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果煜法师:禅悟密法 止观与大手印


   日期:2025/2/13 0:4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止观与大手印 
止观的意义
心力集中
清楚明了
守窍
念佛
 
 观身受法
默照禅
大手印
小结
 
 
 
在前几章中,已大致介绍了参禅的方法和次序;故我们且顺此检讨一些和打坐修观的法门。
止观的意义
首先谈「止」的意义,众所皆知:止者,乃止息一切妄念。我们打坐,首要的目的,便是止息一切妄念;使之由大而小,由粗而细,由有而无。然而在妄念中有一较细微的妄念,却是很多人浑不自觉,更不必说去断除它─此妄念者,即是「作意」。
 
所谓「作意」,即以「有所求」故,费心导引自我的身心至某境界中。其实「有念」,不见得就是妄念。譬如佛对众生说法,对贪心重者说不净观,对瞋心重者说慈悲观。这说法的过程,即使不谓之为「无念」,但也绝不是「妄念」。因为佛于「无功用心」中,早断除一切分别作意。因此所谓「妄念」者,但为作意故─从第七识而起的我见分别。而众生之一切念起,乃皆从作意生,故俗谓一切念为妄念。因此,止门更深切的要务,乃息止一切作意也。由是而言,一切从作意而修的法门,皆是不究竟的。
 
其次,论「观」的对象。观有「内观」与「外观」。一般人所谓的观,皆是指将心安守在一个特定的对象上;比如数息、念佛、落日、明月等。若以「守一」的方法而修的一切观门,我皆称之为「外观」也─即使所观者,为由心识作意现起的内象亦然。若外观者,乃偏「修定」而已!
 
至于「内观」者,即我再三所说:当妄念起时,一方面用剥舍、还灭的方法,来止息妄念;一方面更以追溯妄念的起处。于是妄心剥之复剥,灭之又灭,终能修成「无心」境界,而离一切作意分别。故唯内观者,能兼修定慧。于是用此理则,我们更以检讨以下两种观念:
 
心力集中
很多人都说:打坐有助于心力的集中。(言下之意,似宜为心力的集中而来打坐,但心力集中后又将何所作为呢?该不是去造业吧!)何以谓「打坐有助于心力的集中」?以平日妄念太多,故心力分散;现既能以禅坐来息止妄念,故当能收揽已散佚的心力。
 
在此「心力集中」的说法中,虽未对「心力」作个明确的定义。但意下之中,其实已包含了相当的「自性见」:1.众生的心,各自具有,离物别存;2.心者,乃本自具存当量的力用。这离物有心与本具其力,即是自性见者。从佛法的缘起理则来观,离物即无有心;又一切的力用,乃是在缘起的互动中才展现出来的。
 
其次,「真心」既包纳虚空,量周沙界;则云何谓为集中呢?当非如世俗所谓,将曾散走的众人再集中于某处。因此,俗所谓:打坐将有助于心力的集中。乃是指打坐后,较具「统一协调」的功能─以较具「统一协调」的功能故,思惟能较敏锐,说法能更动听,而办事亦更效率。
 
然此「统一协调」的功能又从何而生?以缘起的知见言,万物在缘起中,本具相关互动者,亦本具统一协调的功能。反倒是众生以自我中心的造作思惟,才破坏此统一协调的。因此欲成全「统一协调」的功能,唯有从「无我」的修证着手。而禅坐,即使未能真证得无我境界,但至少能稍却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妄念。故能增加其「统一协调」的功能。
 
因此,真禅坐者,绝不当有「集中」与「有力」的觉受。否则知见不正,难免落入「大我」与「神我」的窠臼中。
 
清楚明了
我们乃为世间中有种种的无明、迷惑;故为觉了诸法实相而发心学佛。于是乎,很多人乃以为若觉悟后,必能显了「客观世界」的真实相或本来面目。此譬如心镜为尘埃所染,故见不到实相;但若尘垢除尽,则能见到实相。
 
然以缘起的理则审之,既缘起则无常虚妄,唯如梦如幻而已,岂有客观实存的本来面目可得?因此所谓「无明」者,即谓诸法本来虚妄,故不可得明;而非曰待觉悟后,则能明得诸法实相。
 
或问:若诸法实相本不可得,则禅宗云何能开悟?答曰:开悟,乃指「见性」而非「见相」;且所见者为「无常、无我,本自虚妄」之空性也,而非见得「常、乐、我、净」之实性也。然众生以一向执着世界为实有故,虽佛法再三言空,还将执着其有,故与觉道南辕北辙。故「无明」者,初谓诸法缘起本幻,实不可得。次谓若众生从实有的观点去求觉道,则是更深重的「无明」。
 
再问:佛教中不是有「法相宗」吗?若诸法本妄,则云何安立法相?答言:法相者,非谓有「物自相」,而是观其「缘起相」─即观照万事万物于缘起间的交互关系,于缘起间的本末终始。这种讲法,也可见之于当代的心理学中:所谓「我」者,乃于人际的互动中,才形成此我;而非谓其有一个「本我」或「自我」的存在。
 
此譬如于「旋火轮」中,我们虽见不到最初的那点火头;但却能见到由火点所旋成的轨迹。而轨迹者,相虽似有,本自虚妄。又如于棒球赛中,若打击手必待看清楚投手所投出的球才肯挥棒,必难免于三振出局;但实际上打击手却只要抓准球所投出的轨迹即可挥棒。这也就说,法相不是明其物自相,而是明其缘起性,明其相对性。我们且更以学生的考试成积作例:譬如张三考个八十分,那成积是好,还是坏呢?其实单看一个人的分数,还不足以评断好坏。因为若多数人皆考得九十分,则八十分便算坏;反之若众皆只七十分,则八十分便算高竿。
 
以很多人都说:禅坐之后,头脑能较清楚,观照能较明了。于是对什么才是真正的「清楚明了」,乃有深入商确的必要。若谓真有客观的实相世界,以去清楚明了,则唯妄见而已!若谓能更明察诸法的本末去来相,则犹可些,但还不是最高明的!因为真正的「见」,是见性而非见相;而性既是空性,则何有「清楚与不清楚」「明了与不明了」的差别。若假名谓有「清楚明了」者,亦不过因「知妄即离」而不再受骗而已!
 
其次,俗谓的「清楚明了」,乃从「比较」后才有的。故以三际未断、能所未泯,既有过去、现在、未来的差别,也有能比较的我与被比较的境相,才能从比较而生「清楚与不清楚」之意识。反之,若一心安于当下,既无前后之际,亦绝心境之别,则云何起种种的分别、言说?因此,所谓「禅坐后,将更清楚明了」多只是从知见不正所妄生的自我暗示而已!绝非禅坐的真功夫,更与悟境了不相干!
 
若必言:禅坐后,真有助于清楚明了者。乃是清楚其理,明了其性而已!而不能以自性见的妄执,谓有客观实存的境界可让其明了。因此真修禅者,绝不当有清楚明了的觉受。若从禅坐后,能对法相的纷纭变化观照得更透彻明了,那也必是由「无功用心」中而产生统一协调的功能,与世俗者从我见与自性见的妄执而生的清楚明了绝不相同─既无心,谁来清楚?何所明了?
 
此关于「心力集中」与「清楚明了」的说词,乃普遍流行于现代的生活禅中,故我早谓「那皆是恋世禅」而已!然若众口纷纭皆这么说,则信徒中能不汩惑而身陷坎井中者,几稀矣!于是这不只将成为禅坐晋升的障碍,更且由于知见不正、心态不正而或引魔入身,不只自害又且害人。
 
以上已先澄清一些有关禅坐的观念;其次,更得对某些实修的方法加以检讨和洗炼。
 
守窍
所谓「守窍」,乃指将注意力专守在身体中的某个部位,比如涌泉、丹田、心轮或眉心等。以气脉而言,若将注意力专守在某个部位;则身体上的气必往彼处集中。而不管是在生活中,或禅坐时,气应普遍流行于周身才是。故我认为守窍的法门,对气机的流行,将有不利的影向。
 
或问:如生病时的上实下虚,是否可将气导之于下?或禅坐时某部位的脉不通,是否宜将气集中此不通的部位,以加速其通?答言:我已再三说过,气脉于生病时、于不通处,自有它巧妙调节的功能,你勿自作聪明而庸人自扰。
 
其次,在密宗中有「专守心轮」的方便。这对初学者一样会有对气脉流行不利的负面影向;同时若守得太紧,还将引起胸口的闷痛。除非行者已能打通中脉、汇通心轮,才能免此病症;但若已能打通中脉并汇通心轮者,还须用此不甚高明的守窍法门吗?
 
念佛
首先就念佛的观念来探讨。很多净土宗的行者,乃把「念佛」当作求「来世乐」的方便─即求来生得往生于极乐世界,以享受无量乐、无量寿之妙果。而今更有把念佛当作求「现世乐」的方便者,比如以念观音菩萨而求消灾免难,念药师佛而求安康体健。若以念佛而求来世乐与现世乐;以心外求故,乃不与解脱道相应。故正确的念佛观念,是宜把念佛当作摄心的方便。以众生一向心猿意马、妄识纷飞,故权用念佛的方法,以契出契而归究于无念。
 
其次,就方法而言。念佛当以心念为主,因修行主要是用心去修的─当然心念并不妨碍兼用口念,但若只有口无心却绝是不行的!在用心念中,又有内观与外观的差别:外观,乃一心一意,专执佛名。而内观者,在执持佛名的当下,又兼观妄念的起处,或兼参「念佛者是谁?」。若外观者,唯修定;而内观者,兼修慧。
 
虽曰:心念并不妨碍兼用口念,但我却反对很多大德所倡导的「大声念佛」。念佛何必大声呢?难道愈大声,才代表愈虔诚吗?难道愈大声,才愈能感应佛菩萨吗?若把念佛当作类似小孩子叫妈妈般地,以为必愈出力,妈妈才愈心疼,岂不太幼稚了吗?其实念佛并非念给佛听的呀!念佛乃贵在返参佛性,既非念得数多即是功夫,更非念得大声才有感应。
 
或曰:大声念佛乃能对治昏沉!答言:所谓对治昏沉者,只是假相尔。为我前已说过,若脉障不通将引起昏沉的现象。而脉障不通,唯继续禅坐,以促其通。若用大声念佛的方便,而不觉中将气导引至头部,虽能消除昏沉的现象(甚至精神抖擞、口干舌燥,半夜睡不着觉。)但对脉障的消除却毫无帮助。因此我才谓之假相而已!
 
又若以大声念佛而将气导引至头部,则因初学者头脉未通,故于脉气窜流之际,乃将现形成种种的幻觉。而此幻觉又因念佛心有所求故而自我暗示,遂兑现成种种感应道交的觉受。以既有感应道交,乃更增强他们对大声念佛的信心。其实揭穿了,跟谁感应呢?若只自己骗自己,那还是小事;倘因心态不正而引起鬼神缠身,岂不事态严重?
 
所以从修定、调脉的观点来检讨,我虽不反对念佛法门,但绝不赞成大声念佛。在密教中有所谓「金刚诵」,虽诵出声音,但能减却散气的可能,并兼具调脉的功能。详细我不很了解,但若有因缘,各位不妨去试试。
 
观身受法
这在现代的南传佛教中蛮流行的。但其实,此在原始佛教中早有(尤其于律藏中);只是说法有些不同。在律藏中常谓:当观照身当下的威仪,走路时知在走路,跨步时知正跨步,对一切行住坐卧等威仪,当正观明了。这乃为:一、保持僧众该有之行仪,以作为教化的根本。一个人若不清楚自己正在作什么?则何能保持良好的行为风范呢?二、若能用心于观照当下的动作,则能减少心向外攀缘妄想的可能,故兼有摄心修定之用。
 
然此之摄心修定,乃是随生活中的威仪而起观照;并非于蒲团间禅坐时特用之也。因为一个人,即使是出家众或专修者,乃不能全避免于生活中有一些琐事而不能全力禅坐。故于生活中的缘事,乃用观身受法以辅助为摄心之用。至于正禅坐时,则宜用更直接有效的方法。
 
而现代所流行的观身受法,却是于禅坐时用来修定的。于是乎,若以专注身体的某个部位(如丹田处)而观其觉受,则不免有守窍之蔽。反之,若于禅坐时故作某些威仪动作而观其受,则作意本身即非定也。在马哈希所着《佛教四念处内观禅修法》中,即谓:因现代人心较粗躁,故以动观觉受为初入门功夫。事实上,不离身受的禅,只是最粗浅的入门方便,连定都谈不上,更甭言慧。
 
因此,我还认为:若数息法还用得上功夫,大可不必见异思迁。反之,若彼之「观身受法」用一段时间后,还宜提升为参禅法门才是正轨。
 
默照禅
中国禅宗曾有两大主流:一是临济的参话头;一是曹洞的默照禅。而默照禅传承至今日,却被教授为「只管打坐」。我至今仍不甚明了只管打坐究竟是什么意思?难道只是如「冷水泡石头」般地僵坐在那里就行吗?佛法常曰「信解行证」,难道只呆坐在那儿,不用方法,不究功夫,就能让我们开悟成佛吗?如果「只管打坐」便是禅法,则「只管吃饭」「只管睡觉」云何而非禅法?
 
或曰:默照不是坐在那儿而已,且当对周遭的境界「清楚明了」。难而你所谓的清楚明了,到底是见性?还是见相?如曰:乃对周遭的境相清楚明了。则前我固已说过:诸法缘起本幻,云何能清楚明了?故俗谓的「清楚明了」,乃是众生于自性见下所自我暗示的假相而已!说白一点,那只是自己骗自己而已!以未开悟的人能明了什么?
 
然现代人却好倡修「默照禅」,这只为「默照禅」似乎比较松缓而不具压力。现代的社会已够紧张繁忙了,如再用临济的参话头紧迫盯人,岂不将把很多人逼疯?当然能以「只管打坐」的方便法,而让现代人舒缓一下紧张的情绪,本也非坏事!但若将之夸张为开悟证果的无上妙法,那就妄言不惭、三世佛冤已!又「清楚明了」也没有一定的准则,似乎未睡着前,都还算是清楚明了!
 
在前一阵子流行的「现代禅」,即是标榜用「只管打坐」的「默照禅」。听说曾让很多行者开悟证果,不知他们悟得什么?或误得什么?我不是早说过吗:一切的生活禅,皆只是「恋世情结」的障眼法而已!明明放不下世间的声色、名利,却仍装出一派「假道学」,于是遂有默照的变相禅流通于世。
 
难而宏智正觉禅师之倡导默照禅错了吗?不!我认为「默」者,乃「无我」「无心」之意。而一切初修习者,当然是有我、有心。于是乎,云何让行者能从有我、有心,而入于无我、无心呢?就默照的禅法而言,乃从「内观」的准则去着手。故所谓的清楚明了,非对外境的清楚明了(若是对外境清楚明了,岂非又是攀缘的托词!),而是对当下妄念起处的清楚明了。这内外之间,即成凡圣之隔!若内观至「无分别智」现前时,即成开悟的「真如」境界。如欲说清楚明了,必待此时才真清楚明了;因为此时已圆满成内外、心物的大统一!然而既无内外、心物、能所、前后的对待,又岂有「清楚明了」的分别相可得呢?
 
所以我认定「默照禅」,是开悟后自流露出的境界,或是悟后更启修的法门,而非初修习者下手之处。若初修习者,还当用「内观」法门才是。否则便会像我常接触到一些修默照禅者的状况:初功夫还用得上,能对一切境界清楚明了,但久修后却不能有更大的进步?我答曰:说什么清楚明了,你只是在「黑山鬼窟」中作活计,你当知「清楚明了」本身即是个妄念,若已入定者有「清楚明了」的分别相吗?你虽大妄念不生,却也小妄念不除,故不能有更大的进步!这「清楚明了」的说词,真是害尽天下苍生啊!
 
是以松缓虽易于入门,却非进升之道。到最后,默照只得被形容为「懒禅」而已!因此中国禅宗有「临济儿孙满天下」的事实,而无「曹洞儿孙满天下」的可能。(关于默照禅,我另有一篇〈松与紧〉可资参考。)又若对照以下「大手印」的修法,将更可显现出默照禅的缺失!
 
大手印
很多人都说:密教「大手印」的修法,挺类似于禅宗的默照禅─即是用「安于当下」的理念,而对一切内外尘境,保持着不即不离、不迎不拒的观照方便。他们用了一个相当有名的比喻:就如「鸟道于虚空」,前既未有定轨,后亦绝无遗迹,境来心始现,影去心随空。用此心法来调理行者的心态,使渐安住于大手印的心境中。
 
故有人乃谓:大手印即相当于禅宗的默照禅。然我们当知,大手印非初修习者即能用。以密教修行次序通用的「四灌顶」,必待第四灌顶时才能修大手印。而前三灌顶所修的气脉明点,即是为先打通「身相的中脉」,以作为第四灌顶时修「心法中脉」的基础。在我个人禅坐的经验中,若于气从中脉而上虽至头顶,但还未外延时,启修默照禅或大手印最容易相应;而默照或大手印之修习相应,即能延缓气脉外延的时机,而保任于无功用心的真如境界中。
 
这也是我之所以认定:默照乃用为悟后启修之缘由。是以若不经由前三灌顶的熏修,即修习大手印,则缺失也与初修习即修默照雷同。
 
小结
以上已检讨了众多有关禅修的观念和方法,但各位只要掌握我最初所说「止不只当止妄念,且更当止其作意。而观者,除外观外,更宜用内观法门」的大原则,去审诸一切修行法门,则利蔽得失,就如泾渭分明!一切邪说乱流,皆无所隐遁也。
 
在此末法时代,很多新的法术将不断地被开发出来,且能迷惑住许多的众生。但若对其方法稍检视一下,便知绝逃不出「作意」与「外观」的大原则;且以作意和外观故,乃能呈现出许多前所未有的「觉受」。于是乎以此异乎寻常的觉受,便更增加门徒们对宗师的敬畏与信赖而席卷天下。因为欲真开悟,无乃遥遥无期;而觉受者,却能招之即来。我们如对卢胜彦、清海或妙天的中国禅等稍有所知,便能一眼辨明他们在搞什么把戏!说穿了,只是在六根门前的迷头幻影作「捉迷藏」的游戏尔。虽也能让很多穷极无聊的人玩得「不亦乐乎」,但究竟非道也!当然有些乐此不疲的人,你也不能禁止他们去玩。但若真要学佛出世,还是劝他早点「回头是岸」吧!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果煜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果煜法师)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禅与净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福与慧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身与心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死与活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师生答问拾珍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双溪圣南寺禅修开示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6.外延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5.观念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4.观参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3.气脉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2.逆障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1.数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