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益西彭措堪布:轮回五欲如毒品 越享受越会上瘾


   日期:2011/10/20 9:1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贪爱”是生死的根本,放纵不得。如果一方面紧跟现代潮流,对高档的物质生活充满欲渴,另一方面还高喊要了生死、度众生,这不是痴人狂语吗?

  三有中的任何一种安乐,不论享用多少,不但不会满足,反而会越来越增长贪爱。

  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经验来观察。例如,求学时成绩优秀的,一般都会贪著名声,为了求得名声而用功读书,以期考试获奖。比如,终于获得了三等奖而感受到成名的快乐之后,贪欲会不会因此止息呢?肯定不会。得奖之后,整天都沉浸在兴奋当中,这种状态就是对名誉的贪执正在不断增上,对名声的渴望也就随之升级。所以此后为了进而获得一等奖,就会更加投入,而且在相关的许多方面都想出人头地。一旦得不到,就会引起强烈的求不得苦,心情沮丧,感叹命运对自己的不公。

  应当像这样结合自己的经验来观察。比如追求财富、衣食、异性等,最初获得时会生起短暂的欢喜,同时也会激起更强烈的追求心。但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原先的享受已无法引起那种刺激的乐受,而在贪欲的驱使下,又会去追求更高更多更好的享受。须知,这是分别心法尔的规律,必定是“以受缘而生爱”,而所谓“以受乐而满足”,完全是一厢情愿的邪见。

  爱是生死之因,由于贪爱增长,结果导致在生死的旷野中常夜奔走,在无量劫中感受种种至极难忍的大痛苦。虽然也曾感受了安乐,但所获的安乐远不及所受痛苦的一分。

  省庵大师的《劝发菩提心文》中,有一段话,形象地描述了“驰骋生死”的相状。大师说:“心无常住,类商贾而处处奔驰;身无定形,似房屋而频频迁徙”。(这个心识没有片刻的安住,就像商人一样东奔西走;这个四大的皮囊也没有固定的形相,就像房屋一样频频搬迁。)

  此处须认识“贪爱”与“生死”的关系。可以确定地说:不论是父母妻子、功名财富、衣服饮食、林泉花卉、家具电器、小车洋房,只要你心中还有贪爱,就肯定不能超越生死。比如,毒草的种子再小,只会长成毒草,而不可能长出药草。同样,对轮回的贪欲再小,也是轮回后有近取蕴的因,不可能趣向解脱。所以,“贪爱”是生死的根本,放纵不得。如果一方面紧跟现代潮流,对高档的物质生活充满欲渴,另一方面还高喊要了生死、度众生,这不是痴人狂语吗?

  智者们都是认识到贪欲增上的严重过患,才精进用功对治贪欲。当年,迦叶尊者头陀行第一,世尊赞叹说:“头陀行在,我法常住。”依此反推便知:贪欲增上,佛法就会隐没。各位反问自己:现在我是想“抖擞身心出尘劳”呢?还是想作茧自缚,把自己困在生死当中呢?如果要走解脱道,就必须少欲知足、摧毁贪欲。否则,只要有一种贪执,就会被此贪执牵引而流入生死。

  如果以一个刹那的生灭作为一个生死,我们可以发现,由于贪欲的增上,自己的分别念必定是像流水一般念念相续,无法停息。这就是驰骋生死之相。当今时代,人们对外在欲尘的贪欲大幅度增上,对生活的要求很高,结果造成人类身心的痛苦加剧,内心分别念炽盛。如果再不回头,那么不说了脱生死,就连内心稍得安定都不可能,个个必定仍将沉溺在苦海中,继续挣扎。

  如果以一期生死为单位,我们就应该看到,有情每次唯一是因贪爱而投胎。在生之时贪爱增长,依靠贪就必定会执取后有的近取蕴,结果是驰骋生死。每一次转世,就执取一个近取蕴,而近取蕴是生苦之器、依生苦之器、苦苦之器、坏苦之器、行苦性,所以必定要领受生老病死等痛苦。而且,依靠贪爱习气的相续,仍将为了贪求所欲而起贪嗔痴、造作恶业,故而再次流转轮回。这样看来,确实是“长夜驰骋生死,经无量劫,受诸至极难忍大苦”。所以古人说:“欲待了时无了时,即今休去且休去。”你想等到贪欲满足之时,但贪欲肯定没有满足的一天,今天能休息就休息吧!当下就要下决心了断,否则牵牵连连到何日才能歇息呢?

  《大宝积经》说:“生死不断绝,贪欲嗜味故,养怨入丘塚,虚受诸辛苦。”为什么要为了眼前一口糖的安乐,而枉受生生死死的大痛苦?有智慧的人应当辨别取舍。《四十二章经》说:“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舐之,则有割舌之患。”(人对财色都是贪著不舍。人们受用财色其实就像愚痴的小孩用舌头去舐食刀刃上的少许蜂蜜,虽然稍稍尝得一点甜味,但接下来的却是割断舌头的严重苦患。)

  大法王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大车疏》中说:“由于贪执五欲使烦恼增强,从而感受痛苦,犹如飞蛾因贪求色法而扑向灯光,以致被焚;野兽因贪闻琵琶妙音而遭猎杀;蜜蜂因贪享蜂蜜之源的花朵而缚于花丛中,闭气身亡;鱼类为鱼钩上的诱饵所欺惑而遭捕杀;大象因贪执清凉触受而步入湖中导致送命。……烦恼从五种欲妙中产生,以此漂泊于无边无际的轮回中,这五欲比剧毒更可怕。”

  如《亲友书》也说:就像麻风病人皮肤中有虫,奇痒无比,为了缓解苦受而将皮肤靠近火来烧烤,但是这样并不能止息苦受,外皮都烧焦了,仍然痒得难受。应当知道,对一切五欲的贪著都是如此。如果一再贪著,不但不会停止,反而会增上。

  麻疯病在汉地已经绝迹,大家对这个比喻会觉得陌生,我们再拿吸毒来看。吸毒者在最初半个月左右,会有高峰的感觉,全身飘飘然、很舒服,连手脚放在哪里都不知道,彻底找不到自己。吸到一定程度之后,只有加量,才能找到那种感觉,量少了就不管用,而量加多了,又害怕吸毒过量致死。此时危难、刺激、美妙、恐惧时时缠绕内心。这时吸毒已不再是寻求享受,而是要克制毒瘾发作时的痛苦。多数吸毒者最初都是心存侥幸:“试试吧,没那么可怕……”试了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最后纷纷堕入痛苦的深渊。

  实际上,轮回中的五欲和毒品一样,越享受越会上瘾,而且之后只有依靠更大程度的享受,才能维持原先的感觉。这样下去,最后就会因无力满足而痛苦不堪。对物质、名誉、性爱等受用,无一不是如此。


附录:【五欲】 (摘自《佛学大辞典》)

  梵语pan~ca ka^ma^h!,巴利语 pan~ca ka^ma^。又作五妙欲、妙五欲、五妙色。指染着色、声、香、味、触等五境所起之五种情欲。即:

  (一)色欲(梵ru^pa -ka^ma ),谓男女之形貌端庄及世间宝物玄、黄、朱、紫等种种妙色,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二)声欲(梵s/abda -ka^ma ),谓丝竹与环佩之声及男女歌咏等声,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三)香欲(梵gandha-ka^ma ),谓男女身体之香及世间一切诸香,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四)味欲(梵rasa -ka^ma ),谓各种饮食肴膳等美味,能使众生乐着无厌。

  (五)触欲(梵spras!t!avya -ka^ma ),谓男女之身有柔软细滑、寒时体温、热时体凉及衣服等种种好触,能使众生乐着无厌。又相对于欲界粗弊之五欲,称色界、无色界之五欲为‘净洁五欲’。[佛遗教经、大智度论卷十七、卷三十七、摩诃止观卷四下]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益西彭措堪布       五欲)(五明学佛网:益西彭措堪布       五欲)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七觉悟 五欲过患觉 

 黄国达居士:大乘佛法对五欲的态度 

 大安法师·开示问答:如何应对五欲六尘的干扰和诱惑? 

 大安法师:五欲六尘的境缘是轮转不休的根本 

 宽运法师:去除五欲 清净修心 

 永本法师:天台小止观 五欲与习禅的关系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三)~J 1173经:本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二)~E 1149经:本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二十八)~B 第752经叙述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二十四)~E 第617经:在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八)~I 第211经(世间五 

 益西彭措堪布:称念观世音菩萨,即能远离YIN欲的道理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