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南怀谨:望子成龙


   日期:2016/2/24 8:2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1.反身而诚论遗传

  目前提起青少年的问题,从各方面的见闻所及,不是涉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就牵连到社会教育有关的社会风气方面。同时,社会演变随着时代的变化,日益加速,不但青少年的问题有与日俱增的严重趋势,跟着而来的,儿童问题与问题儿童等也同时并发。于是,一听到这些问题的表面,便像一个很严重的危机,就在人们的心里,将要随时爆发似的。束手无策地忧虑和叹息,便替代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其实,一个人或社会群体的思想和心理的成因,是由许多因素而组成,并非只是单纯或少数的几个原因所造成。一个人的思想,从意识活动而来。意识的活动,随着身体生理的成长和变化,以及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等各种影响而形成。由于意识活动构成各种思想的变化而造成心理的状态。复由心理的状态,反复接触外界的刺激和反应,而产生一般思想或某种特殊思想的范畴。依中国文化的习惯观念来讲,综合起来,由婴儿、孩童,到达少年、青年,每一阶段暂定以五岁作为界限,节节形成一个人的思想与心理的作用,必须凭藉身心两方面互相影响而成长。

  暂时搁置形而上的生命本体论的秉赋问题不谈。遗传、家庭、历史文化、时代潮流、社会环境与学校教育等六个因素,便是形成青少年们思想与心理的主要成因。其中忽略了任何一个问题,都可能会造成偏见与错误的论断。因此研究青少年问题,随便笼统地涉及家庭教育或学校教育等问题,未必尽是确论。

  关于遗传的问题,现在不想牵扯太远。冒然钻进遗传学的范围,难免变成坐谈学理而不切于实际。如果严格讨论到遗传的关系,便会牵涉到人类学、民族血统学,乃至天文、星象、地理环境、生理学、性心理与性生理学,以及中国古代文化重典中《礼记》的胎教等等许多学理。因此,暂时只讨论到遗传的实际关系。

  任何一个儿童或成人,他的心理状况,除了主要原因——得自先天形而上生命本体的秉赋,略而不谈以外。他的意识潜能的成长,实由于父母遗传的秉受,有大多数的因素。只是一般人忽略了这个问题的重心,或者根本没有发现这个人父母本身潜在意识的重点而已。而且遗传的作用,大约有两种形态:(1)直接遗传:这便是说某一个人的遗传作用,是由父母两人的直接秉赋而来。(2)间接遗传:这便是说某一个人的遗传作用,是由祖父、祖母,或外祖父、外祖母的血缘关系而来。无论为直接遗传或间接遗传的关系,一个人的个性和心理的形成,属于遗传的关系,几乎占有一半的成分。但是遗传的关系,又有更代变化的作用,并非是父母或祖宗是白痴,所生的子女必定就是白痴。在遗传的成因中,他还有自我的秉赋,加上受胎时的时间、空间的物理环境,以及父母在性行为时的心理与思想等等主要正反的遗传原因,因此而起变化成为更代性的成因。

  2.望子成龙岂如人意

  此外,遗传的作用,最为明显也最容易被忽略的事实是,它有承受传统遗传与反承受传统遗传的两种作用。(1)所谓承受传统遗传:这便是说某一个人,他的父母是纯良老实或者刁钻古怪的人,而所生的子女,也是纯良老实,或者刁钻古怪。(2)所谓反承受传统的遗传:这便是说某一个人,他的父母是纯良老实,但所生的子女,却很刁钻古怪。他的父母是慷慨好义,而所生的子女,却是悭吝自私。或者介乎两者之间,具有双重性格的个性。相对地,某一个人的父母是刁钻古怪,所生的子女,却很老成持重。这种现象便是反承受传统遗传的作用。他的父母是满腹经纶,所生的子女,可能是冥顽不灵。因此中国古史上的有名的唐尧是圣人,但是他所生的儿子丹朱,却是一个不肖之子;瞽叟不是好人,他的妻子也很坏,但是他们所生的儿子虞舜,却是圣人。有些忠厚老实之家,反出败子。有些不善良的父母,反而生出大好人的儿子。这就是说,在某一父母的心理潜能里,他有善良的一面,也有很不好的一面。例如一个老实人,处处肯吃亏,可是这种肯吃亏老实的行为,是压制内心的反抗,无可奈何而变成的老实表现。实际上,他的内心并不宁谧,虽然压制心理思想而表示为老实吃亏的外表行为,但仍不能平静内心,含蓄有极端的愤怒和愠怨的嗔恨。因此,便形成更代遗传的相反个性。或者,在受胎的性行为时,男女双方的思想心理因某种事实,或天然气候,或某种环境的影响,而构成当时心理的极大抗拒和郁抑,也就变成更代遗传的相反作用了。所以望子成龙而未必尽然,并非偶然的事。

  由于这个道理,所以大学问家的子女,也许是天生不通文墨,不爱好读书的种子。大英雄的子女,也许是过分懦弱的人物。文学家的子女,可能不爱好文学而喜欢玩耍。艺术家的子女,可能是鄙视艺术而喜爱做工或经商。军人的子女,可能爱好文学而反对军事。工商业巨子的子女,可能是游手好闲,贪恋游荡的角色。其中原因,错综复杂,要由诸位有心研究者,以科学的方法去搜集资料,统计结果,加上哲学的推理,便可求出结论。那时,方知我言不谬也。在此只是指出原理、原则的所在,要同学们去深入研究。我没有时间也没有作这些精细统计的工作。我现在所讲最主要的重点,是希望家长们,或者注意家庭教育的人们,应当先了解这个原理,自己加以反省,或进而作更深入的研究,然后才对儿童教育与家庭教育实施正确的方针。如果一味望子成龙,好像有些父母一样,把自己一生的失败和没有达成的愿望统统加在子女身上,要他们努力向上,去替自己争口气而光耀门楣,荣宗显祖,这不但是很大的过错,实在也是作父母心理道德上的罪过。结果一味如此妄求,他的结果会适得其反,反而造成子女在心理上潜在的抗拒,结果便变成不容于家庭和亲友乡里,而社会上,又随随便便加以一顶太保或太妹的帽子。不但使自家无后,而且也使国家社会,无故丧失了一个有用的人才。同时,希望一般盲目跟着升学主义走的人,能够宁静自思,好好为家庭、为国家、为社会着想,而努力地教育子女成为有用的人才。

  3.什么是家庭教育

  讲到家庭教育,听起来是很普通的名辞。任何一对父母,有了子女,由婴儿至孩提,由儿童到青年,谁又不施管教?古今中外,哪个孩子又没有受过家庭教育呢? 除非少数的例外,属于不幸者的遭遇,那就另当别论。因此,所讲家庭教育,岂非极普通而不成问题的问题吗?然而,如何是家庭教育的标准?家庭教育应该要怎样做?哪些父母才有资格担任家庭教育的主角?这等于说:凡是学校,都有老师,可是哪种人才有为人师表的资格?谁又是真正的好老师呢?所以当父母或家长的人,他自己本身的家庭教育,和他所受的其他教育,是否都够水准而无差错呢?这些都是决定家庭教育的先决条件。倘使讲家庭教育而忽略了这些问题,或者把问题青少年的过错随随便便,一概归咎于家庭教育,这就真成为家庭教育思想的问题了。

  4.中国文化中家庭教育的论著

  依照中国人一般通俗的观念来讲,大体上都认为我国的家庭教育,是最完善、最悠久的伦理教育。历史悠久,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否最完善,那是多方面的问题,不能泛泛而论。在中国文化中,对于家庭教育,列有明训的,最早莫过于《礼记》。我总希望自己的国人、自己的民族,都能先行深切了解自己的文化。至少,也须人人一读《礼记》的重要部分,所以在此不再详引。但是依照古礼——也可以说是古代的文化制度,童子六岁入小学,先从“洒扫应对”开始学习。以现代语来讲,便是先从生活的劳动教育入手,以养成清洁整齐的习惯;然后施以待人接物的礼貌教育,这便是所讲“应对”的内涵。换言之,古礼的六岁入小学,先从“洒扫应对”开始。它的教育精神,是注重在人格的培养,和礼仪的规范,并非先以知识的灌输为教育的前提。所以在《论语》中记载孔子的教育,也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透过这个主要的中心思想,便可想而知中国古代,对于“洒扫应对”的儿童教育,也是在入学后开始。难道六岁以前,在家庭方面,便没有教过“洒扫应对”的事吗?事实不然,所谓“洒扫应对”的教育,当一个儿童在家庭中受到父母家人身教的薰陶,早已“耳濡目染”,所谓不教而教,教在其中已矣。六岁开始入学,除了注重儿童的生活教育,和礼仪教育的基础以外,便以知识和技能的养成为前提,那便是:礼、乐、射、御、书、数等有关文事武功的“六艺”。到了十八岁入大学,才实施立身处世的成人教育。所谓“学而优则仕”,便是指这个青年阶段前后的教育而言。总之,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让我们重复地说一句:除了《礼记》上所列举有关的记载以外,并无别的专书。

  汉、魏以后,对于家庭教育,逐渐出现了专书。但是严格地说一句,那些有关家庭教育的皇皇大著,并不见得是为教育的理想而立论,而且更不是由教育哲学的基础而出发。那些著作大体上还是受到秦、汉以后门第观念的影响而作。例如汉、魏之间班昭的《女诫》、隋朝颜之推的《颜氏家训》等。而且它是成人的伦理思想教育,并非绝对可作为儿童家庭教育的范本。宋、元以后,理学家的儒者们,渗入佛、道二教因果报应的观念,散见于个人学案中有关家庭教育的思想,更为普遍。自元代儒者郭居敬选定了《二十四孝图说》以后,到了明代理学家朱柏庐所作《治家格言》,便更普遍地被认为是儿童教育的读物。而原属于道教教义的《太上感应篇》,以及亦儒亦道亦佛的《阴骘文》、《功过格》,也普遍流行为家喻户晓的家庭教育指南。清儒陈榕门所著《五种遗规》中的“教女”、“训俗”两种遗规,都可以说是儒、佛、道三家的有关家庭教育思想的汇流。实际上,这些著作,大体都是伦理思想和人格养成的成人教育的范围。所以说在中国文化中,对于家庭教育的思想、理论、实施,是否真能称为最完善的,就须重新磋切商量,不能空泛而骤下定论。

  南怀谨先生《亦旧亦新的一代》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望子成龙       南怀谨)(五明学佛网:望子成龙       南怀谨)  

 南怀谨:念佛的同时也要多放生修福 

 南怀谨:算命的人最容易造口业 

 南怀谨:夜生活其实是鬼生活 

 南怀瑾先生:望子成龙是严重的错误 

 南怀谨:谁能躲得过人世间的“三灾八难” 

 南怀谨:人即将去世前的四大变化 

 南怀谨:念佛法门,非常殊胜 

 南怀瑾:为什么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错误的观念! 

 南怀谨:居家过日子的智慧问答 

 南怀谨:生命究竟怎么来的 

 南怀谨:学佛人易犯的毛病 

 南怀谨:如何得到佛菩萨的真实感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