是一种系统完整的生命教育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二十二)~J 第601经(萨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十七)~K 第472经(客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