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圣严法师与弟子们之间的小故事


   日期:2009/2/4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一)师徒之间——果元法师(东初禅寺前任住持)

小故事摘要

·一九八九年,因为美国纽约东初禅寺原本的场地日渐不敷使用,于是乔迁至斜对面一栋三层楼建物内,稍微纾缓空间局促的困难。在搬迁的过程中,我从师父身上学到很多东西。由于新址原是经营五金百货的商店,店内堆了满坑满谷的杂物,师父、我和许多义工挽起袖子,清出一批又一批的垃圾,许多敲敲打打的工作,师父都事必躬亲。这些事,原本我是从来不会、也不喜欢做,但看着师父亲自一件件完成、专注于每个过程,让我很感动!也体会到了师父所说「修行在生活中」的意义。

·回忆在美国纽约东初禅寺和师父相处的点滴,我发现师父常在日常生活中指导弟子禅法,有时只是一句简单的话,就能体现禅法。有一次早晨,我在大殿打扫,当时虽已出家多年,但第一次感觉到身心清明。刹那间,师父从二楼走下来,淡淡地说:「修行就是这个样子!」让我顿时有所体会。

·在美国纽约东初禅寺时,有一次午间,我和师父俩人站在东初禅寺门口,看着街道上的往来人车,师父突然开口:「你应该早一点来的!」好像说我该发更广大的愿,才不至于晚来了。

·在美国纽约东初禅寺时,有一次与师父的互动最令我印象深刻:那时我看师父奔波台美两地,四处弘法、募款、写作,几乎没时间休息,于是问:「师父,您为什么要这么忙?」结果师父看看我,大喝一句:「不为什么!」当时觉得很震撼,所以往后当我愈是繁忙,都会想起这句话。

.......................................................................................................................
创立三十年的东初禅寺,凝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弟子,追随圣严师父学佛修行,一起在西方社会弘传汉传禅法。本期系列报导,我们专访东初禅寺前任住持──果元法师,与大家分享在东初成长的点点滴滴,从亲近师父的言行身教中,坚定自己的修行之路。一九八二年到东初禅寺参加禅七,是我平生第一次接触佛教修行,之前对于佛教的认识可说是「零」,因为哥哥学佛打七的关系,我也跟著他到东初禅寺,造就了我与圣严师父和东初禅寺的因缘。

当时习惯称为「禅中心」的东初禅寺,是在纽约皇后区内的一栋两层楼老建筑,一楼原本是汽车修理行,清空后就作为大殿;二楼有一间可供十人打坐的小房间,还有师父的寮房;地下室则是打七时的居士寮房和斋堂。整体的空间不是很大,也没有象样的家具,但那种干净、朴素和开阔的感觉,却让我留下深刻印象。

二十六年前的第一次禅七,二十几个人在大殿内经行时,师父逐一逼问话头,我原本没什么特别感受,但是过程中,有一位女众突然情绪失控,对著师父吼叫:「I want to kill you!」当下,我心头一震,泪如雨下,心中不断浮现一句话:「为什么要杀师父?」当时,我不知道自己是起了「疑情」,过了好几年,才明白个中道理。因为这件事,我感受到禅修的奥妙,也开启了对修行的热衷。

之后,我固定每年到东初禅寺打一次禅七,当时我在加拿大多伦多工作,过著一般上班族的日子。虽然家中常收到东初寄来的《禅杂志》,但碍于距离,周末我只能选择到邻近的道场参加修行活动。当时,我不知道自己已起了「出离心」,直到一九八五年,有一次师父问我:「要不要出家?」其实我并不了解出家的意义,但因为师父一句话,我辞掉工作、收拾简单的行李就到纽约,成为东初禅寺住众。

到纽约前,东初禅寺的法务由一些发心居士们临时打理,但师父奔波台湾、美国两地,当师父不在时,东初禅寺就形同空城,信众来了也没人接引。我想,师父希望我来的用意,也是希望这个地方能被好好经营吧!

一九八六年,我随师父回到台湾农禅寺落发,隔年受三坛大戒,之后就回到东初禅寺成为常住法师,一住就是二十年。 或许因为有人常住了,寺内大小事务自然地上了轨道,义工、信众也愈来愈多。不过当时的东初禅寺很小,大殿才几坪大,有时周日的法会,共修人数常高达七、八十人;到了农历新年、浴佛节时,更高达三、五百人,信众常从大殿内站到了街道上。因为场地日渐不敷使用,一九八九年便乔迁至斜对面一栋三层楼建物内,稍微纾缓空间局促的困难。

在搬迁的过程中,我从师父身上学到很多东西西。由于新址原是经营五金百货的商店,店内堆了满坑满谷的杂物,师父、我和许多义工挽起袖子,清出一批又一批的垃圾,许多敲敲打打的工作,师父都事必躬亲。这些事,原本我是从来不会、也不喜欢做,但看着师父亲自一件件完成、专注于每个过程,让我很感动!也体会到了师父所说「修行在生活中」的意义。

回忆在东初禅寺和师父相处的点滴,我发现师父常在日常生活中指导弟子禅法,有时只是一句简单的话,就能体现禅法。有一次早晨,我在大殿打扫,当时虽已出家多年,但第一次感觉到身心清明。刹那间,师父从二楼走下来,淡淡地说:「修行就是这个样子!」让我顿时有所体会。

又有一次午间,我和师父俩人站在东初禅寺门口,看着街道上的往来人车,师父突然开口:「你应该早一点来的!」好像说我该发更广大的愿,才不至于晚来了。第三次最令我印象深刻,那时我看师父奔波台美两地,四处弘法、募款、写作,几乎没时间休息,于是问:「师父,您为什么要这么忙?」结果师父看看我,大喝一句:「不为什么!」当时觉得很震撼,往后愈是繁忙,我都会想起这句话。

近年因为执事调动的关系,我回到了总本山,接任禅堂堂主。今年是东初成立的第三十年,回想近十年间,东初的法师已有好几位,信众更是愈来愈多,加上美国护法会的办公室也在里面,参加禅七的人数亦受到限制,空间不敷使用的状况愈来愈明显。这几年东初禅寺推动「法鼓希望工程」迁建计画,希望能觅得更宽阔的场地。

我想,比起二十年前,东初禅寺现在的功能更重要了,它不仅是法鼓山在纽约的一处道场,更是北美各分会、象冈道场的联系据点,师父期许东初禅寺未来能与国际接轨,希望以NGO(非政府组织)的名义参加联合国,参于国际各项事务,相信这将对汉传佛教在西方的发展,产生很大帮助。(采访整理/林锺妏.图/本刊资料)

(二)师徒之间——果光法师

小故事摘要

师父常常开会开得很晚,或者跟我们讨论事情直到很晚,我其实是因为自己很累了,所以常常会想尽办法,劝师父早点休息。

有一天,师父谈事情谈得很晚,我就在一旁对师父说:「师父啊,要早一点休息!」意思是师父的法体很重要,所以请师父早一点休息,实际上,我的内心也一直在跟自己说:「我好累,我好想休息,师父您怎么不赶快休息,否则我就不能休息了。」师父突然回应了我一句:「果光啊,我是尽形寿,献生命,你是叫我休息什么啊?」那句话对我来说很震撼,当下觉得非常惭愧,因为师父的年纪比我大,身体不是非常强壮,但是当师父想到众生,想到佛法的时候,却是完全忘了他自己。

有一次在带禅七之前,师父的舌头受伤了,伤口已经严重影响到用餐,所以只能用流质的食物。我们一直担心著师父,是不是还可以讲开示,而师父还是决定亲自为大家讲开示。师父每天依照原订的时间上台说法,内容十分精彩,似乎完全忘记他的舌头是受伤的。

我那时也在禅七里,有一天,师父请侍者把我从禅堂叫出来,侍者问我:「果光啊,你到底把药放到哪里去了?师父真的非常痛,完全找不到药。」我才发现情况真的很严重,赶快去把药找来给师父,这真是让我感受很深刻。

我曾经相当多次的跟随师父到各个外县市去巡回,关怀护持的居士们。每次师父去的时候都是好几天,一个接著一个,就是马不停蹄的奔波。

我比师父年轻这么多,都感觉到有点吃不消,可是他老人家在居士的面前,绝对不会表现出疲惫来,我们明明很清楚师父其实很累,刚刚可能还在吃药或打点滴,可是下一分钟他该出来面对信众、鼓励信众、关怀信众时,他就是有一种风采弈弈的神情。那种为法忘躯,以众生为优先,把自己放在其次的精神,用全生命来投入,让我十分感动。

(三)师徒之间——果乘法师

小故事摘要

·记得有一次我开车送师父去医院,在车上,因看到师父因奔波弘法疲累的身影,不忍心地问:「师父,你为什么要这么累?有些事情留到明天再做吧!」师父只淡淡回答:「你怎么知道我明天还在?」师父的这句话,让我更体会师父是如何珍惜时间,每一刻都在精进用功,为佛教、为众生。

·我皈依三宝时已三十八岁,在东初禅寺当义工近十年,觉得自己学佛起步晚,所以从来没想过出家,但是师父的一句话:「果乘啊!你要不要出家?」让我大吃一惊,我问:「师父,我也可以出家吗?」师父鼓励我:「你可以试试看,但不能保证一定能成功。」就因为师父的话,我在1998年落发,成为东初禅寺的常住法师,当时我已四十六岁,出家年纪比东初禅寺所规定的四十岁还超出许多。十年光阴、因缘流转,我从师父口中的「常来众」成为了「常住众」。

·1997年时,我到东初禅寺做义工已近十年,才打了平生第一次禅七,当时我已年过四十,在成衣公司的工作日渐繁重,老板虽知我喜欢往道场跑,但也希望我能在工作与道场之间做选择。当时,我并不知道自己已产生出离心,直到师父问我:「果乘啊!你曾经告诉我,你五十岁以后想做社会工作,出家也是在做社会工作啊!」一语惊醒了我,也让我坚定了求道之心。

.......................................................................................................................
我皈依三宝时已三十八岁,在东初禅寺当义工近十年,觉得自己学佛起步晚,所以从来没想过出家,但是师父的一句话:「果乘啊!你要不要出家?」让我大吃一惊,我问:「师父,我也可以出家吗?」师父鼓励我:「你可以试试看,但不能保证一定能成功。」就因为师父的话,我在1998年落发,成为东初禅寺的常住法师,当时我已四十六岁,出家年纪比东初禅寺所规定的四十岁还超出许多。十年光阴、因缘流转,我从师父口中的「常来众」成为了「常住众」。

在1978年到美国前,我在台湾其实有份很稳定的工作,是在高雄上海银行从事金融业,年纪很轻时我就担任了科长,生活可谓无忧,但繁重的工作压力却常常让自己生起无明烦恼。在征得家中同意下,我毅然辞掉工作,于78年到80年间到美国密西根攻读MBA,毕业后就在纽约一家成衣工厂担任会计十年,也就是因为这样的因缘我才得以亲近东初禅寺。

还记得是在86年时,我从纽约的地方报纸上,看到了东初禅寺刊登的「初级打坐班」广告,征求五位学员,那是我第一次到东初禅寺、第一次见到师父,当时还不知道师父是一位名传遐迩的大禅师。初级禅坐时,见到东初禅寺内的义工忙得不可开交,心中便暗自发愿要常来帮忙,往后只要有空闲就来,任何工作我都做,尤其常在地下室的厨房帮忙,让我留下深刻回忆。隔年,有一日师父为我与另一位义工皈依,我也正式成为佛教徒。

皈依后我参于东初禅寺的法务更加频繁,或许是自觉对佛法的理解不够,因此比起禅修活动,我投入更多心力在做义工,因为觉得自己的体力还不错,也喜欢和人相处。88年我回台湾农禅寺参观,对法鼓山的认识更深一些。在美国护法会刚开始成立联系处时,93年我便接任纽约州联系处第一任召集人,帮忙联系法务。

89年东初禅寺因空间不敷使用,搬迁到斜对面的三层楼建筑,记得那时周末几乎都到新道场做清理工作,在搬迁过程里也让我对师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记得有个下午,师父正在拆除一个老旧木桌,手里拿槌子,一槌一槌敲打,那种专注的神情让我深受感动,我马上体验到这就是禅法的运用。师父抬起头看着我说:「来!你体重够重,在上面踩,你踩、我敲。」在那样一拆一搬的过程中,我在师父身上学到很多,也看到师父随顺因缘、活在当下的修行态度。

还记得另一次我开车送师父去医院,在车上,因看到师父因奔波弘法疲累的身影,不忍心地问:「师父,你为什么要这么累?有些事情留到明天再做吧!」师父只淡淡回答:「你怎么知道我明天还在?」师父的这句话,让我更体会师父是如何珍惜时间,每一刻都在精进用功,为佛教为众生。

97年时,我到东初禅寺做义工已近十年,才打了平生第一次禅七,当时我已年过四十,在成衣公司的工作日渐繁重,老板虽知我喜欢往道场跑,但也希望我能在工作与道场之间做选择。当时,我并不知道自己已产生出离心,直到师父问我:「果乘啊!你曾经告诉我,你五十岁以后想做社会工作,出家也是在做社会工作啊!」一语惊醒了我,也让我坚定了求道之心。

回顾在东初禅寺的十年,我看到了师父、几位法师、义工是如何辛苦在经营这个地方,由于没有聘任专职,人力常不足,过去只有果元法师一位常住法师,义工也来来去去,道场内外的打理、举办法会和禅修等活动,都是靠著大家的努力才成就起来。原本师父在纽约成立东初禅寺,就是期望能向西方众弘扬汉传佛教,希望站在过去三十年的基础上,东初禅寺未来能更加蓬勃。(林锺妏╱采访整理)


(四)师徒之间——保罗·甘乃迪、南茜·波那迪、马宜昌、孙喜蓉、陈珠华

小故事摘要

·保罗·甘乃迪(Paul Kennedy,师父第一位西方弟子)

1978年,我参加完师父在美国指导的第一个禅训班后,就追随师父出家。1977年东初老人圆寂,师父回台湾接掌文化馆。隔年我到台湾受比丘戒后,和师父一起返美。

回美后,因大觉寺已没有空房间挂单,我们师徒俩因而开始一段到处挂单的流浪生活。师父每一天揹著睡袋,受邀到居士家教课,晚上能睡哪里都不知道,但师父随顺因缘,一点都不担心。

出家四年半后,我因生活因素决定还俗,当时师父对我说:「出家是改变人生的一个重大决定,不管面对再大困难,都该试著去克服。」至今,我重新体会修行对生命的价值,回顾师父三十年于西方弘法的坚持,让我更领略到自己追随是一位大师。

·南茜·波那迪(Nancy Bonardi,东初禅寺董事)

1978年,因缘际会我成为师父的英语老师。师父认真、待人以诚的行仪,让我印象深刻。于是我开始跟师父学禅,成为师父最早的西方弟子之一。

我时常想,是什么力量让师父如此坚定?记得师父曾说:「学禅,有的人只停留在初学阶段,有的人不断努力提升,有人把学禅认真承诺,有人只把它当成嗜好兴趣。你要做那一种人呢?」这段话,改变了我的生活态度,也支持我在禅修道路上不断精进。

·马宜昌、蔡惠宁(东初禅寺资深悦众)

1976年师父在大觉寺开禅坐班,我们参加了生平第一次禅七,也开启了新人生。我(马宜昌)最感激师父在一次完全无预期的情况下,大声问我:「你清楚了吗?」,令我如梦初醒,而这句话成了我30年来不断挑战自己的座右铭。

我在早期的留学生生涯中,经济条件不宽裕,又想护持道场,时常捉襟见肘。有一次当面向师父说明困难时,师父即说:「人找钱难,钱找人容易。」并给了我们祝福。想法转变后,我们在生意上一路畅通。

·孙喜蓉(北美护法会第二任召集人)

我来自基督教家庭,偶然中跟著好友龚天杰夫妇到东初禅寺,听圣严师父的讲经说法,师父将艰涩难懂的佛法,以平易近人、如此贴近生活脉动的方式表达出来,让我原本对佛教的刻板印象因而做了彻底的颠覆,更帮助我在日常中用方法转烦恼、增智能,于是在1988年皈依了。

·陈珠华(第一届义工团团长)

我是菲律宾华侨,原本是天主教徒,来美后在1992年因读到圣严师父的书籍,解开了许多人生的疑团,于是很快地就皈依三宝。

我从小对死亡会产生很大的恐惧感,连父母亲过世时参加葬礼都非常害怕。但我选择以面对代替逃避,于是加入助念组。刚开始为亡者助念时,仍然有心理障碍,我一次又一次地在佛前祈求佛菩萨的力量来克服恐惧,若遇退缩时,就不断以师父的「面对、接受、处理、放下」的「四它」来调整心绪。从开始的恐惧到后来的安稳,圣严师父的身教言教感化,成为推动我难行能行的力量。

(五)师徒之间——常宽法师、杨蓓、施炳煌、方丈和尚、吴宜烨

小故事摘要

·常宽法师

当我代理师父的侍者时,曾经发生过一件事情:师父在国外弘法行程结束,搭机飞回台湾,在机场走路的时候,我不小心把师父绊倒了。

我在心里面跟自己说:「我觉得我好像不配做这个工作。」跪下去,我对师父说:「弟子觉得自己不配,不配再当侍者。」他问我:「我责备你了吗?」我说:「没有。」师父说:「没事了,你只要尽形寿报师恩。」就因为师父这一句话,我心中那个石头,才放下来了。后来第二次当侍者的时候,我发愿,不管在这当中会发生什么事情,我就是要把师父照顾好。



·杨蓓

(1) 师父从来不放弃心中的理想,无论什么人,只要有机会,就一定将他所知道的佛法跟别人讲,这就是他的理想,他从来没有放弃过这件事情。

我以前在美国时,曾经有一段时间常去纽约象岗道场,跟著师父打禅七。有一次我问师父:「您这么忙,怎么可以把这些事情都做完?」师父说:「忙是忙啊,可是外境动,我的心不动。」这句话非常吸引我,原来人可以这个样子!

(2) 我记得师父跟男众法师讲过一句话:「我是你们的师父,是老师又是父亲。」因为我教书教久了,其实对于「经师」跟「人师」的差别非常敏感。我也常常会要求自己要做人师,可是有时候做不到,那是自己不够的地方,可是我可以看得到,师父都做到了。如果我们的生命是这样子,轮回来轮回去的话,你在这一世里头,能够碰到这样的一个老师,当然希望以后,还可以碰到这样的一个老师。

·施炳煌

(1) 十年前我参加精英禅三,刚好坐在师父开示位置的左下角,第一个感觉是师父讲话时真的满可爱的。我很向往他那种开示,很自在的感觉。或许我心目中对于高僧就有这种很洒脱的感觉,开示的时候还会讲笑话,真的是有点不太一样。而这十年来亲近师父的结果,他确实也是这样的人。

(2) 圣严法师很有趣的是,他一直不断尝试各种方式,来呈现佛法,他非常勇敢地去尝试,以各种方式来展现佛法,去互动、去突破,只要他能够的话,就勇敢去做,他不是那么担心失败。他会着重在各种不同的人身上,谈论不同的事情,无论是跟谁谈,都可以谈出不同的事情来。师父说:「因为我跟不同的人谈,所以也学到了更多不同的东西,其实是因为彼此互动而彼此成长。」但是我想,师父是有自己核心的东西,我相信他自己很清楚。

(3) 以前师父走路是很轻快的,现在师父的身体不是很好了。有一次在法鼓山上,常宽法师在旁边扶著,师父很慢很慢地往前走,我很快地跑了上去,师父回头看了我一眼。我问:「师父,还好吗?」师父说:「好重喔!走不太动。脚好重,走不太动了。」

当师父一坐下来,就还了头就跟我说:「施炳煌啊,你看我们法鼓山像不像极乐世界!」这一刹那,我突然感觉,这十年来跟在师父旁边,很多的感触突然涌了上来:虽然师父走路走得很累,但是他看到了一种很大很广的平静跟祥和,或许是一种法喜,似乎就是我在十几年前,看到他的那一份自在!当我听到他讲这一句话,我也从某些角度中,看到了我心中的理想。

·方丈和尚

有一次在关怀信众的场合中,师父想起,看我接了助念团的工作三、四个月后,还满法喜的,好像没有什么罣碍,师父就对我说:「过几天有个机会,你来跟大家来分享一下,为什么你可以充满法喜地担任助念团的辅导法师。」讲完以后,我就想改天到底要怎么分享才好,结果才过了几分钟,师父就当场拿起麦克风来说:「我们现在请果东来跟我们分享,他担任助念团辅导法师的心得,为什么能够充满法喜。」

师父有一份毅力和精神,只要方向是对的,师父就朝那个方向去做,从来没有考量自己当时的身体状况,即使在很差的情况之下,他都会放下自己,去完成有意义的事情。举个例子,上次地理频道邀请法国探险家来台湾访问,师父一看到与探险家对谈的邀请函,就说这很难得的因缘,一定要去结这个善缘。于是师父从医院出来,去跟探险家做一个互动。

·吴宜烨

方丈和尚新接位时,师父说他当天早上写了一首偈子,于是当众对董事们吟诵:「一钵乞食千家饭,孤僧杖竹万里游,随缘应化莫拥有,缘毕放身撒两手。」我觉得现在这个社会,要跟大家募款很困难,可是就像师父所说:「随缘应化莫拥有。」师父不是为他自己,而是为众生。

2004年2月18日,师父预立遗嘱,其中有一段话,我背得很清楚:「诸贤各自珍惜,我们有这番同学菩萨道的善根福德因缘,我们曾在无量诸佛座下同结善缘,并将仍在无量诸佛会中同修无上菩提,同在正法门中互为眷属。」有时候,真的想懈怠不做了,就是会想到师父说的话,我们真的是有这样的善根、福德、因缘,所以一定要努力下去。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