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教理篇 略说大乘佛学


   日期:2025/1/7 14:3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略说大乘佛学
 
一、别说大乘三学
 
人天长夜,宇宙黯暗,众生昏沉,暗哑愚痴。无畏世尊,悯众生故,成正等觉,悲智行愿,转大*轮,二谛总持,三学增上,燃智慧灯,照破无明,灯灯相传,绵绵不尽,焰流所及,圣贤辈出,绾纶圣教,弘扬大乘,龙树中论,无着唯识,以续圣教,以惠后学,今乃稽首,略述己说。
 
1. 空有之辨
 
如来灭度后,大乘佛学始渐兴起,首有马鸣菩萨的大乘起信论,续有龙树菩萨的性空学及无著菩萨的唯识学,为大乘佛学的二大辙轨。
 
唯识学主要根据弥勒菩萨及无著菩萨的瑜伽师地论,摄大乘论、唯识三十论、唯识二十论等所建立,以「人无我、法无我」之二无我,及「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之三自性,及「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识」之八识,更以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等种子缘起说,成立「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之旨。
 
性空学主要根据龙树菩萨的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成立缘起性空之说,即以「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及「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及「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等义,成立缘起性空,性空缘起,「不生不灭,不一不异,不断不常,不去不来」之八不中道。
 
其中给人印象最深刻者,莫过于性空学以心境相待互缘,无有自性可得,成立「心境俱空」之说,而唯识学以境由识现,境无自体,成立「心有境无」之旨,心境俱空?抑心有境无?对初学者实在是莫大的困扰,今乃略说.
 
首先要了解此二「心」字,笔法虽同,义略有差异,性空学上的心是了别心,即能缘心,能缘心不能离所缘境而独存,所缘境亦不能离能缘心而独存,心境相待互依,了无自性,故说心境俱空。唯识上的心是真如心,何谓真如心,即大乘起信论所谓「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也。性空学所谓「缘起性空」故此大法体亦自性本空,但性空不坏假相。故法界之总相乃不坏失,虽说诸行无常,剎那生灭,求法体之自相不可得;但是无常亦必无断,法体之总相虽剎那万变,却是因果相续,永不坏失。唯识学亦说「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如是亦已说明业识为非断非常之种子流。故说心有,非成立自性有之义,乃指假相安立之法界总持真如心也。
 
性空学上说境空,乃因外境之生起,必待诸多因缘而和合,故说自性本空,虽说自性本空;然因缘假合,仍有假相幻起,即境空不坏境相。唯识学上所谓境无,乃因业识不等,天人见为琉璃,人见为水,鬼见为脓血,众生业识不同,所起现行亦各自差异,求其自相不可得,故说境无。虽为境无,而心识转动,仍有相似外境生起,不失作用;即虽境无仍不失境相可得———因法缘、因业识而变幻。
 
唯识学上所谓依他起性,在《解深密经》上说;云何诸法依他起相?谓一切法缘生自性!则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与性空学之缘起说,不相凌失。于依他起相上,迷,遍计执着以为实,乃为遍计所执相。于依他起相上,觉,知缘起空相,不起妄计执着,则为圆成实性。
 
以上关于性空学及唯识学所谓心境俱空,心有境无,缘起性空、三自性。以及性空学唯识学皆谓人无我、法无我之二无我分析,性空学与唯识学的前提,并无差异,所差异者只是着重点不同尔。
 
性空学以不即一边,不离二边之中道义,正视诸法实相。而唯识学以四出体门:摄相归性门、摄境从心门、摄假归实门、性用别论门,主旨在遮拨一切外境,要人回光返照于自心,若以性空的立场,心境相待之说,看唯识心有境无之谈,似偏于一边。而唯识偏于一边之说又如何能发扬光大,敷衍成如此庞大壮观的体系,而立于不坠之地呢?心境相待而有,心境不一不异,就不异的观点看,心有故境有,心无故境无,心亦能主境,如此成立心有境无之说而无留碍。
 
奇怪的是龙树菩萨究竟了义的性空学,成立在先,如何无著菩萨心有境无的唯识学成立在后,似乎违背了进化层层上达的原则?而且他所标榜的为何是心有境无之说,而非心无境有之学?若以心境相待而有,境生故心生,境无故心无,境能主于心,也有相当的真实。
 
如此我们就要了解学佛之主旨是要我们回光返照于自心,以心转境,向内求证,求明心见性,直了成佛;故遮拨一切的外境,正是要方便我们摄境归心啊!所谓唯识的唯,非唯一的唯,没有根尘相合,如何生识?唯识的唯是简择义,即在诸多假合的因缘中,将识抉择出来,更能方便以心转境。心境非一非异,转心即转境,故得成立唯识说。
 
如此我们就更容易发现性空学与唯识学之着重点差异,性空学在理,唯识学在情,性空学要我们从缘起中见诸法实相,而唯识学要我们从唯识中回光返照,指示修行方便。在此我们不能不推崇龙树菩萨的性空学,广大无边的般若空慧。更不能不感慨无著菩萨成立唯识学之慈悲方便,用心良苦。
 
奇怪的是历代祖师们似未见于此,每据己见,引喻失义,操戈入室,祸起藩墙,形成佛教史上空有论辩的大观,非只自误,更令后学者,百衷莫从,徒增困扰,可悲可悯。
 
据个人学佛经验,见唯识中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心平则地平,心净则国土净,确大快人意,法喜充满,雀跃三千,叹未曾有。然于诸多问题却是百思不得其解,翻多唯识论典,亦不得解决。直到经学长再三鼓励与教诲,始知般若性空学之大意,直如「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多少的问题正是拨云雾而见天日,一朝开朗。而在性空学见诸法相待无自性,瞿然看出诸行无常,轮回流转之必然性
 
;免不了忧戚惶恐,不知所终:亦幸赖唯识之学,以回光返照,从改造自心作起,而清净世界,造化有情。
 
窃以为但学唯识,难于究竟了义;但学性空,泛滥不知所归,总以空有圆融、性相并收为妙。
 
2. 净染之分
 
在有宗所成立的种子说中,又因对染净种子所着重点之差异,又分为二:虚妄唯识学及真常唯心说。此二学者亦不免各据己见,引喻失义,形成莫大的纷争,徒给后来者增加困扰而已。
 
即种子有新熏本有之别,如世间一切杂染心性,非本所有,乃因无明业力辗转熏习所成;而无漏清净法,乃自本有,虽圣不增,在愚不减,但为无明所蔽,不得显现其功德尔。如此将种子一分为二,虚妄唯识系着重在新熏的种子缘起,而真常唯心系则着重自性的清净种子。
 
若就性空学的立场看,诸法性空,染种子非自性染种子,净种子亦非自性净种子。若染种子有其自性,必染种子恒为染种子,则愚夫恒为愚夫,如何转识成智,直了成佛?若净种于有其自性,又如何以一念无明而障如来体中无量之功德?又离于染种于亦无净种子可得,离于净种子,染种于亦无可分别,染净非一非异,何以故?
 
在《解深密经》中所谓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非一非异:若为一,则圣人与愚夫应无分别,一切人等应已得正觉;故说是一,无有此理。若为异,则离胜义谛别有诸行相,已见谛者诸行相不应除遣,应不断烦恼,不除执着而可见谛;故说是异。无有此理。染净种子亦复如此,染净不等又不异,即一切种子既染又净,不染不净!何以故?
 
唯识所谓种子六义:剎那灭,果俱有,恒随转,性决定,待众缘,引自果。种子以无自性,故恒与其他众缘相待假合,剎那随转,或旧种衍变为新种,或种子俱缘成现行。有谓种子生种子为前后异时,若不尔,有无穷之过;而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为因果同时,若不尔,前后间断,如此皆因不了因果相待义,而多戏论。中论所谓「因果同时?因果异时?因中有果?因中无果?」正乃此义,因果相待而起,离因无果,因果之名必同时俱起。然所谓因果,又是事项之前后关系,又如何说因果同时呢?要了解于此,必先知道时间无自性,时间亦因缘果之假相,是时间在因缘果之关系中递变,非因缘果在时间序列上流转。在事相的流变上,为方便言说分别而相对安立因、缘、果,及时间空间之假名;非别有因、缘、果,时间与空间之自性可得。
 
同理种子、现行、熏习亦只是在诸法相的流转序列上,为方便言说分别而立之假名。染净亦如是,为众生无明杂染故,立名为染;若众生得善缘,得亲近善知识,勤习佛法,终能转染而净,假名为净。非果有自性之染净种子可得。依染安名为阿赖耶识,依净安名为真如本体,阿赖耶识与如来藏体非一非异,依于迷悟而异其名,非离于阿赖耶识别有真如性体也。
 
3. 真常唯心
 
佛学上有所谓三法印:诸法无我,诸行无常,寂静涅槃,而我们看起信论及楞严经上所谓「心真如者,心性不生不灭。心生故种种法生,心灭故种种法灭。」及「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及「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汝真心。」又楞严经中十番显见所示:见性不动,见性不灭,见性不失,见性不还等。言下之意颇有指示一个真常不变,超然独立的自体,此与诸法无我,诸行无常之法印相违。故多有人责为外道,乃梵天思想的复辟,甚至千方百计考据以证明其出于伪造。
 
其实起信论及楞严经所说的是心性不生不灭,见性不生不灭,而非心相不生不灭,非见相不生不灭。此非但不与圣教相违,且更能补充说明法界之体性。
 
起信论所谓:真如心乃法界之总相尔,生灭心则法界别相;别相有生灭,总相则不生不灭。别相因诸行无常,有剎那流转;故前后异相,说有生灭。总相虽亦自性本空,无常幻化;但是无常亦无断,体不断灭,故说无生灭。
 
「复次真如者,依言说分别有二种义:一者如实空,以能究竟显实故。二者如实不空。以有自体,具足无量功德故。」如实空即性空学所谓缘起性空,于缘起中能假立诸法,究竟显实故自性本空。如实不空,即性空学所谓性空缘起,因性空故,于缘起中能显示无量无边之功德。如此看来,性空学与起信论义无相违,相异者不过所立假名尔,不执着于文字,即能见其中妙处。
 
楞严经亦复如此,所谓如来藏体,非离于诸法相别有如来藏体,非离于如来藏体别有诸法相可得,如来藏体即诸法相之总称尔,诸法相非一非异,从非异的观点施设假名为如来藏体。
 
又如何施设见性不动,见性不灭等?以性空学言,诸行无常,法相剎那万变,而法性不变,空性不变。见性亦复如此,尽管能见、所见相前后差异,然于因缘假合中,见性不灭,故波斯王年少与年老所见恒河相有差异,而见性无有差异。明人见明,盲者见黑,见相有差异,见性无差异。
 
讨论至此,则性空唯名学与真常唯心学并无甚差异,所差异者,唯有假名。真常之常非相常、非体常、非用常,乃单指性常尔!惟心之心非肉团心,非思惟心,但指真如心。真如心乃指缘起之总相也,非一非异,非常非断。能了知如此,对于性空唯名学与真常唯心学之纷争,斯可无惑矣!
 
二、总说大乘三学
 
以上别说大乘三学:性空唯名学、虚妄唯识学及真常唯心学已,今乃更以诸法之体、相、用总说大乘三学———法界圆觉学、法相唯识学及法性空慧学。
 
1. 体
 
我们于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一切色受想行识等诸法相中,知必有体。何以故?无中不能生有,一切的法相必依体而有,离于法体则无法相可得,如水中月虽虚幻不实,而必有外缘的水和月作依托乃能建立,若不依水和月而可见水中月,则应于一切时,一切处见水中月。同理法相亦尔,虽以妄心分别,乃有假相安立,而妄心必依体而起,不然应于一切时、一切处见种种法相,实则不尔,故知必有法体。
 
此法体在法界圆觉学中假名为如来藏体,或称真如心,此法体,妙净圆明,具足无量无边功德,如弥陀经、无量寿经、药师经、维摩经、法华经、华严经等所见诸佛菩萨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境界,都因契入此法体,而从中所流露出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大用者。
 
而凡夫等以一念无明,于妙觉明体中,昧空结暗,妄心分别,徒发尘劳,见有我法二相,而于妙觉明体中一判为二,起种种我执、法执、颠倒妄想。非但覆蔽了此圆妙明净法体中无量无边的功德,更以此起烦恼,造业受报,永沉沦三界,轮回流转。
 
然虽以妄心分别,造致轮回苦报,实则不出如来藏体之外。迷则分一为二,妄有生死,轮回受苦,是名众生;悟则泯二入一,证入法体,寂静涅槃,是名圣者。故此如来藏性,虽圣不增,在愚不减,增减但在一念觉迷尔。而众生以得善缘,亲习佛法,终能转迷成悟,契入此法体,故说众生皆有佛性。
 
然此法体又是什么?起信论所谓心真如者,即缘起之总相也,非离于诸法相外,别有如来藏体。法相虽无常生灭,有种种差异,而法体不曾动摇。如尽管大海中浪翻滚滚,波涛汹涌,无常幻化,剎那变异,而终不失其为大海之体也。法相亦尔,虽变化无常,法体究竟辗转相续,不可断灭。
 
此法体是空?是不空?曰;如实空,如实不空。如实空乃以因缘假合,剎那生灭,求其自体不可得故。如实不空,乃以因缘假合,能显露出无量无边的功德故。即此法体是中观所谓「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去不来。」若强以名,或曰之「空体」。
 
2. 相
 
大乘三学中都或多或少讨论到法相的成形幻化。若就法界圆觉学不过说此诸法相,皆我妙觉明净如来藏心之物。如来藏乃于诸法相中非一非异处,取其非异之观点,而总其法相施设假名,当然一切法相必在如来藏心中。
 
法性空慧学,以「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说一切假相,即一切法相之安立,必由诸多之外缘所假合,其中无有自立、独存、常住者,一切相幻化不实,奔逝如电。然一切外缘所安立,非物自相,而是心识相。因一切因缘假合的物相,若不由妄心分别,不得法相。妄识所分别诸法相,是意识相,非物自相,如天人见为琉璃,人见为水,鬼见为脓血,鱼见为安宅,所见诸法相皆非物自相,以物自相不可得故。即一切因缘假合而有识现而有假相起。
 
法相唯识学则以「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说一切法相,皆业识相,无有如实物自相可得。但一切业识相,非凭空而有,亦必待种子起现行。种子非恒起现行,必待众缘,如眼识要空、明、根、境、作意等九缘,故虽说一切相由识现,识却由一切因缘所起。
 
如此所见性空学与唯识学之对于法相安立,并无不同;所不同者,在言诠方便的差异尔。有人以为法相学是法相学,唯识学是唯识学,一判为二,其实大可不必,以唯识所现,必相法相;而法相之起,必由于识,法相唯识非一非异,不可脱离,是故称法相唯识学。
 
3. 用
 
我们于日用间,觉诸法各有其用。如水流湿,火就燥,眼为见,耳能听,四大各有其性,六根各司其用,似乎万物都有其不变的自性。此用性又是从何而起?今亦以大乘三学———性空学、唯识学、圆觉学而作说明。
 
物无自体,在性空学所说一切法互缘相依,非一非异,求物自体已不可得,更甭论其相,更不堪其用;故所谓物用,应是法界在无常幻化中所变现的假相而已。如日升日沉,如月圆月缺,如花开花谢,如潮平潮涨,由此一相幻化成彼一相,由此一型态递移至另一型态,所谓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大化流行,衍生万物;中间似有种种生生克克之别,故呈有用、不用之差异。
 
物之用不用,非物自成用不用,而是识现不现,在因缘变化中,神奇奥妙,牵一发而动全身,一芥子一微尘,都包含着三千大千世界之大用,层层不尽,缕缕不绝;而众生以妄识习气,故只能于其中见其一二而已。若入地菩萨扫除妄识,泯入空体,即能于法界中起大用,凌空起七宝以用布施,变幻诸大而作佛事,神通游戏于三界之上。总之,用即众生于法界因缘变化中所起执着的分别妄识而已,用即幻用。
 
以上所论,知大乘三学———性空学、唯识学与圆觉学,实是佛法的一体三面而已,以性空学入理,以唯识学平情,而入圆觉之果报庄严世界,先悟道,再修道,而后证道,考之大乘三学之流行次序,知其必然。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果煜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果煜法师)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禅与净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福与慧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身与心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死与活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师生答问拾珍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双溪圣南寺禅修开示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6.外延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5.观念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4.观参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3.气脉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2.逆障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1.数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