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不能以小心量,狭隘眼光看修行人 |
||
|
||
有个文殊菩萨的真实感应故事。在五台山菩萨顶,有个带箭文殊,据说当年乾隆来到五台山朝拜,在路上看到在溪边,有个和尚和一群女人在洗澡。乾隆本来就听说僧人不守规矩,心中就有些不快,这次还让他看到,更是生气。于是就把射了箭,那个和尚就负箭跑了,乾隆就骑马追,就这么一追到了菩萨顶。和尚没了,进大殿一看,弓箭竟然插在文殊菩萨的背上。这就是带箭文殊,去五台山可以朝拜到。 据说在普陀山,也有同样的故事。乾隆听说普陀山僧人不守规矩,要亲自来查看。到了普陀山,果然看到一群和尚在赌博。自己也去赌,毕竟是皇帝,不怕输。但结果还是输的精光,连腰带,还有身上带着珠宝都输光了。然后说要毁寺,跑到了普济寺一看。腰带在观音菩萨身上,其他的金银珠宝全部挂在罗汉身上,才知道是观音菩萨慈悲度化。 在佛教中的千僧斋,无论怎么样的出家人,都有资格接受应供,不能起分别心。这就是祖师大德悲心。不能以凡夫所眼睛能看到的,判别一个人是否有修行。 以上两个故事,说明了菩萨的悲心。很多人对持戒清净的出家人,很赞叹,网络上也是一直赞叹。因为持戒好的缘故,众生分别心重,对持戒不够精研的道场道风,就妄加评论。比如拿大悲寺和少林寺比较,然后说少林寺如何。永信法师对佛法的推动,还是不遗余力的,外界人不了解也就罢了,但作为佛弟子,不能不了解,而且还起诽谤。你想看,佛法面对的是芸芸众生,是社会,不仅是一个寺院,一个地区,而是一个国家,乃至全球。每个人考虑的不同。你不是少林寺方丈,所以说不能评价他。 出家人持戒很清洁,我们去赞叹。持戒不够精严,但没有犯根本大戒的,我们都不能随便毁谤。但也不能拿持戒精研的出家人来做标本,就说你看某某地区,持戒多好,不持金钱,过午不食,而某某寺院你看,怎么样怎么样。当然好是好,但你不能说别人持钱就是有问题,过午吃饭就有问题。也许,这是祖师大德修行的密行呢。 比如说,我师父定恒方丈就是比较尊重钱,有钱才能办道,才能盖庙。但他自己很珍惜福报,吃饭用水用电,都很节省,但是盖庙不遗余力。他也不持午,以前还经常现愤怒相。或者常接待政要人员。师父也不讲法,也不过堂,但我们不能否认师父的修行。你去听他的声音,非常浑厚,如钟一样。在密宗看来,喉轮发达的人,是很谦卑的。师父也是很谦卑的,做事低调,但是冥冥中做了许多不可思议的膳食。很多人来了几年观音寺,都很少见到师父。这就是密行,祖师大德的密行。所以说,不能以我们狭隘的目光,小气的心量来看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