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果煜法师:禅林风雨 11.得与失


   日期:2025/1/27 22:5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得与失
 
开宗立义
 
各位在禅坐会一向听到的开示,大概都会说──当以无所求、无所得心而来打坐。但单只是讲无所求或无所得,则我们也会疑惑道:既无所求,也无所得,那又何必打坐呢?或者像《心经》上所说的「无智亦无得」,总归究于无所得。但「无所得」是修学的最后境界,至少对一般初学佛者,其在得跟失之间,还是会有所比较,会有所差别的。所以我们当换个方式来谈得失,今天我所要讲的是两句话:一、「凡夫为得而失」;二、「行者从失而得」。这二者在方向跟心态上就是截然不同。如各位能先把这两句话记下来,然后再听闻、反省、观察,那必然将有更深切的体认。
 
为得而失
 
首先,讲第一句话,「凡夫为得而失」,一般人不管是做什么,总是为「有所求、有所得」而为,尤其以世间人而言,就是为求名、求利、求健康、求财富等等。那为什么又说:「凡夫是为得而失──为求钱而失钱,为得名而失名呢?」譬如有些人热衷于投资,希望藉此能得到更多的财富。可是因为方法、技术,不够成熟,于是本来希望得到更多的钱,结果反而亏损了。或如有的人,为了健康而拚命运动──不管是气功、导引,还是拳术、举重等等。也因没有把握到运动的要领,故几年下来,自己的身体也弄坏了。同样的,有的人为了求名,用种种不正当的方法去求,结果反而惹起更多人的讨厌。甚至就以禅坐而言,本来希望禅坐能让自己很快地安心、很快地没有妄想,故来习坐。但有时却愈想安心,心反而愈不能安;愈是希望没有妄念,妄念反而更多。又譬如说数息,平常的人都会呼吸,有的人在不打坐时,呼吸还算平稳、正常。但为了练习数息的方法,却把呼吸弄得不均匀,弄得很零乱,这些都是为得而失。世间人为得名利而失名利,学佛人在未领略到正方便前,也常为灭除烦恼,而增加更多的烦恼;这都属于第一类的「为得而失」。
 
得此失彼
 
第二类的为得而失,是本来希望得到的,已得到了;可是在得的同时,却又失去另一些。譬如很多人最初立愿赚钱,本是为了让家里能够过得更幸福、更快乐。结果他真的赚了很多钱;可是赚到后来,他却忘了最初的动机──是为了家庭、为了儿女才赚的,他将注意力完全放在赚钱上,反而把家庭跟子女丢掉不管了。同样的,也有的人为了赚钱,结果把自己的健康,自己的情绪都弄坏了。甚至一般凡夫,即使在得到名利的当下,好象也没有失去什么!各方面似乎都还好。但往往也因各方面太顺利了,反而增加慢心,而最后他也将慢慢的失去一些东西。又如很多人最初是因为感应,而对佛法有信心,因此才来亲近三宝、来修学佛法。但如果这种心态不能改变,最后也将会有所失的。世间人从有所得的心而致有所失,这还是我们所易于了解的,所以简单讲到此为止。
 
从失而得
 
第二,讲「行者从失而得」。佛法把修行人分做人天乘、小乘和大乘。我们也就以这三个层次来分析,行者如何从失而得:
 
人天乘
 
首先讲人天乘,佛法里讲要成为人天,最重要的就是要修三类法门──布施、持戒、禅定。现首先谈布施。
 
一、布施:很多对佛法还不能相信、体认的人,就会说:「为什么佛教刚一开始,就叫人家布施呢?那是因为佛教要钱,吃、住、盖寺院等等都要钱嘛!所以鼓励布施。」其实布施的主旨是要众生能够由舍而得。把自己本来拥有的东西布施出去,从世间法来看,那是有所失,可是在佛法里讲到更深刻的因果观念,却谓布施到最后反而能得于财富。布施有第二种方式称无畏施,就是对别人要亲切、慈悲。很多人会怀疑;凭什么要对别人客气,对别人周到呢?好象先主动对别人客气、友好,就是对自己大有所损失似的。事实上如能从内舍悭贪、降伏我慢去广结人缘,那反将使自己在各方面的财缘、人缘、法缘慢慢具足,最后自己得到的必更多。
 
二、持戒:一般的人也会觉得持戒是件苦事,能自由自在、随心所欲,不受任何人的干扰,不受任何戒律的束缚,这才是一般人所憧憬的快活模式。因此,就觉得持戒只是徒增一些束缚而已。所以持戒对一般人来讲,也是从有所失而开始的,先失掉我们原自以为是的自由、自以为是的快乐。
 
但当我们真能持戒而行,反使我们的身心,能够得到轻安、清凉与解脱。本来有一些行为,虽说是随心所欲;但这心却是贪心、瞋心、慢心。如果真随心而为的话,最后必自食恶果。而持戒即以戒体的力量,克服贪心、痴心、慢心,最后我们反而能免于恶报而得到轻安、自在。又持戒之人,必为人天所尊重、礼敬,福报也就不求自得了。
 
三、禅定:从世间不修习禅定的人来看,必将闷纳:「为什么不去追求外界的享受,所谓色、声、香、味、触、法,而要盘腿,数息这样有什么意思呢?」打坐用功不只要放下对生活的享受,也要慢慢克服身心的障碍。故对打坐没有体验的人来讲,打坐只是有失无得。
 
但当一个人能继续坐,能把方法、心态慢慢调好,这打坐首先能得于身体的健康与心灵的轻安。如功夫更好则从轻安而入初禅、二禅、三禅,那法喜、禅悦的程度就愈来愈纯美。在佛法上谓三禅的快乐,是世间中最殊胜的觉受。因此,人天的三福行──布施、持戒、禅定,很明确是从失而得其福报的。
 
小乘
 
在小乘所主要讲的修行理念,也是从失而得。譬如:
 
一、四圣谛──苦、集、灭、道,最初为什么要先讲苦呢?这主要是为破除众生对世间的迷恋、执着。迷恋执着愈深,我们的痛苦也就愈大,所以必先讲苦谛。而讲完苦谛后,才好进一步分析痛苦的原因。所以先说的苦和集,对一般众生而言,都是比较不能忍受的;因为它表达了负面的期许,故是叫我们先有所失──失掉我们原来对这个世界,很浪漫的憧憬与期待。
 
二、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寂静涅槃。一般人对世界皆期待有永恒的快乐,有自主的意志;但这是一种跟佛法、跟实相不相应的憧憬与邪见。故佛法必先破除这种颠倒的想法,才得以进入寂静涅槃的境界。
 
三、四念处──我们再进一步来看所谓的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等。一般人都执着自己的身体,除希望它能快乐、健康、长寿外,也希望它能有清净、自在。而佛法四念处首先就要观身不净,先破除我们对身体的执着。次观受是苦,即说快乐是不可能得到、是不可能永恒的。在四念处中,皆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我们舍除原有的执着。以上的方法总归一句话──就是要从失入门、从舍入门。如果不把一些错误的期许先断除之后,我们是不可能得到真正、究竟、永恒的快乐。
 
这就像一栋房子一样,如房子早已破破烂烂,而我们却希望住在一间比较坚固、庄严的场所。则不可能期待把原来的结构继续维持下去,而只增加一些设备就能使它变好。此最根本的处理方法就是把这栋房子整个拆掉,重新盖一所新的。同样的,一杯水如果已经很脏了,希望把杯中的水完全变干净,最直截了当的方法就是把这杯水倒掉,重新倒入干净的水。很多人不愿意把旧的房子拆掉,不愿意把污浊的水倒掉,故虽辛苦修理而难得有效的改善。
 
同样的,很多人在修行佛法上不能很快受益的原因,也是因为不了解真正的修行必从失而得。他们只希望在原有的基础上、原有的心态上,去增加一些所谓的智慧、所谓的解脱,而不知该把本来的执着放下。于是因本来的执着放不下,而希望得到的境界又不能立刻得到,就难免愈学愈烦恼、愈学愈渺茫。他最初还能精进用功,但过一段时间后,就会慢慢退转。所以,如不能了解这个大原则──从失而得,那我们再怎么努力的诵经、打坐、念佛,还是跟佛法不相应。
 
大乘佛法
 
再进一步讲到大乘佛法,在大乘佛法中主要有两派,一派叫空宗,空宗是以般若学为主。一叫有宗,有宗则以唯识学为主。
 
一、毕竟空:空宗讲一切法毕竟空,诸法因从缘起,所以一切都是空的。这「空」对很多人来讲,也是不能忍受的;因为一般人都执着有,希望有我,有这个世界,有很多美丽的幻想。可是在一切法毕竟空的前提下,必把本有的一切执着全销毁掉。很多人只见到销毁的破坏,而见不到破坏之后会得到那些建设?因此皆觉得害怕、恐怖。但事实上真了解「空」的人,反会明了,就因为一切空──没有不变的自体,所以才能随缘变化。因能随缘变化,所以才能成就世间种种的现象,成就修行的种种功德。
 
同样的,一般人在做事、在修行的时候,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去设想我要做什么事?我希望得到那些成就?故一旦认定佛法所讲的「无我」!就以为那还需要做什么事呢?还能修什么行呢?事实上如真能了解无我的话,反而让我们心中没有罣碍,让我们心量更深广,因为无我反而能跟一切众生、一切法界圆融。
 
二、识有境无:其次再讲到「唯识学」。唯识学的名相很多,故很多人在那些经论名相里钻研,结果却忘掉了唯识学最大的前提──识有境无。一切外境都是随识才有的;外境本是虚妄不实的。于是先从确认「境无」而舍掉我们对外境的执着。凡夫之所以造业,主要是被外境所转;人之所以烦恼、痛苦,也是源于被外境所迷惑。所以从一切法唯识所现,而得到内心的自在。
 
内外之间
 
如在得与失之间,讲得更详细一点,又可以说:凡夫的为得而失,是得于外在的境界,而失掉内心的轻安。财富与名利是最外在的;家庭的和乐、身体的健康为次内在的,而心灵的自在则是最内在的。凡夫多为得于财富而失于家庭的和乐,为得身体的健康而失掉内心的自在。所以同样是得,因内外不一,还是有很多的差别。同样说修行是要从失而得,失是从内在的失,到得于外在的圆满。譬如布施的「失」,不是失掉财富之意,而是失掉我们的悭贪,失掉我们的执着。
 
又如出世的失,最重要的是失去个人的「自我」中心,故能成就最圆满的修证境界。这境界或是小乘所讲的三明六通,或是大乘所讲的十力、十八不共法,都是从失掉最内在的中心,才能成就最圆满的统一。
 
恋世与解脱
 
这也就说:要从舍、从失中,去建立修学的方向。目前的社会,基本上是属于恋世的形态,所以对于这种以「失」为前提的法门,很多人不能接受、不能相应。因此,在外道中(包括附佛法外道)都希望很快地让信众得到一些利益、觉受、感应。但这些方便,与真正的修行根本不相应。今天所谓的大乘佛教,也都是以人间的福利、现世的安乐、身心的反应来说明自度度人的善巧方便,这还是有问题的。
 
至于修行到最后,是所谓的「无智亦无得」,那是因为已完全失掉我们的身心。而既失掉了自我,那一切的得与失就完全平等了。对一个已完全与万化合一的人来讲,那也是无得亦无失。
 
总之,我们最初修行还是要以「有所失」为目标。所谓的证初果,除三惑──身见、戒取见、还有疑,是从失而证的。至于二果、三果、四果也都是以失为证──慢慢弃除贪心、瞋心、慢心、无明。故真行证,必从失而得。能确定这个观念与心态,必能在修行的路上更安定落实。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果煜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果煜法师)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禅与净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福与慧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身与心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死与活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师生答问拾珍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双溪圣南寺禅修开示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6.外延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5.观念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4.观参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3.气脉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2.逆障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1.数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