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问答

 净慧法师:网络问答录(71--80)


   日期:2016/10/24 12:5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七十一问:“修行人当心有正念,开启智慧,断除愚痴,去除业习,转化烦恼,心无挂碍,应行何法,如何行作呢?恳请哪位大德给予开示,无胜感激。”您可以讲一讲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在此五浊恶世中,修行人难生正念,世法颠倒,魔障重重,红尘迷局,难觅路径。根缘尘染,五蕴炽盛,不善横行,邪见自专。正念难生,智慧难开,正戒难持,正法难修。愚痴难断,业习难除,烦恼难转,挂碍难空。修行人若心生正念,须依正法正戒修持,当正行不生不灭法,才能得正定生正慧。只有如此行持,才能护法欢欣,护佑精进禅行,智化身心恐忧。正念心生愿力,正慧善发菩提,正法成就道业,正戒为善止非。修行人若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忍于诸事,亦教人忍;以德报怨,以智化愚,以善止恶,以正避邪。若能一日夜,斯人亦珍贵,恶世可超越,稀有菩提种;自是菩萨行,五欲不为染,必身心清净,证无上菩提。《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中云,“若人欲断缚。灭除诸烦恼。虽生此恶土。护法增智能。亿劫在净土。常受净戒行。不如生此土。从旦至明日。”

  在此五浊恶世中,修行人当行何法,妄念不生,正念不灭,如如不动,不垢不净;恶法不生,善法不灭,如如不动,不增不减。自当修行正定,空诸五蕴业习,恒顺一切众生,顺逆因缘心等。不以得失挂碍,不以荣辱闹心,淡化一切外缘,谁惹风月尘埃。当面对毁赞之时,心止若水,量如大千,毁辱无嗔,赞誉无喜;平常心态,不碍正行,随顺自然,各应天命。当见闻善恶之时,心无分别,安稳于道,随喜功德,法自化恶;远离是非,难评对错,别开心境,桃园赏花。当值遇智愚之时,心悲平等,法缘殊胜,才智由世,凡愚由天;世人皆圣,唯我独凡,悠然一笑,物外一闲。当接待贫富之时,心意等同,仁无择选,只续善缘,不问贵贱;厚此谄曲,薄彼无德,自当谦下,道贫求法。当少无供养之时,心境如一,等无有二,不为尘累,不受物扰;一钱一物,莫非血汗,皆是命债,须德回向。当知他过失之时,心纳容若,不见其过,自养性德,常观己非;悠悠众口,世无完人,况尽有学,在所难免。当辩争法乘之时,心唯一乘,说法三乘,广义五乘,万法归一;众生根基,各有不同,观机逗教,随缘方便。当听闻恶法之时,心态安然,稳如磐石,勿起惊怖,更无恼忧;三恶道苦,堕入众数,嗔起邪恶,恐难拦住。当礼诸菩萨之时,心敬如佛,生如来想,倒驾慈航,救济众生;诸大菩萨,妙觉佛道,愿力宏深,不舍有情。当赞佛功德之时,心感重恩,生稀有想,法界教主,难以值遇;三世诸佛,功德殊胜,十方诸佛,等同宇宙。还有,当身处贫困之时,心不贫困,戒盈法丰,富德贵道,无上菩提。当身处孤独之时,心有圣众,寂静难觅,梵行清净,道业将成。当身处病苦之时,心无诸苦,道心坚固,知身过患,客居秽土。当身处悲痛之时,心空伤情,悲处转身,当下清醒,缘尽离分。当身处劳累之时,心神充满,不计有功,一如继往,利益他人。当身处遭嫉之时,心中喜生,有嫉贤能,能忍不可,默语息争。当身处危险之时,心强无畏,因果分明,当不犯险,遇危泰定。当身处邪扰之时,心正大光,自若坦然,法摄六根,魔肖自退。当身处乱世之时,心一境性,坚固菩提,山洞茅蓬,处处道场。当身处灾难之时,心定神清,崩塌不惊,念佛息灾,惠济难众。

  当然,义理无尽,心法难收;言流合汇,同入性海。未尽处尚可参百丈禅师法语;即“丛林以无事为兴盛,修行以念佛为稳当,精进以持戒为第一,疾病以减食为汤药,烦恼以忍辱为菩提,是非以不辩为解脱,留众以老成为真情,执事以尽心为有功,语言以减少为直截,长幼以慈和为进德,学问以勤习为入门,因果以明白为无过,老死以无常为警策,佛事以精严为落实,待客以至诚为供养,山门以耆旧为庄严,凡事以预立为不劳,处众以谦恭为有礼,遇险以不乱为定力,济物以慈悲为根本。”三世有无上菩提,彼岸菩提究竟义;四谛因缘为权法,中道显实为了义。开近放远适根基,由低向高开士奇,万千物色仁心揽,法宝一光不同席。2016/3

  第七十二问:“常闻菩萨行人,何为菩萨行人,菩萨行人修何种法呢?世上有这样的人吗?”您可以释解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问义甚广,问理甚深,可含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在此世间,有谁能详释尽解清楚;只能根据闻法结合自修,略开一斑,权为引玉。菩萨行人,禅行慧观诸法空相,又觉世与出世实相法,发大菩提心,一切自利利他,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依愿慈悲喜舍,修习六度万行,得入中道。

  在此世间,菩萨行人当修十种法,方为行入圆融;一是信心坚固不退,六度万行不疲;任凭千难万险,道心不离不弃。缘起大悲众生,法空愿利有情;精进禅行道业,福慧双修功成。觉观身命无常,生灭往来如梦;佛法智化世间,心行不离正念。依信心为基础,有信心可成就,离信心事无成,苦海导航标灯。

  二是言理诚实可信,大义决然不豫;行持始终如一,心无中途改悔。决定了义说法,空诸法相舍执;不著有我名利,愿解如来实义。开示众生所疑,世法颠倒空苦;六道轮回忧恼,善恶有报罪福。常赞诸佛功德,乐说大乘义理;自性真实存在,因果法则不虚。

  三是亲近大善知识,法缘殊胜第一;明示彼岸路径,增长善根菩提。诸行严持戒律,戒仪根植心地;常赴正法道场,受教无厌多闻。惠施一切众生,平等悲悯济苦;赞叹岀家大雄,伽蓝清净梵行。善根不可或缺,增长日积月累;水滴石穿功行,尚须内因培育。

  四是处身失去利养,孤苦无靠无依;又有恶名来袭,有口难辩怨屈。还有毁辱相加,打杀骂诽一起;身心苦恼至极,犹如置于死地。当知魔法考试,心无恐怖畏惧;了去前世业缘,不失坦然威仪。观音十四无畏,一切从容面对;威仪磊落大方,护法早有定义。

  五是保持身心清净,舍去俗缘物欲;成就一切善法,邪恶杂染舍弃。深信善恶罪福,教人令信不疑;常行利益他人,不求果报回馈。所行示范正法,守护正法住世;有学智能善巧,入世出世皆益。白法大成道业,万万珍惜机遇;人有五欲多求,黑法必堕地狱。

  六是善知菩萨诸行,入世出世要义;示现人中各相,拥赞佛教普及。愿心累劫数记,无量佛所根基;具足戒行离咎,乐行头陀凡处。悟知随顺因缘,善巧弘法方便;勤行道业不倦,功德回向法界。出世法摄世心,禅悦妙有净身;中道第一义谛,不离一乘菩提。

  七是了知方便智慧,经藏无量法义;因根适教择法,布道掌握缘机。恒顺众生心意,有度不可诳语;随喜他人功德,助力成功善举。半月诵戒自律,同修忏悔过罪;劝请转大佛法,常演无上妙音。大机大用智者,世法因缘不逆;仍有加毁举非,自若演绎大理。

  八是对众生父母想,五浊甚可哀怜;佛子世世富贵,利导善化有缘。常予利养安稳,内财外财捐献;能舍安逸快乐,济施他人受益。柔和暖语谦下,咽下毁辱大餐;不敢居高傲慢,凡处理在悠然。与众缘和一片,地气清新味甘;滋补身心益智,跃如菩提心愿。

  九是初始发心誓愿,五蕴含藏力坚;世世履行承诺,直至海枯石烂。诵念十方诸佛,礼敬供养赞叹;一切功德回向,施于法界庄严。亲近善友乞法,明师话透玄机;大解一乘妙义,行持超越次第。常忆菩提发心,勇猛勤修加行;十方诸佛护念,快马扬鞭风疾。

  十是善能专一其心,具足心识净念;舍去有为杂行,梵行自然无染。示现声闻心离,行愿不入四谛;常叹缘觉毅力,法空因缘相义。大乘心无厌足,常备资粮时需;见闻佛法慧理,广说诲人师范。一心圆成不二,具善威德无言;印心即在行持,尽显无为彼岸。

  世上修菩萨行的人很多,古有达摩圣僧,傅大士居家,史有高僧传记,还有无名众圣;今有印光、虚云、宣化、本焕诸圣,还有高僧显隐,大德世修,居家朝市,不胜枚举。有缘自当相近,无缘对面难逢。若有善缘智观,善哉稀缘,更应惜缘,无有空过,法不唐捐。2016/3

  第七十三问:“常有人说行菩萨道,何为行菩萨道,世人如何成就菩萨道呢?”您可以释解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在此世间,行菩萨道,既是从初发菩提心,直至成佛的全部过程,具体对菩萨行人心愿的延续;又是依菩萨心行法要,具体对菩萨行人心法的规范。行菩萨道,有别于修解脱道。行菩萨道为解脱生死仍示现生死,岀离世间又积极入世化度有缘。修解脱道为声闻缘觉解脱世间生死,而不能解脱世间生灭法则。二者关系,略讲有四;一是大乘法与小乘法;二是依先后次序证得;三是三乘归一权实法;四是以出世间智摄世间智。

  菩萨行人当修十种法,方可成就菩萨道;一是善知依法门修行,以法门为进山取宝的路径;法门为佛接引众生的法宝,可三世传承相继。大乘法难闻难信,甚难得法得受持;救世良药珍稀有,疗众烦恼最适疾。无量财富皆依法,相续佛缘那由他;能灭三界一切苦,行持可入涅槃城。

  二是如法忏悔,依戒严身,禅定心空可空诸过失,能灭毁犯禁戒诸重罪。无生法忍得在行,诸法无来心不动;法空亦得无灭忍,诸法无去不扰心。意空根尘因缘忍,因缘和合无自性;性空妙有无住忍,无异心念可相续。

  三是大开智慧,化解烦恼,善除身心障碍,能大精进禅行。佛恩法缘常忆念,众生菩提不忘失;都摄六根念相继,法尘不入了因缘。载法大器得法体,勇健无畏有大力;独处寂静身安稳,远离尘染自净心。

  四是随顺因缘,恒顺众生,有善和亲近力,能让大众信伏。亲师求法不求名,大辨义理莫求胜;心常恭敬善知识,降伏骄慢不轻仁。精进禅行求法利,示现正法莫自显;教人善法重义理,弘法利生莫为利。

  五是乐说无碍,法施众生,明示宗门传承,延续古佛家风。精进禅行守正法,护持正法久住世;自开智慧加能力,增益前辈古德功。常行善法怀平等,大德随顺赞善人;净行不见世间过,法相有染莫分别。

  六是依过去世佛缘,冥中自得加持力,保持善根坚固,永不散失。他人缺失不可比,不以为愚藏潜能;和合敬法学长处,慈心化度嗔怒人。世法自显因缘相,戒法如事理圆融;切莫执着单一事,大观无上菩提义。

  七是根契大乘,闻法受化,不由他教,自能修六度万行。法施不懈予众人,化导世心入悲悯;不私议论他毁禁,示现正戒愿自悔。显大威德四摄法,善巧四两拨千斤;心有灵犀观利钝,深达法义教上根。

  八是示现凡夫,普通一员,拙象示予众人,大行可舍定观。慈心柔软有妙方,喜舍入药悲悯汤;德才化入善根力,技能利世含济度。一切众生皆不舍,创造机缘种善根;福慧化作方便力,皆尽全力兴法风。

  九是信仰坚固,不可摧毁,行持佛法得证悟,道心永不退转。无数示现生死中,初心不改不厌离;供养十方无量佛,菩提大心得加被。无量慈心续三世,明了诸佛行因地;信解行证微妙法,佛性圆通大智慧。

  十是旷劫修种种行,皆利三界众生,明心世与出世,真我善养佛性。本愿坚固得大成,不退初心为有情;受持诸佛因地愿,阿僧衹劫当践行。大欲世间勤精进,出世无欲唯净行;深心佛道在当下,一念真诚乐寂静。

  若世间人有如此行作者,必是在行菩萨道,应是遵佛累嘱,乘愿再来人。若人在说行菩萨道,身心未实修菩萨行,为发心尚未具足,离菩萨道尚远。故此,修菩萨行在具足菩萨愿心,行菩萨道在具足菩萨法心,修菩萨行与行菩萨道,共为成就究竟菩提因缘。空言为菩萨假名,践行入菩萨实义;假名菩萨只言说,实义菩萨是真干。千万别摆花架子,装腔作势放一边;证得十分露一点,此时无言胜有言。2016/3

  第七十四问:“有一疑问,佛经中说,有人以满世界财宝供养众生,不如闻方等经名,或一句一偈所得功德,差别在哪里呢?无量财宝布施,还抵不过佛经中的一句话吗?”请给予释解。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当今世风,在部分人的观念中,物欲第一,金钱为本;手段无所不用其极,攫取利益。邪恶披上了善良的外衣,宵小化装成君子的模样,蒙骗善良,欺侮君子;而善良不肯被邪恶的外衣,君子不肯扮宵小的模样,被人淡漠,受到歧视。稀有愿以无量财富去供养他人,而不求任何回报者;哪有闲暇去听闻方等经的名称,或一句一偈的法义。今有如此疑问者,吾心甚慰,乐于解答。

  佛教方等经典有无量义,可为世间稀有之法宝,法运流转稀有之事项,殊胜道业稀有之相洽,万法兴世稀有之乘积。在本师释迦牟尼佛,示现大般涅槃后,戒法住世时代,尚有以虚空藏菩萨为上首的八万菩萨,当依佛慧命之法身大士相,顺从时宜,护持方等经典与见闻、读诵、书写、流传、受持、解说之人,大力增益福寿,威势护佑修行,避除人身灾祸,保持安稳清净。闻方等经,略讲有十种功德;一是禅行中能破魔蕴境界,歇转狂心;二是行持中能破外道律法,弃转染心;三是法事中能破身心烦恼,消转垢心;四是认知中能破邪见系缚,解转欲心;五是善恶中能破三恶道苦,化转贪心;六是苦乐中能破生死罗网,生涅槃心;七是发心中能植菩提种子,增长大心;八是因缘中能修菩萨行,六度法心;九是弘法中能讲三乘圆融,无为净心;十是成就中能趣佛道圣果,功德具心。故此应知,佛经中说,有人以满世界财宝供养众生,不如闻方等经名,或一句一偈所得功德,确实如此,真实不虚。

  财宝布施与闻方等经功德,本质差别在于心性不同、愿求不同。心性不同,发心财宝布施的性质,为世俗善行之首,得人天福报,既可当世成就慈善家,又可后世人天富贵;但利益终有了尽之时。发心闻方等经的性质,为世间开慧之首,得无量法益,既可当世成就圣道,又可世世妙乐无限;且殊胜无有穷尽之期。愿求不同,财宝布施的愿求,为救济灾祸疾苦的贫困人群,使之得以活命、恢复健康、富足生活、身心欲乐等;但不能使之解脱生死轮回、生灭无常、烦恼绑缚、因果报应等。闻方等经的愿求,为济度无明疾苦的贫法人群,使之得以离苦得乐、解脱生死、真常永生、胜妙无限等;还可以自利利他、长养慧命、植诸善根、续佛三乘等。若具体讲,财宝布施不能改变心恶之人恶行,愁闷之人忧苦,尘缘之人缠缚,难度之人执着,无智之人愚痴,有漏之人欲习,凡行之人放逸,犯戒之人失道,凡夫之人嗔怨,烦恼之人无明。闻方等经能转化心恶之人放下恶行,止恶向善;忧苦之人心开意解,离苦得乐;缠缚之人淡化尘缘,解脱自在;难度之人心空执着,得度证圣;愚痴之人智开慧行,说法论道;有漏之人弃舍欲习,证得无漏;凡行之人耻于放逸,精进圣行;犯戒之人忏悔失道,恢复道心;凡夫之人了去嗔怨,智同圣慧;烦恼之人自破无明,心明佛境。

  佛经中的一句一偈,皆为法典律仪,含藏大妙义理;润化心田无声,导引修行证悟。无量财宝有形,法藏皆可化现;愚者累劫沉睡,一句可醒梦人。财宝布施世善,佛无二语彼岸;功德无法比拟,法眼放量达观。真实不可相抵,比喻洽闻殚见;显示方等殊胜,莫恋红尘世间。总之,财宝布施只能利用身外之物,以物济人,只结善缘;又人生人灭,缘起缘落,身命空苦,世法无常。闻方等经为得法财,招进心宝,真常不坏,福满无尽;还可成就佛道,法性遍满,众生世界,器物世间,一切皆为法身妙明中物,济养利乐一切众生,觉悟法化一切有情。2016/3

  第七十五问:“见闻佛教典故中,有一磨砖成镜,比喻枯坐不能成佛;是不是修行人不需要静坐,就可成就道业呢?”能否给予详解。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在修学净土宗的一些人中,特别是在家二众,受三皈五戒后,皈依师告知,“回家好好念佛去吧!”很少有人依止明师,得受传承,了知如何静坐念佛,受持具足戒律,都摄六根净尘,达心净念相继。故在领悟法理上,观念狭隘,认知肤浅,习惯于在取舍之间选择,不此及彼;取彼后便以因为果,不求甚解了义,不知扩展思路,不能多维考量,不善举一反三,多问几个为什么,悟得圆融通达;结果舍此失彼,只结善缘,只种善根,人天福报。

  在佛教典故中,确有磨砖不能成镜,比喻枯坐不能成佛之说;即马祖道一禅师,一人草庵精进禅行;怀让禅师见其如此避世苦修、精进禅行之人,必是可度之人,也是可成大器之人;才师如匠心,点拨反观,洞见真如,传佛家业。若是马祖道一禅师,不能如此精进禅行,只随众一句佛号,散腿无坐,散意无收,五蕴不净,尘缘未了,怀让禅师还去点拨一二吗?二人还有师徒缘份吗?还能成就禅门一代宗师吗?还会现世如此佛教典故吗?当然都不可能!这里,应知为什么枯坐不能成佛。坐禅是人进入修行状态的基础,离开坐禅难成道,枯坐也不能成道。二者相互关系,即修行人除坐禅外,还有如何具足受戒、守戒、持戒、得戒等,还有如何去除妄想、染习、烦恼、业障等,还有如何破除魔境、解脱根尘、化转因缘、梵行无漏等;还有如何善行世间、入定智观、愿心菩提、弘法利生等,万种功行具足,证悟智慧圆通,往来世间无碍,方能成就佛道。若只禅坐,不加功行,未立德被,法执空相,禅如枯木,缘木求鱼,掘地观天,不能证道。如一小学生,喜爱学画,非常刻苦用功,展志舒意尚可,但终究一事无成,难成大家;若遇明师教授技艺、指导功程、神来之笔、鬼斧神工,加上自我才智专一、努力研习、师生道交、意境升华等,可少费太多周折、少走太多弯路,成名成家是很容易的事。

  对于修行人需不需要静坐,其他宗门古今皆无争议;只有净土宗近些年来略有论争。特别是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生宗门传承间断。教法逐渐恢复后,宗门传承却一时难以恢复如古。有宗门传承的出家二众锐减,而净土宗四众弟子剧增;加之受寺庙商业化、僧人职业化等不良世风影响,难免有人疑惑。于出家二众中,大部分皆依宗门传承修行;而于在家二众中,少部分能依宗门传承修行。面对如此状况,知其因缘,应在劫数,适其善根,择法自行。即学佛人能否静坐念佛,完全是个人愿行之事,他人绝无任何责难之意,更无与谁有为师之心;只是随缘方便,结合讲法解义,略示一二,仅供参学。有如遇迷路人,可顺手指方向,以破迷津;也可作向导引路,趋吉避险;皆随顺迷路人意愿而行,无有强予。但对能依宗门传承精进禅行者,则有义务弘传正法,大解教义法理,示范世间正行,促其速成道业。2016/3

  第七十六问:“在此五浊恶世,救度众生苦厄,唯有佛菩萨;而声闻缘觉则不能,为什么?参学多年,所疑不能尽解,总觉得意犹未尽,理未至竟。”能否给予方便释解,我等愿闻。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在娑婆世界中,有佛清净国土,为报身佛与诸菩萨所住;只是众生根障业重,不可得见。还有五浊垢土,是佛依愿为业重众生所安立,净法与垢法同时存在,圣性与自性同时住世;不同星球与不同众生,有不同自然法则,又有不同因缘法则,还有自然与因缘和合法则,还有自然与自然、因缘与因缘对立统一法则等,总称为生灭法则。依如来界性,五浊垢土为三界,界性五浊与众生五蕴和合而生众生苦厄。在净法与垢法同时存在中,有佛法三乘与众生三毒相应。在圣性与自性同时住世中,有如来佛性与众生自性平等。在贤劫中,三界法则与法界,依如来界性而生灭,具有客观性,不随主观意志更改,可随因缘善根调剂,为不可思议。至于三界诸天与法界众生,所依不同法则与生灭规律,容易参学,故而不讲。

  佛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十八不共法。化身与垢土法性相应,无来无去,非有非无,不垢不净;依神通自在力,超越自然法则;依无缘大慈力,超越因缘法则;依诸法不共力,一切法则无碍。示现身依愿力,入不同法界度脱众生,出离垢土入净土。入人法界,说三乘八万四千法门,权实方便,将功德力含于法门中;并依功德力护念加持修行众生,劝发菩提心,修菩萨行,唯以一乘法而入中道,到达彼岸。若再深解,是佛法性一切平等,无有异相,远离染法,随顺因缘,广大无边,无我我所,无有高下,真实存在,神力无尽,常住不坏,光明清净,威神不变,才妙有诸法;娑婆世界依佛法性而得安立,一切法界因缘皆依佛法性而得显现,一切修行法门皆依佛法性而得成就,一切证道圣人皆依佛法性而得安乐。还有,超过一切语言思维境界,世间一切事项无法比喻,出一切有为法,为不可言说,唯证悟心明觉观。

  诸菩萨证有十种神通自在,仗佛威神化度十方众生。菩萨依无分别智为体,天性清净通达法界,无一切颠倒而见实相,空一切名相而入寂灭,入第一义谛无有烦恼染垢障碍,与世间法相应可入世,而受持念佛不失菩提;与出世间法相合可化众生,而柔和法润声闻缘觉不着其乐。菩萨行人在世间,依天性清净,无修无不修,无行无不行,无道无不道,无心无心法,无业无果报,无苦无乐想,无垢无秽浊,无执无分别,示范、奉行、弘传、护持正法,解脱众生烦恼,灭除众生苦厄。若再深解,诸菩萨可自利利他;以无明解脱、灭一切智障、漏根尽除、慈悲遍满、喜舍尽善、无为自在、成就常乐我净的佛道为自利;以无量化身示现生死至未来际,以弘法利生无穷无尽,以解脱众生烦恼住清净处无有间断,以佛三乘法化度众生,以大智破除众生妄见邪心痴迷疑惑,以大悲拔济恶道众生离苦得乐,以大喜化转嫉妒怨恨邪行坏法众生止恶,以大舍教化下劣贪乐微疑细障二乘出世不作思量分别,及众善奉行为利他。

  声闻缘觉为自利,也只能依二乘法教化众生自利,而不能利他。二乘人,是以远离世间颠倒、出离恶道苦受、解脱生死轮回、证入有余涅槃为自利。二乘人,圣性三界清净,彼岸智慧不通达,以烦恼障不觉如来界性清净圆融,以智障疑惑佛性真实存在而妙有一切,以声闻障于生死中生厌离、畏惧、疲惫、极苦心,以缘觉障于教化众生自利中得少功德为足心,而不能利他。具体地讲,声闻缘觉有四种惑未破,尚未真正自利,何来利他。一是生缘惑,五蕴与无明同住,一切行生诸业;行业是缘五蕴生,还是缘无明生,而疑惑不清。二是生因惑,无明住处,诸行则有业生;行业因无明生而无明无体,因五蕴生而五蕴无作,而疑惑不清。三是有有惑,是缘无明住处所生诸业,而因无明住处五蕴已得无漏,无漏何处所生行业,而疑惑不清。四是无有惑,无明住时一切烦恼住于何处,若住五蕴中,烦恼为外来;若住无明中,烦恼为无有;念念微细生灭堕落,不能觉知,而疑惑不清。若再深解,声闻缘觉五蕴不空,微细妄起虚幻,有四种难未解,尚未真正自救,何来救他。一是烦恼难,三界内方便生死,生死烦恼,缘于无明,无明如何破解。二是业习难,三界内因缘生死,无明成就业习,无业习则无命,业命无法破解。三是生报难,三界内生死有报,皆由因果律法,法则无法破解。四是过失难,三界内染净同住,诸行难免过失,无过失则无行,行失无法破解。

  如此讲法,虽尽所能,仍是法音寡闻,证悟有限,知见浅薄,不能尽解,还请开士往参大智,以求斧正鄙解。2016/3

  第七十七问:“读诵受持方等经典,等于值遇十方三世诸佛,能灭破戒五逆、诽谤正法重业,不明白其法理是什么?”可以给予讲解吗?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有善因缘,喜乐佛法,忆念不断,见闻常新,为读诵方等经典。深植善根,受教奉行,依法持戒,禅行道业,为受持方等经典。方等经典为过去佛所说,现在佛今说,未来佛当说;法流一脉相承,方等三世大音,万劫难得值遇,十方词曲同工。世有见字如面,法妙诵持相等,佛授机宜如此,明义解理自行。关键在于身心,心必真信,信必实行,行必果敢,敢必不惑;入佛性海,法润肺腑,灌顶开智,应感道交。千万不要疑虑重重,文过饰非,在灵不灵、准不准上绕圈子,错过机缘,失于当代,悔在后世。

  能灭破戒五逆、诽谤正法重业的法理,根本在于方等经典,为过去佛法舍利,现在佛法性身,未来佛慧命身;等于过去佛法住世,现在佛性住世,未来佛慧住世,功德力不增不减。对修行人而言,可从四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受教续根;二是忏悔续缘;三是善行续功;四是赞佛续德。

  受教续根,为破戒五逆、诽谤正法重业,是于过去世中,所造作邪恶业习,在过去佛所善根已断。今世有善缘诵持方等经典,忆念方等经典中过去佛名号,仗其功德力,可灭除业习,续接已断善根;如人儿时,不懂世事,童口无忌,浑噩恶搞;长大成人后,受师僧父母教诲,面貌一新,德才兼备,还能将现实与儿时相提并论吗?儿时造作可喻破戒五逆、诽谤正法重业,师僧父母教诲可喻诵持方等经典。

  忏悔续缘,为破戒五逆、诽谤正法重业,是现在世中,所造作邪恶罪业,在不知不觉中于现在佛所善缘已断。在善友劝告下,见闻能诵,诵后能持方等经典,称念现在佛名号,自知忏悔罪业,可续接已断善缘;如人年轻时,易于冲动,桀骜不驯,胡乱妄行;逐渐成熟后,在师长父母诫勉下,痛改前非,重新做人,还能将现实与年青时混为一谈吗?年青时造作可喻破戒五逆、诽谤正法重业,师长父母诫勉可喻诵持方等经典。

  善行续功,为诵持方等经典后,生欢喜心,顺受佛教,守持戒律,禅行正法;自我醒悟,无智即是烦恼,不持即是犯戒,非法即是逆罪,迷理即是谤法。信心生起,了义化灭烦恼,明心化灭犯戒,正行化灭逆罪,解理化灭谤法。自知广修六度,奉行众善,不令生恶,可续接已断善功;如人壮年时,贪求安逸,酒色财气都好,赌毒戏乐沾边;在法度规矩约束下,改为洁身自好,乐善助人,还能将今天与昨天同日而语吗?壮年时造作可喻破戒五逆、诽谤正法重业,法度规矩约束可喻诵持方等经典。

  赞佛续德,为诵持方等经典后,在善根、善缘、善功已续的基础上,以赞佛功德,心法光明生起,诵持等于见佛,善行等于佛事,说义等于法事,正修等于僧事。灭除往昔诸重业,如炎日化雪,消融于无形,可续接已断善德;如人老年时,经历了人生四季中的冷暖,七情六欲中的苦乐,吉凶祸福中的得失;在时光岁月恩泽下,一切看破放下,心智归于平淡,还能将智者老成与痴顽不肖整齐划一吗?痴顽不肖可喻破戒五逆、诽谤正法重业,时光岁月恩泽可喻诵持方等经典。

  在此世间,欲求解脱成道,须值遇三种明师;一是值遇佛住世,依佛为师;或读诵受持方等经典,大精进禅行,可速究竟解脱,成就菩萨道。二是值遇菩萨应世,为大善知识,依戒为师;或诵持方等经典与正法修行相结合,可速次第解脱,往生净土。三是值遇声闻缘觉现世,为善知识,依戒为师;或诵持经典与依法持戒修行相结合,可速方便解脱,成就道果。否则,多是在修人天善道,难得生死解脱。2016/3

  第七十八问:“学佛人中,有邪见诽谤三宝之人,也有破戒造作恶业之人;他们能消受得了十方供养或天地恩赐之物吗?”请您能予解答。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学佛人含出家在家四众,四众修为参差不齐,受持戒律也有不同;还有因缘善根差别,更有证悟道果次第。加之时代环境影响,众生染垢业习加重;学佛人中有名有实,佛子魔民混杂一处。故有邪见诽谤三宝之人,也有破戒造作恶业之人,不足为怪。佛有不说四众过戒,我辈自当守持顺从;但应分明开遮秩序,只为辩清义理无过。否则眉毛胡子不分,善恶正邪淆为一团;以示正听实是理解,方显佛法智慧高端。

  十方供养是佛财,一切庙产皆僧物,统为众生血汗钱,分文因果重如山。可为伽蓝作道场,维修塔寺佛事办,利养僧尼勤精进,扶危济困种悲田。故此应知,佛财神圣不可侵夺,僧物贵重不可乱用,血汗如命不可践踏,因果计算不可巧取。古今天地护法明见,校量功德册记善恶,损益祸福如影随形,丝毫不爽千真万确。分清佛财,明辨因果,不但告之四众醒悟,还对大众有益;特别是侵吞庙产、假冒僧尼、盗取寺物、损害常住,更应幡然悔悟。

  天地恩赐属自然,劳作创造之物产,生存环境加空间,深究细琢不简单。万事因缘有主宰,一切神力在里边,合理利用不过度,身外皆非所有权。故此应知,日月运转时空不歇,空气流水如法润泽,生灭规律调控物种,适者生存皆依法则。金银财宝交换中介,食品衣物解决饱暖,切莫以为该为我用,天地有本大帐偿还。特别是在家人,对此难以理解;怎么我用自己劳动所得还有因果吗?只能反问,各自理解去吧!难道生老病死、三灾八难、空苦无常、六道轮回,不是因果吗!

  佛法中确有,具足受比丘戒、菩萨戒的人,若破毁重戒,不得受一切施主供养,不得在国王地上行,不得饮国王水等。义在告诫学佛人,应正见赞叹三宝,严格守持戒律等;同时告诫邪见诽谤三宝与破戒作恶之人,及早醒悔,以免加重业报与加速堕落等。因为,佛法中还有,一切施主供养畜生得百种福报,供养一阐提得千种福报等,何况供养感化学佛人中邪见破戒者。所以,施应心无分别供养,善行皆为福田;受应生忏改正了业,恶行皆为苦受。

  在此世间,有四种人,能消除一切供养与天地恩赐之物,所带的一切业力;一是十方诸佛示现之人;二是菩萨乘愿再来之人;三是证悟道果的辟支佛之人;四证悟道果的阿罗汉之人。佛法中有,一句了义语,可销万两金。而其他凡夫之人则不能消除一切供养与天地恩赐之物,所带的一切业力;何况邪见诽谤三宝与破戒造作恶业之人!其中法理在于,诸佛菩萨有无边功德,于世承传弘扬大乘正法,救度无量六道烦恼众生,化度无量声闻缘觉证得彼岸。辟支佛、阿罗汉三界了脱生死,定慧十足,戒行圆满,教化众生无量善行,超出生灭规律限制。其他凡夫之人,无有道力化业力,只能随业力而转。十方供养中所带业力,在于施主的愿求心非常大,求当官发财、除病去疾、生儿育女、趋吉避凶等;还在于广种福田施一得万报,投入德本利息特别高,本金加息等于身命财,种植福田必然得回报等;业力与利息,除佛菩萨承载大部外,剩余少分谁受供养谁承担,这就是与众生所结善缘。还有天地恩赐之物,一切皆有神力主宰,利用天地恩赐之物后,不能善行增益神力,不能念佛诵经感恩善神,神力便损害利用者,恶神便会降灾落难;如各种祸乱饥荒、瘟疫恶疾等。还有法则不饶人,升清降浊,轻起重沉,光明黒暗,善腾恶堕,感召法界,随业而去,天地无情,人身无奈,主观意志受规律控制;如自去天堂地狱、饿鬼畜生等。其他凡夫之人皆如此,何况邪见诽谤三宝与破戒造作恶业之人,除堕无间地狱受报后,还要披毛戴角,万倍偿还所欠业债;再去以各种身像、方式、方法、时间,万倍偿还因缘债。缘不可断,帐不可赖,天经地义,理所应该;六道轮回,三世因果,时空变換,和合自然。

  讲到这里,有人要问,学佛中的凡夫之人如何能消十方供养或天地恩赐之物所带业力呢?其实,四圣道之人,也不是一世成就;而是因地善行积累,道次渐增,戒行不堕,累劫修行,方证道果,圆满菩提。凡夫之人在渐修中,戒律不可失,法门不可失,善缘应增长,善根应增长;还有,唯能诵持大乘经典,所得功德为不可思议,速增道力,化转业力。2016/3

  第七十九问:“释迦牟尼佛一生都做些什么?创立佛教对人的生命有何意义,其作用在何处,又如何体现呢?”如此疑问,各种理论解答很多,但又感觉未及实相,能否将您的认知为释解呢?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疑有千种问,解有万种答;不破文字相,仍在思维转。佛已涅槃行,世人觉悟少;解疑皆方便,说义谁能了。虽义理难尽,世仍须有说,可依佛大日慧炬,点亮众人心灯,又相传相续;但又应知,一切万法无相,名相言说有法;法离文字言说,文字言说无法。菩提亦无名相,文字言说菩提;菩提中无文字,言说中无菩提。第一义谛中道,皆为不可思议;世法方便随顺,接受交流义理。语言文字说法,表示无上菩提;告众生有佛性,运用思维工具。

  释迦牟尼佛本无行,示现世间广修诸行;本无一法可说,又方便广说诸法;如一宝珠置于泥中,由于本性净洁,五浊垢泥不能污染,方显弥足珍贵,世间稀有罕见,价值可济无量众生贫疾,值遇获福万世享用不尽。释迦牟尼佛一生,四维七步而行,示现世间无上独尊;不处宫中娱乐,示现欲度众生因缘;岀离宫中而走,示现岀离三界无嗔爱;剃除须发弃舍宝物,示现远离烦恼无贪著;身披袈裟为沙门,示现调伏众生坏自高心;六年苦行受饮食,示现调伏外道顺世俗;常住山林坐褥草,示现少欲知足坏骄慢;证得无上菩提道,示现了知一切法正等觉为佛;三十二相庄严身,示现为一切众生最上福田;身有老病相入般涅槃,示现坏贪身贪寿贪欲我执。

  创立佛教,应从宇宙生命现象为缘起。十法界生命现象,生存环境、存在方式、生灭法则、享乐程度、相貌体形、能量智慧等,差距甚大,不成比例。差距在哪里,就一个字,差在德上。佛德在于福慧圆满,福德具高能量,慧德具高智慧。福慧为功,功在佛性具足。佛性具足成就法身、报身、化身,三身具足四智,为高能量高智慧生命体。法身有五种,为实相、功德、法性、应化、虚空法身。实相法身,超越诸相,恒住法界。功德法身,施积功行,万善具足。法性法身,了悟法相,义理遍周。应化法身,应现善恶,济众化物。虚空法身,法身无边,不可度量。报身依法性而住持净土,化身依法性而妙用十方。菩萨之德与佛德相比,差距在法性身尚不圆满,有一念无明未破。声闻缘觉之德与菩萨之德相比,差距在未证法性化身功用,只能三界自利。但一切人天众生,皆有自性,与佛性相同。自性是一切生命现象的本原,由法性缘起而生无明,无明入五蕴而遮蔽自性,法性与五蕴互动而和合,和合于不同生命现象中,造作沾染善恶业习,受业习力感召不同形体而循环不息,从无始劫来,到无终劫去。人天众生自性,只是身心沉迷五欲未修,言行造作恶行堕落未度,依蕴习感召不同法界身相,五浊恶世颠倒而苦受无期。故此佛悯众生,设教三乘济度,依佛功德力合于身心自力,培德以增福慧,化转染垢业习,救恶道于离苦得乐;教人天众生修善法于四谛、十二因缘,脱离六道轮回,同时发菩提心,六度万行,往生彼岸。

  佛教的作用,略讲有二;其一在救度众生慧命,出离世间,增长功德,永享极乐。其二在救度众生奉行诸善,和平和睦,转化恶缘,解脱生死。特别是佛教揭示的因果规律,善恶有报,世人生起敬畏心,自觉约束身心言行。作用体现在德上,圣德体现在证得道果品位上,四向辟支佛,四果阿罗汉;天德体现在道法自然善业上,天仙神通逍遥,天人无比快乐;人德体现在中庸之道善行上,古今圣贤仁者,慈善君子智士。四不善道,昔于人道时,言行严重失德,身心染垢恶行,不受善法约束,色受想行识五蕴炽盛,财色名食睡五欲十足,贪嗔痴慢疑五毒俱全,杀盗YIN妄酒五种恶行,冥中魔法长期摄受,业习牵引苦受恶报。佛法在世间,护持有德,防止失德。

  受语言文字相的障碍,又受思维知见的局限,无法将悟知中的实相境界让人一目了然,更无法将佛法无量义理的真如让谁豁然了悟;只能掘冰山微小一块为角,破万卷书中一本小序为题,学人自愧,羞涩供养。2016/3

  第八十问:“学佛人应念佛、禅行外,还应如何修身心、讲诚信、无怨敌、得富贵呢?”愿您为其解疑。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答:学佛人于禅行中自能念佛,念佛中不碍行住坐卧诸事。修身心、讲诚信、无怨敌、得富贵,不是修行之外的事,而是应该具备的基本功。但是,学佛人与平常人的基本功,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处;既有衡量标准的差别,又有功德妙用的不同。于出家二众,益修清净梵行,少省烦恼干扰;益得拥护赞叹,少了猜忌抵毁;益于四众和敬,少分有说是非;益利佛事兴隆,少去道场荒废。于在家二众,益摆脱红尘诱惑,少欲知足增雅志;益有善友常共事,少疑人事养公心;益众团结成合力,少恶因缘减内耗;益善行种悲福田,少疲奔命好修道。修身心、讲诚信、无怨敌、得富贵,看似平常,实为重要,是学佛人一生修行过程中的组成部分,也是做人德行的基本要约;若修为不好时,可损毁修行、道业、善缘、诸事,为行不如法,心不如戒,事项不圆融,功德有缺失处,不可不慎,不可不修。

  修身心,首先应平静心态,端正言行,淡化俗念,放下名相;远离是非,不生烦恼,都摄六根,精进禅行。然后须做到,值遇逆缘不暴燥,会见恶友不嗔恨,闻说是非不痴行,受到毁辱不恶口。还须做到,安住慈悲行愿,坚固菩提道心,放大胸怀眼量,平等一切众生。还须做到,喜闻大乘经论,欢欣正法修行,精勤忘记疲倦,不染世俗清净。还须做到,礼敬供养诸佛,请佛长久住世,印制流通经典,赞叹佛像庄严。

  讲诚信,首先应诚恳待人,浩养道德,常说如语,做事无欺;讲究信义,直心为人,言真做到,一诺千金。然后须做到,言行相符不诳语,表里如一不奸诈,信守承诺不失约,诚实做人不欺瞒。还须做到,善友众前磊落,光明不覆诸恶,承认忏悔过失,厚德推功揽过。还须做到,常闻知识讲法,顺受择善而行,不求过失于人,切忌功高我慢。还须做到,辩法为明义理,相左求同存异,千万不起恶心,引咎自责罪己。

  无怨敌,首先应淡化名利,不计得失,看破荣辱,心无怨恨;逆缘可亲,化解仇恨,容让取智,仁者无敌。然后须做到,欺辱言谢善知识,揭露己过大善人,伤害侵损我感恩,亲近善友无谄心。还须做到,拥护他人成功,赞叹同修法胜,好事予他不争,一切心无嫉妒。还须做到,欢喜人获名誉,抬举德者贵重,勤劳不贪利益,自醒智慧心语。还须做到,常行换位思考,改换心态慧观,菩萨行人谦卑,切莫狂傲轻毁。

  得富贵,首先应积德行善,端正良心,孝行养家,才能报国;重道轻术,公平正取,以仁为富,受敬得贵。然后须做到,勤俭养德不纵欲,和气生财用技能,平等正义酬合理,扶危济困施贫人。还须做到,供养三宝得福,怜悯残弱悲田,不能轻起心慢,慈善事业助人。还须做到,面带笑容奉献,恵施服务爱心,众皆拥赞口碑,聚义笼财资本。还须做到,恪守生财之道,轻道重术有损,善恶法无空过,奉献不求报果。

  只有如此行作,才能为当今后世常修身心、真讲诚信、素无怨敌、大得富贵。因为,大乘佛法的核心,依三德为重,菩萨行人在世间,应遵教奉行;佛救护众生如一子想为恩德,菩萨行人则以大愿力为固本;佛化度众生断除一切烦恼惑业净尽无余为断德,菩萨行人则以大悲心为上首;佛解脱众生依平等智照了诸法圆融无碍为智德,菩萨行人则以大智慧为方便。菩萨行人融会贯通三德修行中,修持广大正行,重于菩提愿力;践习甚深中观,重于空观智慧;弘法利生事项,重于所具悲心。菩提愿力通过广大正行才能显现,形成一体。甚深中观义理为佛教纲领,一切义理含空观智慧。弘法利生事项圆成所具悲心,为行菩萨道。所以,如此行作为最上,以空实一相而得成。2016/3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净慧法师       网络问答)(五明学佛网:净慧法师       网络问答)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临济四料简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知见的厘清和建立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有人心就有禅宗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用功的境界与心态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因果法则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延续慧命的严肃性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什么是平常心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人生的终极问题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千岁宝掌和尚和老祖寺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破除四相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培养信心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临济四料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