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慧能大师:无相颂


   日期:2011/10/20 12:1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慧能大师:无相颂

            

                     
     

无相颂

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

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

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

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

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

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

自若无道心。闇行不见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

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正见名出世。邪见是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

此颂是顿教。亦名大法船。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善知识。吾有一无相颂。各须诵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记吾言。亦无有益。听吾颂曰。

  这几句话是偈颂的前引。六祖大师说:‘我有一首无相颂’。《坛经》中所有偈颂,都称作无相颂。特别是此处十五首六十句,是《六祖坛经》的精华。我们要想研究《坛经》,应当先将这十五首颂文念熟,然后细心去研讨,这样你就晓得中国禅宗的旨趣。从此之后学佛,无论你修学哪一个法门,尤其是禅宗,自然不会落于空谈。于学佛过程中,则不易受他人的欺骗,更不会自欺。可见这十五首颂文相当重要,是我们学佛的原理原则。大师这几句话嘱咐得非常好,教我们必须要记诵、要取法。无论在家修行或者出家修行,只要依照这十五首颂的原理原则去修行,必定有成就。若是不能自修,仅仅把这六十句颂文背得很熟,还是无有益处。

  颂有十五首,大致分为五个段落。第一个段落是讲‘佛教教学的宗旨’,这一段只有一首颂。第二首是独立的一段,‘说明佛法理论的依据’。第三首以下到十三首,共有十一首颂,这一长段是讲‘修学的方法’。第四段是一首,是讲‘果证’。末后第十五首颂,是‘结劝’。颂文体系、组织以及义理,非常精严,有条不紊,不但便于读诵,也是行门重要的原理原则。

  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

  这四句,我们乍看起来似乎是很容易懂,实际上所含的意思是既深且广。“说通及心通”,‘说’这一个字不但包括言说,同时也包括佛法所有的教学,用‘说’字来代表。‘通’是通达无碍,《华严经》讲的四无碍辩才,这是通的意思。‘心通’就是宗通,心通与说通就是所谓宗门与教下,但是宗门与教下是一不是二。过去有人说,心通的人一定达到说通,而说通之人未必能做到心通。这个说法也不无道理,但是如果我们深入一层观察,就知道心通与说通有密切的关系;若心不通,说通是绝对做不到。由此可知,要想做到说通,一定要心通。如何才能做到通达无碍?下面一句比喻为我们点出来了。“如日处虚空”,像太阳一样,在虚空之中,意思是教我们要做到一法不立,才能做到通达。做不到,换句话说,纵然是以研学而通达三藏经论,或者通达世出世间法,自己并没有真正证得这个境界,也不过是道听途说而已,不能做到‘通’字;通,简单来说就是一定要亲证。心通者,证悟实相;说通者,解悟佛说。此地的‘通’,是指证悟之说才是说通,决定不是解悟之说。这个意思,从以下的句子我们能看得出来。

  这十五首颂,《法宝坛经无相颂讲话》解释得相当清楚,也举出禅宗许多公案来证实,并且得到当代禅宗大德虚云老和尚的印证。书中举出禅宗嘉山和尚公案,公案的内容是说明一个人,他亲证的境界到什么程度?所谓‘上无片瓦,下无立锥’,这两句话就是如日处虚空的意思,到这样的地步才可以说是亲证实相。证得实相之后,实相是体,演说是用。体是根本,说是末,本能摄末,所以心通的人自然就说通。说通的人,由说通而证得心通,这也是一种非常巧妙的方法。因为常常演说就是长时期的薰习,薰习时间长了,自然就能证悟。所以说,由说通至心通,这是菩萨的教法;由心通至说通,是如来的教法,我们应当从这里来观察。这是说明‘说’与‘心’是一不是二。前面两句是说明佛教教法的原则,一定要做到通达无碍。

  下面这两句是说明佛祖立教的宗旨。“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唯’是唯独。‘传’是承传,辗转授受。‘见’是讲亲证。‘性’是指众生本具的心性,在唯识称作阿赖耶识。佛法,尤其是大乘佛法,它的宗旨就是传授见性之法。‘法’这个字是包罗万象,佛经里将这个字举作一切事物、一切理论、一切程序,乃至于虚空法界的总代名词。在这里,特别是指一切法里面的修行方法,尤其是指见性的方法。末后这一句,显示出佛法出世是普度一切众生。‘邪宗’,简单的说,凡是不以见性法为教学宗旨的,都是邪宗。在佛法中,未了心外无佛、心外无法的一切宗派,也是邪宗。佛法是无诤之法,但是有些时候我们也看到佛法里有一些争论,这是为了普度众生、破邪显正不得已的一种方法,决不是佛法喜欢争论。

  初祖达摩祖师的老师般若多罗尊者,当年在他的本国教化众生,那时有两位法师,一位名叫佛大先,一位名叫佛大胜,都曾经与祖师同学于婆陀罗,修学小乘禅观。后来,佛大先遇到般若多罗,于是舍小向大,与祖师同门并化,被当时的世人称为门下二甘露门。而佛大胜却又分他的门徒成为六宗,所谓有相宗、无相宗、定慧宗、戒行宗、无得宗、寂静宗。祖师看到他这种分法,非常感叹的说:这位法师已经是落在迹象里面,何况再分而支离破碎(这是说佛大胜的六宗)。祖师就说:‘我如果不为他辨别,这些人必然是永远被这些邪知邪见所缠缚而不能超越。’于是他就发大慈悲心到彼师门徒之处,一一与他们辩论,破他们的知见,使他们能破迷开悟,再回到正知正见。然后他才从海路来到中国,这就是中国初祖达摩祖师。

  禅宗所谓‘佛佛唯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性就是体,见性法才是真正如来家业。初祖分破六宗,已经给我们留下很好的榜样,所以说‘出世破邪宗’。佛门之外的邪宗,我们容易认识,而佛门以内的邪宗,我们不容易发觉,这是特别要注意到。凡是不以明心见性或者一心不乱为宗旨,皆是邪宗。

  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

  这首偈是说明佛教的教理。‘法’是指见性之法,也可以说是一切法。一切法以及见性法,实在是说不上顿超与渐进。问题在哪里?迷与悟。有人很快就破迷开悟,有些人很慢才能觉悟,什么原因?“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佛在《法华经》讲:‘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所以,法确实是一,本无顿渐,只因众生迷悟千差,所以见道有早晚,这才建立顿渐的假名。‘见性门’是指东山法门。这个法门唯论见性法,不论禅定解脱,也是六祖大师所谓‘本来无一物’。不放下的,就是愚人,放下什么?佛门常说‘一切放下’,或者说‘放下万缘’,念佛法门常教导我们‘放下身心世界’。身是正报,世界是依报,正报与依报都是属于色法;心法是指八识与五十一心所。换句话说,不但外面的色法要放下,内里面的心法也要放下。放下就见性,放下就是见性门。由此可知,放不下的就是愚人。放不下,就永远被摒弃在见性门外,所以说‘愚人不可悉’。

  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

  这首偈是行法的总说。‘说’是说法,也是指宗门对来机所说的话。如果把这个意思展开来讲,就包括佛法所谓八万四千法门,这表示多,法门无量;但是它的原理是一个,所以说“合理还归一”,‘合’是契合,契合到真理是一。《华严经》讲的‘一真法界’,《般若经》讲的‘一实相’,《维摩经》讲的‘不二法门’,净土宗讲的‘一心不乱’,这都是讲到‘一’。‘一’,还是勉强的一个名称,古德说:‘本自无二,一亦不立’;这桩事情就是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是言说思量所能达到。既然这种原本不可说,而勉强说之为‘一’,我们对‘一’也就不能执著,执著就归不了‘一’。在禅宗里,祖师大德为逗当机,有所谓‘即心即佛,非心非佛’,‘狗子无佛性,狗子有佛性’。从这些公案来看,我们可以体会到,诸佛如来、历代祖师所说之言词,句句都是活活泼泼,教我们契入一实相,决定没有一个死方法来教导人。

  “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这两句讲的是真性自用。‘烦恼’,一般来讲所谓七情五欲。在佛法里说得更为清楚,如《百法》讲的六种根本烦恼、二十种随烦恼;换句话说,世出世间所说的烦恼,总不离贪嗔痴。从根本上说,贪嗔痴外,再加傲慢、疑惑、邪见(或称恶见)。在烦恼之中,修道之人应常转烦恼为般若智慧,此是修行见性的原则,亦是契合一真理体的修为,在般若里称作‘观照般若’。所以,怕的是我们提不起观照般若,就为烦恼所转。若能在烦恼之中提起观照,这是‘生慧日’。这句经文里,我们要特别注意‘常’字,要时常提起观照的功夫,古人所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

  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

  前面两句是邪正的定义,教我们认识什么是邪、什么是正。‘邪’就是烦恼生起,妄念起来时就是邪来,妄念去除就是正来。妄念如何去除?觉;‘念起即觉,觉之即悟’。换句话说,念起是‘邪来’,觉了是‘正来’。但是,这样的邪正是相对而生,是二不是一。二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所以,后半偈教导我们:“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邪与正都要离开;换言之,邪正不二,邪正一如。若是我们要去邪存正,正还是邪,所以必须要做到‘两边不立,中道不存’,这时清净心才能现前。清净心就是真如本性;换句话说,祖祖相传就是传见性法,见性法就是一颗清净心。假如我们疏忽清净心,不晓得在清净心上用功夫,我们在菩提大道就走入歧途。清净心是一定要证得的,但是清净心也是最不容易证得。为什么?《楞严经》云:‘知见立知,是无明本。’我们在一切境界中才存分别,就已经落到生灭门,就成了知见立知。

  《坛经.参请机缘品》,有僧举卧轮禅师偈云:‘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这首偈在我们看来,这个境界相当不错,正如神秀大师的偈颂:‘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是一样的意思。可是六祖大师听了之后,就知道这个境界依旧未明心地。若照此方法来修行,则是增长葛藤、增加系缚。所以,他从反面对症下药,说‘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这首偈的用意,就是‘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祖师这首偈是针对卧轮来作的,若不是卧轮的境界,这是决定用不得的。为什么?你起心动念就又错了。可见,我们不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就是在修学过程里,也不能起心动念,当然更不可以有所执著;佛法是破执著之法,一有执著就错了。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

  ‘菩提’是印度话,中国意思是‘觉’,觉是觉悟。此处所说的境界,有事有理。从理上讲,由断烦恼障而证得一切智,这是通于三乘(声闻、缘觉、菩萨)的菩提。从事上讲,由断所知障而证得一切种智,了知一切诸法,这是如来的菩提。如来菩提通于此二者,故称大菩提。

  “菩提本自性”,如来的大觉本是自性中具足。六祖说:‘自性能含万法,名含藏识’,明白指出自性就是第八识。六祖当时三更入室,听受五祖讲《金刚经》,说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祖师于言下大彻大悟,顺口说出:‘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也证明一切众生与十方如来的自性没有两样。迷了菩提自性是凡夫,悟了菩提自性是佛,佛与凡夫只不过是迷悟不同而已。在此祖师说,第一句是自觉,本来觉;第二句是转本觉为不觉,正是《起信论》所谓‘一念不觉’。‘一念’是什么?就是起心。“起心即是妄”,我们在一切法中起心动念,就是妄想,就是无明。

  “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此偈前两句是从本觉而迷成了不觉,后两句是本觉在不觉之中。只要我们能正,‘正’是什么意思?是‘邪正俱不用’,这就是正。你用邪,当然错了,你用正,还是错了;必须要邪正都不用,这才是佛所说的正法,三障就能离开了。‘三障’是烦恼障、业障、报障。这三障说出轮回的现象。烦恼是起惑,就是迷惑;业障是由迷而造作种种善恶业;有了业,业遇缘一定有果报,就成报障。这就是惑、业、苦所造成的三界六道轮回的现象。这一句中,祖师教导我们超越轮回的原理,就在一个‘正’字;‘正’字简单的说,就是真心在一切境界里,永远是一念不生、两边不著。诸位要晓得,起心动念是妄心,不是真心。这桩事情,我们在《楞严经》读得很多。楞严会上佛教导我们‘舍识用根’,根就是正,因为根确实是在一切境界中不生分别、不起执著。由此可知,生分别、起执著的是妄识,不是真心;也就是不是清净心,那是在妄识之中,在妄缘之中。

  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

  这首偈是教导我们自觉法。修道是修什么道?就是修见性之道、修成佛之道。修见性成佛道者,于世间一切事业皆不相妨碍,正是《华严经》所说‘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但是,修行人须“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应。‘常自见’就是自觉,怕的是见不到自己过失。‘过’,并不是说我们造罪过、做错事情,这种过我们容易觉察,凡夫都晓得,不是大修行人事情。此地,‘过’是指用邪、用正。用邪不必说,我们一般人都知道是过,用正也是过,这就很不容易懂。前面说‘邪正俱不用’,我们执著在正,分别在正,这就有很大的过失。

  永嘉大师《证道歌》说:‘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纵遇锋刀常坦坦,假饶毒药也闲闲。’这句话我们听起来很不容易懂,也没有法子肯定它。为什么?遇到利刀来伤害,或者遇到毒药,我们想想:我们起不起分别,动不动心?一生分别、一起执著就错了。这是讲的世间法。再讲出世间法,譬如戒律,小乘戒如比丘戒、比丘尼戒,大乘戒如菩萨戒,我们若是执著于戒相,错了,不执著于戒相,也错了。为什么?不守戒是犯过失,存心持戒亦不是正。‘邪正俱不用’,是持而无持,无持而持;运用于念佛上,是‘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要见到这个境界,与道才能相应,就是‘相当’的意思。这个境界非常微细,必须时常警觉自己,于一切法中,尤其是于大乘法门,无论自修、弘扬,我们有没有执著、有没有分别、有没有起心动念;若有执著、分别、起心动念,即是自己过。能见到自己的过,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明我们对于环境的觉悟。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自然环境以及人事环境。这里所著重的是人事环境。“色类”是说各色各类的有情众生,佛法一般讲‘胎、卵、湿、化’。“自有道”,‘自’就是他自己;本来自有真性,真性是一切众生所同具的。真性是清净平等,这是道的意思。道,不妨碍道,所以说“各不相妨恼”。只要我们不起分别执著,即能见到一切万物同此真常本性。

  悟道之人,如古大德所说,‘彼以毒来,我以慈受’,这两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简单,必须要真正通达诸法实相,才能做得到。在行持方面,看起来并不难懂,我们举最简单的例子:凡是冤家对头存一种毒害之心来对我,而我能以慈悲爱护之心来对他,这是古人所说的‘以德报怨’,这是很高的修养。‘怨’没有自性,‘毒’也不是真实,而‘德’、‘真诚’才是真实。佛法讲‘慈’,称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在此境界中必定是怨亲平等,这是佛法所提倡,这是道。离怨亲平等、真常自性的道,再去找道,六祖说‘终身不见道’。诸佛所证得的理体是究竟圆满,本无增减,亦无生灭,处处皆圆,所以,万类之中哪个不是佛?本源之性,也就是此处讲的‘道’,何曾有过分别?可惜的是,众生背觉合尘,迷头认影,离开心内之道,妄求心外之道,当然是无有是处。

  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

  “波波”是奔波不停。此地并不是指我们一个人在一生中劳碌奔波,文字中含有深义,是说我们的心,心到处攀缘永远得不到休息,如此度过一生,一直到老死,必定会懊悔,这一生空过了。换句话说,若要一生不空过,就要修定,心能在境界中做主宰。大经云:‘若能转境,则同如来’,如此才能见到真道。“真道”是真常之道,佛法称为诸法实相,亦称为真如本性。要想见到真道,大师告诉我们“行正即是道”。‘行正’二字是关键所在;邪正不二,邪正俱不用。所谓不思善、不思恶,屏息诸缘,不生一念,根尘不偶,一切皆舍,舍相亦无,如此才是正行;正行与道相应,正行才能真正见道。

  ‘离道别觅道’,是邪见之人。三祖教导我们:‘不用求真,唯须息见。’意思是说,把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止住;止住之后,心才能定得下来,心才能静下来,直到根境相偶时候,不起分别,不起妄念,一切任运自然。行者能真正通达这个道理,不违背这个道理,表现在日常生活行为之中,这就是‘行正’。正就是道,除了‘正’之外,更无别道。

  自若无道心。闇行不见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自若无道心,闇行不见道”,‘道心’就是觉心。没有觉心,人必定是迷惑颠倒。心迷倒,行必然不正。‘闇行’就是迷惑颠倒之行,这是修道之人、求道之人,所以不能见道的根本原因。这是修学佛法希望在这一生中有所证悟者,不可不知的关键所在。‘道心’,简单的说,无一切妄心,这就是道心。道心就是真心,行正之心亦是道心。行正之人,心无所住,心无所住即是心心在道;心心在道,则举足下足,无非是道。闇行之人,心住于法,于是眼被法障碍,盲修瞎炼,无由见道。《金刚经》云:‘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即无所见。’与此地意思相同。‘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这是说明菩萨如何住于道心、如何行正行。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六祖这两句,实在是真正提醒我们。《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修道之人,若还常见世间种种过失,可见其妄心并未消除;换言之,‘能所’没有舍离。果然‘能所’亡了,所见世间众生见同不见;能所双忘,当处是道。古人所谓‘十字街头不见有一人在’,功夫到此程度,即是‘虚空粉碎,大地平沉’,这个时候,世间与出世间是一不是二。所以,我们若想知道自己所修之道,是真或是假?只须问自己,对待别人过失是见或不见,即能考验。果然确实不见一切众生过失,自己则有相当好的境界。若自己还见一切众生常犯过失,则不是众生有过失,而是自己的烦恼心所与境界相应,所以,是自己的过失,而不是众生的过失。

  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

  这首偈是说明‘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的义趣。如果我还在批评别人过失,便是起心分别,我相未忘。他人之过失,与我本来没有关系,起心分别即生嗔恚,烦恼种子渗入识田,转变为自家之过失,这是不智的行持,所以叫做‘左’。“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左’就是错了,自己错了。佛门教导我们要修怨亲平等观。“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只著重在个人的自修。

  真正修道之人,一定先要求解。求解的目的,是将宇宙人生一切真相确实的了解,不能含糊笼统。了解得愈真切,我们的分别、执著、妄心才真正能放下,所谓是‘歇即菩提’,才能歇下。否则,在环境中总免不了起心动念。起心动念之所以不能顿歇,皆由无始劫中的烦恼习气。老同修都晓得,烦恼易断,习气难除。习气不除,障碍明心见性。这十五首的偈颂,诸位要将它念熟,最好能背诵,常常提起觉照的功夫。一遇到境界,心里才动心,自己就能觉察到。觉察什么?‘他非我不非’,把自己的分别、执著、妄想、是非顿息。要求自己的心像明镜一样,古人所谓‘胡来现胡,汉来现汉’,胡是外国人,外国人照镜子,镜子现外国人的相,中国人照镜子,镜子现中国人的相;随缘现相,没有执著,没有分别,这就叫真心用事。庄子说:‘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我们若是动了是非嗔恶之心,或者出言批评他人而与人结怨,这个错误就太大了。不但眼前我们与人结怨,而且识心中还种下恶报的种子,这才是真正的过失。所以说‘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

  “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这两句就是教导我们如何断除是非之心、妄想之心,破除烦恼习气。‘却’是排除的意思。‘却非心’是排除非议他人的念头。修行人须如如不动,不理他人是非好恶。老子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我们的心,永远像止水一样,自能打破烦恼。宝志公说:‘烦恼因心故有,无心烦恼何居,不劳分别取相,自然须臾得道。’又说:‘如我身空诸法空,千品万类悉皆同。’外境皆空,哪有是非人我?这样才是破除烦恼极妙方法。云门祖师说:‘你立不见立,行不见行,四大五蕴不可得,何处见有山河大地来?是你每日把钵盂盛饭,唤什么作饭?何处更有一粒米来?’到这田地,爱憎好恶都与自己真性毫无交涉,这时才真正是天下太平,更无一事。“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这两句是说得大自在,显示参学之事已经圆满,所谓‘饥来吃饭困来眠’的大休大歇境界。

  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

  这首偈是说自己修学圆满之后,若有机缘,一定要从事于度化众生的事业。教化众生之目的,是令众生断疑、破惑、生信、见性。他人在迷,你想教导他趣向觉悟之道;他人步入邪途,你想化他归正路,这是诸佛菩萨出世的本怀,也是诸菩萨修因的正行。可是,自己方面必须具有方便的智慧,才能起化他的作用。何谓‘方便’?所谓方便,就是通于权巧的智慧。权巧乃是一种利益别人的手段方法。照这个意思来说,大小乘一切的佛教都可称为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用,便用契于一切众生根机的方法;还有一说,‘方’是方正之理,‘便’是巧妙之言辞,所谓四无碍之辩才;用方正之理与无碍的辩才利益一切众生。说真实的,究竟之旨归为真实;假设、暂用的,这是方便,又称为善巧、善权。这就是说明,必须用这些方法,才能入真实之门,才能入一真法界,才能证得一心不乱。在宗门里来讲,祖师开示说法的方便,在本经六祖为门人法海等举出‘动用三十六对’,这不过是一个例子而已。如实说,达到了说通心通,真正是一言难尽。凡是祖师开导后人的,都是大纲一类而已。我们从纲领中,能体会到这个义趣,悟入这个境界,然后才能受用无穷。不过,这样的启示,须是见性的善知识才能理解,才会运用。若无见性,只是学他人的方法,皆是死板而不灵活。

  要想令人破迷开悟,当然不是容易事情。六祖在此告诉我们,要想叫别人断疑生信,自己一定要‘自性现’。可见,自性现的标准相当之高,也是相当的必要。因为,以自他一如的精纯心印力用,才能截断当机的现业流识,这样才能叫他言下大悟。这是宗门知识直指人心的妙密作用,往往不是教下所能做得到。宗门著重‘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不注重文字名句,这也是我们应当要了解。

  佛法在现今,已经流入到学说与理论,这样实在是丧失佛法本来面目。无论大小乘佛法,其目的是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离苦得乐是果,而破迷开悟才是它真正的作用。如果要说到理论、说到学问,不但不能开悟,反而增长迷惑,这就违背佛法的根本精神。佛法的根本精神,是指导我们人生心行、行为,不是一种空谈的理论。说到这一点,《坛经》确实做到了,它的文字简洁,确实具足对一切修道人的心行,做一个最高原则性的指导方针,这也是为一切修学人所喜爱的一本典籍。可见得见性之后才具足无量的方便,决不是以知解来接引众生,所以他才能令众生得到究竟真实的利益,破迷开悟、离苦得乐。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这首偈是教导我们生信、悟解。“佛法”是指佛祖相传顿教之法。“世间”,‘世’有迁流的意思,‘间’有界限的意思。世间与世界是相同的意思。佛法讲世间,一般讲两种世间:一种是‘有情世间’,另外一种是‘器世间’。佛法就在世间里面,不需要离开世间去求取正觉。儒家说:‘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也。’如果离开世间做人的本分,去寻觅菩提觉道,就好比向兔子头上去找角一样的傻。兔没有角,就好比离开世间,决定没有菩提一样。古德也常用金与器来比喻,所谓‘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们若舍器去求金,就与求兔角是一样愚痴。

  世间一切诸法,佛在《法华经》为我们作‘如是’之解,所谓‘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如是’,能见到这十大要领,你就能见到百界千如。见到百界千如,才是真正的世间觉,成就一相三昧、一行三昧。‘十如是’,天台大师把它分作三句读。以‘相’来说,第一句‘如是相’,第二句是‘是相如’,第三句是‘相如是’。一个字有三种读法,十个字合起来就三十种读法,从这个读法里面,我们就能悟入一切法的真实相。我们修学果然能依照十如是用心,时节因缘成熟,头头是道,遇缘触著,当下豁然大悟。这种境界,在古代依照这种方法修行见性的人很多。

  由此可知,佛法最重要的是在自己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提得起观照的功夫,功夫得力了,世间法与出世间法是一不是二,所谓是‘一法如,一切法如’。到出世间与世间是一如不二,然后才能证得烦恼与菩提不二,生死与涅槃不二。可见,迷就叫世间,觉就叫净土,随其心净即佛土净,迷悟在心,不在境界。所以,境界确实是‘如’、‘是’;换句话说,有所‘不如’,有所‘不是’,都是迷心的错误妄见。古人说:‘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一切戒定慧,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如是之法,我们要是能稍稍体会得,与佛又有什么不相同呢?所以,只要我们在一切境界中不起贪嗔妄念,离开一切善恶的妄想,行住坐卧,触目遇缘,与佛之妙用也没有什么不相同的。古人说:‘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我们要是把一切心息掉,妄情从哪里起来?妄情不起,起作用的就是真心。所谓‘但息妄缘,即如如佛’,这就是常住真心,这就是‘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正见名出世。邪见是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

  这首偈是讲到证果的方法。‘正见’是不二之见,不起心分别;换句话说,反过来都叫做‘邪见’。三祖《信心铭》云:‘一心不生,万法无咎。’正见迥然现前,身虽然在缠,心已经出世。试问:心不住相,还叫什么作世间?如果起心分别,必定被境界风苦乐所缠,这就叫世间。但是,邪与正,这是相对建立的名称。正能治邪,如同病去药除,邪被正所治,邪去掉了,正也不存在,所谓病去药除。所以,邪与正都要离开,这是讲邪正双遣。但是,在现前这个阶段,我们要觉悟,我们邪还没有去掉,所以要用正。等到邪没有了,正才不要。如果说,邪还没有去掉,先把正去掉,那个麻烦就大了,必定堕落。一定到邪念不生,正法也不要了,这个时候是邪正双遣,所谓灵光独耀,迥脱根尘,菩提本性宛然现前。

  诸位要记住:‘佛是无求人’,我们求就错了;‘法是无求理’,你要求也错了。如果你执著「我都不求’,你还是同于有求;你要是著无为之相,还等于有为。《金刚经》云:‘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又云:‘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这是般若经非常重要的句子,我们一定要牢牢的记住。在一切境缘中训练自己,一定要在境界里八风不动,然后才能超越,才能真正离开邪正两边,见得菩提自性。

  此颂是顿教。亦名大法船。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这首偈是六祖对我们的结勉,说明以上的偈颂是顿教,一定要悟,不可以迷。悟了,就很快成就;迷了,是不能成功的。

  师复曰。今于大梵寺说此顿教。普愿法界众生言下见性成佛。时韦史君与官僚道俗闻师所说。无不省悟。一时作礼。皆叹善哉。何期岭南有佛出世。

【东山法门】

 (杂语)禅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俱住黄梅东山,引接学人。故云:宋高僧传八曰:‘昔魏末有天竺沙门达摩者,得禅宗妙法。自释迦佛相传,授以衣钵为记。隐于嵩山少林寺。寻卒,以法付慧可,可付璨,璨付道信,信付忍。忍与信俱住东山,故谓其法为东山法门。’

【七情】

情者,乃是非之主,利害之根。或指喜、怒、哀、乐、爱、恶、欲;或指喜、怒、忧、思、悲、恐、惊;或指喜、怒、忧、惧、爱、憎、欲。[释氏要览卷下]

【五欲】

梵语pan~ca ka^ma^h!,巴利语 pan~ca ka^ma^。(一)又作五妙欲、妙五欲、五妙色。指染着色、声、香、味、触等五境所起之五种情欲。即:(一)色欲(梵ru^pa -ka^ma ),谓男女之形貌端庄及世间宝物玄、黄、朱、紫等种种妙色,能使众生乐着无厌。(二)声欲(梵s/abda -ka^ma ),谓丝竹与环佩之声及男女歌咏等声,能使众生乐着无厌。(三)香欲(梵gandha-ka^ma ),谓男女身体之香及世间一切诸香,能使众生乐着无厌。(四)味欲(梵rasa -ka^ma ),谓各种饮食肴膳等美味,能使众生乐着无厌。(五)触欲(梵spras!t!avya -ka^ma ),谓男女之身有柔软细滑、寒时体温、热时体凉及衣服等种种好触,能使众生乐着无厌。又相对于欲界粗弊之五欲,称色界、无色界之五欲为‘净洁五欲’。[佛遗教经、大智度论卷十七、卷三十七、摩诃止观卷四下]

【根】

梵语indriya 之意译。通常指器官、机能、能力之意。佛教用语中,‘根’一词亦含有器官能力之意。草木之根不仅具有增长方,且可衍生出枝干、花叶果实等。又如人类之眼、耳、鼻、舌、身等,不仅有助于人类之觉悟,且可促进信、精进、念、定、慧等,故以五根称之。

【戒相】

谓持戒表现之相状差别。如持五戒、十戒,乃至二百五十戒,一一戒中各有差别,按其持犯之轻重,各有不同之相状。一般指切切实实遵守戒律之相状。此乃南山行事钞所立戒四别之一。

 

  • 谢谢来访!欢迎经常来上品莲生的空间访问交流

    请在谷歌或百度中搜索“上品莲生的空间”,即可进入本空间。

  • 点击(上品莲生的空间 )即可进入

  •  

  •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慧能大师       无相颂)(五明学佛网:慧能大师       无相颂)  

     蔡惠明居士:慧能大师与中国禅宗 

     六祖慧能大师为何听到《金刚经》​就开悟了? 

     六祖慧能大师禅法中的无念、无相、无住 

     六祖慧能大师: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 

     六祖慧能大师:清净法身 千百亿化身 圆满报身 

     六祖慧能大师:念“南无阿弥陀佛”的不可思议利益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真身图像,见者顶礼者增福不可思议 

     今天是六祖慧能圣诞日,顶礼慧能大师!随顺佛子所求皆得! 

     化永法师:经典浅释【六祖慧能大师偈颂】 

     殊胜无比!慧能大师圆寂前留下的珍贵开示 

     净慧长老说《无相颂》:破除执着是不是目的? 

     刘素云:六祖慧能大师有四句非常重要的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