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六度略说


   日期:2011/5/3 10:5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摘自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要解讲记》

  “六度”是属于菩萨的行法。菩萨是觉悟的众生,古译翻作“大道心众生”,玄奘大师以后的翻译叫新译,新译翻成“觉有情”,觉悟的有情众生。换句话说,他那个情没有完全断,虽然有情,他觉悟,他不迷,这就叫菩萨。佛,佛没有情了,情完全化成智慧。诸位要晓得,在大乘佛法里面,智跟情是一桩事情。觉悟了,情就变成智慧,迷了,智慧就变成感情,变成情识,所以就是觉与迷。一个觉悟的人,他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一定是遵循这六个原则,遵循这六条,这叫六度。“度”的意思,是说从我们生死轮回的这一边,度到不生不灭大涅盘的那一边,你用这六种方法就可以达到从凡夫度到圣人的境界,我们一般讲超凡入圣,到这个境界。

  第一个是“布施”,此地布施跟四摄法的布施,名词是一样,但是意思不相同。四摄法里布施,是跟众生结一个善缘,结一个欢喜缘,目的在此地。菩萨六度,这个是真正要度自己,所以六度不是度别人,是度自己。自己这个烦恼的根,是“悭贪”,悭贪是烦恼的根本。虽然佛家讲烦恼很多,四弘誓愿里面说“烦恼无尽誓愿断”,真的是无量无边的烦恼,这些烦恼把它归纳一下,八万四千烦恼。八万四千烦恼在佛门里头能够查得到的,确确实实跟你讲的是八万四千种,那是真的,不是随便说的,确实是八万四千条。天亲菩萨把这些烦恼归纳成二十六大类,有六个叫“根本烦恼”,二十个叫“随烦恼”。随烦恼又分大随、中随、小随,总共是二十个。这二十六个烦恼再归纳,就是六个根本烦恼,这六个再归纳就变成三个,叫三毒烦恼,三毒就是贪、瞋、痴。

  六度法度什么?就是度三毒烦恼的,我们自己有三毒烦恼,用这个方法来对治。换句话说,三毒是病,六度是药,希望我们用这个药把我们自己的病除掉。所以大乘断烦恼实在比小乘来得高明,大乘就用这个方法。布施是度悭贪的。实在讲,贪是一个根本的烦恼,就是三毒再归纳,再归纳一个就是贪。贪要是拔掉,所有的烦恼都没有了,我们就可以知道,菩萨修学的方法没有别的,就是布施而已。这个我们不能不重视,不能不认真的去学习。布施是什么?是舍,布施就是放下。我们的大病就是不肯舍、不肯放下,听到佛在经典里面所说的,也有一点体会,读了也很欢喜,实在自己做不到,就是自己不肯放下,这就是自己修学不能成就。不肯放下,我们的心就不清净,心里面有一丝毫东西在里面就是障碍。六祖讲“本来无一物”,我们现在心里面东西太多,牵肠挂肚,胡思乱想。到什么时候你能把它统统都放下,那就圆满成佛了。

  菩萨的阶级,大乘法里面给我们说了五十一个阶级。阶级从哪来的?可以说是他放下多少而分的。他能够放下得多,菩萨的地位就升高;他放下得少,他地位就低,就如此而已,所以一定要放下。佛为什么要我们放下?因为我们真如本性本来清净,本来无有,所以放下是当然之理,应当要放下。这个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要真正去学习,学习就是修行,修正我们错误的行为。我们错误的行为就是吝啬,贪得、吝啬,样样执着不肯舍弃,这是我们的病根。我们今天明白,觉悟了,必须要把这个观念、把这个行为修正过来,这叫修行。可是我们毕竟是凡夫,这个习气是无始劫以来养成的,一下就放下,那谈何容易!所以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一点一点放,放到三大阿僧祇劫才统统放完,这才成佛,这是佛在一般经上说的。《华严经》上说,成佛需要无量劫,不只三个阿僧祇劫。可见得这个舍干净之难,太难、太难了!虽然难,一定要做,更希望的是加速度去做。从什么地方做起?从我们心里头最爱的、最不容易舍的,从这里下手。因为最不容易舍的能舍,其它的就容易多了。这是一个好方法。我们在生活当中,哪一样东西是我们最贪恋、最不能放下的,我们从这一点下手。……

  布施通常把它分做三大类,第一个“财布施”,第二个“法布施”,第三个“无畏布施”。……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三种布施得这三种果报。

  第二个科目是“持戒”。持戒,不仅限于大小乘戒律。戒律,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生活规范。我们自己一个人独处,佛法里面叫小乘戒。“独处”就是儒家讲的慎独,即使自己一个人,没有人见到,自己一举一动都守礼、守规矩,决定不放逸,依然谨慎,这是慎独,这个属于小乘戒。“入众”,就是我们跟大众在一起,应该要守哪些规矩,这叫大乘戒,所以大乘是跟大众相处的。在佛门里面小乘戒叫比丘戒,大乘戒叫菩萨戒。戒律的意义,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守法、守礼。戒律,包含了我们世间的法律、道德、风俗习惯。因此,学佛的人,不仅要遵守佛的教训,我们在任何一个地区,要遵守这个地区的法令规章、风俗习惯、道德观念。守法,自然会被这个地方的人所欢迎,为大众所接纳,我们在这里推行佛教的教育就很容易了。守法也包括在四摄法里头。这个是度诸恶,就是我们造作一切的恶业,持戒的人不造恶业了。所以戒律的精神只有八个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第三个科目是“忍辱”。忍辱,实在讲就是忍耐。翻经这些大德,忍下面他不用“耐”,换成一个“辱”,这是在中国特殊的环境。中国古人对于“辱”看得很重,“士可杀,不可辱”,杀头不在乎,侮辱不行,决定不能忍受的。这些翻经大德,看到中国人把“辱”看得这么重,所以翻成忍辱。辱都可以忍,还有什么不能忍?那就一切都能忍了。经典上本来的意思,是忍耐。

  忍辱,范围也很广,大乘经论把它归纳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人为的加害、侮辱,无论是有意或者是无意,都要能够忍。第二是自然的灾害,举例而言,夏天酷热、冬天寒冷,这是自然的变化,我们要能够忍受。第三是佛法,佛法的修学要很长的时间,要有耐心。佛教给我们许许多多的道理、方法,让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修正自己的习气毛病,这不是一天、两天能成就的,是要长时间的修学。经上讲,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你没有这个耐心,怎么能成功?所以对于佛法修学,要有很大的耐心,这是属于忍辱。忍辱,度瞋恚。经上常说:“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障是障碍,所有一切障碍都来了。所以学佛,忍辱是功夫,我们一定要修学。《金刚经》上佛告诉我们:“一切法得成于忍”。世间的事情,小事要有小忍才能成就,大事要有大的忍耐功夫才能成就,“小不忍则乱大谋”。时时刻刻要提醒自己,要有耐心。

  第四个科目是“精进”。精进是对治懈怠,懈怠是懒惰。懈怠,这也是许多人的通病,一定要懂得对治,如果不懂对治,我们的成就就非常困难。但是对治要讲求有效的方法,这是别人帮不上忙的,别人纵然帮助你也是有限的。尤其是现在这个时代,民主开放,大家都讲自由、讲人权,谁也不愿意干涉一个人,劝你一次、两次不听,第三次以后不会再劝你了。为什么?劝你,你记恨,反而变成仇人,不会再说你了。在从前,真正督促教导我们的是父母、老师。现在老师也不会督促你,父母也不会督促你,所以这个懈怠是我们今天修学最严重的一个大障碍。自己很容易原谅自己,不会原谅别人,这个麻烦就大了。自己一定要想方法,什么方法让自己能够精进不懈怠。

  我自己是过来人,我这个毛病也非常严重。老师严格的教导,我们有时候还会骗老师,还跟他打马虎。我在学校念书,骗老师的本事很大。我小时候记忆力很好,所读的功课我只要看一遍,就能背得下来。因此,在学校不念书了,什么时候念书?考试前十分钟,那是我念书的时候。考多少课,我把这个书翻一遍,马上就应付考试。而且考试还一定及格,我答考试卷子,答完之后自己算一算够六十分,赶快交卷,第一个交卷,六十分就够了。我不跟人家争名次,赶紧出去玩了,玩重要!应付老师、应付家长,我年年升级就好,家里就没有事情了,我不会留级,我在学校念书是这个念法的。可是我很喜欢看书,所有的时间在学校图书馆看书。图书馆几乎大半的书我都浏览过,所以我年轻的时候常识很丰富,我读的东西太多了。骗老师容易!

  对治懈怠,就想到讲经,讲经确实能把这个毛病纠正过来。老师一个人好骗,听众几百人在底下,不行,这个不能欺骗。所以初学讲经,要用很长的时间去准备。我们在台上讲一个半小时,自己准备的时间超过三十个小时,那是一点都不敢懈怠,用这个方法学精进。所以有人说我喜欢讲经,其实那都搞错了,我不讲经就偷懒,就懈怠、懒惰,用这个方法来把自己这个毛病克服。刚刚开始讲经,上台一个小时、一个半小时,需要用三十到四十小时的时间去准备。过了一年,预备的时间就减少一半,大概十个小时就差不多。十个小时准备,讲一个小时没有问题。这两年、三年,讲一个半小时,有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准备就够了。讲到第十年的时候,我一天的准备至少可以讲半个月。十年以候,跟诸位同修说,不要准备了。但是那个经要看一看,怕里面有生字,如果有生字查查字典,就干这个。所以现在讲东西不要准备了。你们有时候打电话找不到我,我都在外面散步去玩去了。一面散步,一面也念佛。所以东西熟透的时候,无论什么经典都不需要准备。懈怠、懒惰,真的是我们非常严重的一个毛病,这个毛病绝对比贪瞋痴那个力量还要强。所以菩萨善根,唯一精进。

  第五个科目是“禅定”。禅定,在此地我们用广义的说法,那就是心中有主宰,不轻易被外界所动摇,这就是定。譬如,我们在世间必须学习一、两种技能,用做谋生的工具,我们选择之后,就能够定在这个地方,心就专了;能够专精,你的事业一定出人头地。因为你精,你专,专里面就会有智慧;智慧是从“定”当中来的。佛法也是如此,在许多法门当中,我们也要专学一门,这叫“定”。定于一,那就对了。纵然自己能力很强,同时可以修学许多个科目,如果要有大成就还是要专,唯有专精才能够有伟大的成就。学业、事业、佛法的修学,都要专精。专精就是禅定,我们的意志、精神能够集中,不至于分散。禅定就是对治散乱的,使我们的精神、意志集中,这是成功的秘诀。

  第六个科目是“般若”,般若是梵语,翻成中文是智慧。般若,不把它翻成智慧,保留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个是尊重不翻。古来第一个翻经的法师,用音译然后再加以批注,以后译经的大德都缘这个例,尊重这个;第二个,怕一般人对这个名词产生误会,因为这个地方讲的智慧是真智慧,不是我们世间人常讲的聪明智慧。世间人这个聪明智慧,佛法里讲世智辩聪,世智辩聪不是智能,有这么一点差别。为什么?世智辩聪,是从意识里面生出来的;也就是我们常常讲的,从我们的思惟、研究、推论、判断当中产生的。佛说这是世间人的聪明,不是真智慧。真智慧是从哪里来的?真智慧是从禅定当中来的;换句话说,是从清净心里面生出来的。清净心不需要思考,不需要研究,不需要推断,自然明了。一接触就通达、就明了,这叫做智慧。整个佛法所求的,就是求智慧。因为智慧是从定当中来的,定在佛法修学里面就变成非常重要的一环。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定是佛法修学的枢纽,最重要的一环。……

  这六种,是菩萨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修学的纲领,也就是依这个为修行的标准。以布施对治悭贪,以持戒对治恶业,以忍辱对治瞋恨,以精进对治懈怠,以禅定对治散乱,以般若对治愚痴,所以它叫做六度。度什么?就是度我们这些毛病。可见得这六大纲领不是度别人,纯粹是度自己。贪瞋痴这六种是我们的病根,世尊教我们这六种方法是药,用这付药来对治我们的毛病,这叫做真正的修行,功夫用得得力、如法,药到病除。这六条,大乘经典讲得非常多,说得最详细的是《大智度论》。《华严经》里面也说了很多,单单讲布施,就讲了将近一百种。财布施有外财、内财,内财就是身体、头目脑髓,都可以布施的,所以讲得非常的详细。江味农居士《金刚经讲义》,周止庵居士《心经诠注》,那里面也搜集不少经论对这一方面的开示,很值得我们初学人做参考的。《金刚经讲义》跟《心经诠注》,分量都相当大,初学的人可以把它当作佛学常识来看。对于大小乘的名词术语解释得特别详尽,想深入经藏,那的确帮很大的忙,帮助我们研究佛法。研究佛法首先对于法相名词要熟悉,要知道得透彻,然后读一切经典疑惑就少了,自然就会懂得经里面所说的意思。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六度       净土法门)(五明学佛网:六度       净土法门)  

 仁焕法师:如何理解净土法门 

 吕有祥教授:教演天台,行修净土――简述近现代天台宗大师倓 

 仁焕法师:净土法门的特点 

 仁焕法师:净土法门的信、愿、行(二) 

 仁焕法师:净土法门的信、愿、行(一) 

 大安法师:净土法门的特别之处 

 大安法师:佛嘱应不悔于入大火求净土法门 

 大安法师:净土法门急救凡夫众生 

 大安法师:十大因缘兴起净土法门 

 大安法师:净土法门的真实大利在什么地方? 

 大安法师:净土法门之殊胜 

 游祥洲教授:游祥洲博士专访净土法门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