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印光大师:十念记数念佛法和十念法门的区别


   日期:2011/10/10 10:4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十念记数念佛法和十念法门的区别(印光大师)

十念记数念佛法的妙处

若论念佛法门,唯以信愿行三法为其宗要。三法具足,决定往生。若无真信切愿,纵有真行,亦不能生。况悠悠泛泛者哉。蕅益所谓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乃三世不易之常谈,三根普被之妙道也。宜通身靠倒,庶亲证实益耳。信愿行三,十要中皆悉详示。而第一要,弥陀要解五重玄义中,第三明宗,发挥三法,最为精详。其后节节段段,皆有指示,宜细参阅。此不备书。至于念佛,心难归一。当摄心切念,自能归一。摄心之法,莫先于至诚恳切。心不至诚,欲摄莫由。既至诚已,犹未钝一,当摄耳谛听。无论出声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默念虽不动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如是摄心,妄念自息矣。如或犹涌妄波,即用十念记数,则全心力量,施于一声佛号虽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摄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宏净土者,尚未谈及。以人根尚利,不须如此,便能归一故耳。(印光)以心难制伏,方识此法之妙。盖屡试屡验,非率尔臆说。愿与天下后世钝根者共之,令万修万人去耳。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仅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切记切记。居士以年将半百,身系樊笼,素未参寻知识。倘欲即生了脱,但当专主净土一门。金刚法华,且先置之度外。待净土大通,一心已得后,再行研究不晚也。若此刻便即从事,恐智力不给,得彼失此。一法未精,二利咸失耳。拣魔辨异录系禅宗。深通教理者尚不易知,况居士乎。凡禅宗典章,概勿研究。以禅宗意在言外,若按文解义,则错会佛法,以善因而招恶果。释氏稽古略,乃记事之书,而以禅宗为主。凡属此种言句,皆当置之勿究可也。吾常谓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灭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灭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若全无恭敬,虽种远因,其亵慢之罪,有不堪设想者。凡见一切信心人,皆须以此意告之。此系从初心至究竟之决定实义。若当作腐僧迂谈,便为自暴自弃,岂特孤负(印光),实为孤负自己也已。(增广文钞卷一复高邵麟居士书四)

   十念记数,不是数息。以其从一至十,同于数息。又以莲宗宝鉴,讹作至百千万,恐受其病,引为证明。目为数息持名,断断不可。欲证三昧,自有佛祖所示三世不易之法。何得问我所证,方能缵步。(复永嘉某居士书五---印光法师增广文钞卷一)

 

十念法门只适宜晨朝两用
  
若或事务多端,略无闲暇。当于晨朝盥漱毕,有佛则礼佛三拜,正身合掌念南无阿弥陀佛。尽一口气为一念,念至十口气,即念小净土文。或但念愿生西方净土中四句偈。念毕礼佛三拜而退。若无佛即向西问讯,照上念法而念。此名十念法门。乃宋慈云忏主为王臣政务繁剧,无暇修持者所立也。何以令尽一口气念。以众生心散,又无暇专念。如此念时,借气摄心,心自不散。然须随气长短,不可强使多念,强则伤气。又止可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亦伤气。以散心念佛,难得往生。此法能令心归一处,一心念佛,决定往生。念数虽少,功德颇深。(增广文钞卷一与陈锡周居士书)
  十念一法,乃慈云忏主为国王大臣政事多端,无暇专修者设。又欲令其净心一心,故立尽一口气为一念之法。俾其心随气摄,无从散乱。其法之妙,非智莫知。然只可晨朝一用,或朝暮并日中三用,再不可多,多则伤气受病。切不可谓此法最能摄心,令其常用,则为害不小。(文钞三编卷一复丁福保居士书四)

   恐其畏难不入,故以晨朝十念,作普摄群机之最胜方便。待其渐入渐深,如得嘉肴,既知其味,则日用云为,自能拳拳服膺,唯佛是念。非限于一茶之顷,以为定章也。倘能具真信愿,毕生坚持十念,决定往生。况更能加功用行者乎。(增广文钞卷三重刻龙舒净土文题词并序)
  
或有公私众务,了无少暇,须于早晚十念念佛,至心发愿,亦能往生。以阿弥陀佛曾有愿云,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是故十念念佛,亦得往生也。(增广文钞卷二净土法门普被三根论)
 
晨朝十念,当于盥漱后,功课前行之。净土十要,西归直指中,各有其仪,依而行之即已。但不可过十念,以多则伤气。光文钞中亦屡言其利害。朝暮功课,照功课中念之即已。如公事多端,不暇念功课,则但用十念亦可。此外则但止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即已。所谓十念者,以尽一口气为一念。如是念十口气,名为十念。如气壮之人,一口气多念一二十句。气弱之人,只能数句。不论佛数多少,但以一口气,至十口气,为度耳。其法之妙处,文钞亦说之。若多念,则又伤气受病矣。不可不知。(增广文钞卷二复包右武居士书二)
    
汝盖未悉心详阅文钞。纵阅,亦只泛泛然过目而已。(一)所言先从十念进行,不知十念一法,乃为极忙之人所设。以终日无暇,但只晨朝十念。若有工夫人,岂可以十念了之乎。如先念十念,再按自己之身分,所立之功课做,则可。若但十念即已,则不可。况此患难世道,祸机四伏。若不专志念佛及念观音,一旦祸患临头,又有何法可得安乐。(文钞三编卷三复马宗道居士书一)
   
晨朝十念,忙人决定须用。即闲人能作正课,于正课前,用晨朝十念,亦可。非能作正课,便不可用也。古人多有毕生用晨朝十念法,然后再作正课者,何妨碍之可云。(文钞三编卷二复陈土牧居士书四)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印光大师       念佛)(五明学佛网:印光大师       念佛)  

 王骧陆居士:王骧陆居士全集 悼印光大师文 

 大寂尼师:在这个世界上有几个人在临终有因缘念佛? 

 大寂尼师:《佛说阿弥陀经》重点介绍 4.《阿弥陀经》所说 

 大寂尼师:《佛说阿弥陀经》重点介绍 3.注意阿弥陀经所说 

 大寂尼师:《佛说阿弥陀经》重点介绍 2.同诵阿弥陀经念佛 

 其它法师:我自幼至长因「观音菩萨」慈悲引渡而念佛、学佛, 

 傅味琴居士:怎样念佛 

 傅味琴居士:念佛开示 

 傅味琴居士:纪念佛成道,从清净中修成琉璃世界(释迦牟尼佛 

 会性法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录 

 洪启嵩居士:念佛三昧初探﹝下﹞ 

 洪启嵩居士:念佛三昧初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