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人间天:修行得力的一个简单自判 |
||
|
||
什么是修行?就是你的第一反应,你的第一反应就是你所有修行的完全体现。我过去常常说考试、考试、考试,为什么我们常常零分交卷?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建立起第一反应,左想想右猜猜,到了第二念了,就已经不再属于是大修行的范畴了。也就是你只要通过思维、计较、推算得到的答案,是可能会及格的,但不可能是满分的,想满分作答,就必须是第一反应如此。 于是当我们难受了,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你的第一反应还是我要看医生、我要去吃药、我要去按摩、量个体温、测个血压,抱歉,你的第一反应已经决定这个考试不可能满分作答了。还在围绕着色身层面在计较,以这种水平作答,可能在学佛里得满分吗? 当我们难受了,从两个方面找原因,如须菩提遭遇违害鬼,他是被夜叉擂了一拳,出定后就头疼,然后他怎么想的?我难道退失了?我已经成阿罗汉了,久证无生了,怎么可能得病?遇事先要自查:我是否心行有失?如果没有再向外找,这就靠谱了,对不对?小乘说“以苦为师”,这些痛苦承受都是提醒自己的考题。 对我们而言,如果出点事情就外找,是谁怎么干扰我了?是谁怎么害我?是谁怎么报复我?这种心向外求的第一念,就把我们所谓学佛却没在落实学佛的本质揭露无疑。所以我们常常说要培养敏感度,如果敏感度都起不来,怎么可能形成第一反应?遇到事情都要在那合计一个小时,黄瓜菜都凉了。大菩萨遇到事情,瞬间就到场了,瞬间的解决方案就出来了;我们还得合计,这就是差距。 就像行善是一样的,当我们看到某个人很可怜,于是就想去布施点给他,但是一想:他是骗子呢?靠要饭扮可怜为职业呢?或者他下班也会开某辆豪车回他的别墅呢?这可能是现实存在的事情,但是你这样一想,你行善的第一反应就丢了,没有及时把握住。当我们升起第一反应的心念了,善恶呈现出来,这就是我们的本质状态了,也就完全的体现了我们的境界、状态、修为、福德、善根等等一切的信息。 所以四正勤是说:升起的善,要保持维护;没升起的善,要让他升起来;升起的恶,要灭掉;没升起的恶,不让他升起来。所谓的精进修持就是在这四个点上,其实不是只纠缠善恶的事情,而是要通过这些可落实的善恶为表象,锻炼我们的第一反应,锻炼我们的第一念,培养我们的敏感度。我们的第一反应在恶里,多快能从恶转换到善呢?如果三十分钟、两个小时都转不过来,这就是凡夫的表现,对不对?在恶念里盘亘不去,自己不想着解决,这也不是学佛人的标准作风。 学佛所谓灭诸有苦,你的所有烦恼痛苦煎熬,你得想办法解决他,而不是你要等着观音菩萨来提着灭火器给你消灾、延寿、长福德。佛法里提供了那么多的方法,具体的、可调整的、可拆卸、组装的方法非常多,我们要用才行。没效果就是没会用,可能我们没学会;可能我们没想着用;可能我们不知道还可以解决这些。 第一念、第一愿,这些过去没少说过,这都是第一反应的表现。我们遇到什么事情了,本能的那个反应就是本质体现。你畏手畏脚的,你就是胆小怕事,就是害怕担责任,你就是没勇气,没担当,没肚量。对不对?当他人需要帮助了,我们不伸手,当吃瓜群众,从因果角度来说,当我们身处牢狱,也依然没有援手;从第一念的角度来说,我们落实善的心念不彻底;从第一反应来看,这个袖手旁观很难展现出有修为的基础素质。所以经文里常常出现“偏袒右肩”的情况,这是代表肯承担,佛陀有什么交代旨意我马上去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