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用功的境界与心态


   日期:2024/7/2 7:5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2005年四祖寺第三届禅七开示:用功的境界与心态
  在禅堂里经过十天左右的用功,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和体验。也有些人在一起互相交流,谈到自己这几天修行的过程、体会以及心态。修行,功夫深入之后,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正确的,有哪些现象发生,应该怎么样对治,问题就比较多。特别是经过几天的数息、观心或者念佛,心初步能静下来了,甚至有时可能出现无念的状态。对于用功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状态,如何判断它的正确与否,我自己也没有什么深入的体验,只是就古人所说过一些用功过程中的要点,给大家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经验。 比如说,我曾经讲到过的前念不生、后念不起,前念与后念之间会出现一个空白,姑且把它叫作“前后际断”。实际上我们用功还不会到那样的程度。因为那要相当深入的功夫,才会出现真正的前后际断。前念与后念之间出现空白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仅仅是枯寂而已,并不是很明白,不是很清晰,或者说不是很清明;一种情况就是清明。清明就是又清楚、又明白、又没有妄想。 古人把清明的功夫叫作“历历孤明”。这个时候的心念是“不续前” --前面的念头、前面的观照过去了,不继续;“不引后”--对于下一念的观照不去牵引它,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一个空白,出现一个无念的状态。这个状态是什么呢?叫“历历孤明”,是明,又是孤,与任何东西不联系,是孤明,但又不只是一瞬间,所以是历历。所谓历历就是长时间,连续的。平常我们不是也有一句话叫作“历历分明”吗?这就是说,所有的过程都能辨别清楚,但是又不是分别心在起作用,这个时候的精神境界、用功状态,是一种很深入的状态。这是百丈禅师所说的话。原话是:“不续前,不引后,历历孤明,本自如如。”我们可以用祖师的这些语言来检查自己用功的心念,是不是符合祖师的言教。这就讲后一种情况。 前一种是枯寂的情况。也就是说,有时候我们的心念也觉得是无念的状态,可能孤立起来了,但是不明。没有前念,没有后念,中间也不立,但是不明。这是什么呢?这是无记。无记是一潭死水不藏龙。如果认为这一潭死水就是用功的目标,那就错了,那就永远开不了智慧。 古人在这里又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开示,叫做“惺惺寂寂,寂寂惺惺”。所谓:“惺惺寂寂是,无记寂寂非;寂寂惺惺是,乱想惺惺非。”又惺惺,心里很清楚;又寂寂,没有妄想。这种精神状态,就是用功所要求达到的境界。
  无记寂寂非,很安静,但是心不清楚,这种状态不对。这在六祖坛经上面是叫“定慧等持”。等持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平等地保持。平等地保持着既孤又明的状态。所以“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定慧等持,定慧相资,这就是我们用功要保持的境界。 第三点,当我们的心初步清净了,会见到内外的一些境界。内在的境界如见到内脏,乃至前生后世的事。这些境界并不清楚、并不明白,似是而非,偶尔出现一晃而过。外在的境界如见到山河大地,见到佛菩萨的形像,见到地狱、饿鬼、畜生。不管是内在的境界还是外在的境界,不管是祥瑞的境界还是不祥的境界,都是唯心所现,其性本空,不要理它。一理它就坏了。比如说见到佛菩萨心生欢喜,觉得自己用功到家了,你看佛菩萨都显现了!这就坏了。怎么呢?一种可能是得少为足,不思进取;其次可能会因为控制不住内心的欢喜而走火入魔。看到恐怖的境界、不详之兆,更要注意。所以见到境界,都要以“不理它”三个字去对待。古人说到对待这个问题的时候,是说“佛来佛斩、魔来魔斩”。斩是什么呢?一刀两断,我不追求。我不欢喜,也不恐怖,不动念,不动心。我仍旧是照顾自己原来的功夫,用自己原来的方法,保持一种如如不动的精神状态。在境界面前,我们的心就要像铜墙铁壁一样,任何东西的钻不进来。这里的心指什么呢?就是指的我们每一念历历孤明的觉照,历历孤明的明。它就是一道铜墙铁壁,一点空子不要留,这样才能使内外的境界没有活动的余地。 第四点,用功到一定的时候,心静下来了,过去看过的书、背过的书,会和你现在的心态结合起来,然后自己的思想一下子像捅开了泉眼一样,水拼命地往外涌出。过去所学与现在的心态结合起来了,你会有许多的话要说,甚至于会吟诗作对。这个千万要控制,不控制就会走偏。因为它并不是真东西。真东西是在大休歇以后再说出话来,那就是地动山摇,颠扑不破。平时这点小境界,不过是妄想寻思的作用,不过是意识分别的作用,所以不要以为那是真的。那不是真的。 在用功深入以后,从心态的保持、功夫的把握、境界的排除,大致上要注意这几点。能够注意这几点,我们就会很顺利地使功夫日有所进,不要出偏差,不要停滞不前!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净慧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净慧法师)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临济四料简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知见的厘清和建立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有人心就有禅宗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因果法则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延续慧命的严肃性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什么是平常心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人生的终极问题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千岁宝掌和尚和老祖寺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破除四相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培养信心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临济四料简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苦空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