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知识

 普贤菩萨道场在哪?峨眉山


   日期:2018/7/16 15:4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普贤菩萨道场在哪?

  普贤菩萨道场是在峨眉山。峨嵋山位于四川中南部的峨眉境内,是大峨山、二峨山、三峨山的总称。普贤菩萨是华严三圣之一,头戴五佛冠身金色,右手持剑左手结施愿印,半跏趺坐于六牙白象之上,是大乘佛教行愿的象征,是实践菩萨道的行为典范。据记载,东汉时期的隐士蒲公一次入山采药,见一只野鹿,“追之绝顶而无踪”,忽见奇光。蒲公疑惑不解,特向当时西来华的天竺僧人宝掌请教,宝掌告诉他说:“此是普贤瑞相,于末法中守护如来,现相于此,化利一切众生。”恰巧,峨眉这一奇观与《华严经》所记普贤菩萨住地十分相似和吻合。  

普贤菩萨道场在哪?峨眉山(内附视频)

  公元一世纪东汉时期的某一天,一个年过花甲的老爷爷(药农蒲公)一如既往的上山采药,突然发现一路大如茶盘、形似莲花的脚印延伸至山中。

  老爷爷随着脚印一路追去,直到山顶,脚印却消失了。紧接着天空中回响着天籁之音,五彩的云海中,出现了一头长着长长的鼻子,翘出六根长牙的白象。象背上驮着一位盘腿坐在莲台上的仙人,吓得老爷爷赶忙跪地叩拜。

  事后老爷爷请教一位高僧,才知道那是普贤菩萨的瑞相,老爷爷便在山顶修建了一座供奉普贤菩萨的寺院,也就是普光殿。自己也皈依了佛门。从此峨眉山开始了长达近两千年的普贤信仰。

  就在普贤菩萨显像300多年后,一位名叫慧持的高僧不远万里来到了峨眉山朝拜,并于公元399年在这里建造了普贤寺(今万年寺)。这是峨眉山上唯一一座以普贤法号命名的寺院,从此普贤寺的命运,与普贤道场的兴衰仅仅的连在了一起。

  随着普贤寺的建成,在慧持法师和其弟子的努力之下,普贤道场进入了黄金发展时期,普贤寺的香火越来越旺,信佛学佛的人也越来越多。

  普贤寺获得了数百年的兴旺,直到公元845年,也就是唐会昌五年。当朝皇帝信道不信佛:“嗯,佛教寺院太碍眼了,拆!”

  于是一声令下,废除寺院、驱逐僧尼、禁止佛教传播,很是霸道。甚至将佛像、钟磬等毁坏,用来铸造钱币。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会昌灭佛,而这场灾难将近10年,峨眉山佛教遭受了灭顶之灾,普贤寺也未能幸免。

  会昌法难让佛教元气大伤,直到公元874年新皇帝的继位,峨眉山的佛教终于看到了一线生机。

  这年一位名叫慧通的和尚来到了峨眉山,看着普贤寺的此般景象,可以说是“伤在寺庙,痛在我心”啊!于是他说服自己的妹妹慧绪法师,与他一起重振普贤寺昔日的光彩。

  因此他的妹妹也成了峨眉山第一位女丘尼,山中的寺庙也越来越多,普贤道场也在此重新发扬光大起来。

  峨眉山虽然地势偏远,但唐朝以来,佛教早已深入民心,普贤道场的口碑也受到历代皇帝热捧。特别是公元980年,宋太宗下了一道圣旨,为之后的峨眉山带来了一次华丽丽的升级。

  在晴空万里的一天,普贤寺里的茂箴和尚匆忙下了山,一头雾水的被请去了远在千里之外的皇宫中。

  原来皇帝求菩萨,所想的和普通老百姓也一样——想求个龙子。茂箴和尚三思之后,请示宋太宗让他做个三天的佛事。佛事结束后没几天,皇后竟然真的诞下了龙子!

  宋太宗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更对普贤菩萨深信不疑,还派人在普贤寺内铸造普贤菩萨的铜像。有皇帝撑腰,峨眉山这座普贤道场日益兴旺发达了。

  等到了明清时期,整座峨眉山上,已有260余座寺院,供奉着将近300尊普贤菩萨像。不论春夏秋冬,这里常年有上千僧尼吃斋念佛,居士信徒不计其数。

  当年老爷爷见到普贤菩萨的瑞相之后,虽然峨眉山香火鼎盛,但菩萨却再也没有现身。不过,千百年来,普贤信仰已在峨眉山根深蒂固,代代相传。

  峨眉山普贤菩萨(纪录片)

  普贤菩萨简介  

普贤菩萨道场在哪?普贤菩萨简介

  普贤菩萨是华严三圣之一,是有名的大愿王,也称“普贤萨埵”、“普贤大士”、“普贤如来”、“遍吉士”等,是毗卢遮那佛的胁侍,与金刚萨埵同体,是佛陀的助理,也是法门的护法。普贤菩萨,头戴五佛冠身金色,右手持剑左手结施愿印,半跏趺坐于六牙白象之上。普贤菩萨在因地修行时,发下十大愿行,做为修行法门,期能圆满佛果,吾辈学人可效法“普贤十大愿”作为修行目标。普贤菩萨是大乘佛教行愿的象征,是实践菩萨道的行为典范。

  普贤菩萨的坐骑是六牙白象,表菩萨之大慈力。象有大威力,而其性柔顺,以象调顺,性无伤暴有大威力如善住龙,意表菩萨性善柔和有大势,象征力大无比,也就是说,我们行动的时候,一定要坚韧不拔,有大无畏的精神,才能成功。白色表清净无染,白象代表愿行殷深,辛勤不倦。在大威势中,能够清净无染,这才是菩萨的行持。六牙,表示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慧智。六牙白象是菩萨所化,以表威灵,象征“愿行广大,功德圆满”。

  峨眉山介绍(部分景点)  

普贤菩萨道场在哪?峨眉山介绍(部分景点)

  峨眉山,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称,山上的万佛顶最高,海拔3099米,高出峨眉平原2700多米。《峨眉郡志》云:“云鬘凝翠,鬒黛遥妆,真如螓首蛾眉,细而长,美而艳也,故名峨眉山。”

  公元1世纪中叶,佛教经南丝绸之路由印度传入峨眉山,药农蒲公在今金项创建普光殿。公元3世纪,普贤信仰之说在山中传播,中国僧慧持在观心坡下营造普贤寺(今万年寺)。6世纪中叶,世界佛教发展重心逐步由印度转向中国,四川一度成为中国佛教禅宗的中心,佛寺的兴建便应运而生,历史上寺庙最多时曾多达100多座。

  公元8世纪,禅宗独盛,全山禅宗一统。9世纪中叶,宋太祖赵匡胤,派遣以僧继业为首的僧团去印度访问。回国后,继业奉记来山营造佛寺,译经传法,铸造重62吨,高7.85米的巨型普贤铜佛像供奉于今万年寺内,成为峨眉山佛像中的精品,文化、艺术价值极高。千百年来,峨眉山这个“佛门圣地”便以“普贤道场”之名,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蜚声中外。以下是峨眉山部分景点介绍。

  峨眉山金顶(华藏寺)  

峨眉山景点之峨眉山金顶(华藏寺)

  峨眉山金顶,也称华藏寺,位于中国四川省峨眉山主峰上,海拔3077米,是峨眉游山的终点。主要有金顶铜殿、华藏寺、断崖奇观等景点。峨眉山金顶是峨眉山寺庙和景点最集中的地方,名胜云集,为峨眉精华所在。峨眉山金顶始建于唐朝,屋顶为锡瓦所盖,元代时又被称为“银顶”。在金顶可观看峨眉四大奇观——日出、云海、佛光、圣灯。金顶与千佛顶、万佛顶相邻,万佛顶上亦有建筑,且有观光索道连接金顶与接引殿。

  金顶最早的建筑传为东汉时的普光殿,唐、宋时改为光相寺,明洪武时宝昙和尚重修,为铁瓦殿。锡瓦、铜瓦两殿为明时别传和尚创建。金顶金殿为明万历年间妙峰禅师创建的铜殿,万历皇帝朱栩钩题名“永明华藏寺”。金顶的得名,即来源于“金殿”。

  万佛朝宗  

峨眉山景点之万佛朝宗

  万佛朝宗是峨眉山最高峰,海拔3099米,取名“普贤住处,万佛围绕”之意。

  十方普贤菩萨  

峨眉山景点之十方普贤菩萨

  十方普贤金像位于峨眉山金顶,通高48米,重达600多吨,建筑面积1000㎡,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高的十方普贤像。金佛通高48米代表的是阿弥陀佛的48个愿望。“十方”一是意喻普贤的十大行愿,二是象征佛教中的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十个方位,意喻普贤无边的行愿能圆满十方三世诸佛和芸芸众生。普贤的十个头像分为三层,神态各异,代表了世人的十种心态。

  万年寺

  万年寺,四川峨嵋山历史最悠久的古刹之一,位于四川省峨眉山,由山麓报国寺上行约15公里,踞观心岭下,门迎大坪、牛心等寺和石笋、钵孟诸峰,海拔1020米。相传为汉代采药老人蒲公礼佛处;东晋隆安五年(401)创建时名普贤寺;唐乾符三年(876)慧通重建,易名白水寺;宋称白水普贤寺;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重修时,神宗赐额“圣寿万年寺”,沿称至今。有无梁砖殿、巍峨宝殿、白水池等景点。

  万年寺现存山门、观音殿(弥勒殿)、毗卢殿、般若堂、砖殿(即普贤殿)、三宝楼(行愿楼)、贝叶楼、新殿(即巍峨宝殿、大雄宝殿)。寺中的白水池,又名明月池,为唐著名诗人李白与广睿和尚抚琴酬诗之所,李白有《听蜀僧浚弹琴》一诗,以赋其事。该池至今有琴蛙和鸣,悦耳动听。

  寺中“第一山” 石碑,通高 2.51米。宽0.95米,厚0.1米,碑文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的米芾(米襄阳)手书。因米芾未到过峨眉山,碑上有转拓时跋文载,系清代乐山谢文明拓于湖北江阳,“峨眉天下秀”五字已见其中。据考证,是目前已发现最早提出 “峨眉天下秀” 的文字实物,该碑原置四会亭。

  出山门右下为灵官楼(大峨楼),传为春秋时鲁国公输班所建,元代重建,明末毁,清初复建,楼阁横跨山道上,因供奉“灵官”像,故改名“灵官楼”。万年寺内环境整洁优雅,文人墨宝堪多,珍藏佛牙、御印、贝叶经,堪称峨眉山“三宝”。

  无梁砖殿

  无梁砖殿,位于四川峨眉山万年寺,为万年寺第二殿,又称普贤殿。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朝廷赐重金与峨眉山白水寺,台泉和尚用这笔钱建造了一座无梁砖殿,万历二十九年(1601)七月,砖殿竣工,正逢明神宗母亲七十圣诞,为给太后祝寿,神宗即赐白水普贤寺为“圣寿万年寺”。

  无梁砖殿构造奇巧,是仿印度热那寺建筑,系四方形穹窿顶塔式结构,寓“天圆地方”之意。殿高18.22米,长宽各16.02米,建筑面积257平方米,完全用砖砌成。殿前后有门对通,砖殿正面门额上有明神宗题“圣寿万年寺”五字。

  无梁砖殿殿坐西朝东,单体布局,穹窿屋顶,外方内圆,上圆下方,寓天圆地方之意。通高16米(含顶尖),直径16米,檐下施斗拱,壁上饰格窗,顶部正中饰飞天彩绘藻进,正面门额上有明神宗题“圣寿万年寺”五字。外墙上檐四周有仿木斗拱,每面16朵,檐(望)柱12根。

  殿外顶部有喇叭塔5座。内壁下部龛有24尊圆觉铁佛,上部有7层佛龛。据史料载,原供置303尊小铁佛和500罗汉,属宋、明时代铸造。目前仅存300余尊,多为现代补塑。2000年新铸大铜门4扇装于前后门。殿顶上的麒麟怪兽系1953年维修时增塑。

  圣寿万年寺普贤铜铁佛像  

峨眉山景点之圣寿万年寺普贤铜铁佛像

  峨眉山圣寿万年寺铜铁佛像,铸于宋代。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太宗意振兴佛教,诏峨眉山白水寺僧茂真和尚入朝,赐金三千两,命铸普贤铜像供奉寺中,易名白水普贤寺。并派内侍张仁赞协助铸造。

  普贤铜像位于殿中,坐西向东。通高7.85米,重约62吨(内侍奉旨监造)。佛像通体敷金,高3.64米,双膝坐于六牙象背负之贴金莲花座上。莲高1.39米,径2.22米。佛像头带双层金冠,冠高1.07米,径0.83米。边缘四周铸有金佛像;连眼微合,唇角稍敛,给人以庄严、肃穆、慈祥之感;袒胸饰璎硌,身披袈裟;右手执金如意,左手置胸前,手心向上。六牙象四蹄遒劲有力,卷鼻舒尾,似将远行,很富动感;背饰雕鞍,彩带pen头。象高3.13米,长(鼻端至尾椎)5.23米,背宽2.20米,胸围6.85米,颈围4.15米,鼻端离地面0.08米;腿长1.3米;耳纵长1.35米;牙6个,左右各3,皆长0.9米;四蹄各踏莲花蹬,蹬径1.0米,高0.3米。佛像体空、壁厚,平均厚约0.1米。整个像体,系分块焊接而成。

  普贤愿王铜印

  普贤愿王铜印,铸于明代,是明代万历皇帝朱翊钧敕建峨眉山普贤砖殿时钦赐。印为正方形制,质地铜,边长11.5厘米,钮高11厘米。印文为阳文,篆书“普贤愿王之宝”,印面上方有行书“大明万历”、左为“御题砖殿”、右为“敕赐峨山”文字。是明代帝王崇尚支持峨眉山佛教的重要物证,现存峨眉山万年寺内。

  三身铜佛像

  三身铜佛像,明嘉靖十三年(1534)别传和尚铸造奉。“三身”,即法身、报身、应身,三佛像均为紫铜铸造,每尊通高3.85米。原置于毗卢殿,民国年间殿毁于火后仅佛像尚存,1954年移至万年寺。三身佛像造型精美,历史悠久,是明代铜铸造像的杰作。现存大雄宝殿内。

  中峰寺

  中峰寺,峨眉山古刹之一。晋时为道教寺庙,称乾明观。北魏时明果和尚降伏蟒蛇有功,庙中道士承师学佛,遂改观为寺。因地处白岩中峰之下,故名中峰寺。宋时中峰寺已是峨眉山著名禅林。

  唐僖宗时慧通禅师鉴于山上火灾频繁,以“三云二水”之法,改名集云寺。宋时又更名中峰院,明代又称中峰寺。清顺治甲申年(1644年)毁于火,现存两幢木结构寺院, 现存两重寺院,前殿大部分为明代普贤阁,宋代遗物仅有石狮一对。 寺后山林中有一怪石,名为“雄黄石”,传为唐玄宗送雄黄于孙思邈之地。

  中峰寺建筑布局坐南朝北,四合院布局,进门右侧兼有跨院,中轴线对称,由前殿(普贤殿)、后殿(大雄宝殿)及厢房组成,内外施回廊。普贤殿和大雄宝殿当心间为抬梁式梁架,其余为穿逗式,重檐滴水,歇山式屋顶,小青瓦屋面,殿前有圆月儿台连接上下踏道,素面台基高4.1米,坐三级平台,前后高差7.5米,是峨眉山习静的难得之地。

  仙峰寺

  仙峰寺,位于四川峨眉山仙峰岩下,原名慈延寺,海拔1725米,门迎华严顶;该寺初创于元代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初为一小庵;明代初,该寺建有专门存放明神宗御赐大藏经的藏经楼,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本炯禅师扩建为大寺,名“仙峰禅林”;明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毁于火灾,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泰安、玉升和尚再度重建,名“仙峰寺”并沿用至今。

  仙峰寺第一殿原为财神殿,后改供弥勒菩萨,称弥勒殿。现又改为财神殿。第二殿是大雄殿,中供奉释迦牟尼佛,两旁十八罗汉,背面供奉阿弥陀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王菩萨、观世音菩萨、日光遍照菩萨、月光遍照菩萨,全为脱纱佛像。第三殿是舍利殿,供奉汉白玉雕刻的药师佛像。有舍利铜塔,六方七层,高3.6米,通体敷金,金光闪闪。

  仙峰寺草木葱茏,深邃幽寂。寺外不远,有一巨石“三峰石”,刻有“南无阿弥普贤菩萨”和“仙圭”等字,石如斧劈,屹立道旁,深锁山径,字径为全山题刻之最。山道两边可见世界稀有的孑遗植物“珙桐”硕大成林,春夏之交,花繁似锦。寺后仙峰岩,壁立千仞,倾危欲坠,面瞻华严、九岭,烟云缭绕,恰似翠玉屏风。寺前视野开阔,深卉长林,盛夏如秋,移步景殊,胜景若化城。此意景被清代文人潭钟岳誉称“九老仙府”,为“峨眉十景”之一。

  圣水禅院

  圣水禅院原名神水庵、神水阁,由纯阳殿前行2里便到寺院,海拔870米。神水阁于2004年改名为“圣水禅院”。禅院包括了以前的大峨寺,两个寺院连成一体,成为峨眉山中段山区一座宏大的比丘尼丛林(尼姑庵)。圣水禅院有五重殿宇,全寺的殿堂和附属房屋全系木制结构。

  禅院原为明代安庆巡抚吴用先的旧居,因周围“修竹万竿”,有“水竹色相绕,碧花动轩楹”(唐,孟郊《旅次洛城东水亭》)的意境,取名“水竹居”。明万历末年(约公元1619年),因水竹居前有“玉液”神水,遂改宅为寺,名“神水庵”。

  寺前有五层石塔,雕镂古朴,为我国天台宗创始者隋代智者大师衣钵塔,通高7米。塔下的“玉液泉” ,又曰“流杯池”, 水质清冽,味美甘甜,终年不涸,故有“神水”之称。传说智者禅师曾寄钵杖于此,龙女从寺下的玉液泉中,将其钵杖流送至湖北荆州玉泉洞,故有“神水通楚”之说,泉旁 “神水通楚”石碑以证其事。

  圣水禅院建筑布局坐南朝北,木结构四合院落,由山门(弥勒殿)、前殿(观音殿)、中殿(大雄宝殿)、及后殿(七佛宝殿)和厢房组成,中殿距后殿空间较小,穿逗式梁架,多为三重檐,歇山式屋顶,小青瓦屋面,素面台基,大雄宝殿二侧连厢房处各建有小楼(凉亭)一座,通体建筑坐四级平台,前后高差8米,寺后紧邻大峨寺。

  洗象池

  洗象池位于四川省西南边缘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北距成都120公里,东距乐山38公里。洗象池,明仅为一亭,称初喜亭,后改建为庵,名初喜庵。清康熙(公元1699年)建寺。乾隆初年(公元1736年)月正和尚扩建,因寺前有一小池,传为普贤菩萨每逢此过,必先浴象,故改名洗象池,又称天花禅院。咸丰、同治年间建观音殿、弥勒殿、大雄殿。

  洗象池建筑布局坐南朝北,殿宇三重,纵线对称,占地面积较小,前庭依次为前山门、弥勒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后山门。木结构架,穿逗式梁架组成,单檐和重檐相结合,歇山式屋顶,原为木板树皮屋面,现改成铝铁皮,素面台基,坐三级平台,垂带式踏道多级。主体建筑为晚清遗物。

  洗象池第一殿为弥勒殿,殿内供奉弥勒佛像高2米,殿后为金身护法韦驮菩萨像。第二殿是大雄宝殿,殿额系1983年遍能大和尚书。殿内供奉普贤菩萨骑象金身,两旁为脱纱十八罗汉。殿后供奉西方三圣,金身站立莲台之上,高约3米。第三殿为观音殿,供奉观世音菩萨,两壁悬挂20幅观世音菩萨像,每幅高1.2米,宽0.8米。洗象池的寺藏文物比较丰富,藏经楼上供有一瓷制观世音菩萨像,带座高约尺余,制作精良。同时,还有其它珍贵文物。

  离垢园

  离垢园为伏虎寺主殿之一。相传为晋末行僧心庵开建,时名龙神堂,海拔高度630米,与大雄宝殿及两厢组成四合院落。因园隐于苍翠之中,任凭风卷残叶飞,屋面四季无一枝败叶,清康熙皇帝曾御题“离垢园”三字赐赠该寺,至今墨迹犹存。

  智者禅师衣钵塔

  明万历末年创建,此塔通高7米,7层,塔基直径1.6米,为青石实心,雕镂古雅,檐角高啄,每级有佛像数十,塔座为八角,有“二龙戏珠”和莲花饰的浮雕。塔在1968年秋被毁,1988年将残存部分重新复原,是峨眉山目前现存唯一石塔,号称峨眉山第一石塔。现存神水禅院山门外。

  飞来殿

  飞来殿位于峨眉县城北五里的飞来岗上,建于宋代,原祀天帝之孙泰山之神塑像,故名东岳庙,俗称大庙,亦有“峨山庙”之称。明代万历(约1573)初年,峨眉山天台庵僧习居此处,开始供佛像,在以后的300年中,先后杂祀群神。

  飞来殿建筑布局坐西朝东,由山门、观音殿、香殿、九蟒殿、飞来殿、清虚殿组成,各殿建筑均不相连,呈纵线排列,为宋、元、明、清四代遗物,左右两侧新建有库房和展室。梁架结构形式基本为抬梁式结构,布局依地势而异,逐级抬高,坐七级平台,砖石素面台基,垂带式踏道。抬眼可见,各殿檐下均施大木斗拱,整个建筑群为较传统的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形式,在我国西南地区罕见,是研究我国西南古代建筑以及建筑艺术的珍贵实物。

  报国寺

  报国寺,位于四川省峨眉山市峨眉山麓的凤凰坪下,寺院坐北朝南,占地百亩。峨眉山的众多寺庙里,报国寺是入山的门户,殿宇雄伟,有弥勒殿、大雄殿、七佛殿和普贤殿四重屋宇,依山而建,逐级升高。

  报国寺建筑布局坐西朝东,木结构四进院落,由山门、弥勒殿、大雄殿、七佛殿、普贤殿(藏经楼)组成,中轴线基本对称。山门、弥勒殿、大雄殿、七佛殿为清代建筑,普贤殿、 祗园、弄月亭、钟鼓楼、法物流通处、茶园等均为现代仿古建筑。各主殿架梁结构有抬梁和穿逗,歇山式屋顶,小青瓦屋面,素面台基,坐四级平台,周围红墙青瓦,前后高差约24米。

  峨眉山是普贤菩萨道场,所以将他供于最后一殿。殿门上写着“金粟庄严便是菩萨住处;昙花灿烂照彻纳子爱心。”意思是用金黄色装饰的殿堂,是普贤菩萨的住处;优昙花灿烂的光辉,照透了禅僧的爱佛之心。还有一副联语:“普济有情,愿王垂慈,宛向峨眉寻妙谛;贤德无量,众生瞻仰,灵冥空寂悟禅心。”上联是说普贤菩萨在峨眉山留下慈悲,普遍帮助众生求得解脱的真理;下联是众生瞻仰菩萨的无限贤德,在空灵寂静时感悟参禅的清静寂定心境。普贤殿楼上为“藏经楼”,是保存经卷的地方。

  七佛造像

  七佛造像,铸造于清代,是较早期的脱纱造像,工艺细腻,保存完好,现存报国寺七佛殿内。七佛名称面向从左至右为:南无拘留孙佛、南无拘那含牟尼佛、南无过去迦叶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过去毗舍浮佛、南无过去尸弃佛、南无过去毗婆尸佛。

  华严铜塔

  华严铜塔,铸造于元代末年,原置圣积寺,1972年迁报国寺,1982年4月迁至伏虎寺。该塔紫铜冶铸,属剌嘛塔造型,塔身为四角覆钵状,内有法相轮七层,呈八柱体,刹杆为六角,刹顶由宝盖、宝瓶组成。塔通高5.8米,7面,14层,原须弥座已毁,后补为砖石座。塔座、塔身、塔刹铸有佛像4700尊,塔体内外还有《华严经》文。现存伏虎寺 “华严铜塔” 亭内。

  圣积铜钟(圣积晚钟)

  圣积晚钟,由别传和尚于明嘉靖四十三(1564)甲子年闰12月24日起,在四川古江阳郡(今泸洲、富顺之间)铸奉,次年运至峨眉打磨,明隆庆丁卯年(1567)8月14日悬挂于峨眉城南圣积寺老宝楼内。大钟音质洪亮,声及绥山,俗称圣积晚钟,被清代文人谭钟岳誉为 “峨眉十景” 之一。

  钟体通高2.4米,径2.2米,唇缘厚0.2米,腹壁厚0.10米,钟纽残高0.31米,重25000斤,钟下口呈12瓣莲花状,向外微张,每瓣有仰莲花线描纹饰,莲纹之上有凸线箍二围,箍线宽0.08米。钟表铸有晋至明嘉靖1274年之间,历代帝王和曾经支持佛教的文武官员,以及资助铸钟的僧俗人士名讳,内壁铸有《阿含经》部分经文和佛偈等。

  瓷佛寺

  位于峨眉山市北大门双福镇中心村,紧邻夹峨公路旁。该寺创建于南宋建炎二年(1128),时名拨云山庵,海拔高度约500米。明洪武初(约1368~1370)智元和尚重建,名普渡寺。智元法师曾命寺僧惠光往普兴场(市普兴乡境内)凿建千佛岩,整修普贤寺,造化一方。

  该寺建筑布局坐西朝东,四合院落,二重殿宇,中轴线对称,前殿弥勒殿,后殿为大雄殿,出前殿左侧为瓷佛寺山门,木结构,一坡水,穿逗式梁架,歇山和悬山式相结合,素面台基,小青瓦屋面,坐一级平台,山门略低,突显民居特色。

  卢舍那佛瓷像  

峨眉山景点之卢舍那佛瓷像

  卢舍那佛瓷像供奉在峨眉山以外唯一的寺院“磁佛寺”。卢舍那佛像通高2.47米,色泽光莹,形象生动,佛座千叶莲花,身著千佛法服,佛身每片莲叶上,雕有10个栩栩如生的小佛像,有“中国瓷佛之最”的美誉。

  磁佛古寺原名“拨云山庵”,创建于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是比丘尼常住寺院,因在拨云山而得名。明洪武初由智元和尚重建,改名“普渡寺”。寺虽不大,但却拥有世界第一大瓷佛。

  据说,明永乐初年,寺僧惠光法师曾去江西景德镇募化观音瓷像,无果而返。永乐十三年(1415年)四月初八,景德镇瓷商谢元芳来峨眉与商家田万鳌结帐时发生口角,惠光法师苦劝双方,谢、田最终和睦。为感谢法师恩德,谢、田二人发心,在景德镇塑烧一尊瓷质大型卢舍那佛像。佛像运到峨眉,供奉在寺院中,寺名也随之改为“磁佛寺”。

  华严三圣铜像

  华严三圣铜像,铸造于明代,左文殊右普贤,通高1.25米,中为释迦牟尼,通高1.3米,造型精美,通体贴敷金,现存纯阳殿内。

  伏虎寺

  伏虎寺,又称伏虎禅院、神龙堂、虎溪精舍,位于四川峨眉山山麓,与报国寺相邻,晋代为一小庙,唐代云安禅师重建,旁有龙神堂、药师殿;宋朝时为“神龙堂”;明朝被毁,清朝顺治八年重建,更名“虎溪精舍”,后因附近虎患,寺僧建尊胜幢以镇压,更名“伏虎寺”,康熙皇帝曾为伏虎寺题写的“离垢园”;该寺为典型汉传佛教建筑风格,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弥勒殿、菩提殿、大雄宝殿、五百罗汉堂、御书楼以及禅房、僧舍等。

  清音阁

  清音阁,位于中国四川峨眉山牛心岭下,海拔710米,又称卧云寺,唐时名牛心寺(现在的牛心寺为后牛心寺),明朝初年,僧人广济将其改名为“清音阁”;清音阁只有一个殿堂,阁前有“接王亭”;清音阁虽小,但地势险要,居高临下,气势逼人,山环水绕,景色优美,其整体布局体现了“自然造化,天人合一”的意境,是我国佛寺园林建筑的典范。由于受地形的限制,清音阁只有一个殿堂,供奉华严三圣,中为释迦牟尼佛,左为文殊菩萨,右为普贤菩萨。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普贤菩萨       道场)(五明学佛网:普贤菩萨       道场)  

 傅味琴居士:2004年普贤菩萨圣诞法会开示 

 圣轮法师:直心是道场 当下即是禅─ 浅释「禅」的真义 

 惟觉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十大愿王 

 李志夫教授:普贤菩萨之行持特色 

 直心是道场 

 宋智明居士:圆觉经直讲 第十四章 道场圆加行 三观齐妙功 

 楞严悲华法师:楞严禅师、慈宗及其道场简介 

 宋智明居士:《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道场尊像念佛正观第 

 正如法师:梁皇宝忏 慈悲道场 

 张秉全居士:法华经品题略解—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 

 梦参法师:庄严道场——释《华严经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一》节录 

 如瑞法师:道场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