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正恺法师:禅为众生共有 得禅喜悦身心自在


   日期:2011/11/7 22:4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重庆市佛教协会副会长正恺法师

“正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忙碌、紧张、郁闷的当今社会,禅,无疑是去除我们心中焦虑疑惧的力量,安住身心的清凉。

从两个方面来谈禅道与养生:一、从禅师的心态中谈养生;二、从禅道的修法上谈养生。

禅有如来禅(印度)和祖师禅(中国禅),这里讲的是祖师禅。

禅是向自我内心追求,不向外求的;禅是非空非有,离形去智,息尽妄缘的,自我肯定,直下承担。禅要靠自己去体验、实践。

所谓“参话头”,主要是提起一念,看这一念的开始来自何处?灭向何方?把这一念、这一个话头紧紧地掌握住,在这话头里回光返照、悟达自性。参话头有两种,一种是有意义的话头;一种是没有意义的话头,这种话头不可以用一般常识解释,也不可以用逻辑推理,因为没有意义,就不必分别研讨。

有意义的话头,指我们平常讲的,如狗子有无佛性?我们无梦无想时,主人公何在?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念佛是谁?念佛是我,我又是谁?谁叫我们每天驮着这个尸体东奔西跑呢?如何是祖师西来意?等等,这些就是要一直参下去,问下去,问到最后,忽然一声“噢”,迷妄的虚空世界粉碎了,这个时候就愣愣地惊奇,啊,那感觉就别有一番景象,这就是开悟。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不此山中”。善慧大士有一首诗:“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人们一定想不通,既然是空手,那能有锄头呢?既然是步行,怎么会骑水牛呢?怎么桥流而水不流呢?

我们把本体和现象,你和我划分得非常清楚,而禅能超越相对,超越本体与现象,超越对立而达到统一。因此,无彼此、时空、来去、动静、大小,什么都是统一、一体的,平等一如,就没有烦恼了。

全举禅师也说:“饥来要吃饭,寒来要添衣,困时伸脚睡,热处要吹风”。肚子饿了要吃饭,天气冷了要添衣,疲倦了伸脚就睡,天热了就找凉快的地方吹吹风。多么自在,多么洒脱。全举禅师的这首诗,可以说把禅的本来面目表现得非常透彻。

禅不是离开生活的,也不是闭关到深山里自我了断,而是在生活中自然表现平常心,不起分别妄念,这生活里就有禅。你如果说他好吃懒做,贪睡爱穿,他就不高兴,这真实的事都要逃避,虽然是穿衣吃饭这样简单的事,我们一般人却不敢自己承担。何况禅师们的吃饭、穿衣、睡觉里面,还有一般人看不到的自在风光呢。

常常有人问禅师:“你如何参禅?”禅师回答:“吃饭睡觉”。哦,吃饭睡觉,这种事情大家都会呀,和一般人没有什么不同,如果说禅就只是吃饭睡觉,那又有什么了不起呢?看似一样,其实差别太大了,社会世俗的人,吃饭,他挑食,食不甘味;睡觉,他辗转反侧,睡眠质量很差。很多人烦恼缠身,当吃不吃,当睡不睡,珍馐美味,他食不知味,宽广大床,他寝不能安,处处计较,颠倒困顿,禅不是这样的啊!

同样是吃饭睡觉,有禅没禅,味道就不一样了。大梅法常禅师也说:“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株松花食有余,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舍入深居”。顺治皇帝也说:“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那真是:“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披百纳衣,五湖四海为上客,无边法界任逍遥”。 到白云深处,如见宇宙之浩瀚;到山泽水湄,即见生命之真如。“禅悦酥酡微妙供,大千世界一禅床”。

有一位禅师说:“木食草衣心似月,一生无念不思他,时人若问居何处,青山绿水是我家”。就是形容禅者的栖身心于大千世界,树木蔬菜都可以裹腹,草叶为衣,心如明月清净无染,常以青山绿水为家。现代人住的是高楼大厦,家有空调冰箱,却没有禅者那种青山绿水的悠闲自在的生活。禅师寓法相于性相之中,寄妙理于俗理之外,举目扬眉之间,都有高岩千仞、碧海万顷的气度。

做工有工禅,做农有农禅,治学有学禅……在工作中也可以用禅,禅宗讲一日不作,一日不食,黄檗开田、临济栽松、仰山牧牛、洞山种茶、玄门砍柴、云门担米、赵州扫地、雪峰煮饭、丹霞种花等等,禅师们就是在工作中千锤百炼,忍苦耐劳,使肉身更坚强,让心志更纯一,如同利剑淬练于寒水与烈火,禅师们也是从心苦与身颓中超脱的。

不要以为参禅的人不费心力,身体轻飘飘的,心扩大了,好像神仙一样腾云驾雾……真正的禅不是这样的,禅,是面对现实的生活,要工作,要苦心志、劳筋骨,要在生活里面慢慢升华,渐渐扩大,心灵可以高上万丈青天,但脚却要踏着实地,这才是真正的禅的要求。很多禅师都是在弯腰劈柴、直身挑担中开悟的。

我们在生活中,人人都会遇到要接待客人,从著名的“赵州茶”中,就可以看出与人交往中的禅。有人来参访赵州禅师,禅师问:“你来过没有?”来者回答:“没有”。赵州一笑:“吃茶去”。又有人来拜访,禅师合十问讯:“你来过没有?”来者说:“来过”。赵州一笑:“吃茶去”。旁边的弟子听到了,觉得迷惑,就请示:“禅师,那没有来过的吃茶去,来过的也吃茶去,究竟什么人可以吃茶去?”赵州微微一笑:“吃茶去”。

茶叶有三种味道。第一次泡开,味道甘美;再泡,甘中带苦;又再泡,索然无味。“吃茶去”,是要人去体验人生三味:甜味、苦味、无味。人在青年时期,多姿多彩,自由快乐,是甜蜜甘醇的味道;到了中年,为工作奔波,为妻儿老小忙碌,是含辛茹苦的味道;到了老年,体衰力弱,病痛缠身,面对死亡的无赖,觉得人生无味。当然,这人生三味也不是绝对的,因人因环境不同而有差异。有的人少年时期非常苦,有的人中年时期很甜蜜,有的人老年很幸福,然而,我们哪一个人没有尝过人生的这三种味道呢?

什么是养生?养生就是要让我们的身心得到休养,得到宁静。养生靠什么?靠好的心态。发怒、哀愁、惊恐、矛盾的心态,不适合。禅就是一种最好的心态,用禅的方法、思维、认识来对待生活和我们的身心,使我们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上面给大家介绍的禅师的生活,那就是禅的心态。

禅修能够促进身体健康和心理平衡,能使我们减少执着,也能使我们从头脑更冷静,产生智慧。静坐有三个步骤:就是调身、调息、调心。

调身就是坐姿要正确,调息就是调整呼吸,随自己定力的深浅分为四个层次:鼻息、腹息、胎息、龟息。

鼻息是使用鼻孔出入的自然呼吸,腹息时,空气虽然是由鼻孔进出,可是不注意鼻孔,也不感觉到是用鼻孔呼吸,而仅是腹部起伏蠕动。

胎息,是不用鼻孔呼吸,全身的每一个毛孔都能成为呼吸器官,这时的大宇宙就是母胎,自身是胎儿。

龟息就是自己不需要呼吸体外的空气,甚至心脏也停止跳动,这时,身体已经能独立自成一个宇宙,用自己体内的气或能来运行,自给自足,不必由体外提供空气或养分。调心就是如何照顾心念,一般是以止观的方法来摄心凝念,使用数呼吸、观身不净、念佛、礼拜、静坐、冥思等方法来达到目的。禅宗在开悟的时候叫“见性”,见性后要保持它,要增长它,所以还要悟后起修来培养它。

生活在现代社会中,人经常生活在紧张不安中。主要有四个方面:

1、现代人的生活,流动性太大,不容易安定;

2、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越就越没有亲切感,彼此关心越来越少;

3、现代人物质丰富,但人的欲望无止尽,还在不断追求;

4、对自己前途没有把握,对未来没有安全感。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以现代人的观点,是希望克服困难,改造环境,改变对象。用这种方式,也许能克服一些困难,但不能解决全部问题。因此,需要禅。

禅是什么?禅是内省的方法,是内省的功夫,也就是向自己的内心看,而不是向外求的。任何问题的发生,不要只看那个问题本身,更应该回头来看,为什么那个问题会发生在我身上?为什么会发生这种问题与困难?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和困难,还是得从自己开始。同时,我们还要具备四种心态:

1、报冤,现在的一切结果,必然有其原因。依佛教的观点而言,就是无始以来,就随着生命而来,然而,我们并不知道自己的过去(前生),也无法去证明它。同样的,就此生而言,从我们出生到现在,也有很多自己无从记起的事。因此,当我们遇到不幸的事,不如意,或不愉快的事的时候,不用去理它,只须确认,果从因来,只有接受它了。所以,在态度上,第一要接受现实,第二要寻求解决的方法。首先遇事不要烦恼。

2、随缘,任何幸运的事,也都其原因。遇到不幸的事,会感到痛苦,这是正常的。幸运时,不要得意忘形,不幸时,不要颓废。

3、无所求,人都有追求,有追求就有希望,这是很正常的。但是,人们所追求的,不一定能实现。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对无法实现的东西,我们不去追求,但是,我们有可能实现的,还是要去努力,努力本身就是生活。

4、称法,就是我们不论在任何单位、任何岗位或任何情况下,都要尽自己所能做到最好。如果能坚持这种态度,在一生中,一定会非常顺利,而不会有太多的烦恼。

大家也许都有这样的经验,非常痛苦或烦恼的时候,又找不到对象来倾诉发泄,最好的方法就是睡觉。只要往床上一躺,把被子一盖,一觉醒来,虽然不能解决问题,但心里的痛苦却减轻了很多,这虽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但可以暂时使自己减少痛苦。

用禅或禅定的方法,第一层可以达到和睡觉一样的效果,因为,用禅定的时候,不需要去面对或思考自己身上发生的困扰和问题,可以暂时把问题放在一边,用禅定来收摄身心,达到内心的平静。进一步,从禅的修行,透过平静的心,可以产生处理事情的智慧,从面对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不但提高了自己处理问题的勇气,同时也增加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坐禅对身体机能的调整,有很大的好处。现代人生活非常忙碌,忙工作,忙看电视,忙郊游等等,就更需要抽时间静坐。静坐后,一天的心情会比较稳定,能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工作时间,身心就不会那么疲惫了,就达到养生的目的了。静坐怎么坐呢?把身体全部放松,心情也要放松,坐正坐直,背不要靠椅子上,把眼睛闭起来,手放在膝盖上。不要想任何事情,如果办不到,就专心想一件事。也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脚掌上,就这样坐五到十五分钟,身体会轻松舒服,心理压力也自然会减轻了。

禅不是出家人的专利,禅是大家共有的,希望大家都用禅来养生,让自己的身心安宁,自然就会有“平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了。最后祝大家每天都有禅的喜悦,让身心获得洒脱自在。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正恺法师       )(五明学佛网:正恺法师       )  

 圣严法师: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 第二章 《大乘止观法门》的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 

 大寂尼师:禅修、禅学、禅观、禅定 (禅定波罗蜜) 

 傅味琴居士:企业家的人生与禅乐 

 傅味琴居士:谈烧香、礼佛、供养、学法、修禅定 

 傅味琴居士:企业家的人生与禅乐(虚空观 禅定学修前的开示 

 傅味琴居士:<数息观>带修禅定前开示 

 傅味琴居士:<调气观>带修禅定前开示 

 傅味琴居士:<循身观>带修禅定前开示(30~40) 

 傅味琴居士:<循身观>带修禅定前开示(20~29) 

 傅味琴居士:<循身观>带修禅定前开示(10~19) 

 圣轮法师:向绿色大地取经 让心灵自由呼吸─「心净则国土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