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果煜法师:菩萨道之离合


   日期:2025/1/4 18:3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菩萨道之离合
 
今天要讲的是「菩萨道之离合」,首先解释这题目。菩萨道,诸位都听得很多了,所以不用再解释。故再解释「离合」。
 
释题
 
离者,虽传统所说,但不以为然
 
合者,虽传统所未说,宜加以补充也
 
离者,以菩萨道在佛教里,已讲了一千多年。虽未必所有的讲法都相同,但还是有传统上,较一致的说法。有些说法,以我个人的理解、体会,却不太以为然。故把这些不以为然的部分,提出来且加以澄清,这即是「离者」。至于「合者」,也有一部分虽传统上所未说,但我觉得还是宜加以补充的,即是「合者」也。
 
所以这主题,比较上是属于思想性的问题,而非禅修的方法。而且,除非你对传统所讲的菩萨道有相当的涉猎,再听这题目,感受才会比较深。
 
缘起
 
青海禅修时的心得
 
读印顺法师《菩萨心行要略》之感想
 
其次讲到缘起,我前几个月在青海禅修一段时间后,对菩萨道在思想上有些突破和整合。所以,愿提出来跟大家报告、分享。
 
第二是我回国后,又刚好有人送我这本书-《菩萨心行要略》,这是在印顺法师百年诞辰纪念时,由弟子从他书里,把有关菩萨道的部分摘要、整理,而出版了这本书。
 
于是,就我青海的禅修心得,再加上《菩萨心行要略》的读后感想,就成为这次演讲的纲要。
 
学佛三要
 
信愿,慈悲,智慧
 
首先讲到学佛三要,这是印顺法师再三提到的。学佛总共有三种最根本的法门:第一是信愿法门,我们今天愿意来亲近三宝,修学佛法,当然是对学佛、对修行,有基本的信愿。然此信愿,是比较内在的;不必有一定的形式。
 
但在佛教里,却以另一种较偏外相形式的为信愿。比如每天诵经,不管诵的是《普门品》、《阿弥陀经》、《地藏经》或《法华经》、《楞严经》等都属之。把诵经当定课,这样的修行法门,依我的分类,乃是信愿法门也。
 
也有些人不是诵经,而是持名念佛,不管念的是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或地藏菩萨等都属之。这依我的分类,也是归在信愿法门。所以,偏于外在形式、有形有相,甚至有仪轨的,都称为「信愿法门」。
 
第二为慈悲,相信这点,各位已听得很多。但等一下,我还会提出检点与澄清。
 
第三是智慧,大家都知道:佛教与其他宗教最大不同处,乃佛教是以智慧为前导,而其他宗教却以信仰为前题。
 
大般若经
 
一切智相相应作意,大悲为上首,无所得为方便。
 
在《菩萨心行要略》中,除了学佛三要外,也把般若经的三句话,作为统纲:
 
第一、「一切智相相应作意」。所谓「一切智相」,用较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成就最崇高、最圆满的智慧。「相应作意」是说:以相应于一切智相来作意。故「作意」者,即像平常所谓的「发心」。发此意愿,而希望我们将来能成就一切智相─即最崇高、最圆满的智慧。这即是「一切智相相应作意」也。
 
其次、「大悲为上首」,何谓大悲呢?1.对象是无限的。一般人其实也有仁爱之心,但对象就很有限了。或只限于自己的眷属、朋友,或只限于认识的、相关的族群;至于其他者就不然。而真正的大悲,则须对一切人、一切众生,都具同样的慈悲。2.心量也是无限的。有些人虽也愿意对别人慈悲,但得以「保护自己的利益」为前提,否则就无法慈悲了。而大悲者,绝不会在意是否跟自己的利益冲突。
 
第三、「无所得为方便」,为什么是「无所得」呢?因为学佛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要消除我们对一切法的执着。故如在修学的过程中,自以为有所得,实乃再增加另外的执着也。而原来的执着,是否已完全舍掉了呢?也不见得!于是,自以为佛法学得很好,其实也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因此,要以「无所得」为方便,才能消除对外、对内的一切执着。这内外皆舍,才能与解脱道相应也。所以「以无所得为方便」,也是佛教与其他宗教最大不同处。故不只「以无所得为方便」,而且「以无所得为究竟」也。
 
对照
 
信愿─一切智相相应作意
 
慈悲─大悲为上首
 
智慧─无所得为方便
 
于是乎,如将「学佛三要」,对照于《大般若经》的三统纲,更可意会其弦外之义。
 
首先,信愿乃对照于「一切智相相应作意」。即以信愿为基础,而渐成就一切智相也。慈悲,则对照于「大悲为上首」。最后,要证得「无所得」,才能有智慧也。
 
这对照下来,其实就是菩萨道的总纲。以下我们再详细解释:云何为信愿、慈悲跟智慧?
 
信愿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简称为:发菩提心
 
信愿,即相应于一切智相而作意─乃希望自己能成就最崇高、最圆满的智慧。这在经典上,即是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译成中文,即是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已完成最高的觉悟,这称为「无上」。至于「正等正觉」,真正的觉悟乃要跟诸法实相相应,才称为正等正觉。就像科学上的定理,都要能以实验作证明,才能确认。
 
因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是「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这句子稍嫌长,后来就简称为「发菩提心」;甚至更简称为「发心」。
 
然很多人已忘掉「发菩提心」的本意,于是在道场中,便经常有人劝发心:「现在有事情没人做,大家要多发心!」甚至说:「饭菜未吃完,大家要发心吃!」真是每况愈下!
 
总而言之,信愿法门乃是对「求最崇高、最圆满的觉悟」有相当的信心与意愿,更因此而精进,才称为「信愿法门」。
 
利他之心
 
菩提,本是觉悟之意;后被释为:利他之心、成佛之心
 
为能真利益众生,必得先成佛
 
因此,这「利」乃指法益,而非俗利也
 
但求觉悟的本意,却被轻忽淡化了
 
菩提,本是「觉悟」的意思。故发菩提心,即是发求觉悟之心。可是后来却把菩提心,说成「利他」之心;甚至被说是「成佛」之心。
 
为什么会被说成利他之心和成佛之心呢?因为要真正去利益众生,首先就得帮他离苦得乐。而众生为何苦呢?乃为内在中有太多的无明与疑惑。所以要利益众生,就得给他法益;而要给众生法益,就得我们先受法益、先觉悟、先成佛也。
 
虽解释了,为什么要利他,必须先成佛?但这跟「求觉悟」的本意,其实还是有点距离。因为一般人未必是从「觉悟」里,去意会成佛的。
 
利他之心,说来好听,但不实际
 
如我见仍坚固如山,而奢言利他者,亦不过是官样文章而已
 
下面我们再来审视利他之心。把发菩提心,说成利他之心,很多人听起来会觉得很感动。因为社会之所以这么乱,乃为大众都以「利益自己」为前提,而不惜争来斗去。所以,若人人都存利他之心,就能改善社会风气也。
 
但事实上,不容易!因为虽每个人都希望别人好;可是得先确认一个前提:就是不会妨碍到我的利益。所以,一般人不是不想利他,而是为「我见」太重,而顾不了别人尔!
 
因此,在我见还很坚固时,再三劝他要发利他的心,事实上,是没有用的。除非我们能用佛法,去消除他的我见;不然只强调利他之心,便只是一种冠冕堂皇的口号而已!
 
这就如「存好心、说好话、作好事」等,只适宜贴来作标语,而不能改善社会风气
 
像现在,走到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这样的标语「存好心,说好话,作好事」。虽到处贴来贴去,而整个社会风气有没有改善呢?我觉得没有!每天看报纸、电视,还都是丑恶的新闻、扭曲的心态,上至衙门大官,下至升斗百姓,还都依然故我尔!
 
所以,这「存好心,说好话,作好事」的标语,只是大人们拿来作官样文章用的!是媚世之文,而非淑世之行;故不能改善社会风气。因未把真正的心结化解也。
 
中道见
 
既自利也利人,才是中道见
 
平等互惠,或称为「双赢」
 
其次,只是奢言利他,也是属于偏端。因为从「中道」思想来看,既损人利己是偏端,损己利人也是偏端。故要自利、利人,自觉、觉他,才合乎中道。
 
现在有些人因视野已比较辽阔,故智慧也相对高明,所以乃强调:当「互惠」,或称为「双赢」。故互惠或双赢,这才是中道见。不只在世间法上,易沟通协调。在佛法上,也才能落实而圆满。故一味地强调利他之心,既属偏见,也不识时务尔!
 
成佛
 
外相的佛,如法王,或僧团的领导者
 
内性的佛,乃指见性觉悟之意
 
至于把菩提心,说成「成佛之心」!则一般人对「什么是佛」,都搞不清楚,叫他如何发心呢?
 
以凡夫众生,多从相上,去寻思「成佛」之意;于是就把佛,当作世间最伟大、最尊贵的去意会。就像如问:「世间最伟大、最尊贵的,是什么人?」一般人都会答说:「是王也!」王是一切人中最高贵的,所以我们还以「法王」来称呼佛也。
 
或者很多人以为在僧团里,当会有一个至高无上的领导者,这即是佛,即是法王。其实真正的佛,乃当完成「内在的觉悟」,才能成佛的。当初释迦牟尼于菩提树下修定参禅时,他还不是佛;但当他顿悟后,就成佛矣!
 
而一般人,多不从「内在的觉悟」,去意会成佛之意。而是从外在的思考方式,来意会成佛之意。比如赚钱,慢慢赚,愈赚愈多;到最后,就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同理修行,要慢慢修;既修福,也修慧。修到那天圆满了,就究竟成佛矣!
 
在菩萨道中,还把成佛,分得更细:有所谓十地,从初地、二地、一直到十地,才圆满成佛。而初地名「欢喜地」,十地为「法云地」等,名字还都不一样。反正,就像爬楼梯一般,一层层往上爬,爬到最后才圆满成佛。甚至在《华严经》里乃讲得更多,有所谓五十三位,从十信、十住、十行到等觉、妙觉;乃把成佛,愈描愈外在去了!
 
这也就说,虽一般人都是从外在的思考方式去意会成佛。但事实上,成佛当从内在去完成的。完成什么呢?完成见性和觉悟。于是乎,为了完成见性和觉悟;就必须有「信愿」的基础。
 
佛与疑情
 
佛者,觉悟也。而觉悟者,从疑而有
 
所谓「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也
 
所以,我们今天要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信愿。因为信愿,虽说是对佛法有信愿,对求觉悟有信愿。但觉悟,又从何而有呢?从疑而有!这是禅宗的讲法。如禅宗常云「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因有疑情,顺此而参,才可能觉悟。反之,或终生不疑,或虽疑而不参,就不可能觉悟。
 
所以,很多人虽都想学禅,也想参话头。但是寻思了很久,却不觉得自己有什么疑情!于是乎,自己没疑情,就只好拿别人的问题来参,拿现成的话头来参;而参了老半天,还不觉得相应!
 
世尊从疑而出家,到觉悟的历程
 
故要参自己的问题,而非参别人的话头。我们且以释迦牟尼佛的出家、修道、成佛为例子,而作说明:
 
我们都知道:释迦牟尼佛最初是印度一个小国家的王子,听说他出生后,就请相师为他算命,竟算出这小孩子将来有可能出家而成为法王。但他父亲却不希望他出家。于是,就把他养在皇宫里,不让他跟外界接触。
 
但有一天,某些突然的因缘,使他到四城门中去游历;竟因此见到「生老病死」的现象。因不曾见,所以刺激反比较大。且一问之下,不只那些人会生老病死,且每个人都会生老病死。于是这生老病死的问题,就一直困惑着他:生老病死从那里来?生老病死可能消除吗?能消除的方法又是什么?于是,他回去之后,就一直想,左想右想都想不清楚;最后就干脆翻墙出去寻师访道了。
 
最初修行时,乃是跟着一些外道修定,修到能证得无想定、非想非非想定;于是同门都认定他已成就了。但是,释迦牟尼佛却不认为自己有成就,因为不管入什么定,对他原来的问题都无帮助。他还是迷惑,还是不明白:生老病死从那里来?往那里去?于是在求人求不得的情况下,只好求自己了。于是便于菩提树下发愿:若不觉悟,誓不起坐。最后,终觉悟而成从古到今,唯一的佛陀。
 
云何欲参禅而无疑情?
 
很多人想参禅,却不觉得自己有问题。为什么会没问题呢?如真的没有问题,不就早开悟、早成佛了吗?故怎么可能没问题?
 
一般人何以不觉得有问题?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心思一向动荡不安。故虽有问题,却如曙光乍现,一下子就不见了。有时半夜也想到一些问题,但天亮了,就有很多事情要忙,要上班工作、要照顾小孩、要交际应酬。所以,天大的疑情,也得搁下。故不是无问题,而是问题被太多的妄想、杂念盖住了。就算偶而出现,也一闪就消失了。
 
第二是有问题,也觉察到了,但是不敢参。为什么呢?因为对解决这些问题没有信心;深怕如果参下去,生活会失常,精神会崩溃。所以,宁可如鸵鸟般地逃避它,当作没问题。
 
事实上,每个人都有问题;也因为有问题,我们才来学佛。可是,在学佛的过程中,我们却把原来的问题,慢慢淡忘了。今天教你念佛,你就去念佛;明天说朝山不错,就跟着去朝山。似乎每样法门都不错,但如真问你:何以不错呢?也答不出所以然!反倒是把最初学佛的动机给忘了,以至于要参禅,还不觉得自己有疑情。
 
故何谓「发菩提心」?从疑情而发「求觉悟」之心
 
于是乎有「疑情」,才是发菩提心的关键所在
 
以上是说,虽大乘佛法再三强调要发菩提心;但菩提心,不是因为别人发了,我就跟着发。而是因为自己有疑情,才能发求觉悟之心也。因此,有没有疑情?这才是发菩提心的关键。
 
如果没疑情,而发菩提心;则发菩提心,乃只是想「攀缘」而已!觉得古德都开悟了,故我也来开个悟吧!既以「攀缘心」,而求开悟,不着魔才怪!
 
这和以「信愿」为前提而发菩提心,表面上似有极大的冲突
 
然虽有疑情,还必兼有信愿,才参得下去
 
既是讲信愿法门,又何以强调要有疑情呢?因为信愿,主要是谓能发菩提心,而发菩提心最重要的,就是要以疑情作动力,才能发菩提心。
 
表面上,信愿与疑情似有冲突。一般人既信,则不疑;既疑,则不信。但事实上,信愿跟疑情乃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如刚才说,有些人虽有疑情,但不敢参─因为他没信心,所以宁可把它模糊掉、宁可逃避它。故要有真正的信心,才敢去挑疑情。也要有真正的信心,才参得下去。
 
信愿的形式有二:
 
1.必完成觉悟,否则誓不罢休
 
2.佛陀及祖师们,既已完成觉悟,我也必能完成觉悟
 
故信愿与疑情,主要有两种关系:
 
第一、虽已有疑情,但还得发愿:一定要完成觉悟,否则誓不罢休。这就像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发愿「若不觉悟,誓不起座」。在发这愿的当下,也表示他对能不能觉悟,要有相当的信心。如果没有信心,你敢发这种愿吗?或准备真永远不起座了。
 
我们没有这种信心,不要说对这次上座觉不觉悟,没有信心;甚至对这一生能不能觉悟,都没有信心。但如没有信心,这参禅法门就修不下去了。这是第一种信愿的型式,较类似于经典上所谓的「独觉乘」。
 
第二、我对独觉虽无信心,但释迦牟尼佛既已经开悟了,且历代祖师如达摩、惠能、马祖等,他们都能开悟,那我也应能开悟。因为他们都已把开悟的法门传授下来。所以,只要顺着佛陀及祖师所教授的方法去努力,那我也应能完成觉悟。这种信愿,乃类似于经典上所谓的「声闻乘」。
 
这也就说,我强调的不是外求的信愿,不是对往生净土有信愿,不是对弥陀接引有信愿;而是对完成觉悟有信愿也。
 
小结一
 
离者,不从世间慈善而奢言利他也
 
合者,更从疑情的基础而起信愿也
 
因此于「菩萨道之离合」,首先讲到信愿的离跟合。离者,就是虽很多人都说:发菩提心,即是发利他之心。然这利,绝不是从世间的慈善而曰利他,而是当从法益,才能真利他也。
 
合者,虽信愿很多人都会讲、都在讲,但很少从「参破疑情而完成觉悟」,来讲信愿的。但这种信愿,才是道心之所在。而常谓的信愿法门,却多落于「向外求」尔!故与真正的佛法,乃不太相应也。
 
慈悲
 
慈者,与乐;悲者,拔苦
 
其次,我们讲慈悲。首先对慈悲,作个简单的定义:慈者,与乐;悲者,拔苦。与乐就是给别人快乐,或者说将快乐与他人分享。拔苦就是帮别人解脱痛苦。所以慈者,也可以说是有福同享,所以到最后是我乐、你也乐。而悲者,却不是有难同当─你苦、我也苦;而是到最后能让我不苦,你也不苦。
 
所以,只是心里的同情、悲切、忧伤,这不是悲。要能拔苦,才叫做悲。所以得用理智来解决问题,才能真拔苦也。
 
从中道观之,必悲智双运,才能相应于解脱道
 
也必福慧两全,才完成于菩萨道
 
于是在佛法中,有人乃谓:声闻乘人以偏修智慧法门,故不具慈悲。唯菩萨乘者,才具慈悲。
 
这种讲法有没有问题呢?当然是有问题。因为如果只有智慧而不具慈悲,便不可能是真正的智慧。反之,若谓菩萨乘者,偏修慈悲。于是不具智慧的慈悲,也不可能是真慈悲,而变成「滥慈悲」,或竟是世间的「乡愿」而已!
 
从中观的角度来看,智慧跟慈悲本是相辅相成的。所以,一个人虽既可以从慈悲入门,也可以从智慧入门;但修到最后,一定得「悲智双运」,才能真相应于解脱道,也才能真成就于菩萨道。
 
于是,以悲智双运故,最后也必福慧两全。因为,从慈悲心中去拔苦予乐,虽心无所求,也必让自己的福德愈来愈具足、愈来愈圆满。这是第一点,智慧跟慈悲是不能偏离的。
 
慈悲竟成为要胁他人的工具!
 
故愈口口声声,不离慈悲者;骨子里实愈不慈悲也
 
可是在佛教社会里,偏修智慧法门者,其实还是少数;反而是口口声声,高唱着慈悲。为何一天到晚高唱着慈悲呢?因为慈悲,却不是要我去慈悲别人,而是要别人慈悲我也!
 
如是要自己慈悲,则唯身体力行而已!干嘛一天到晚讲个不停?讲到最后,慈悲竟成为「要胁别人」的工具,为什么呢?法师!你若不怎样,你就是不慈悲。其实,谁最不慈悲呢?愈口口声声,不离慈悲者,骨子里实愈不慈悲也。
 
故真正的慈悲,应该是拿来策勉自己的,而不是拿来标榜自己,或套牢别人、要胁别人的。然而,就算声明慈悲,只是用以策勉自己;若不具智慧的话,其实还是有很多问题的。
 
有的人,自己的修行其实还不到这个程度,但经常刻意地把自己表现成很慈悲的样子。事实上,这只是压抑或模仿而已!既从压抑或模仿而产生的慈悲,其云何能长久呢?这是第二点。
 
五停心观
 
贪者修不净观,瞋者修慈悲观,痴者修因缘观
 
故慈悲观者,却非适用一切人也
 
第三点,在佛教的「五停心观」里,乃谓:贪者当修不净观,瞋者当修慈悲观,痴者当修因缘观等。
 
各位是否注意到:是瞋者,当修慈悲观;而非所有的人,都当修慈悲观。于是在口口声声,劝别人修慈悲的当下,意即你很肯定:确认对方是属于瞋者哩!
 
于是以不明白自己的根性故,而无法抉择有效的对治观门
 
甚至,易「顺乎自己的习性」,而选择与己相应的法门
 
于是乎,乃形成「贪者修慈悲观,而瞋者修不净观」的结局
 
事实上,我觉得很多人,不只他人的根性,不明白;甚至连自己是什么根性,都不明白。于是以不明白故,无法抉择有效的对治观门。故可能别人教慈悲观,我就修慈悲观;别人教不净观,我就修不净观。
 
如跟自己的根性不对应,修了无效,还算其次。更严重的是,很多人会顺着自己的习气,去选择与己相应的法门。于是乎,就变成「贪者偏修慈悲观,而瞋者偏修不净观」的结局。这愈修,便愈南辕北辙矣!
 
例如:一个贪者─贪名、贪利,何以会偏修慈悲观呢?就是为跟众生多结点善缘:若作生意,才能赚钱。若竞选,才有选票。所以偏修慈悲观的结果,就是让贪习,愈来愈重而已!
 
然而,很多人无法警觉,反很容易错认为:我乃大乘根器。故如自己偏向慈悲观时,绝不能以大乘而自我陶醉。且先当自我反省:是否犯了「贪者修慈悲观」的痼癖?
 
以上是讲:该怎么选择对治观门。下面再说,慈悲观的修行方法:
 
观法
 
若对亲善者,作慈悲想;是否犯了「贪者修慈悲观」的顾忌?
 
修行方法:首先对亲善者,作慈悲想。次对中性者,作慈悲想。更对怨敌者,作慈悲想。
 
第一种是跟自己比较有亲善关系的,比如家属、亲戚,或有相同兴趣、相同偏好的朋友。对这些「亲善者」,作慈悲想,本来就是顺乎人之习性尔!
 
但这是否犯了「贪者修慈悲观」的痼癖呢?于是愈修就愈粘粘腻腻地,就愈放不下尔!
 
如很多居士都会问:「当如何去度我们的家人?」我说:「把他们当众生看待!」因如你老是把他们,当作父母、儿女看待,则亲情的结,便永不可能消除。故如你因放不下,而想去度他;说白一点,你反会被他度去!而把他们当众生看待后,便较无负担矣!
 
其次是对中性者,作慈悲想。所谓中性者,就是关系不好也不坏的。这是有层次的:先对少数的亲善者,作慈悲想。然后再对多数的中性者,作慈悲想。
 
反之,对怨敌者作慈悲想;是否有「压抑.造作」之嫌疑
 
譬如身有脓疮,而用沙隆帕斯贴之,以为清凉
 
最后,再对过去有怨仇,或现正敌对者,作慈悲想,这不止不容易。可能还会有压抑和造作的嫌疑?
 
因为明明恨他恨得要死,却还要假惺惺地跟他存好心、说好话,岂非表里不如一。因为若怨结未消除,而徒作慈悲观;就像一个人身上已经长疮了,里面有脓有血,你却贴上沙隆帕斯,以为已清凉无事了。其实,疮患更长哩!
 
所以在佛教里,有很多修行方法,我都觉得有问题。为什么?因为不敢直接面对问题。比如很烦恼,教你念佛、拜佛。念到很专心时,似乎忘了烦恼;但不念时,烦恼又来了。故要能直接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这才能究竟。
 
所以,在瞋结、怨结,未消除前,只是很努力地去修慈悲观,短时间或许还有用;但长时间而言,是不究竟的。
 
然云何能除瞋结、怨结呢?入缘起实相!
 
诸法相生亦相克,有利亦有弊
 
于是乎,云何从根本去消除瞋结跟怨结呢?以我的看法,就是入缘起实相尔!然欲入缘起实相,一般人觉得谈何容易,除非菩萨才能入缘起实相。
 
其实,我说的入缘起实相,却没有那么深。因为从客观去看,这世间的万事万物,甚至人,都是相生相克的。故都既有好处、也有坏处。
 
若见其利而未见其弊者,乃起贪心
 
反之,只见其弊而未见其利者,则起瞋心
 
但是如我们对某些人,或某些事物,偏向去看它的好处,而未看到缺失;或者看到的好处很多,而缺失只一点点。那我们就容易对这人、这事、这物,产生贪婪之心。
 
反之,若只看到它的缺点,而未看到优点;或者缺失多,而好处少。那我们就容易对彼产生瞋恚之心。更严重的话,还宁可把它破坏、消除。因为看得不够完整,所以才会有贪、瞋。
 
因此「贪者修不净观」,乃是从多观察其弊,以制止其贪心
 
而「瞋者修慈悲观」,即是多体会其利,以制止瞋心
 
因此,云何消除贪心?云何制止瞋心呢?最重要的就是能看到整体,是既有利也有弊,有生也有克。
 
故所谓「不净观」,非狭义地观一个人生前或死后,身上有种种不净。而是对人事物,能够多看到它的缺失。因为如缺失多,优点少,则贪心就会被平衡掉了。
 
然而这种观,非纯为内心的思惟;而是当深入世间种种相里去观察确认。故能从更多的角度去切入,才能更宽广而公正。如个人的视野、经验不够,还宜多参考别人的意见。于是,看的面愈宽广,当然偏差就会更少。这称为「贪者修不净观」。
 
反之,若是瞋者,则对人、对事,要多观察到它的好处。同理,这也不是一厢情愿地去臆想而已!而是要在现实的观察、分析中,予以确认。原来它还有种种的好处,于是瞋心、怨心,也被平衡了,这称为「瞋者修慈悲观」。
 
所以,如能看得愈深、看得愈广,心反而能愈平淡。故以看得狭隘、看得偏端,才会起贪瞋之心。
 
从深入缘起实相中,以除痴;痴既除已,贪瞋亦萎矣
 
这乃从内而发,与压抑和模拟者,乃天渊之别也
 
于是乎,贪瞋只是表相;事实上,痴才是真正的问题。而痴者,乃为无法深入缘起观,而将一切事相看得很清楚尔!因此,如能从深入诸法缘起里,去除痴的话;则痴既除已,贪瞋也就跟着衰减了。
 
这从深入缘起实相中,去消除贪瞋,是从内在自然发的,故无压抑或造作之嫌疑。因此行之既深,智慧愈清朗,慈悲也愈温润也。
 
三种慈
 
1.生缘慈,2.法缘慈,3.无缘慈
 
所以,在经典上又讲到,慈悲乃有三种层次:第一称为生缘慈,第二称为法缘慈,第三称为无缘慈。下面我们先解释:何谓生缘慈?
 
生缘慈:从缘实体众生,而发慈悲心者
 
从看到很多众生、一个又一个的众生,乃称为「实体众生」。故缘实际接触到或想象中的实体众生,而发慈悲心者,则称为「生缘慈」。
 
所以,生缘慈的对象,乃包括前面所谓的:亲善类众生、中性类众生以及怨敌类众生。
 
法缘慈:顺缘起的道理,而发慈悲心者
 
第二法缘慈者,就是顺着法理,而发慈悲心者。所谓法理,乃指「缘起」之理:一切现象都是从种种关系,互相衬托而有的。今天为什么会有这场法会?虽说来话长,但总括是由很多因缘,共同促成的。一切都是因缘所生法,这称为「缘起之理」。
 
于是从缘起之理,再推而广之;则我的因缘中有你,你的因缘中有我。一切人、事、物,都是互相牵连而分不开的。是以一切现象,其实是没有界限的。于无界限中,从任何一法出发;都可网尽所有的人事物,这即称为「梵网的无限」。
 
因此,从互为因缘中,从梵网无限中,就自然能相契于慈悲心。以自利与利他,是相辅相成的;则既不可损人以利己,也不必损己而利人。在法的觉悟与修行中,自相应于慈悲心也。
 
无缘慈:乃证得「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也
 
无者,谓不作意、三轮体空也
 
最后,为什么称为「无缘慈」呢?乃为已证得「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也。如果我们对缘起的道理,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观察、思惟、实践,到最后就能与之成一体!故能时时刻刻相应于「梵网无限」的境界中。
 
于是不用再思惟、作意,即能与一切众生同一觉受,自然能与乐拔苦;且作过后,也不会有任何牵挂,这即称为「无缘慈」也。
 
故大乘的慈悲,其乃必从「法缘慈」的基础,更证得「无缘慈」也
 
虽大乘再三提倡慈悲心,但很多人所了解的慈悲心,其实只是生缘慈而已!这种慈悲,乃只是人天福德尔!连解脱都不可能,更何况能成佛?因为还有我相、人相、众生相也。所以必从法缘慈的基础,去证得无缘慈;既对象是无限的,心量也是无限的,这才能称为大乘的菩萨道。
 
小结二
 
离者,慈悲之词,当是用来策勉自己,而非要胁他人
 
当防犯了「贪者修慈悲观」的痼癖
 
合者,从深入缘起实相中,而自相应于慈悲心也
 
故于慈悲的离合中,首先讲到离者:1.慈悲主要是用来策勉自己的,而非用来标榜自己或要胁别人。
 
2.就修行的对治而言,要警觉是否犯了「贪者修慈悲观」的痼癖。贪心很重的人,不要说修人天法,到最后还可能落入三恶道。因为如发觉别人跟自己的利益冲突时,瞋心就发了。假善心变成真恶行,云何不入三恶道?
 
3.不该用压抑或造作的方式,来修慈悲。而是要从深入缘起实相中,自然展现出真正的慈悲心。
 
以上所说信愿和慈悲的离合,还非我独特的见解。至于智慧的离合,因时间的关系,且待下回分解。
 
 
菩萨道之离合─下
 
上次所讲的菩萨道,于信愿、慈悲与智慧中,已讲述了信愿和慈悲的部分;现继续讲智慧:
 
智慧
 
从经典来看,菩萨道主要是建立在「般若」的知见上
 
般若,即妙慧,或称为空慧
 
从经典看,菩萨道主要是建立在「般若」的知见上。对于这一点,我们首先得讲到佛教的发展。
 
从释迦牟尼佛于鹿野苑初说法后,直到他圆寂前所说的法,乃称为原始佛教。由此而结集的经典,最早的称为《杂阿含经》,后来又有《中阿含》与《长阿含》的结集。事实上,在《杂阿含经》里并没有菩萨的称呼,至少要到《中阿含》以后才有菩萨的称呼。
 
这也就说:「菩萨道」的思想是在佛教的开展中,慢慢呈现出来的。在《阿含经》中,即使已提到菩萨道的称呼;但对菩萨道的理念和修行方法,却还未说得很具体。一直到《般若经典》时,才对六度万行的菩萨道,有较完整的说明。这是从经典上,去看菩萨道;也是从历史的演化中,来看菩萨道。
 
法何以空?以缘起故空
 
所谓「众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
 
大家都知道,般若就是智慧,且这智慧还不是世间的世智辩聪,而是「妙慧」也。云何为妙?以空故妙!所以,般若主要是讲「空」。法何以空?以缘起故空。然关于「缘起性空」的道理,以前已说得很多,故此不再重述。
 
云何于空性中,安立菩萨道?
 
以无自性故,众生本来无我;于是内得「消融自我」而长养慈悲
 
既然一切法都是空的,我也空,你也空,一切众生也都是空。为何能在空性中,安立自度度人的菩萨道呢?
 
这可就对内与对外来说。首先说对内:以无自性故,众生本来无我。这无我,非谓其不存在,而是说他不能自生、不能孤立、不能不变。
 
从缘起法中,确认众生本来无我后,就能由此而慢慢消融自我。自我消融后,自然能相契于慈悲心也。此于前之「法缘慈」中已述。
 
以缘起故,诸法无界限;故外能证得「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对外的话,我们也再三说到:诸法既是因缘所生,则法与法间,是没有界限的。所以我跟众生,本无界限也;于是能由此证得「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故自然能展现出「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大悲心。这即前所谓的「无缘慈」也。
 
所以若谓:声闻乘人但具智慧,而不存慈悲
 
这即暗示:说者,乃无智慧也
 
因此智慧跟慈悲,其实是相辅相成的。我们不能说:小乘只有智慧而不具慈悲,因为如不具慈悲的话,那便不是真智慧。
 
也有人说:声闻乘人只证得我空,未证得法空。事实上,我空跟法空也是相辅相成的。故也不可能只证得我空,而未证得法空。同理,这也暗示说者,对空未有真正的了解,才会有这样的偏见。
 
所以真要相应于菩萨道,一定要理解:菩萨道所依据的原理,乃缘起故空,缘起故无限也。依此自然能打开心量,而步上自觉觉他的菩萨道。这不是情感的牵挂,而是理性的指引。故菩萨道主要是建立在缘起的空慧上。
 
证空
 
知空而不证空─今是学时,而非证时
 
为度众生故,得「留惑润生」
 
怕证得空故,即成灰身灭智与焦芽败种
 
可是后来的菩萨道,却有另一种说法,应「知空而不证空」。本来于觉悟到诸法是空,则应努力去修,修到使心跟空相应而能证空。
 
一般众生有的是不知是空,有的虽知是空,但与空法仍不相应。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过去的执着、业障还是很重。故虽能意会众生本来无我,可是为自己打算的痼习还是很重。如果很重,便是知空而不能证空。如果不能证空,则空的道理对我们的帮助,就很有限。故一个修行者,既知一切法空,就要努力修行,使自己身心能够相应于空的道理。所以不只要知空,而且要证空,才能真断烦恼、了生死。
 
后来为何会有「知空而不证空」的说法呢?「今是学时,而非证时。」然学后,不是为了证得空吗?非也!学者,乃为度众生也。这也就说「为了度众生」,故不能证空。因为如证得空性,就会变得不想度众生。
 
甚至说:为了度众生,还得「留惑润生」。惑,就是烦恼。众生因为有烦恼,所以才会生生世世不断地轮回,不断地再生。故如把烦恼断尽了,就出三界矣,而不再受生。如不再受生,岂能度众生。因此为了度众生,必须受后有!怎么受呢?留惑,即能受后有也,这称为「留惑润生」。
 
这「知空而不证空」和「留惑润生」,都是后来才有的说法。但是这种说法我不以为然。因为说这话的当下,有一个背景:就是认为证得空性,就会变成「自了汉」,变成「灰身灭智与焦芽败种」;而不可能再度众生。
 
世尊岂未证得空性?
 
于是,我们要反问:世尊岂未证得空性?当然不可能未证得空性!以若未证得空性,他便还有烦恼,云何能成佛呢?若已证得空性而成佛,且成佛后还继续说法度众生;则证得空性与灰身灭智、焦芽败种,根本没关系呀!
 
诸法本来空,非修证故空
 
因为「诸法本空,非修故空」。因为这诸法是因缘所生的道理,却不是佛创造出来的。且在佛还未觉悟前,诸法本来就是因缘所生。这道理本来就存在,佛只是把它觉悟出来而已!既诸法本来就是因缘所生,故其本来就空;你修不修、证不证,它都是空。
 
如果空的道理,大家不是那么熟悉,就简单以「无常」作例而作说明:一切现象本来就是无常的,过去是无常,现在、未来也是无常。不管你已觉悟或未觉悟,已证果或未证果,反正它都是无常的。你执着常见,它还是无常的;你不执着常见,它也是无常的。所以诸法本来就是空的,不是因为我们去修、去证,才变成空也。
 
因此,所谓证空者,只是内消邪见与业障尔
 
而外相中,森罗万象的缘起世界仍将相续不已
 
然我们为什么还要去证空呢?因此所谓「证空」者,只是内消我慢与业障而已!因为如未能证空,则我爱、我慢的执着还非常重,不只不能长养慈悲,且还会在很多对立冲突中,增长烦恼业障。所以一定要证空,才能断除烦恼业障,也才能长养慈悲之心。
 
故证空,只是纯粹地消除内在的执着而已;且外界中,森罗万象的缘起世界仍将相续不已。所以世尊虽已在菩提树下证得空性,但这个世界的花还是花,草还是草,众生还是众生!那一点不同呢?烦恼与罣碍的心消除了!现象还是存在,只是观点不同尔!
 
有很多人很矛盾:一方面想参禅开悟,二方面又怕开悟后,回家老婆、儿子都不认识了;回到公司后,也什么事都提不起了。其实那有这回事!所以证空,不是乌有,不是断灭;反是证空后,心胸才能更开朗,福慧才能更圆满,也因此更有能力去度众生也。
 
如《中观》所谓「不生不灭,不常不断」
 
故若谓:既证得空性,即成灰身灭智与焦芽败种
 
这即是「恶取空与断灭见」也,还自标榜为大乘?
 
如《中观》云:诸法「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诸法,为何不生呢?我们以「过去无而现在有」者,为「生」。事实上,过去不可能全无。就像一个小孩子,从娘胎初生下来时,我们说他生了。但事实上,这小孩子却非过去无而现在有;因为从轮回的观点来看,为有过去的业,才有今世的生也。同理,如一个人死掉了,我们说他是灭;以「现在有而未来无」者,为「灭」。其实他只是变成另一个样子去了,而不可能灭的。
 
所以一切现象,只会有「由此到彼」的变化,而不可能呈「由无到有」或「由有到无」的变化,这称为「不生亦不灭」。
 
更进一步去看,法乃时时刻刻、剎那剎那都在不断地变化,既不是前后不变,也不会前后脱序。「不常」,是说时时刻刻都在变化。「不断」,是说前后相续而不会脱节。
 
因此,不管知空、不知空,证空、不证空,森罗万象的世界,总是在「不生不灭.不常不断」的原则下,不断地变化下去,而不会有止尽的。因此如谓:证得空性,就会灰身灭智与焦芽败种,这反是「恶取空与断灭见」。
 
如果自标榜为大乘行者,竟还有「恶取空与断灭见」的观念,却比声闻乘人的智慧还不如,何以为大乘呢?这是第一点:证空,绝不会因此而灰身灭智与焦芽败种。简单讲,证得空性,不会变成不想度众生,不能度众生。
 
亦有谓:声闻乘人,是自了汉!
 
诸法既无界限,云何能自了呢?
 
还有人说:声闻乘人只是「自了汉」-只顾度自己,而不愿意度其他众生。然从缘起的思想去看,可能「自己了」吗?既一切法都是没有界限的,那可能「自己了」呢?就像大海里的水,本来都是相通的;故你把这边的水舀出来,其它的水马上就淹过来,它可能舀尽吗?不可能!
 
同理,如众生未度尽,则任何一个菩萨、一个声闻乘人,都不可能划地自限而单独解脱。所以,本不可能「自了」的。故如谓能「自了」者,在知见上也是有问题的。
 
若谓:自了者,是「消融自我」之意,即可也
 
然如从另一个角度来解释「自了」,倒很有意思。所谓「自了」,不是只顾自己,而是消融自我。众生为什么有烦恼、生死呢?因为不了解缘起,所以执着内在有一个我,故成为生死烦恼的根本。现在既觉悟了,就要把这个我,给「了」啦──就是「消融自我」也。于是既能消融自我,才能相应解脱道,也才能成就菩萨道!
 
如谓:不能证空而必留惑润生,则菩萨道便背离于解脱道,
 
而既背离于解脱道,其又以何而度众生呢?
 
我为什么提出这些问题呢?因为如我们发心修行,修了老半天却怕证得空性;甚至为了度众生,还必须把烦恼迷惑留着,这便跟解脱道,完全相违背。既是完全相违背,那菩萨道又要「用什么」来度众生呢?
 
因为所谓「度众生」者,就是度众生消除烦恼,度众生远离生死。现既不能断烦恼、了生死;则又要用什么来度众生呢?所以这样的讲法,其实是搬石头,砸自己的头。
 
个个奋力于度众生,唯不愿自己被度
 
请问:究竟度得了谁呢?
 
这是什么菩萨道?是山头主义的菩萨道
 
于是如果接受了这种思想,就会变成:每个菩萨都非常勤快、非常精进地去度别人,但都不愿意自己被度。因为未证得空性,就不可能被度。且又警告被度者:你也不可证得空性。
 
于是度来度去,究竟有那个被度了呢?没有!这是一个很简单的算术题,却只有菩萨道者,算不清楚!甚至如有一个人,愿意被度了,还得承担「焦芽败种」与「自了汉」的罪名。这是什么菩萨道呢?乃是「山头主义的菩萨道」。
 
佛教,刚开始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为了证解脱,必先求觉悟。所以,以觉悟为前提而证解脱,便是佛法开门见山的不二宗旨。
 
然佛教慢慢发展,却变成「重量不重质」:只是不断地企图扩大声势,希望接引更多的人来信佛;可是信佛后,却又不往「觉悟」与「解脱」中去提升。而只是劝他们修福、布施和接引更多的人来信佛。于是就像老鼠会一般,鼠辈猖狂,佛字没有一撇。他们到底在忙什么?乃山头主义的为名为利而已!
 
因此,我今天要讲的是:菩萨道跟解脱道,其实是相辅相成的,而不是南辕北辙的。如离开解脱道而宣扬菩萨道,到最后菩萨道一定会变成外道。因为如离开知空、证空,便绝不是真正的佛法。
 
以上是从「般若」的角度,来说明菩萨道。重点是:「既要知空,也要证空」才能成就真正的菩萨道。如果这种说法,还不具说服力;下面再补充「佛性」的观点。
 
佛性
 
佛性本来清净,佛性本来常存;则虽证空,而不会堕于顽空,
 
岂必留惑,才能度众生?
 
就目前的学术研究来看,「佛性」的说法是大乘佛教第三期才有的。第一期称为性空学,第二期则是唯识学,第三期才是真如学,讲真如心或佛性。然「佛性」的说法,虽在般若之后;但对菩萨道的阐释,却有很大的帮助,所以特别再补充「佛性」的观点。
 
所谓「众生皆有佛性」,这佛性要如何解释呢?每个人都有心,而心都有见闻觉知的作用。然不管所看为何?所听为何?这都是「相」。而「能了别」的,乃才是「性」。关于佛性,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没办法解说得更详细。各位如有兴趣,可参考《楞严新粹》。
 
总而言之,佛性是性,而不是相。而既是「性」者,即具普遍性与永恒性。性不是内在的,不属个人的。因为是性,所以是永恒不变的;因为永恒不变,所以称之为「本来清净」,称之为「妙明元心」。
 
因此众生即使去修学佛法,而知空证空,也不必担心会堕于顽空。因为不管怎样知空、证空,佛性的作用,还是昭然常存的,故不会堕于顽空。所以不必留惑,才能度众生。
 
并且因证得空性,更能显了佛性
 
如以证得空性,为真空。则显了佛性,乃妙有
 
甚至说:众生虽本具佛性,但因邪见、业障故,而不能显了。是以必待修行后,慢慢将邪见、业障消除无余,才能将佛性的功德,完全发挥出来。因此要证得空性,才能显了佛性。
 
诸法虽本来是空,但还要去修行,才能证空。众生虽本具佛性,但还要去证空,才能圆满。否则虽日用而不知,但这用却常落于偏端和狭隘;因此还只是凡夫外道。
 
如能觉悟到佛性,才能使其效用广大圆满,而与菩萨、佛的境界相应,故称之为佛性也。简言之,佛性与空性是相辅相成的。
 
如以证得空性,为解脱道;则以显了佛性,为菩萨道
 
证得空性,为一切智。显了佛性,为道种智
 
以下再补述一些名相的解说:如以证得空性,称为真空;则能显了佛性,乃为妙有。如以证得空性,称为解脱道;则以显了佛性,称为菩萨道。证得空性,为一切智;显了佛性,为道种智。总加起来,就称为一切道种智。
 
从证得空性而解脱,这前已申论过了。至于云何显了佛性,为菩萨道呢?因为菩萨,就是菩提萨埵的略称。而菩提,就是觉悟的意思;佛性的佛,也是觉悟的意思。因此,菩萨道其实就是觉悟之道、成佛之道。菩萨从发心求觉而修行,在修行路上,终使本有的觉性慢慢展现出来;展现出来后,更用以去觉悟其他众生。故这自觉、觉他的功用,总加起来就合称为菩萨道。是以乃为众生皆有佛性,才能修习菩萨道也。
 
不受后有
 
不能以「恶取空与断灭见」,来意会
 
受者,从心而受。若心无执着,即不受也
 
在原始佛教中,讲到阿罗汉能证得「所作已办,不受后有」的境界。于是一般人就以为:他们从此就不再来了。他们到那里去呢?当不到那里去!所以很多人就会用「恶取空与断灭见」,来意会「不受后有」!
 
相信各位学佛以来,都知道:佛是不回答有关「十四种无记」的问题。故对于佛灭后是有或无?皆不回答。云何不回答呢?因为不管佛怎么回答,一般人还是习用「边见」的思想方式,去揣摩佛语,而不能契入「中道见」也。
 
因此「不受后有」亦然。虽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无。以我的理解:如前已述,所谓证空,乃是消除内在的执着尔;而不妨外在的世界仍五彩缤纷也。因此不受后有的不受,是指「心不受」尔,而非一切境界皆乌有也。
 
既受者,乃从心而受;故有心、有执着,才有受。如果无心、不执着,即不受矣!如俗谓的:「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故一位菩萨虽在生死道中,不断示现;以心不执取故,还是不受生死也。
 
后有,凡夫皆以「个体化」的思考方式,而谓为有无。
 
诸法既缘起无限,即不受后有矣!
 
至于「后有」者:一般人都是用「个体化」的思想方式,去认定有或无。譬如说:花开了,是有;花谢了,则无;有和无的界限,似乎非常分明。但花谢了,还不是无;它只是变成另外一种样子而已,否则云何结果呢?
 
以用「个体化」的思想方式,去认定有、无。所以既今生有此生命,即是「今有」;而下生又有生命者,即为「后有」也。
 
然如透过缘起的智慧去看生命,生命本非个体也;我们生命的存在、变化,都只是法界因缘的部分示现而已。这时既不以个体为我,不以个体为有,即不受后有矣!且这不受后有者,乃谓于顿悟后,即不再受有矣;而非待临命终时,才能不受后有也。
 
故不受后有者,即大乘所谓的「无住大涅槃」
 
以「无住大涅槃」故,能千百亿化身
 
因此,「不受后有」却非我们想象中那么神秘、那么遥远。甚至从《中观》「不常不断」的角度去看,诸法本来就是「不受后有」的。
 
因此如一修行者,能彻底觉悟:诸法既非常住,亦非断灭;且心中又没有任何执着、罣碍,这即是大乘佛法所说的「无住大涅槃」。为何称为「大涅槃」呢?因为它不是个体的寂静,而是整个法界都寂静矣!虽现象仍不断地示现、不断地变化,但心却无受而寂静尔!
 
于是乎,更能随法界的缘,随众生的需要,而「千百亿化身」也。所以「不受后有」者,是证得「真空」;而「千百亿化身」者,即示现「妙有」。
 
因此我们不要以为:小乘圣者,只能证得「不受后有」的境界;而大乘菩萨才能示现「千百亿化身」。事实上,就修证而言,为已证得不受后有,才能千百亿化身也。这也就是要先消除执着、罣碍,我们的弹性、塑性,才能变高。高至无限,即成千百亿化身。反之,如自以为我就是如何、如何?愈固定的形象,即愈把自己封闭、僵化了。
 
这就像水一样,因为没有固定的型态,才能随不同的容器而示现成形。同理,众生也为「没有本来面目」,才能或随业轮回,或随修行而渐成就。
 
小结三
 
离者,非得留惑才能润生,也非知空而不证空
 
合者,般若与佛性,乃异曲而同工。故解脱道与菩萨道,实相辅而相成也
 
以上讲到菩萨道的智慧法门时,我有几个不同的观点:
 
第一、我不以为必须留惑,才能润生。第二、我也不认同「要知空而不证空」的说法。第三、佛性与般若,乃异曲而同工。因为愈证入空性,才能愈发挥佛性。所以菩萨道与解脱道,其实是相得益彰,而非南辕北辙也。
 
记得在印顺法师书上有个比喻,虽然讲的不是很明显,但我还觉得可以拿来对照说明。他说:解脱道像吃泻药,而菩萨道像吃补药。云何解脱道像吃泻药呢?因为得把无明、业障消除了,才能证得解脱。云何菩萨道像吃补药?因为菩萨道就是得慢慢去积聚福德与智慧的资粮。
 
至于当先泻后补,还是先补后泻呢?这既为病症的不同而有差异,也为每位医师习用的手法而有不同。但对现代的众生而言,大部分是吃太多,才生病的;所以还宜先泻、后补也。
 
总结
 
佛法,只是一乘教法
 
世尊于菩提树下一念顿悟,即成佛也
 
虽然不易,却不可能那么复杂
 
最后,我们把信愿、慈悲跟智慧,作个统合。以佛教最大的特质,就是有「智慧」。因为有智慧,所以能长养慈悲。而为了求智慧,必须有十足的信愿才行。所以一以贯之者,乃智慧也。
 
而于智慧法门中,能一以贯之者:乃「因缘所生」故,诸法无界限也。从这即可贯穿一切信愿、慈悲、智慧诸法门也。
 
所以我不认为:佛法有多复杂。故我们不用去分辨:声闻乘乃修什么法?菩萨乘当修什么法?既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只一念顿悟,就成佛了。云何会很复杂呢?然佛教又何以变成这么复杂呢?为众生根器不同!
 
所以我不相信:三乘教法之说。对声闻乘说「四圣谛法」,对缘觉乘说「十二因缘法」,对菩萨乘说「六度四摄法」。至于天台宗说的「藏、通、别、圆」,不只愈扯愈远,甚至是愈描愈黑了。
 
因为如把佛法说得很复杂,到临场时要用那一套?也搞不清楚啊!其实到最后,殆什么都用不上。因此虽世间作学术研究者,习惯把它弄得愈复杂愈好;但作为修行者,却应将之理得越简单越好。事实上,佛教还是越变越复杂了;为什么呢?乃适应不同根器的众生故!
 
如《维摩诘经》所谓「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
 
故于原始佛教时,即已有十大弟子等不同的风格
 
是世尊别说,故成差异呢?
 
还是为根性不同故,取舍有别?
 
在《维摩诘经》中有谓「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这句话意思好象是:佛陀乃千面金刚,可以同时对不同的众生说法,且让他们能随类得解,而皆大欢喜。然我的看法,却非如此。而是佛陀同样地说法,众生各随他们的根器,而有不同的切入点,有不同的解码方式。
 
就像我现在说法一样,其实我只有一种讲法。但等一下问每一个人,却每个人听到的都不一样。这不是我故意,要让各位不一样;而是因为根器不同,自然不一样也。
 
所以「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在某方面来讲,其实也可说是「众生随类各曲解」尔!因为不可能把佛陀说的法,百分之百地接收、消化了,可能有的人得到70%,有的人得到50%。
 
其实在原始佛教里,已有十大弟子等不同的风格。譬如阿难是多闻第一,阿那律是天眼第一,优婆离是持戒第一。是释迦牟尼佛作意要优婆离,成为持戒第一的吗?不是!是优婆离的根性,而使他成为持戒第一的。是佛陀特别教授舍利弗,而使舍利弗成为智慧第一的吗?不是!也是因为他的根性,而使他成为智慧第一也。
 
故十大弟子者,是为世尊别说,故成差异?还是为根性不同,取舍有别?对我而言,宁可将佛法单纯化:佛法,只是一乘教法;但为众生根性不同故,取舍有别。
 
但根性者,本无自性;故也必将随着修学的进度,而渐趋向于圆满。
 
为众生根器不同故,而演成印度十八部派,而开创中国十大宗派。如我们只看到宗派的差异,即看不到真正的佛法,而只落在「众生随类各曲解」的结局中。
 
是以要在异中求同,才能参出真正的佛法;也才能作为我们安生立命之凭借。尤其根性者,就中观的说法,乃无自性也。就现象的观察,实偏一边尔。于是就真修行者,乃应把狭隘、封闭、偏端的,慢慢开放、调整、统合,而往宏观、中道、圆满去提升也。甚至修学到最后,既证得「不受后有」和「千百亿化身」;则那还须要去痼守这些差异呢?
 
总而言之,我今天所讲的重点还是归于一句话:佛法只是一乘法尔!而这一乘,必须从深入「缘起」和「佛性」中,才能究竟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果煜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果煜法师)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禅与净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福与慧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身与心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死与活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师生答问拾珍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双溪圣南寺禅修开示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6.外延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5.观念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4.观参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3.气脉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2.逆障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1.数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