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蔡礼旭:跟人情绪对立起来,对双方没有好处,对团体更没有好处 |
||
|
||
你说,“要我忠,那领导怎么不仁呢?”其实我们修行,转识成智,这个标准我们一定要时时冷静。修行是转情识,转情感、情绪为理智,为智慧。今天我们说,为什么不他先做?这个念头是理智还是情绪呢?对啊,修行就是修这一颗心啊,“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其实我们体会到,人的一念,会跟整个环境相交感,不管是人事环境还是物质环境。当我们先去要求别人的时候,可能就跟人情绪对立起来,那他,对方也会以同样的情绪对回来,对双方没有好处,对团体更没有好处。 我曾经有一个朋友,那是他亲身的体验。他在学校看一个同学很不顺眼,气得不行,表面还要装得很有修养。他就把要骂那个同学的话,统统写在纸上,觉得这样痛快一点,写写写,写了一张纸。结果当天,他刚好走过那个同学的位置,结果往他桌子一看,那个同学那一天也看他特别不高兴,也写了一段骂他的话。结果一看说,哎哟,跟他骂的差不多。这是感应。 所以苏东坡先生说的那个故事很有味道,“心中有佛,见人是佛;心中有粪,见人是粪”。我们心中有忿怒,跟所有人事环境、物质环境的交感就是忿怒,就是不好。所以佛门是把道理讲得透了,叫“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起了贪瞋痴慢,就感来这些不好的境界。所以真正相信佛陀讲的道理,那很多境界,我们提起来的就是理智了,不随顺习气了,“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