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果煜法师:从指月的比喻,看学佛的旨趣


   日期:2024/12/27 1:3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从指月的比喻,看学佛的旨趣
之一 指月的比喻
 
引言
有人说:学佛乃从闻思修入门,所以当多闻法,多深入经藏。有人说:经典文字,却都是葛藤,故看愈多文字障愈重。有人说:佛法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然而从何去意会呢?
 
对这些不同的说法,我们到底应如何抉择、会通呢?
 
指月的比喻
其实,在《楞严经》中,早有指月的比喻,可作会通:
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岂唯亡指,亦复不识明之与暗。何以故?即以指体,为月明性。明暗二性,无所了故。
 
所以云何应从闻思修入门?若不由指,从何见月!
 
云何经典文字,却变成葛藤,故看愈多文字障愈重?乃为将指当月!
 
云何佛法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言传者,指尔!会意者,月也。故若不从言传,亦无法会意也。
 
症结所在
但真正见到月亮者,云何唯凤毛麟角?
 
就世间人而言,明月者是心外之物;故顺指所向,是很容易找到月亮的。
 
而佛法,是心所体证者;那可能像明月,这么浅显易见。
 
所以乃为佛法是抽象者,故不能如明月般地顺指即可见。
 
从交会中去见
于是当怎么去见呢?且用「数学」的思惟方式:
 
从指线的交会点,去定位:在平面中,有两条直线─非平行线。于是顺着直线的指向延伸,即可找到交会点也。
 
简言之,从一条指线,是无法定位的。从两条平行线,也是无法定位的。
 
故就佛法而言,只听一套说法,必不懂佛法─若自以为懂了,唯错解而已。乃把指头,当月亮也。
 
或虽听两套相似的说法,还不懂佛法─若自以为懂了,还只是错解而已!
 
于是听到这里,就很恐怖:因为如果你一向只听「净土」法门,我敢保证,你绝对还是外道。同理,一向只听「信愿」法门、或「慈悲」法门;结果亦然。
 
或问:如既听「信愿」法门,又习「慈悲」法门,可能见月吗?
 
答云:不能见月!何以故?其乃近于平行线尔!
 
再问:为何说其乃近于平行线尔?
 
答云:皆着「有」故。关于着「有」,待后面再详细说明。
 
猴子摘玉米
有些较有善根者,已听一套;觉得不够贴切─不能深切我心。
 
再听一套,还觉得不够贴切。于是一套又一套的研习,总觉得还不够。
 
于是,这像猴子摘玉米般地,忙着摘来摘去,却只剩最后一根尔!
 
这错在那里呢?不从已知的指线中,去定位也。也就是不从已听得的佛法中,去作统合与会通也。
 
然而这虽错,比之前者,情况还好些─还自知未找到。
 
然而若用同样的方式,继续寻找,还将找不到尔!
 
多度向量
以上所说,乃就平面的两度向量而言;然我们的生命型态,何止于两度、三度、四度向量呢?
 
于是平面的点,至少要用两条指线,才交会得出。立体的点,至少要用三条指线,才交会得出。
 
至于多度向量的生命型态,则需要更多的指线,才能交会得出。尤其所用的指线,还不能平行,或太近似。
 
或问:我们需要将三藏十二部经,都看过了,再来作统合、会通吗?
 
答云:可能还未全读完,头壳就已坏掉了!
 
再问:那该怎么办呢?
 
答云:从最初的几条线,先作统合、会通。然后再用后面的,去校正即可也。
 
这有点类似西方哲学家─黑格尔所说「正、反、合」的辩证过程。
 
虽理论上,愈校正即能愈精准;但就修行而言,适用即可,而不必大费周章。
 
GPS的比喻
这就像以「GPS」来定位,而作道路导航。
 
虽最新的「GPS」都号称:能捕捉得天上二十颗卫星的讯号, 以作定位。故定位的精确度,能维持在十公尺以内。
 
但就我使用「GPS」的经验:能捕捉得四、五颗卫星的讯号,以作定位便可矣!因为即使定位误差了二十公尺,然在二十公尺以内,也不太可能有更多的道路,来误导你。所以何必定位得那么精准呢?
 
所以就修学佛法而言,最初当然得从闻思中入手。其次,也不能只听一套,或只听近似的说法。
 
待一段时间后,即将不同的说法,作统合、会通,以完成初步的定位。
 
然后,再去听各家不同的说法;以便作更高的统合、会通,而完成更精确的定位。
 
如此几次后,乃发觉:佛法所说,乃法尔如是也。再多看佛书,也不过是「大同小异」尔!
 
这时,才可说:你的知见,已经落实了。而落实后,即可万变不离其「宗」也。
 
反之,如只归究某种学说。或佛书愈看,愈觉得琳琅满目,万紫千红。则我敢保证:必看错眼矣!
 
云何看错?乃把指头,皆当作月亮也。
 
 
之二 如何会通
 
引言
相信,大家至此,已明白会通的重要。然而当如何会通呢?
我觉得:以中国人的思考习惯,要作会通,有些盲点必先克服:
1.乃把经论当作「圣言量」看待,唯依言谨守;则如何能去会通呢?
  如很多人都强调「佛法大海,信唯能入」。或「佛法当在“恭敬”中求」。如台谚曰:囝啊郎,有耳没嘴!
 
  没错!佛法当在“恭敬”中求,但真应“恭敬”者,却是月亮而非指头。于是若放不下指头,直盯着指头,如何能找到月亮呢?
 
2.中国人在学习上,偏重记忆。如所谓「博闻强识」或「填鸭式教育」。于是用「博闻强识」的方式,乃只能记取指头,而不能寻得月亮。
 
3.中国人的逻辑思惟能力较差。所以读经时,犹如雾里看花,还有朦胧之美。习论时,便上句不接下句矣!于是要作严谨的会通与整合,便有困难矣!
 
所以欲作会通与统合,必先突破以上的盲点。
 
佛经的语法
其次,我们也当对「佛经的语法」,有较深入的理解。否则,误解的还将比正知的多很多。
 
佛经的语法,主要有两种形式:一为遮诠。一为表诠。
 
遮诠
现首先说遮诠:遮诠,似乎是否定。但遮者,乃「遮其所执」而已,而非完全否定。
 
比如,有人问法师曰:「你快乐吗?」我答:「一点也不快乐!」于是问者云:「如果你都不快乐,那我们都该去撞墙,或跳海了吧!」
 
其实我答「一点也不快乐」,乃谓「只是平淡而已」,而非「很痛苦」哩!
 
用数学来讲:非正,亦非负也。
 
故在原始佛教中,乃多用「遮诠」来说法:
 
三法印
诸行无常:虽无常,而生活还能稳定。虽无常,而业报不失也。
 
诸法无我:无者,遮内在有不变的我,遮有单向主宰的我;而非一切皆无。故虽无我,仍有生死轮回。虽无我,仍得工作生活。虽无我,仍可修行证果。
 
寂静涅槃:乃遮心之攀缘、动乱,而非如枯木顽石般地不灵不觉。故虽寂静涅槃,仍可见闻觉知;虽寂静涅槃,仍可反应抉择。譬如世尊,虽于菩提树下,已证得寂静涅槃。但他还是如常地乞食、说法、制戒。
 
   故寂静涅槃,乃是遮诠,而非表诠也。
 
四念处
观身不净:其实,身无所谓净或不净。但为众生身见太重,对身太溺爱了;故以「观不净」去对治之。否则,诸佛何以成就「圆满报身」?
 
观受是苦:受也未必皆是苦尔!否则,何以灭苦?何以证得寂静涅槃?故观苦者,乃为众生太执着「乐受」,故以之对治。
 
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如前述。
 
无明为因
在十二因缘中,乃谓:以无明为因,而有行、识、名色、六入等连锁反应,故生死不绝也。
 
然何谓「无明」─对理不实解,就称为「无明」;而非另有个「无明」。
 
就如同何以称小孩子「幼稚无知」?因为还没长大,还不懂事,所以称为「幼稚无知」。而不是另有个「幼稚无知」把小孩子盖住了,才不懂事。
 
大乘佛法为解释「云何本来清净,后又起无明而把清净心盖住了?」实在解释得狼狈不堪。
 
其实,这问题本质上是「无中生有」的。而其症结乃:将无明的「遮诠」,当作「表诠」错解了。
 
同理,云何大乘都认定:声闻乘人是灰身灭智、焦芽败种呢?其实也是为:乃将原始佛教的「遮诠」,当作「表诠」来错解了。真是无的放矢,恶人先告状!
 
表诠
其次,再说明表诠。
 
表者,乃明确地表示其实有,或绝无。
 
用数学来讲:或正,或负也。
 
大致而言,大乘多用「表诠」来说法:
 
三宝最可靠
如「皈依处处求,三宝最吉祥」。
 
然三宝为何最吉祥、最可靠呢?佛就算全知,却非万能。
 
如论上说,佛有三不能:佛能空一切相,成万法智,而不能即灭定业。佛能知群有性,穷亿劫事,而不能化导无缘。佛能度无量有情,而不能尽众生界。是为三不能也。
 
简单讲:1.佛不能改变因果。2.佛不能度无缘人。3.佛不能尽众生界。
 
以佛不能改变因果,故既不能赐福予我,也不能赦免我的罪。云何最可靠呢?
 
其实,能遵循「因果」的原则,去立身处世,才是最可靠─求佛不如求己。
 
其次,以诸法本来无我,即不复求靠,才是最可靠─求靠不如不靠。
 
所以从另个观点来说,亦可谓:三宝不可靠。
 
极乐世界
如《阿弥陀经》曰: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
 
很多人望文生义,以为既名极乐,当是非常快乐、无限快乐的国土。
 
然而苦乐,本来就是相待存在的。故无苦,云何有乐?尤其一般人多于苦消失后,才有乐受也。
 
譬如久旱逢甘霖:未有久旱之苦,那来逢霖之乐?是以若天天风调雨顺,反而不知不觉尔!
 
又如他乡遇故知:为所见异类,正愁苦惆怅,才有遇故知之乐。反之,如带情妇去偷腥,他乡遇故知,却被逮个正着,还乐吗?
 
既净土中,从来不苦,岂有乐也?尤其不只我乐而已,而是众人皆乐;乃更不觉得乐矣!
 
所以我说:极乐的极,乃「超越」之意,即超越苦乐的相待也。
 
总之,虽名曰极乐,其实是不乐尔!
 
众生皆有佛性
这句话,虽大乘信众,皆琅琅上口。但若反问他:你的佛性在那呢?必瞠目结舌,而无法应答。
 
记得我刚学佛时,就问过学长:「我从头寻到脚,不知我的佛性在那?」
 
于是他极力推荐我去研习《楞严经》。这不读还好,愈读愈理不出头绪。
 
于经文科判中,有谓「七番破处」: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使汝流转,心目为咎;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
 
于是阿难初答:在内。佛云:既在内,云何知外?
 
阿难再答:既不在内,必在外也。佛云:既在外者,云何知内?
 
于是阿难再逐次答「当在中间;潜伏根里;随所合处,心则随有;一切无着,名之为心。」等,皆被佛所析破。
 
如把「七番破处」的经文,对照于慧可禅师所说「觅心了不可得」;乃能前后辉映。
 
于是众生本自认定有此「昭昭朗朗」的心,竟愈觅愈了不可得。在「七番破处」后,阿难还是不知真心所在。因此佛再「十番显见」。
 
「十番显见」后,阿难对真心,还是恍恍惚惚的,不能确认其所在。
 
其实,很多大乘信众或法师,也都不能确认「佛性」之所在。
 
于是若不能确认其所在,这句话也只是「画饼不能充饥」吧!
 
甚至如以「我见」来意会「佛性」,乃只是继续无明、生死轮回尔!
 
授记成佛
在大乘佛典中,关于成佛,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1.    因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而能成佛。
2.    行菩萨道,过三大阿僧祗劫成佛。
3.    三千大千世界中,不可能有两佛同时示现。
 
关于1.的「觉行圆满」。其实,圆满那有底限呢?如圆满是指「度尽众生,方证菩提」;则唯不能成佛尔!
 
关于2.的「三大阿僧祗劫」,表面上是指时间的久远,其实也跟「圆满」有关:
第一大阿僧祗劫,是指从发心修学,至「见道位」─即菩萨初地。
第二大阿僧祗劫,是指从见道、修道,至「证道位」─即菩萨八地。
第三大阿僧祗劫,是指从证道,至「圆满」─即成佛。
 
于是乎,这又有「圆满那有底限」的关卡了。
 
关于3.的「不能同时成佛」。则虽已修了三大阿僧祗劫,可能还不得成佛。
 
所以表面上虽说:行菩萨道,即可成佛。其实问题还多多。
 
如再参照《阿含经》的说法:既阿罗汉所悟、所证,与释迦牟尼相同。何以释迦牟尼独称为「佛」?
 
答曰:以佛是无师自觉、先知先觉故。
 
于是乎,声闻众、弟子等,便皆不能成佛矣!
 
故菩萨即使修了三大阿僧祗劫,终不能成佛。
 
这也就是:参照《阿含经》的说法,既学佛不能成佛,也授记不能成佛,更行菩萨道不能成佛;皆后知后觉故。
 
所以为何「三千大千世界中,不可能有两佛同时示现呢?」必独一无二,才称为「先知先觉」嘛!
 
在中国佛教,很多信众都崇尚诵《法华经》。何以故?因为里面有〈众弟子授记品〉,似乎人人有奖,皆大欢喜。
 
尤其「一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的偈子,更令人欢欣鼓舞。
 
但是如拆穿底细,明白地说:就是授记,也不能成佛。你还诵吗?
 
其实,即使不读《阿含经》。用禅宗的心法去省思,也当知道:想成佛者,即不能成佛也。
 
在《法华经》中,其实还有一个「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为何佛法不现前?」的公案。答案很明显:因为他执着、期待成佛尔!
 
所以用成佛,来劝修菩萨道。岂非「乱开空头支票」呢?
 
以上大乘虽多用「表诠」的语法。但仔细分析,其实都是「另有所指」的!
 
小结
故如对「佛教的语法」,不能善巧契入;用「遮诠」的「无」,便错以为一切乌有、断灭。用「表诠」的「有」,又错以为一切实有、真常。如何能真解佛意呢?
 
若连一句话,都听错。一部经,皆错解。又如何能统合、会通呢?
 
之三 顺习与逆习
对治道
或问:「为何原始佛教,乃偏用“遮诠”呢?」
 
答云:「以之作对治故!」
 
云何对治?如众生有「常、乐、我、净」四种颠倒。故用「观四念处」来对治它:
 
以「观身不净」,对治「净倒」。以「观受是苦」,对治「乐倒」。以「观心无常」对治「常倒」。以「观法无我」,对治「我倒」。
 
因为有所执、有所偏,故以“遮诠”,来遮其所执,遮其所偏;而达于不偏不执为目的。
 
故若将“遮诠”,当作“表诠”,即又偏执另一端矣!
 
又如所谓「五停心观」:因众生有「贪、瞋、痴、慢、疑」。故以「不净观」对治「贪」;以「慈悲观」对治「瞋」;以「缘起观」对治「痴」;以「界分别观」对治「慢」;以「数息观」对治「散乱、疑等」。
 
事实上,对治观门即是「逆习」法门。而唯有善根深厚、道心坚强者,才愿修行「逆习」法门。
 
所以声闻乘人,反而才是善根深厚、道心坚强者。
 
于是以修「逆习」法门故,既速度快,也证量高。有些在此一生,即证得解脱果矣!
 
方便道
再问:「为何大乘佛教,乃偏用“表诠”呢?」
 
答云:「为方便接引故。」
 
云何方便接引?如《维摩经》言:「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
 
于是要以「欲钩牵」,当得多讲顺习法门。
 
又因众生一向着「有」;故必以“表诠”的语法,而多讲顺习法门也!
 
因此大乘行者,反才是善根不具足、道心不坚强;于是即使修了三大阿僧祗劫,还未成就,又有什么奇怪的呢?
 
云何为大?
所以大乘法门,云何为大?乃「顺习」为大也。
 
虽过去,我常说:大乘者,云何为大?「见性」为大!这是从理地上说的!
 
但就现象界而言,有几个「见性」者,因此乃只是「顺习为大」尔!
 
因此「山头主义」,一定得提倡「大乘法门」,才能「大上加大」,而成为「业界」第一标竿。
 
「业界」第一标竿是什么意思?唯造业而继续沉沦尔!
 
这即是我最初所说:如既听「信愿」法门,又习「慈悲」法门,还不可能「见月」的意思。
 
其实何止不能见月,乃必沉沦得更澈底。何以故?情执太重矣!
 
然而最普及的「大乘法门」,难道不就是「信愿」和「慈悲」吗?
 
所以:1.既是「顺习」法门,2.又自标榜为「大乘」,3.更已成为「业界」第一标竿的山头,他还有药救吗?
 
简言之,大乘的方便道,不是贪者修不净观,而是贪者修「信愿与慈悲」也。
 
小结:
故从逆习而修的对治道,犹可见月。从顺习而修的方便道,唯南辕北辙而离道愈远尔!
 
之四 究竟与归宿
引言
相信,很多人听到这里,或者愈听心愈急,或者愈听手脚愈沉重。
 
因为说了半天,还只是说:这个不是,那个不对。究竟什么才是呢?
 
如果你会听,其实早就知道答案:为何这个不是?为何那个不对?因为皆有「偏执」也。
 
所以「不偏不执」的「中道不二」法门,才是最究竟的归宿。
 
或问:「为何不直接说“中道不二” 法门呢?」
 
答云:「说了,等于白说!」
 
因为若连自己有什么偏执,都察觉不出。单用“中道不二”的字句,就能让他契入吗?不可能!
 
这就像有人迷路了,打电话求救。问他:「你目前,在何处?」答云:「就是不知道身在何处,才迷得厉害?」则你有办法帮助他吗?
 
所以当先分析众生有那些偏执,从一一反省中,才能善加对治,而渐契入「中道不二」法门。
 
众生的偏执
或问:「众生的偏执,不是偏有,就是偏无;不是很容易对治吗?」如古德说「离四句,绝百非」。四句者: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
 
答云:「众生的偏执,千奇百怪,何止万端!」
 
像:或执常,或执断。或取一,或取异。或修福,或修慧。或自觉,或觉他。偏自力者,偏他力者。或信愿,或慈悲,或定慧。或自然有,或宿命有,或神造有。
 
就现代而言,更有的偏尚自由,有的强调法治;有的提倡统一,有的宁可孤立。有的重视经济发展,有的着眼环境保护。
 
若非如此,云何名「众生」呢?如台谚曰「一款米,养百样人。」
 
所以为有这么多偏端,才得一一去对治、调整。故为众生有八万四千种病,佛法才得备八万四千种药。
 
月,其实很单纯;然指向者,因偏执点的不同,就变化万端了。
 
就像「健康」的定义,可能只有一两行。但若就病理学和治疗学,那就高深莫测了。
 
还有,能知道自己偏在那里?就很不容易了!至于何时才能调到“中道不二的平衡点”还更任重道远哩!
 
单刀直入
问曰:「还是愈听愈沉重,难道没有更直截了当的法门吗?否则,世尊云何顿悟成佛?」
 
答曰:「更直截了当的法门是有,但众人却视而不见哩!」
 
云何为「更直截了当的法门」?且看舍利弗的公案:
 
舍利弗未入佛门时,且为外道的修行者。有天因乞食故,得遇马胜比丘。因见马胜比丘六根娴静、威仪出众,心想:「其必已得道!」于是趋而问曰:「你是自己修?还是跟人学?」马胜比丘答云:「吾乃跟人学尔!」「是跟谁学呢?」「释迦牟尼!」「汝师云何说?」于是马胜比丘乃诵「缘起法偈」:
 
  诸法因缘生,是法说因缘;是法因缘尽,大师如是说。
 
舍利弗于句下,即证初果矣!以此转告目犍连,亦立证初果也。于是舍利弗和目犍连,即归佛陀座下,不久即证阿罗汉果也。
 
是以「缘起法」,才是更直截了当的法门。正直舍方便,为说究竟道。(对治法,从另个角度来看,也是方便法也。)
 
大乘共祖
但是「缘起法」,在原始佛教中,却未有特别的阐述。
 
虽有谓「十二因缘」,但十二因缘与中道不二法门,其实还有很大的差距。
 
直到龙树菩萨,才着《中论》,而其主旨乃:云何从「缘起法」,直契入「中道不二法门」也!
 
因此,龙树菩萨就被推崇为「大乘共祖」。
 
旁枝末流
然而,就佛教的历史上看,后代学佛者,真曾用心于《中论》,而得契入「中道不二法门」者,还唯凤毛麟角尔!
 
印度的不说,就以中国的「大乘八宗」来看:
 
三论宗,当会认真研习《中论》的;然其传承不久,就绝后了。
 
唯识宗,就未必认真研习过《中论》;否则,那些悬而不解的诤论,用《中论》的思想,是很容易突破的。
 
天台宗和华严宗,开宗的祖师虽皆认真研习过《中论》;但后代的子孙却未必。所以既格局愈来愈小,也诤论愈来愈多。
 
至于禅宗、律宗,尤其净土宗,大都不研习。
 
所以虽名为「大乘八宗」,以不「认祖归宗」故,还只似旁枝末流而已!
 
所以现代为何是「末法时代」?乃皆在枝末、边见打转故。
 
若既在枝末、边见打转,又自标榜为「大乘佛法」;那就更无可救药了。
 
总结:
最后,再回归「指月」的比喻。月者,乃「中道不二法门」也。
 
指者,虽有万端;而其最直截了当者,唯《中论》而已!
 
事实上,从我讲经说法以来,也都以此为旨归;故有人说我,乃「万变不离其“中”」也。
 
然而,尽管讲来讲去,万变不离其“中”听者竟有几个,能真得其大意呢?
 
说实话,我也很感慨。最后只能以「尽人事而顺天命」来自我解嘲吧!
 
如《遗教经》上所说:「应可说者,皆已为说。其未说者,亦已作得闻因缘。」至于其它者,就不关我的事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果煜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果煜法师)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禅与净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福与慧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身与心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死与活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师生答问拾珍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双溪圣南寺禅修开示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6.外延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5.观念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4.观参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3.气脉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2.逆障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1.数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