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弥陀疏钞新白话版34


   日期:2019/12/2 15:3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所谓知见不普,《华严论》说:“一乘大道,不是乐生净土的菩萨境界。因为情识存有净秽,知见不普。”现今认为这个说法是指仅得事一心的,如果得到理一心,那么妙悟一心,有什么净秽?但虽然知道平等法界,没有众生可度,而常修净土,教化众生,正是所谓的一乘大道啊。知见的普,谁能超过这个?又普贤菩萨是华严长子,不是一乘境界吗?而要面见弥陀,往生安乐,认为他情识存有净秽可以吗?所谓定心专心,永明大师认为九品上下,不超出二心。一是定心,如修定习观的,上品上生。二是专心,如但念佛名号,成为末品。现今认为既然说但念,但这一字,正好只是得事一心,没有得理一心。

  所以知道古人说愚人求净业,不但不指理一心,也不指事一心。

  古德认为有参禅不灵,就改变前因,早晚掐佛珠,求净业。又说念几声佛,想免除阎王老子手中的铁棒,这是愚人的作为。执着这种话,就产生疑谤。不知道这是参禅志不归一,就自己改变路途的说法,不是呵责净业,只说愚人早晚掐佛珠求净业,不说愚人早晚一心不乱求净业啊。《观经》说:“只要听到佛以及二菩萨名,就能灭无量生死的罪。”何况忆念?所谓忆念,就是指事一心啊。可知事一心,已不是愚人,何况理一心?

  所以知道修净业的人,又修别的,不但不知理一心,还不能持事一心。

  每一念都念佛,更没有杂念,这是一心。一心念佛,又一心修其余种种法门,这是二心啊。没有杂念,只得事一心,现今尚且不能,何况理一心?所以念佛的人,守志不二,不要因为三昧难成,就改修别的。先儒说过:“不可以因为实行仁难成,就甘愿去干别的事。”就是这个意思啊。

  又阿弥陀佛这四字,如果从离合解释,那么相即,所以名叫一心。相非,所以名叫不乱。

  所谓相即,就是即空即假即中,就如前面说明的。这个能念所念,即有而无,即无而有,二边不可得,中也不存在,三德(般若德解脱德法身德)浑然一体,不可分别,这是一心。所谓相非,就是假不是空,空不是假,中不是假空。那么能念所念双亡,成就般若德。能念所念双立,成就解脱德。都存都灭,显示中道,成就法身德。三德分明,不可混杂,这是不乱。

  又这一心不乱,也分五教。这里不叙述了,因为正指顿教圆教。

  所谓也分五教,就是因为莲分九品,那么小大浅深,自有差别。如小教认为由心造业而感前境是一心。始教认为阿赖耶识所变是一心。终教认为识境如梦,只有如来藏是一心。顿教认为染净都泯灭是一心。圆教信为总括万有就是一心。而佛说这部《阿弥陀经》,本来是为了下凡众生,只要念佛名,就直接达到不退,直到成佛,正好属于顿圆。又二乘种不生净土,所以略去前三教,不再分五教。天台四教也是这样。

  又这事理二持,《大乘起信论》中具有这个意思。

  《往生论》说专念阿弥陀佛,就能往生,这是双含事理而说的啊。其次说如果念阿弥陀佛的真如法身,又说虽在念也没有能念可念的佛,都是指理一心啊。

  又这事理二持,就是显密二意。

  阿弥陀佛四字名号,全都是梵语,只要念不忘,与持咒相同,这就叫密。又念又参,观心究理,这就是显。作为法门有少许差异,但归元相同,显密圆通,事理无碍。

  又这事理二持,虽然前面详细分析胜劣,有专注事的,有专注理的,根机也是互通,不必怀疑。

  这是恐怕仅能事念的,自己怀疑理性不明,没有利益。所以说事持能通理持,解决他的怀疑。《大势至圆通章》说:“不假方便,自得心开。”空谷说“不参念佛是谁,直接纯一念下去,也有悟的一天”就是啊。又恐怕只是勤奋理念的,自己怀疑念佛念得少,或者会落空。所以说理持能通事持,解决他的怀疑。念念理一心,就是念念弥陀啊。称名念佛,不也是很了不起吗?所以摄心体心,两种念佛,事理互通,本来不是二个。

  又这事理二持,或渐进,或顿入,也是随机不同而不一定。

  所谓渐进,就是根机稍微钝人,先勤修事持,然后渐渐研究理。如果根性很锐利,直接就理持,所以名叫顿入。作用小有不同,至于成功,是一样啊。

  又一心不乱的后面,有的版本加有“专持名号”二十一个字,这里不用,因为文义不顺,仍然依古本不加。而“即是多善福”的意思,讲解时补入,这样比较允当。

  所谓文义不顺,就是上文已经有“执持名号”四字,不可再有“专持名号”一句,上下重复,不成文义。旧传这二十一字,是襄阳石刻本,可知这是前人解释经文的话,襄本错加入正文,混乱不分别罢了。善于领会文义的,自然明白。

  按理说,那么自性非忆非忘,是执持的意义。非今非昨,是七日的意义。非一非多,是一心的意义。非定非乱,是不乱的意义。

  本来没有生灭,哪里有忆念忘记?本体没有过去未来,谁成今日昨日?一也不是一,多哪里存在?定尚且没有定形,乱又寄托在哪里?这样领会,整天念佛,整天念心。整天念心,整天无念。即心即佛,非佛非心。这才是真念佛的。

  佛说阿弥陀经疏钞卷第四

  (33)感果

  有二部分,111佛现我前,222我往佛处

  111佛现我前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所谓其人,是指持名念佛的人。承接前面只要能一心不乱,命终的时候,佛必现前啊。因为自力佛力,感应道交。如《阿弥陀经》《观经》二部经,以及其它经中说的。

  所谓自力,就是凡是人命终时,前有要舍去的,后有未生的,平生善恶,自然现前。如十恶五逆,地狱现前,悭贪嫉妒,饿鬼现前,以及五戒十善,人天现前。现今专念佛的,一心不乱,那么净念成就,清净心中,佛能不现前吗?《楞严经》说“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就是啊。所谓佛力,大本《无量寿经》的法藏愿说:“我作佛时,十方无央数世界,各天人民,有发菩提心,修种种功德,愿生我剎土的,临寿终时,我与大众出现在那人面前。”三辈往生中又说:“那人命欲终时,佛与圣众,都来迎接。”《观经》的九品,或说阿弥陀佛到修行人面前,或说到那人住处。都是现前的意思啊。说其它经,《称扬诸佛功德经》说:“如果有人听到无量寿如来名的,一心信乐,那人命终时,阿弥陀佛,与比丘们,停住在那人面前,魔不能破坏他的正觉心。”又《鼓音王经》说:“如果有四众,能正受持阿弥陀佛名号,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就与大众,停住在那人面前,让他见到。”又《华严四十六经》说“如来有十种佛事,一是若有众生专心忆念,就出现在他面前等。所谓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就是啊。如果依照般若,那么自力又有二点。一是念力,二是本有佛性力,兼有佛的摄取力,就成了三力。本有如舟船是,念佛如帆浆,佛摄取如顺风。三事周全,必定登上彼岸了。

  所谓佛及圣众,就是佛兼有报身化身,圣众兼有菩萨声闻等。

  所谓兼有报身化身,就是《观经》说明佛,先说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报身,后说丈六金身。其次说下品化佛来迎,可知九品见到的不同。《摄论》也说登地才能见到报身,展转细妙。这里只说佛,不分报化,因为一包括了多。所谓兼有菩萨声闻,如《观经》上品上生说:“佛与观音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出现在那人面前。”但也有佛不来迎接,是菩萨来的,这里随大部分说。

  问:临终佛现前,也有魔吗?答:古人认为没有魔,如果有的话,贵在辨识。

  所谓没有魔,就是单修禅定,或者会起阴魔,如《楞严经》《摩诃止观》等经论中辨析的很详细。这里说的念佛人,佛的威神力,佛的本愿力,大光明中,必定没有魔事。但也有过去的业障深厚,或不善用心,可能有魔起,也不一定,须要辨识。如经论说的,修行人见佛,辨识有二种。一是不与修多罗(佛经佛法)相符合,这是魔事。二是不与本来修的因相符合,这是魔事。之所以如此,因为单修禅的人,本来修的因,是唯心无境。外有佛出现,都置之不理,因为果不对因。如今念佛人,一生忆佛念佛,临终见佛,因果相符,怎么能一概认为是魔事。如果不能了决,就如前面的辨别察识而已。问:“既然说不是魔,应当是真佛。而古人说佛没有去来,怎么会有佛出现在面前?”答:“感应道交,不妨不来而来,无见而见。所以永明大师说‘如幻非实,那么心佛两忘。而不无幻相,那么不坏心佛’,又说:‘法身真佛,本来没有生灭。从真起化,接引迷惑众生,这是如来的本愿功德。使那有缘的众生,专心想念,能在自心见佛来迎,不是佛真的派化身来迎接。’那么佛身湛然常寂,众生见到有去有来,如镜中的影子,不是内不是外,如梦中的事,不是有不是无。”又经上说:“应当用佛身得度的,就现佛身而为说法。”也是这个意思啊。所以水清月自然来,心净佛自然出现,所谓感应道交难思议啊。

  所以知道临终设阿弥陀佛像助念,佛经有记载,是西域传来的法,不应当怀疑阻碍。

  《华严经》十五颂说:“见有临终劝念佛,又示尊像令瞻敬,俾于佛所深归仰,是故得成此光明。”《观经疏》说:“西域的法,有要临终的舍命的,让他面向西方。在他面前安放一站立佛像,像也面向西方。用幡顶挂到像的手指上,让病人的手抓住幡脚,作随佛往生净土的念想,并且烧香敲磬,助念佛号。不但亡者能生到佛前,也能见到佛光啊。如果神游各方,来去无碍的,就不用说了。不然的话,开示勉励他的往生。”如上说的,就是特意设佛像,助念往生,何况一心不乱?感应佛现前,却担心是魔,是自生怀疑阻碍。

  按理说,那么自性妄去显真,是临终佛出现面前的意义。

  妄心未除尽,幽幽绵绵,这是命根没有断。烦惑断空,情见消灭,人亡家破,飞灰烟灭,这是命终的意思啊。所有的妄尽除,不是真性是什么?求佛不现前,不可能啊。然而佛的慈悲是无限的,哪里必定是在临终?所以时时示现给人们,人们自己不认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弥陀疏钞新白话版       一心念佛)(五明学佛网:弥陀疏钞新白话版       一心念佛)  

 慧净法师:慧净法师讲演集二 一心念佛──净嵩法师往生周年 

 妙祥法师:一心念佛破五阴——二〇〇四年夏安居佛七开示 

 贤崇·贤宗法师:无诤三昧,一心念佛 

 净土法门法师:对于我们念佛人,一心念佛就是忏悔 

 弥陀疏钞新白话版43 

 弥陀疏钞新白话版42 

 弥陀疏钞新白话版41 

 弥陀疏钞新白话版40 

 净土法门法师:如何万缘放下,一心念佛 

 莲池大师弥陀疏钞新白话版39 

 一心念佛的力量,能够抵得全部“大藏经”,全部“忏悔法” 

 莲池大师弥陀疏钞新白话版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