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果煜法师:天心明月 19.爱心的真义


   日期:2025/1/22 10:5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爱心的真义
 
「爱心」这个名词,在我们现在的社会里经常被使用,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对它的意义并不明了,所以今天我们就来探讨爱心的真义。
 
首先问「爱」是什么?很多人讲到爱,第一个想到的是爱要有对象,而且经常局限在一些很狭隘的对象上,所以我首先要讲的是──爱不限于对象。
 
爱不限于对象
 
一般人最容易想到的爱,是男女、情人的爱,这种爱的对象非常狭隘,通常只有一个人。如果爱只是这样子的话,那就非常狭隘了。同样世间上也常讲到父子、母女、兄弟之间的爱,这种爱还是有限的。也许,我们还有一些朋友,而朋友之间有所谓的友爱。以上在讲到爱的时候,都是把爱界定在某些特殊的对象上。这也就是说我们只和这些对象在一起时,才会表现出我们的爱心。因此,我相信很多人想到「爱心社」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也是他们所关怀的对象,或是些老弱、妇懦、孤贫等,以为只限于这些人才得以让我们发挥爱心。但是,我相信有时候你们的同学会这么说:「你不是爱心社的人吗?你为何也不对我比较有爱心些?」也况在家时,跟你的父母意见不能沟通,他们也会说:「哦!你不是爱心社的同学吗?你怎可以对我这个样子呢?」为什么他们会如此抗议呢?因很多人都会这样想:「我是爱心社的同学,所以我知道在什么场合,应表现我的爱心。」但是离开那个场合时,你可能就忘了你的爱心。因此,爱不应限于狭隘的对象,不应立于老弱、妇孺或生病的人。很多人宁可花时间去医院里陪伴一些生病的人,或对残障、孤贫者给予相当的关怀。但对近在我们身边的人,他们在生活上碰到了困难,或者心中有些疑惑,却不能也充分地给予爱心的关怀。这偏差的现象都源自于成见的束缚。
 
人间需要爱的滋润
 
在人间到处有疑惑,也到处有困难,所以人都需要爱心的滋润。因此,我们所关爱的对象,不可以先限定在某些人身上。我们要用比较敏锐的眼光,去看我们身边的人,当他们需要爱心时,我们便给予爱心。而不是把爱心限定在预设的范围里,认为到孤儿院、育幼院、养老院时才需要付出爱心。而等到回家时就忘掉了,这样的爱心,只是「作秀」而已。人间不可能完美,每个人都有他的缺点,有他的困惑,也有他生活上所避免不了的忧伤和焦虑,所以每个人都有需要别人关怀的时候。譬如大企业家,他的企业不可能一直一帆风顺,总会碰到一些不顺的情况。一个顶尖的政治人物,也可能碰到困难和挫折。所以当他的缺点、或者软弱状况显现出来的时候,都是需要我们用爱心去关怀、去滋润的。爱是给最需要的人。因此,我们要说:「爱不限于对象。」
 
爱不止于奉献
 
其次我们要讲的是,爱不止于奉献。我相信很多人都会说:爱不是占有;而是要去奉献。但要奉献什么呢?最简单的也许是去奉献财物。如小朋友给他一些玩具;大人们给他一些衣服;肚子饿的人,给他一些饮食……等。这是一般人最容易想到有关财物上的奉献。其次是体力的奉献。有些人需要我们帮忙的时候,我们去帮他做一些事情,这事情或是短时间便能完成,也有的是要长时间才能完成,这是指体力的奉献。第三是奉献时间。要陪伴着人或帮他做一些事,当然是需要花时间的。第四奉献情感,是给予适当的关怀与照顾。最后是包括知识及智慧的奉献。我想这些大家都还好理解,故简单提到而已。
 
下面有个问题是:如果我们认为:「爱是给予对方我最喜欢的东西,或我最乐于奉献的东西。」则很容易便形成这样的心态,譬如我喜欢一本书,所以我把这本书奉献给我所喜欢的人;我喜欢吃什么,把喜欢吃的东西奉献给他,这是人之常情──爱是奉献给对方我最乐于奉献的东西。但是这时候,如果不反省的话,往往会形成一种错误,就是你所希望给别人的东西,其实对他来讲不一定是有用的。
 
病态的爱
 
很多人在年终,听说要冬令救济,于是赶快把自己不要的衣服往外丢,说得好听叫奉献,其实你只是把它当垃圾处理而已。也有时候,我们送别人礼物,不是因为那样东西对他有用,而是别人送我的礼物我用不着,所以就想办法再去送给别人。如果用这样的心去送的话,只是把这些东西当垃圾丢出去而已。第二种偏端是唠叨。有些人心里有话必须找人讲,今天早上被老师骂要讲;昨天和同学吵架也要讲,心理苦闷要讲,高兴也要讲......我们很多人有这些情绪,希望找个人来倾吐、发泄。
 
那么,你最乐于奉献的东西,在别人看来却是唠叨呀!第三种偏端称为「我慢」,就是自大傲慢。有些人他是很有学问没有错,但他急于告诉你这字要怎么写,那书要怎么看;事情要怎么做……教了很多,可能我们也可以从他处学到一些东西,但是他真正想告诉你的只是:「我很了不起啦!我很聪明、很能干啦!」如果这样,他所拿出来的是他的慢心,用慢心来奉献的话,别人是不能接受的。第四种偏端称为虐待狂。有些人觉得因为他爱你,所以要一五一十地告诉你今天该做什么,下一秒钟要做什么,这可能是很积极的要让对方得到好处,但是他却很少想到对方其实也是一个人呀!对方也应该有他的思想、有他的感情。这些人往往一厢情愿的想:「那都是我应该给你的。」说虐待狂是太严重啦!但是很多人不意之间就会成为这个样子。很急切的要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而且也希望别人顺着他的意思去做。因此,如果我们还是希望把自己最喜欢的东西拿出来奉献的话,便要极力避免拿出来的是垃圾、是唠叨、是慢心、是虐待狂。
 
给对方所需
 
其次我们把这个问题换成另外的角度来看,爱是「给予对方他最需要的东西」。即站在对方的立场给他最需要的,这好象就对了。但这里往往又有一个问题:对方最需要的是什么?需要可包括主观认知和客观实用的差别。
 
主观的认知是指当事人认为最需要的。小孩子他最需要的是糖果,你天天给他糖果,从早到晚,他还是有兴趣。你给他玩具、给他洋娃娃,他都有兴趣。但是这就大人的观点来看,糖吃多了,对他的牙齿不好,对他的健康不好。又青春期的男女,最需要的就是爱情,甚至就是生理上的性行为等。这些当下就给他们是不是就好了呢?大可未必!有些中年人很积极地要去赚钱,要能成名。但名利对他并不一定是最有用的。因为有时候就像抽烟一样,抽上瘾后,他最需要的就是烟。喝酒上瘾的人,他最需要的就是酒。有些爱赌博的人,他最需要的就是赌资,赌输了你给他钱,他再去赌。像这样对他有什么好处呢?很多时候,如果我们不能了解到他最需要的,不一定对他是最有用的,那么一给再给的话,就会变成溺爱,最后反而害了他。
 
小孩子往往不知道什么东西对他最有用,他只知道当下最喜欢的糖果。你叫他念书,他不喜欢念书,叫他人做功课,他没兴趣。他认为最好的是吃糖果、玩耍……等。如果我们顺着他的习性去满足他的话,反会产生很大的害处。所以应给他较实际、有用的。而这所谓「有用」又可分为两大类。
 
客观的实用
 
一、短时间的效益:譬如说口渴,那当然是给他茶喝、给他水喝。或者说肚子饿了,给他饭吃,要睡觉了,给他床......等等。这些施物短时间是有用的,但并没有长时间的效益。譬如有些人没有钱,你就给他钱,那么他到最后,就变成死要钱了。因为他没有谋生的技能,他不知道怎么去赚钱,所以总是还要跟人家要钱。因此,短时间的效益,就某种程度来讲虽是必需的,但只是治标,而不是治本。我们进一步要给的是长时间的效益。
 
二、长时间的效益:譬如没钱的人,要教他赚钱的方法。而方法包括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同样,有些人生病了,你便去照顾他,这虽是应该的;但最好是教他不要生病。而想不生病就必须知道怎么去调节生活,如饮食、睡眠、工作、运动,与去保护我们的情绪的平稳,才不会生病。所以就长时间的效益而言,要帮助别人,必给他比较有用的知识、技能、健康才行。更进一步是帮他建立健全的性格。如果一个人的性格太偏端的话,那他经常会自己伤害自己,也会去伤害别人。所以我们要教别人,使之有一种比较健康的性格,有比较平穏的心态,这就是智慧。
 
因此,如说爱是奉献虽没有错,但如果只是给他自以为最需要的,或只是短时间有用的,这样往往会变成溺爱。溺爱的「溺」字,不只是溺了别人,还会溺了自己。很多人被「情」所因,只因他们是以溺爱的方式互相对待,结果双方都变得无法独立。彼此很辛苦的在一起,分不开也合不拢,彼此互相需要,也互相怨尤。
 
从学习而独立
 
真正的爱是要透过学习,而让对方慢慢建立起有长期效益的知识、技能;然更重要的,是要有独立的人格。独立首先是在生活上的独立──有些人根本不懂得如何照顾自己,三餐不会自己做;天气冷了,自己也不知道要加衣服,整天就是要有人陪伴着。如果要长期去照顾这样的一个人,那是非常辛苦的。──所以首先要帮助他在生活上学会照顾自己,然后要让他有谋生的技能,有一份正当的职业。其次要使他感情能够独立,有些人一发生情绪,就是要赶快找个人去谈,不管高兴或不高兴的事,总要找个人去唠叨一下,他周围的人时时刻刻要准备承受他发泄的情绪,这种人当然不能算是感情独立的人。一个感情独立的人,他可以自己处理自己的情感,生气的时候,他知道要怎样把情绪转化掉;高兴的时候,也可以让情绪变得平和。这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们要努力去学习。独立最后就是要有智慧。有智慧的人才能够使自己不断的成长,也能够帮助别人去成长。总之,爱是什么?「爱是帮助周围的人,以培养出独立自主的人格。」
 
培养爱心
 
当我们真正了解到爱是什么以后,进一步是如何去培养我们的爱心。一般人想到爱时,总想到对方是个聪明、漂亮、可爱的人。然如只对聪明、漂亮的人,你才欣赏他、才喜欢他,这不叫爱心。而真爱心是要从「对人有信心」开始的。信心并不是认为人性本善,而是认为人是可以改变的。一个人现在很笨,但将来不一定还是笨。一个人现在品行很恶劣,他也不一定永远就是这样子,他可能变好。但变好要有方法,而这方法是要我们去寻找的,只要找到适应的方法,人都可以改变的。所以我们说对人有信心,是指相信不管怎么坏的人、怎么笨的人、怎么丑的人,只要找到正确有效的方法,他都可能变好。基于这一点信心;我们才愿一意付出时间、耐心去努力,而希望他变好。所以要培养爱心,首先得建立对人性的信心。第二是愿心。或许你也相信人会变好的,但你是否期待他变好呢?有些人说:「他变不变好,那是他家的事,跟我无关!」如此我们就没有愿了。既要相信他能变好,也要愿意帮助他变好,有了这个愿的话,我们才会努力去寻找帮助他变好的方法。第三是耐心。要变好,不是今天说了,明天就变好了。像种苹果一般,这一种下去,可能要三年、五年,才能慢慢长大。一个人要变好,是需要时间和耐性的。现代人缺少耐心,往往容易退转。最后要有恒心。经常不断地去努力而无终止的一天。所以要培养真正的爱心,必须以对人的信心、愿心、耐心与恒心做基础。
 
有了以上的心态,有了充实的知识和技能后,我们还要去了解别人。虽然要对人有充分的认知与接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要知道所要帮助的对象,他真正需要的是些什么?因为即使是他亲口告诉我们的,也不一定就是真实的。那么要怎样才能确定他真正需要的呢?那当然是要透过长时间的关怀了解,才能做正确的判断。
 
不望回报
 
接下来我要强调的是,爱是「助人最乐、不望回报」的态度。很多人在发挥爱心时,常常表现出一副「爱炫」的模样,总认为「我」能帮他什么。这是以自我傲慢的心结而作的造作。即使也不寄望别人回报我们什么东西,但是那种我慢的执着还是有的。所以我们既要能经常地去发挥我们的爱心,又要不执着我们曾对别人有什么帮助。
 
爱自己的心
 
最后,谈到爱心,其实要从「爱我们自己的心」做起。一个人如果没有爱的能力,如何能去爱别人呢?而爱的能力是指要去培养自己的知识、学问、智慧、风度。要去培养对人的信心、愿心、耐心与恒心。要能以坦诚无碍的态度去了解他人的需要。有了这些内外的基础,才得以去充分发挥他的爱心,也才得对他人有真正的效益。故爱心之所以要从爱自己的心做起者,是指要真能以爱心待人,必先求自己有一份健全的人格。人格不健全的人,只会先把自己的缺陷暴露出来,而伤己伤人,怎可能发挥真正的爱心呢?而健全的人格是要透过学习、训练或修行,才得以逐渐完成的,因此,说「从爱自己的心」做起。心训练好的人,像一盏光明的灯,即使它不刻意照人,而身边的人自然蒙受它的光辉。
 
无尽灯
 
人间需要爱心,尤其在这个工商时代里,大家都很忙碌、很匆促,也很寂寞,故都需要爱的润泽。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地去培养我们的爱心,一方面培养自己的能力,一方面培养对他人的关怀。佛法里有一个无尽灯的譬喻。最初的爱心就像一盏灯一样,在这个黑暗的世界里,让别人能得到一点光明。如果我已是一盏灯,我再去点亮另一盏灯──我先以爱心去爱别人,别人由此建立起爱心,而再去爱别人。那么,由最初的一盏灯而变得愈来愈多,灯愈多,这个世间也就愈光明。灯灯无尽、照耀不绝,我们要时时刻刻把这盏灯照顾好,莫让它熄灭了。总之,爱心的灯愈多,这个世间必然的愈光明、愈幸福。但愿大家努力去点亮自己的灯,也去点亮别人的灯。
 
民国八十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讲于文华高中爱心社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果煜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果煜法师)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禅与净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福与慧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身与心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死与活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师生答问拾珍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双溪圣南寺禅修开示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6.外延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5.观念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4.观参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3.气脉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2.逆障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1.数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