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陈兵:佛法的心髓:自治其心


   日期:2009/2/7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教向以擅长治心著称,佛称大医王,专以治疗众生心病为己任。宋孝宗“以佛治心”之言,表达了多元文化兼容并蓄的中国人对佛教功能的界定。人类文化中,若论对心理卫生、精神健康的重视,当数佛教为第一。佛教以心为决定众生苦乐升沉,乃至国土世界污染清净的关键,《杂阿经》卷十佛言:“心恼故众生恼,心净故众生净。”《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四《厌舍品》云:“心清净故世界清净,心杂秽故世界杂秽,我佛法中以心为主,一切诸法无不由心。”用如实的知见“自治其心”、“自净其意”,因而成为佛陀所示解脱世间诸苦、提升精神境界的要道。人对境临事,心中尽管自然会起贪欲、愤怒等烦恼,心理活动具有一定程度的非自主性,但人心更有慧、精进、慈悲等殊胜的正面功能,完全可以利用这些功能,以智能自主心、锻炼心、净化心,提高智商、情商和精神境界,自塑完美人格。

《中阿含·念处经》载:佛陀教导徒众“以心治心”,就像木匠用绳墨在木料上打上线,再用利斧斫治令直,又如两位大力士捉住一个瘦弱的贼,随意抓旋处置。《法句经》云:“洗除心垢,如工炼金。”意谓应像良工巧匠炼金打铁那样锤炼自心,去除无明烦恼的杂质垢秽,使心如同金子一样纯净。佛陀从对人生痛苦和存在意义的反省入手,以人内心深处了生死、趋求常乐的终极关怀为核心,对人心的结构、内容、性质及造成苦恼的因果作了明晰的解析,通过切身的实践验证,提出了一整套自治其心以达到“现法安乐”乃至涅槃解脱的技术。后世的佛教大师们,对佛陀教法不断发挥补充,形成精深博大的治心之学。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看,佛陀是一位极其高明的心理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导师,佛法是一门高级的心理学。  

佛教的修行体系,从归依、发心到戒定慧三学、三十七道品,大乘菩萨行六度、密法瑜伽等,都是为治理自心而设计,都可以看作锻炼心及心理治疗的技术,或曰“心理卫生技术”、“精神保健体操”。正如宗萨钦哲仁波切在《佛教的见地与修行》中所说:“佛陀的一切教法,都可以认为是训练心的方法。”佛教治理、锻炼心的方法极其丰富,主要者大略有以下十二门:  

1、以正信、正归依、正见安心

  正确的信仰提供人生的终极理想,是人安身立命之大本,乃一切精神力量包括自治其心的精神力量之源泉。正见指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人生旅途不可或缺的指南针和方向盘,也是进行心理锻炼和治疗的必要指导。佛教修行的第一步——三归依,建议人了解佛教的内容和特质,观察佛陀人格的伟大及佛法的真理性、可验证性、佛陀圣弟子的清净品性,经过深入了解、思考、比较、抉择,自觉归依佛法僧三宝。这种正归依,能予人坚强的精神支柱,使人在茫茫宇宙、滔滔人海中找到可靠的归宿,心灵得以安顿。三归依的核心,是树立正见,通过学习佛法,确信一切无常、诸法无我而业果不虚,乃本然如是的真实而非佛陀所造作;人生的意义,应是在佛法真理的指导下,过好物质的、伦理的、精神的生活,报恩尽职,为众生、社会服务奉献,如实认识自心、净化自心,完善人格,获得现前、后世、究竟的安乐。这种正信正见,本身就具有提高精神境界、治疗心理疾病的巨大作用。  

2、以发心振作心

  发心,为修行的必要“加行”或起点,有如汽车上路前的确定目的地和加油。发心有发增上心、出离心、菩提心三个层次。增上心者,通过观察因果业报和人身的珍贵,决心合理生活,离恶行善,尽诸责任,做个合格的人、好人,获得今生后世的利乐。出离心者,通过观察人生的痛苦和世间的缺陷,决心以如实知见的智能净化自心,超越不圆满的生命形态,获得涅槃常乐。菩提心者,通过观察诸佛的功德、众生的苦难、社会的弊病和自己的心性,发愿修大乘道,以利乐众生、庄严国土为己任,带动众生同趋生命进化的顶峰——成佛。藏传佛教有极其具体的发起如上三心的观修方法。发心使人具有明确、高尚的人生目标,能赋予人锻炼自心的强大力量和积极向上的阳刚之气,脱离卑劣、怯弱的低级心态,避免向下堕落。  

3、以持戒约束心

  持戒,乃佛教诸乘诸宗修行的基址,所谓“道品楼观,以戒为郭”。持戒,是通过观察思考,自觉求受佛戒,并依戒律之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身口意三业。佛教各种戒,皆以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不邪见、不贪欲十善为核心内容,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实质。受戒持戒,从心理卫生的角度讲,是用认定的合理轨范,由约束行为、语言不作诸恶,力行诸善,从最粗显的层面锻炼心的自主能力,使心不被有害于自他的烦恼所牵,流于恶行恶言,大乘菩萨戒还有督促受持者力行诸善、恪尽利乐众生职责的积极作用。持戒能使人避免杀害、贪污、盗窃、YIN乱、纵欲、辱骂、挑拨、酗酒、吸毒、赌博等恶行,净化社会环境。持戒者因行端身正,心安理得,能保持安然平稳的心态,如《法句经》偈所言:“持戒者安,全身无恼,夜卧恬淡,寤则多欢。”  

4、以方便对治调伏心

  方便,指为达到目的而采取的种种方法、技巧、技术;对治,谓针治烦恼和不良情绪,如对症服药。佛教对治烦恼、妄念和不良情绪的方法很多,重要者有双思维法、观息法、反面观想法、转治法、自我认定法等。双思维法,须经常注意自心的状态,保持对自心的明白觉知,知道哪些心念、情绪是善的、有益的,哪些是恶的、无益有害的,当贪欲、愤怒等恶念将生、已生时,以正见思考其害处及将会引起的恶果,及时舍弃断除,不令延续;当善念生起时,思考其有益而保持延续。观息法,是在恶念、不良情绪生起后,转念观察自己的呼吸,或数息,或调息令渐渐深细,能很快止息恶念,平静心波。反面观想法,谓想象与烦恼妄念所念相反的东西,如欲火炽盛时观想所贪恋的人身中有屎尿脓血等种种污秽不净,怒火中烧时观想所恨之人的优点、可爱之处,心情郁闷时回想欢娱成功,骄傲时省察错误过失,等等。以不净观对治贪欲、慈悲观对治嗔恨,是佛经中所举最常用的对治法。转治法,如欲火中烧时,将贪占心转为慈爱心,观想所贪爱的人如同姐妹子女等,这是佛陀教给比丘众对治性爱冲动的重要方法。自我认定法,是在烦恼恶念生起时,提醒自己明白佛弟子、比丘等身份,认识到生起如是念头非我所宜,实时舍弃。如《佛遗教经》中佛陀教导比丘“当自摩头”,体认身份,弃除骄慢。此外,对治烦恼的方便还有具治法、兼治法、息念法、转移法、纵念法等多种。  

5、以智能观心

  这是佛教用以把握和净化自心、断灭烦恼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为佛教止观修习中“观“(毗婆舍那)的核心内容,是佛教全部修行道的心髓。智能,指对佛法特有的一切缘起、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真理之体认,以此正见观照自心,深入观析、体察心念生灭无常,来无所从,去无所至,空无自性,这样观察时,本身便有息灭烦恼妄念、截断意识之流,使心清明宁静的作用。《中阿含·念处经》中,佛以“观心如心”四字总括观心之要。当由如实观心见到心的真如实性后,整个心理结构发生质变,对佛法和心的真实得到决定的体认,会产生把握自心的超常力量,容易保持安乐明觉的心境。佛教诸宗诸派,各有其观心之道,大乘如来藏系的观心要在于当下一念顿观心的体性而“明心见性”,天台、华严、真言、禅宗及密教大圆满、大手印、道果法等,皆以由观心而见性为修持心要,有生住灭、去来、一异、一多、处所、过去现在未来三时、四运、四句推检观心等多种方法。天台宗的“一心三观”则以本宗关于实相的“圆融三谛”顿观一念心即空、即假、即中,三即一,一即三,非一非三,而一而三。此宗还用“一念三千”的见地顿观当下一念具足全宇宙的一切,称“圆顿止观”。  

6、以忏悔清洗心

  忏悔,是多种宗教通用的重要修行方法,佛教尤其是大乘、密乘对之亦十分重视。佛教忏悔之旨,在于清洗恶业、过错的积垢,放卸心理包袱,使心从罪过错误的重压下解脱,得以安然、纯净、轻快。佛教忏悔有具相忏、羯磨忏等讲究形仪的方式,在僧众或佛像前坦白发露过错,自我谴责,表示悔过,决心永不再犯。密教多以修金刚萨埵法来进行忏悔。最有效的忏悔,是佛教特有的实相忏,要在以佛法的智能观罪业、过错本空,无能犯所犯、能忏所忏。如《观普贤菩萨经》所云:“若人欲忏悔,端坐念实相,众罪若霜露,慧日能消除。”  

7、以慈悲软化心

  慈悲,是对众生拔苦与乐的深度同情心、恻隐之心、仁爱心,将慈悲扩展至无条件、无限量、无分别、无执着,普遍于全宇宙一切众生,名“大慈大悲”,是佛教崇尚的精神,乃佛菩萨主要的品性和感情。经云:“佛无一切心,唯有悲心在。”慈悲,可谓人类心灵苑囿中最美丽的花朵,世人多对与自己无关、有隙的人、敌人不慈悲,但没有人不喜欢别人对他慈悲。慈悲给人温暖、友爱,常怀慈悲,人皆友爱,社会生存环境自然会优化。佛教诸乘诸宗都十分重视对慈悲心的培养,诸乘共修的“四无量心”(四梵住)中的慈无量心、悲无量心,通过观想,将慈悲扩展至无限,是软化心灵、培养高尚品质的高级训练方法,有对治冷漠、残酷、怨恨、愤怒的特效。  

8、以喜乐滋养心

  喜悦、欢乐、愉快,是最佳的心灵营养品,常怀喜乐,给人喜乐,能使自他身心健康,延年益寿,人际关系和谐融洽。佛经中常说“法乐”、“禅悦”、“法喜”“随喜”,乐,为涅槃的功德之一,获得现前、后世乃至究竟的安乐(涅槃),是佛教的目标。中国佛寺山门殿中那大肚能容、笑口常开的弥勒佛(布袋和尚)形象,集中表达了佛教常怀喜乐、予人喜乐的精神。诸乘共修的“四无量心”中的第三“喜无量心”,通过观想众生欢喜、为众生欢喜而欢喜,将欢喜心扩展至无限量,是培养欢喜心的绝妙方法,为对治嫉妒的特效药。  

9、以“舍”宽松心

  “舍”谓舍弃、放下、放松,佛教认为是有益的心理状态。舍,主要指舍弃心中盘踞、粘着的贪占、愤怒、嫉恨等烦恼及忧愁、焦虑、散乱等不良情绪,舍弃因过度而变得有害的激动、狂喜、变态慈悲,舍弃贪惜吝啬,斩断不应有的情丝等,使心宽松、平静。舍能令激动的心平静,紧张的心放松,堵塞的心开通,是一种调节自心的重要技术。佛教“四无量心”中的第四“舍无量心”,通过观想,放弃心中的激动和粘着,将舍心扩展至无限,有对治激动、散乱、吝啬的特效。  

10、以安忍炼心

  安忍,梵语孱提(ksanti),指在任何刺激下心安然不动,是对心理承受力、包容力的锻炼。大乘菩萨行六度中的忍度,专门锻炼安忍,所忍受的对象,包括寒热饥渴病痛等苦,打骂、诽谤、嘲讽、讥笑、陷害等逆缘,赞扬、奉承、歌颂等顺缘,及甚深难解的佛法义理。安忍,须磨练自心,在任何情况下都平静不动摇,临危不惧,临乱不慌,临难不惊,遇谤不怒,赞誉不喜,胜而不骄,败而不挫,难忍能忍,有如磐石,风吹不动,雨打不入,具包容一切、承受一切的海量,这是成就一切世间、出世间的事业所须具备的性格。大乘修习安忍的诀要,是以能忍所忍皆空的如实智能观察,这种方法在锻炼忍力上有特出的效用。  

11、以精进磨砺心

  精进一译“勤”,梵语毗离耶(virya),指坚忍不拔、持久不懈、百折不回的意志力、毅力、耐力,是人心本具阳性的力量,可以开发、锻炼、增长。精进被佛陀强调为成就世间、出世间一切事业所必须,为佛教诸乘修行道的重要内容,“正精进”列为八正道之一,三十七道品中的“四正勤”,以未生恶令不生、已生恶恒令断、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为内容,以精进断恶修善,贯彻所有的修行道。大乘菩萨行六度中的精进度,专门锻炼精进力,以缘起性空的智能观照能精进、所精进皆空为修习的诀要,要求将精进力增长至无涯无际。  

12、以禅定凝练心

  禅定,为梵语禅那(dhyana)与三摩地(samadhi)之合译,通指“心安一境”——高度专注的心态,佛教认为专注一境不散乱的定心乃成就一切世间、出世间事业所必须,《成实论》卷十四:“一切世间出世间利,皆以定心故得。”专门锻炼定心的禅定,为佛教诸乘修行道的重要内容,戒定慧三学中的增上定(心)学,大乘菩萨行六度中的禅那度,都是禅定的修习,具体的修习方法有南传上座部的“四十业处”,大乘的般舟、一行、觉意、首楞严、念佛等三昧,密教的四部瑜伽,总计多达数百种,形成一家精深博大的禅定学。佛教禅定的特点,是以如实知见的智能为导,强调“无智不禅”。禅宗之禅,更是定慧一体,不拘打坐的形式,即世间而出世间,顿入顿证。禅定修习不仅可以提高专注一境的能力,而且能使身心发生诸多良性变化,令人享受到高级的“禅悦”,有治病、健身、益智延年、开发潜能、伏住烦恼等功用。  

此外,佛教还有念佛、念天、念死、持咒等多种治理、锻炼心的方法。佛教徒日常所修的礼佛、诵经、祈祷、唱赞、聆听虚静淡远的佛教音乐等宗教行仪,其实都有调整心、锻炼心、治疗心理疾病的效果。通过多种修习,对心灵从理想、情操、智能、意志、感情、自制力、专注力、忍耐力、情绪等多方面进行锻炼,使人的心理素质全面、高度优化,心理结构从多烦恼、不自主、低层次的凡夫型逐渐提升到智能、慈悲、安祥、精进的完美圣智型,乃至由人而佛,可谓“心灵自我进化”或真正的“超自我实现”。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陈兵       佛法)(五明学佛网:陈兵       佛法)  

 普献法师:佛法是唯心论吗? 

 傅味琴居士:佛法给了我们殊胜的缘 

 静波法师:佛法的生命观 七 

 静波法师:佛法的生命观 六 

 静波法师:佛法的生命观 五 

 静波法师:佛法的生命观 四 

 静波法师:佛法的生命观 三 

 静波法师:佛法的生命观 二 

 静波法师:佛法的生命观 一 

 圣轮法师:无上甚深微妙法 息诸生死门─ 当下解脱说「佛法 

 圣轮法师:有机农业保健康 有机佛法清心丹─ 佛教的「有机 

 圣轮法师:山光水色尽演清净禅 溪河大地阐示微妙谛─「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