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问答

 净慧法师:网络问答录(21--30)


   日期:2016/10/24 12:4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二十一问:“出家人有过失,在家人见到后,可以公开讲吗?”不知能否为其开示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依佛戒律,原则上讲,在家信众不可说出家人过失,出家人也不可说出家人过失,在家信众不可说在家信众过失,出家人也不可说在家信众过失。不但不能自说,还不能教人说,也不能说过失因由、过失根本、过失损害、过失业果。还有,在僧团内每半月一次相互举罪的忏悔日上,相互举罪时,因各自受持戒律不同,在家人不举出家人罪过,沙弥不举比丘罪过,比丘不举受菩萨戒僧罪过;即可从上往下举罪,不可从下往上举罪。

  这里应讲清楚,不是佛护四众弟子之短,有意隐瞒四众弟子过失;而是慈悲一切众生,恐其求全责备,自赞毁他,好事与自己,恶事与他人;引发僧人之间、在家信众之间、四众弟子之间的争斗等,从而损毁佛教信众整体形像,同时留有醒忏自新的空间。另外,四众之中有圣人,世间之中无完人;相对之中有正人,因果之中无全人。故而,不让世人产生疑虑误解,不给破坏佛法之人留下口实。还有,四众弟子中,若有重大过失者,自有寺规、戒律、法则、国法处罚,自我承担罪责因果,不须牵联他人获业。否则,说四众过业重的人,除堕三恶道受报外,若生人中果报是,眷属离散不孝不亲,常闻恶声;家族亲友中多卑劣恶行,言多争讼。

  这里还应讲清楚,当有请法者,在不明戒义法理的状况下,只举其事项如何认知,不提名道姓说人过失与是非,不是人身名誉攻击,依佛戒律可以开遮。当有法师为开示大众、教化四众,或在明辩戒义法理时,只说如何认知事项,劝发菩提心与依法持戒修行,增长坚固力与提醒避免造业等;不提名道姓说人过失与是非,不是人身名誉攻击,依佛戒律可以开遮。但是,有八种状况,在家信众可以不净信僧人或法师;即“使居士无利、使居士无利益、辱骂诽谤居士、离间居士与居士、贬低佛、贬低法、贬低僧、出现在不应出现的场合。”在家信众对此不参与其中,不当面指责其人,只提醒信众注意其事项,依佛戒律可以开遮。

  其实,如何认知何为毁戒、破戒、犯戒、失戒、失仪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辩明何为守戒、持戒、得戒、无作戒、自性戒;如世间辨别对与错相对容易,而辩别对与对、错与错相对困难。2015/6

  第二十二问:“我们网站放生时放了五条草鱼,结果到了佛国是十五条草鱼。很多人认为是带了十条过去。”“我们网站放生程序比较殊胜,这个程序能让众生解脱,就是不解脱的众生后面也有莲花跟着,佛菩萨跟着,还有法宝跟着,护法跟着,慢慢修。莲花在不断变大,最后机缘成熟了,他上莲花就走了。”“放生物命的去向,放生的物命只有三次到极乐世界的,其他都到十方佛国的;有要发财的得到多宝如来那里去的,有的情执心重的到月光如来那里去的,不一样的,缘分不一样。”“用我们程序放生的,我亲自放生的时候,品位都很高的,六地、七地,八地、九地的比较多。”“把他加持的品位高一点,有的就变为候补佛了;有一个到南方佛国成佛,还有一个到东方佛国成佛。”看了这样帖子后,有点害怕,不知您是如何认知的?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有放生善心却又没时间参与法会活动,便通过网站放生;网站收到并聚中放生善款后,组织人员统一购买各种动物,再依放生仪轨举办法会。这里,一些人放生善心是好的,虽不如亲自参与法会因缘殊胜,但能够达到如法放生的效果也为善行功德;网站为他人提供随缘方便,发慈悲心共同从刀下救命,并举办法会与其结法缘、植善根,仗佛威神之力度其慧命,也为善举功德。

  可是,通过网站所发帖子观察,别说我不能认可,社会也不能接受,大众也不能相信。为什么会如此呢?帖子中所讲,皆是妄语、诳语、不实语、戏论语,欺骗他人,欺瞒大众,不得不疑放生善心遭到亵渎,救命善举有点变味。老百姓都知道,“啥事说的越玄乎越假,啥话说的越大越骗人。”究竟是出于什么目的如此说法,不便评判。只从法理上来认知,本师释迦牟尼佛因地放生,也是放生十万条魚,转生忉利天十万天子;既不存在多出十万转生的史实,也不存在直接往生十方佛国土事例,更不存在直接至几地菩萨或成佛的说法。难道放生程序比较殊胜,比本师释迦牟尼佛因地还殊胜吗?人道依法持戒修行尚须次第,放生的鱼类残灵如何比人道修行还快呢?人道修行尚不见后面有佛菩萨跟着、法宝跟着,护法跟着、莲台跟着,只能讲大精进禅行的人,有佛护念、法宝于心、护法护持,待往生时佛菩萨手捧莲台接引。四果阿罗汉往生至佛国土成就十信位菩萨尚需四万大劫时间修行功德,证得几地菩萨需经二大阿僧祗劫时间修行功德,成佛需经三大阿僧祗劫时间修行功德,怎么能用一个放生程序就可成就呢?

  佛是如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不妄语欺瞒众生,不戏论诸法。故而网站放生就如法放生,共同体现慈悲众生的本心足矣。不为放生而放生,也不无限夸大放生效果,大众才会相信、参与、拥护、赞叹放生的善举。2015/7

  第二十三问:上师:“哦,你这成佛在东方佛国。你马上就要到东方佛国度众生了,现在是金佛了,呵呵。”众生:“我还要等一段时间。”上师:“你都成佛了,为什么还要等段时间啊?”众生:“就是我现在还是算那个候补的。”这种内容的帖子,在多家网站传播,内容很多,我只节选一段,您如何认知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若如法认知这种内容的帖子,须依《大佛顶首楞严经》。若读诵这部佛经后,这种内容的帖子其形就完全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不须谁再认知,心中自然明了。时至当下,魔法正盛,魔众猖獗,前所未有。因缘所致,佛运重启,正法中兴,继往开来。

  若是随缘而讲,引导后世借鉴,也免当代误传,直心便是道场。这种内容帖子的后面,其人于修行中,心多冥想贪著,五蕴区宇炽盛,精灵得其方便。乘机入窍附体,师徒狂言成佛,以幻觉为神通,以幻境惑世人。只能猖厥一时,丑行必然露世,遭受王难报应,还有地狱当堕。

  如此事例,古代有,现代有,后代还会有;只要有佛法住世,魔法就相随世间,不会有一劳永逸,才符合法则运转。只能是同世存在,相互兴衰,人受转化,各自受业。我曾讲过,修行人一生离不开《大佛顶首楞严经》,不是嘴上离不开,而是行上离不开。古德云,“宁可千劫不悟,不可一日招魔。”因为,一日招魔,万劫不复。教训触目惊心,不可不慎。2015/8

  第二十四问:“湖南省通道县万佛寺改扩建新闻发布会在长沙举行,主办方向社会悬赏100万元征集下联。该对联上联是“万佛山中万佛寺万佛寺内万佛塔万佛塔里供万佛佛佑民安国泰”,由万佛寺住持昌学法师所作。”据新闻报导,万佛山过去有108座寺院,自古就有“天地为庙万山为佛”的说法。万佛寺始建于明嘉靖年间,距今已有500余年历史。能为其作一幅下联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昌学法师所作上联为妙对,妙在实景、实事、实相、实义,可为古今绝句。山寺塔像为实景,四名万佛为实事,佛佑国民为实相,佛法世间为实义。四实无匹配为绝,妙句义相联为对,天地为庙万山佛,古今为鉴众贤僧。学佛人遇此妙对,发人深思,若再以世间法相为下联,唯恐难展法师意境,空留绝句无合遗憾;若为下联而下联,辞句华丽恐义不实,做作有损仁者禅心。故依《大方广佛华严经》与《大日经》中义理为对,以出世间法实景、实事、实相、实义为句,即兴一赋下联。选用不选用不重要,重在拥护道场。所作下联为:无量刹土无量觉无量觉者无量行无量行愿心无量量周法界同熏。刹土法界为实景,四名无量为实事,觉行愿心为实相,法界同熏为实义。觉行愿心对山寺塔像,四名无量对四名万佛,刹土法界对佛法世间,法界同熏对佛佑国民。将上下联合在一起,即:

  上联是:万佛山中万佛寺万佛寺内万佛塔万佛塔里供万佛佛佑民安国泰

  下联对:无量刹土无量觉无量觉者无量行无量行愿心无量量周法界同熏

  禅者上联对下联,不求一文只为禅;小拙一语表众意,赋于名寺千古传。

  世法之中有出世,出世慧觉在世间;般若义理示真谛,正法中兴庆空前。2015/9

  第二十五问:“网络上很多人在问,您从释解《僧伽吒经》后,怎么不再释解经典了,其中有什么缘故吗?”可否方便解答?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释解佛经是弘法利生大事,随缘不可随意,须遵佛法旨;还须观察闻法众生因缘善根,是否具足道场善缘与闻法善根,方便不可随便。若问其中缘故,这就是缘故吧。

  遵佛法旨,须定中观知。遵佛法旨释解经典,诸佛威神护念弘法人,加持法座,佛光遍照道场,令弘法人具足威仪、身心无畏,令闻法人身心安稳;诸菩萨护持弘法人,大开智慧,广解义理,令闻法人身心欢喜、增益福智;诸护法护佑道场,令道场安宁、不受魔扰,令闻法人吉祥如意、消灾免难。否则,弘法人不具威仪,身心畏惧,所讲多有争议,道场魔扰不安;闻法人身心不畅,多生疑惑,枝节横生,心念散乱。

  观察闻法众生因缘善根,也须定中观知;应知其然,还应知其所以然。闻法众生因缘,应具大福报而少业习,是往昔与佛因缘是否殊胜,也是与弘法人是否有缘。闻法众生善根,应具大根器而少愚痴,是往昔所修是否为三乘法,也是往昔戒行是否清净。还有,众生共业轻重,轻者不碍闻法众生因缘善根,重者可坏闻法众生因缘善根。若遵佛法旨,闻法众生具足道场善缘与闻法善根,应择适根经典与释解时间,应选举办道场法会地点,应重弘法利生环境条件。时机适合因缘,地点适合方便,环境适合清净,条件适合流传。时机、地点、环境关联政策法令;条件是弘法方式,有道场法会、书籍流转、网络弘传、声像传播等。

  如此可为其然,还有其所以然。我在《二零一二不是人类大劫难》中讲过,二零零九年后,为转折清场阶段。这是众生共业因缘所致,暂不具足闻法善根;否则,将改变定数众生命运趣向,有碍转折清场天地大运转动。二零一九年后,转入继往开来阶段,闻法众生因缘善根逐渐具足,佛教正法流传世间。天运重开,地盘新移;正常运转,福临世间。正法中兴,魔法衰末;人心向善,灾祸倍减。2015/9

  第二十六问:“你们学佛人,整天说修行;那我问你们,啥叫法门?啥叫守戒?啥叫修行?一天到晚,烧几柱香、磕几个头、念几声佛、诵几遍经、上几堂殿、办几场法会、做几个皈依等,就叫修行吗?最好说点让我能听懂的话。”对此,您能给予回答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学佛人所说法门,是诸佛因地所行、证得道业、功德成就的途径与方法;也是诸佛普度众生,次第成道及出离娑婆世界,须依行的三乘法。学佛人所说守戒,是身口意守住诸佛所制,不违法则,离诸染垢,去除无明,回归性德的规律;也是诸佛教化众生,诸恶莫做,众善奉行,止恶向善,自堵诸漏,须遵循的法则。学佛人所说修行,是身口意奉行诸佛示现所修,静心养德,解脱烦恼,超凡入圣,见性成佛的实践过程;也是诸佛导引众生,清净身心,弃转业习,出离轮回,圆满功德,须如实的愿力行作。

  如此讲法,确实让人很难理解,一时接受不了;若不如此讲法,又难以表述真实义理,让人觉得法不圆融。故此再用比喻方法,形象的表示诸法实义。将娑婆世界比喻为一幢楼房,楼房内住有无明遮蔽心性的主人;楼房内有出入门路,明亮窗户,床几家具,华丽物色,美味饮食,妻妾儿女,亲友宾客、花鸟鱼虫,山水动物等,应有尽有,尤如迷宫,供主人眷恋嬉戏,名利追求,我相执著,无有止境。各卧室厅堂错落纷乱,层次多混,门道相通,皆有守卫,不宜出入;岔路拐角,道路相连,皆有关卡,易迷方向。根据测知,本幢楼房为三界火宅,常有三灾八难诸苦,又有生灭无常循环,有资粮智慧者争相逃离;逃离工具为小中大三车,逃离方向为大海彼岸的极乐世界。

  可是,在争相逃离者中,有的缺少资粮,或少智慧,无法行走;须植德本,开智增慧,暂住火宅。在暂住时,身口意念,选择工具,熟悉通道,愿行门路等,为依皈法门。在暂住时,须防透风漏雨,擦拭门窗家具,洗浴洁身离染,节制欲望正念,利益他人正行,广行诸善止恶,守住规距做人,放下名相贪吝等,为守护正戒。在暂住时,尊敬双亲如礼佛,孝养双亲如供佛,游子忆母如念佛,读诵经典如学智,上得堂殿如大雄,办得法会如慈悲,做得皈依如殊缘,修塔造庙如佛事,弘传经典如法事,赞佛功德如僧事,这些都是修行的组成部分;若要具足资粮智慧,还须精进禅行,证得空身、空心、空法、空性,开启心智通道,成就自性妙用,才为真正修行。

  总之,身口意所造作的一切言行、一切心念,于一切时处、一切过程中,皆是在依法门、守戒律、正修行。依法、守戒、修行是一,不是二,亦不是三。相互融通,缺一不可;否则,资粮不足,智慧不具。身心自有真佛在,日常修行道门开;旋转乾坤依戒法,圆满无缺莲台来。暗室漏屋多烦恼,如履薄冰避因果;青天白日喜禅悦,根无所系明月悬。2015/9

  第二十七问:“出家人脖子上偑戴一串佛珠,在家的学佛人一般也手持一串佛珠,佛珠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要戴佛珠呢?”这样的疑问,需要回答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如此疑问,好似平常,其实含有深义;既是佛教文化,又是佛法义理。未见有人问过,也未闻有人讲过,只能方便一讲。

  佛珠,也称念珠、数珠。佛珠的原义为“弗诛”,人戴在身上,可随时提醒不能诛杀任何生命,怜悯一切众生,爱护一切生命,维护生存条件,保护生态环境。

  佛珠,于佛住世时,就有人开始佩戴;算是佛的发明创造,并教化大众佩戴。“佛告王言。若欲灭烦恼障报障者。当贯木木患子一百八。以常自随。若行若坐若卧。恒当至心无分散意。”这位大王闻佛所教后,“即敕吏民。营办木木患子。以为千具。六亲国戚。皆与一具。王常诵念。虽亲军旅。亦不废置。”

  佛珠,质料种类很多,品质数目不等。种类,有菩提子、莲华子、木患子、香木、草子、真珠、珊瑚、砗渠、水晶、琉璃、琥珀、金银等佛珠。数目,有一千零八十颗珠、一百零八颗珠、五十四颗珠、二十七颗珠、二十一颗珠、十四颗珠;其中,有最上品一千零八十颗珠、上品一百零八颗珠、中品五十四颗珠、下品二十七颗珠及以下之说法。数目不同,各有寓义;即一千零八十颗珠,寓义为千百三昧;一百零八颗珠,寓义为百八三昧能断除百八烦恼;五十四颗珠,寓义为菩萨五十四品位;二十七颗珠,寓义为十八学人(声闻乘之十八有学)及九无学(阿罗汉九种不退法);二十一颗珠,寓义为十地与十波罗蜜及佛果;十四颗珠,寓义为观音菩萨十四无畏。

  佛珠的功能,综合多种记载,主要有庄饰、象征、供佛、法物、圣物五种。庄饰为使身像庄严;象征为信仰佛教的人慈悲不杀;供佛为佛前清净供品;法物为与俗物相区别,应当重视,不可污损乱放;圣物为念佛持咒器具。当然,不同人佩戴,其功能会自然改变。佛珠的作用,综合多种记载与实际印证,主要有记数、念持、醒道、摄心、结界、驱邪、除障、增福、清净、熏修十种。记数为方便记清所念数量。念持为除念佛持咒外,高僧大德所用后,有加持力,增强身心正念。醒道为提醒行人精勤道业,防止放逸懈怠。摄心为意念与身手合一,防心散乱。结界为禅行时置于坐前,不易受外界干扰。驱邪为高僧大德用后的加持力,可使邪魔鬼秽起恭敬心而远离。除障为捻动念佛,可排除身心烦恼。增福为佩戴受人天礼敬,自无闲事挂心头,静心避祸是福。清净为表示身心静闲,念佛与所行无杂染。熏修为高僧大德用后(子核木类为佳),会散发一种清香,沁人肺腑,使人畅然,快乐修道。同样,不同人佩戴,其作用也会自然改变。2015/9

  第二十八问:“这是在‘全球佛教徒应共同促进文明交流’法会上,对佛教信众发出呼吁。但是,我不知如何理解佛教徒的准确含义。”能释解一下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佛为本师,僧为徒众;居家信士,亦有师徒。但是,在此“全球佛教徒应共同促进文明交流”法会上,若有居士参会,或对社会发出呼吁,应将“佛教徒”改为佛教信众,或改为佛教徒众为妥。佛教有四众方为具足,一些人对“佛教徒”,易理解为只是僧众。故应体会在家信众的感受和接受能力,并呼吁在家信众与出家僧众一起,共同参与促进文明交流中来,更为兴教、利帮、益民。

  看似一字之差,义理广狭不同;不是故弄乖巧,实为善利有情。虽然名相知见,谏言可达天庭;全球佛教信众,共促道德文明。2015/10

  第二十九问:“有人提出,‘佛教教育的根本在于戒学教育。’总觉得少点什么,或说义理不全,故有此一问。”请为解说。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佛教教育的根本在于戒学教育,只能从佛教文化层面上来理解,仅对学校的学员而讲;但是,仍为义理有缺失,或为法不圆融。因为,佛教教育是世间法;受持戒律才含世与出世。所以,应为佛教教育的根本在于受持戒律;或为佛学教育的基础在于戒律教育。

  若对佛教信众讲法,应讲佛慈悲教化,而不应为教育。教化,可理解为依教奉行,化转心识,化入心灵,化开心智,化解心障,化掉业习,化导无形,化乐有情。而教育为教书育人,增志培德,解惑授业,传承文化。如此理解,可以认知,教化义深理广,直指蠕动含灵;教育意表理识,对象只能是人。2015/10

  第三十问:有人说“现代修行人不能入定,也不能有定观三昧;若讲入定者必是外道,若讲定观三昧者必是邪师,”修行人能入定吗?实相果真如此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从古至今,有无数高僧大德与精进禅行者,皆可入定。佛住世时,诸弟子中多能入定,经中多有记载,不容置疑。佛教传入中国后,禅行入定者比比皆是,《高僧传》中详有记载,足以为凭。现代有虚云长老、宣化上人、本焕长老等,还有鸡足山六千住茅蓬者与终南山隐修者中,及各禅密道场禅行者中,不乏其例。怎么能说现代修行人不能入定呢!凡能禅行入定者中,有的人三分钟或三十分钟可入出定境,有的人三十年或三大劫不知定境,禅者能否自疑自问,差别处在哪里?

  凡久习禅定者,定境自然现前,并随定境浅深,必然证得定观及定观三昧。若讲入定者必是外道,若讲定观三昧者必是邪师,那就从佛的诸弟子与古今诸高僧大德及现有习禅定者,都难幸免。唯有读诵几本佛经,学点佛教文化,称念一句佛号者,才是正道,才是大师。有人不知、不解、不明禅密法门中人如何禅行,以思维所闻、所知、所解,与自身之所不可能,便以假定去推论,认定现代修行人不能入定,也不能有定观三昧;还用以否定禅行定观的真实存在,否定诸法实相。就是真正修学净土法门的弟子,也不排斥禅密法门,只是随缘对根,自知净土门中有传承,静坐念佛达无念而念,一心不乱生净念,也可证入定境,得念佛三昧。

  若再多讲两句,就是佛教四众,不管修学哪个法门,都应相互参学,都应保持谦下心,都是在解决生死大事,都是愿求往生净土的同道人。明了佛教法门,为佛功德成就,依法则又超法则,修行当有妙用,思维何及,人力何至,故而法门可成就人,人不可改动法门;人若不成就莫怨法门,人若成就必依法门;法法平等,门门相通,为不可思议。2015/10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净慧法师       网络问答)(五明学佛网:净慧法师       网络问答)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临济四料简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知见的厘清和建立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有人心就有禅宗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用功的境界与心态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因果法则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延续慧命的严肃性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什么是平常心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人生的终极问题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千岁宝掌和尚和老祖寺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破除四相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培养信心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临济四料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