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修行篇 飘花飞絮


   日期:2025/1/9 22:3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飘花飞絮
 
 
 
●请问学长,修行的意义是什么?
 
答:广义的修行,包括整个生活形态的升化。此即是说:以何种心来过生活。需在念头起伏间调伏妄念(不是调至没有念头,而是调至与戒定慧的原则相应。)这就是修行。而狭义的修行,乃指打坐、参禅而言,然这却是广义修行的基础。打坐是修定,参禅是求慧。待把心稳定下来后,在稳定中看事看物较能清楚;但此清楚的状况,若只是在定境中才有的感受,则当定境消失时,此感受便不见了。除非由此身心状况更去体悟道理,而所悟之理在日常之中才可应用得上。而求得体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参禅。
 
●参禅与参话头是否相同?
 
答:事实上,参禅是参疑情。原始佛教中直接参究自己生命过程或学佛而的问题,而话头是宋代以后才有的。话头最初仅用以息止妄念,但当妄念止至某种程度后,自然会起疑情,此时话头才变成活的。以宋代之前的修行人,既定的基础较深厚,对生命的疑情也较浓烈,所以不一定需经过参话头的过程,而只要一些禅师的机锋、棒喝等,即可当下顿悟。而宋代后,众生的根器渐弱,定的基础也不够,甚至没什么疑情,所以才勉强用参话头的方法。
 
●自古以来,哲学家对生命亦有许多疑或与思索,此与参禅有何不同?
 
答:第一,所有问题可大致分为外在的与内在的。比如一盘菜,怎么煮成色香俱全,是外在的问题;而为何我会感到它好吃,则是内在的问题。故所有的问题,都可由最内到最外,理出一个层次。若人问的是较内在者,则可称此人较有善根,因为它与我们生命的核心较相应。而一般哲学家所探索的,多是世界的起源、开展等。以佛法言,这世界的开展本不出众生的心,所以最直接的问题,当然是问「我们的心」也。而哲学家所追究的,多是第二、第三层次以下的问题。第二、参话头所参的是话头,而不是话尾。它是把问题悬着,而让它自己去化解,绝非用思考、逻辑的方法,去归纳、演绎出一套哲学体系来。真正的佛法或禅,都是超乎文字而不可思议的,其皆从力行中才体验到的生命整体。
 
●请学长谈谈您对禅净双修的看法。
 
答:「佛」本是觉悟的意思,而所觉悟者乃是一种境界。故佛法中所常说的禅、真如、真心、如来、空‥‥名相虽异,但皆代表一种离言语、离思议的修证境界。又如净土法门中的「花开见佛『悟无生』」和密宗的「大手印」,也都是指修证的境界。这也是说,所有修行的目的,都是要求能透过觉悟,以达成圆满境界。而中国的禅宗,只因其用特殊的法门如参话头、参公案等,而达成顿悟的目的。故广义的禅,原不限指中国的禅宗。念佛,也是一种达成禅境的修行方法,以上是就禅的立场而言。其次,从净的立场来说,学佛本即是为离染得净,故禅必与净相应的。若与净不相应,即不是佛法。所以从广义而言,禅与净的目标本是一体的,所不同者乃修行的入门方法尔。方法最初似是不同,但「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总归于自在圆满的境界。其次,一般所说自力与他力之别。事实上,如就缘起法则而言,自、他并无界限,其只是众生在妄分别中自起的执着而已。如禅宗虽讲求自力,但少不了禅的方法和师父,此即是他力也;而净土宗即使强调他力,但也得自己修才行啊!
 
现代有很多人,将念佛法门与求往生净土视为一体,其实是偏颇的。念佛与求往生未必一样。依我个人的看法,一个人可将一生中所修的善业功德,全部回向于求往生净土;非只有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才能往生净土。净宗要有信、愿、行,而广义的行乃包括直接修善、行菩萨道等,故念佛只是行的一种,而非全部。又所谓念佛,有念佛的名号、相好、功德、实相,是有层次的不同。即使就念佛名号而言,散心与专心还是大不相同,若能念至心渐定时,便能由染而渐净了。进一步说,当能念佛的名号至与佛心相应时,即能由定发慧,发慧即类似禅宗的开悟。
 
●若只散心念佛,是否有功德?
 
答:真正的修行,是从返照心性中而将烦恼无明消除。故若只散心念佛,则要问如此对消除烦恼无明竟有多大帮助?如念佛之后,贪瞋痴如前,对世间的执着也一样多‥žžžž,如此念佛,在某种层次而言,虽与佛法结了善缘、种点善根,但此根何时萌芽?却不知道哩,因为如非真已在修行方面用功、得力了,不可说是善根萌芽了!
 
●能否举例说明定慧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答:例如人与人之间,极易产生贪、瞋的念头。看到一个人,喜欢或不喜欢,贪瞋马上现形。然较有定力的人,即使妄念的现形也较不狂暴,故或念头只动了一些而不会牵挂太久。心可稳定在何种境界,是定;而慧是指如何处理贪念、瞋念的现形。具有智慧和定力的人,乃易于将以前的习气降伏。所谓降伏,喻如当一个轮子滚得很快时,如何使之停下来,是定;而将它转向何方,是慧。事实上,即使没有修行的人也有定慧,只是层次不同。定力越深、慧解越高,对世间的处理便会越圆满。
 
●定慧对我们了解生命的现象,有怎样的帮助?
 
答:由定而言,心太散乱则无法看得清楚。故经典中常用一个比喻:水波太乱,则无法照映出实际的影像。或者当心很散乱时,我们便无法集中注意力去思想。故即使是世间的读书或工作,都是需要定力的。
 
然由慧来看:为何没有定力?因为众生的心自无始以来,就是攀缘、虚妄、散乱的,被无明的习气驱使,而与诸法实相不相应。我们要先能定下来,摆脱无明妄识的业力,才能冷静客观地看到世界的实相。
 
所以说,定是将过去的业力降伏,而慧是能客观地看此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有无简要的方法,可方便调伏妄想、执着?
 
答:就我个人常用的方法,乃「客观」也。例如看某人很不顺眼时,可想到:「这是因为我现在在场,才有这般情绪;若我不在场时,则与我无关也。」如此当然就不会抱不平了。此即将自己的位置稍抽远一点,就不会觉得那么严重也。若还是无法调伏,甚至可观想佛法中的「死」。若你死了,即使你最讨厌的人已踩在你的背上,你也只好认了。
 
●如何才能免离生活中的烦恼?
 
答:聪明的人当在事情还未发展到很严重时就已防患到。如一棵树刚发芽时,要将之捏死乃极为简单,而迨其长成一棵大树时就难了。其次,当事情已闹得很大,要有一个态度:「我除尽可能把它处理好外,并准备承担一切后果。」因为人之所以有烦恼,主要是对未来、过去放不下。若能先将得失心放下后,再好好面对问题、处理问题,当下走一步算一步,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如此就不会产生许多无谓的烦恼。
 
即使退一步言:于心情不好时,且去郊游、听音乐等,迨身心稳定后再来处理,这也不错。然当下勉强不过,虽可迂回一下,但终究要面对问题的。以禅的立场而言,禅不逃避,而是直接承担,并更于承担中解决问题。心本是包括整个法界的,故终将无一处可逃。
 
●若平常仍未具这种心力,而求他力帮助,是好是坏?
 
答:这是一种过程。如小孩子最初都依赖父母长辈为其解决问题,而渐渐长大后,慢慢有了经验,便应自己承担问题。我们不能勉强小孩子直接去承担,但小孩也要自求成长,不能老是依赖大人。
 
●请学长说说,平常您待人处世的原则。
 
答:我个人这几年来,一直训练自己能独立。因为我觉得要自在,首先要能自主;而自主又得由自立作起。以能自立,则在思想、情感、生活上需依靠别人处才越来越少。而不受牵挂。而自立又唯从少欲知足作起,若欲望太多,则必越受环境、人事的牵制,而不得自在。所以,我与人应对,先求能少欲自在;然后才求于自在的基础上,去帮助别人———但也要尽可能避免让对方产生依赖。
 
●如此是否会变为孤立?
 
答:是说不依赖别人,而非去拒绝别人。
 
●我们学佛不是要广度众生吗?
 
答:不错,但当自己定慧不足时,只徒将自己的业障和别人的问题参杂不清,结果二者都受折磨。度众生虽是个目标,但要顺其自然。
 
●但于发愿时,不是要尽量发得大吗?
 
答:虽愿发得大,但仍得从近处下手。如「众生无边誓愿度」,还是应从身边的亲友着手。愿虽是圆满的,但于实行中还是有始终本末的。
 
●如何增长菩提心,而使不退失?
 
答:我觉得主要在于「对生命的真诚」。真的东西不会变质,且将随着自然而长大。以我个人而言,在学佛的过程中,是于稳定中慢慢求进步,故没有退转的过程。我比较冷静、真诚,从不勉强做超越自己程度、境界的行为。若是太勉强,则会有力不从心而反弹的时候。
 
●一般我们发心的理想与现实状况往往差距很大,如何在此二者间作调适?
 
答:心之大是遍满一切境界的。虽过去我学的是科学,但涉猎了很多文史的书籍。然涉猎这些不是为了成为有学问的人,不是为了做为赚钱的工具,而是因这些都是我们心中的一部分。若在一切境界中,能感受到这都是我们的一部分,则心量自然增大。或能在与众生的隔阂中,渐能感受到众生和我们是相契相合的,亦可渐增长我们的道心。若以「你与我虽是不同的个体,但我仍要帮助你。」如此,既前提有误,则身心必会疲累。
 
发心之大小,耍依心量;而心量之大小,则视我们对心性的了解有多深?
 
●是什么因缘,学长您选择了农禅寺?
 
答:我对农禅寺最初的概念是打禅七。在数年的看经后,渐感到用思考的方式已达于一种极限。纵然多看几部经论,可使层面增广,但在深度上总无法再增加。在那几年中,虽想突破而没有办法。后来我想:应用修行的方法,才会突破吧!而修行,当然是打禅七。以农禅寺是禅修的道场,而我也希望从禅修方面去突破,所以选择了农禅寺。
 
●学长您为什么要学禅,而不选择其他方法?
 
答:前面说过,我在佛典中感受最深的是中论。中论讲「空」,而空是不着相的。然密、净一开始就是从着相启修的,而禅却不是。即使说禅的方法也是相,但是无相之相。其次,我又感叹到:何以在原始佛教时期,短短数月即可证果?因当时所用的法门都很单纯而直接。而今修行的方法却很迂回,唯注重形式、规范,反将切要的目标视为渺不可及的悬想。如此,目标一直往下掉,方法越来越迂回,然后再说末法时代众生根器差,这实在是颠倒。而禅的方法却是较根本、单纯而直接的。
 
●请学长谈谈家长不愿子女学佛的排斥心理。
 
答:一般人开始学佛时,会有狂热的情况。尤其在对教理未明达时,更容易在形仪上徒费功夫。故一开始时当保持不狂热、不重形式的态度,而着眼于观念的改善、生活的落实,不要过于急躁、激进。许多问题的产生都因为自己处理得不好。比如认为父母是外道,父母当然会很伤心。我觉得有些人虽信佛,却不出「犹太教」的心态。犹太人是游牧民族,以耶和华为战神,故他们的信念是「保护自已,战胜别人」,将神教视为武器,于是便不免常有宗教战争。真正的佛教是能包容一切的,而能包容自能减少很多问题的产生。
 
●学长是否能给学弟妹一些赠言?
 
答:学佛、修行是为了使自己的生命更深刻、更广远,而不是为变得更狭隘、更偏颇。所谓出世,不是要离开此世间,而是要离开对世间的执着。以执着必使心量变小,使生命变得狭隘而束缚。必不执着,心量广大,生命才渐达于深刻与圆满。
 
台大晨曦社二十五周年社庆特刊专访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果煜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果煜法师)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禅与净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福与慧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身与心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死与活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师生答问拾珍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双溪圣南寺禅修开示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6.外延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5.观念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4.观参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3.气脉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2.逆障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1.数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