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外面境界就明了,这叫闻、思、修 |
||
|
||
《观音三昧经》是释迦牟尼佛讲的,他在这个经上说,观音在我前成佛,他成佛比释迦摩尼佛早,早就成佛了。他成佛做佛那个时候,释迦摩尼佛是苦行弟子,是修苦行的一个佛弟子。 “又《首楞严经》曰:观世音菩萨于无量劫前,于古观世音如来,受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法。” 这是讲我们现在说的观世音菩萨,他在无量劫之前有一尊观世音如来,他是观世音如来的弟子。 “受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法。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返闻自性,得无上道。” 《楞严经》上这几句话很重要,把观世音菩萨的由来为我们说明白了。这个人的修行也是无量劫,在古观世音如来,这就是他的老师,在那个地方接受观世音如来的教诲,如来传授他,“受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法”,传法给他,他就修这个法。这个法门是从“闻思修”入“三摩地”。“三摩地”是禅定。“闻思修”叫三慧,菩萨所修的,用这三个字来代表。 “闻”是接触。眼看也叫“闻”,耳听也叫“闻”,身手接触都叫“闻”,就用这一个字来代表,代表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 “思”是明了。不是真的去思想,一接触就明了,这是真的明了。通过思想不是真的明了,通过思想就染污了;不通过思想是真的,用真心,不是妄心。 “修”是什么?“修”是一切的障碍、烦恼统统不起,为什么?你没有通过思考。烦恼从哪里来?烦恼从思考来的。所以这个地方的“思”,一般世间人有问题必须要思考他才明白,所以“思”代表明了。这个地方的“思”,不能有“思”的这个行为。所以这个“思”的意思很深,千万不要错了,不要搞错了。 我曾经早年,大概四十多岁将近五十岁的时候,我在台湾大专佛学讲座里面担任教学。有一天有一个学生来跟我说,她说法师,我今天听这堂课,听完了我下一次就不来了。我说为什么?她说我听了两年了,我不想再听了,我听到懂得很多了。我就想到,听了两年了,是不是回去去研究?她说是的。我说,你学菩萨的“闻思修”?对,我学菩萨“闻思修”。我就告诉她:你这两年所听的,听的是胡说八道,你不听了;回家去胡思乱想,胡思乱想一阵之后,你盲修瞎练。我说你把“闻思修”完全解释错了,“闻思修”是菩萨修的,“戒定慧”是罗汉修的,你没有从“戒定慧”,你哪来的“闻思修”?“闻思修”是高等修行方法,不是初学的;你才初学,“戒定慧”都没有搞会,怎么去搞“闻思修”去了。所以那天那堂课,我就把“闻思修”三个字讲清楚、讲明白。下课的时候问她:下次来不来?来。来就对了,可不能把这个东西搞错了,真的很容易引起人误会,一定要讲清楚。 所以接触就明了;明了就是“思”;明了就不迷惑,不迷就叫“修”。所以它是一桩事情,“闻思修”不能分开的:接触,明了,不迷。从不迷上说是“修”;从明了上说是“思”;从接触叫“闻”,这么个意思。 菩萨“三慧”,“戒定慧”,你看,小乘“三学”,菩萨“三慧”,观世音菩萨用“闻思修”的方法,这是真智慧。 眼接触,明了,不迷;耳接触,耳闻,明了,不迷;鼻嗅香;舌尝味,“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外面境界就明了,就不迷,这叫“闻思修”。 “入三摩地”,“三摩地”是得定,这叫三昧。这就是“金刚三昧法”,这“入三摩地”,他就是得到了,证得了“金刚三昧”,于是他在日常生活当中: “返闻自性,得无上道。” 成佛了,证得究竟圆满。“闻自性”是什么?见性,用眼叫见,明心见性。观音菩萨是修耳根,所以叫“闻”,闻声见性。他是闻心见性的,什么方法都能见性。每个人根性不一样,秘诀就是专一,不能分心。摘自净土法门法师《净土大经科注》第494集 2013年月日讲于香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