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果煜法师:破茧而出 智慧解脱


   日期:2025/2/25 21:0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智慧解脱 
 
智慧解脱
智慧的由得
智慧的对答
所证真空
三法印与四念处
出离.断灭
中观论颂
从法空到心空
 所入妙有
十如法界
从无心入妙有
性相二门
性相不二
修证次第
小结
 
 
 
智慧解脱
今天继续讲「智慧解脱」,也就是很多人急于明了的「如何从定发慧?」对什么才是智慧解脱?我们就先以「简报」档案的这张图片来说明吧!
 
各位读佛书时,或许曾看到这样的比喻:我们的身体,就类似一所房子;其次,六根者,即房子的六个门窗也。而心,乃如里面的人,由透过六个门窗而能与外界触对。其实,这样的比喻,有蛮严重的瑕疵:内里的心,乃还不出我见.自性见的窠臼。故如用这样的观念去修行,以自我中心的执着还在,绝不可能得到真正的解脱。
 
所以我用这顶「帐篷」,来象征五蕴所聚合的假体。以帐篷更易于搬动与拆除,故更非坚固实有之法。在帐篷内空无一人者,即喻已内证无我也。本来帐篷中间还有一根柱子,但被我拿掉了;此乃喻非自我中心也。于是以证得无我.无心故,乃能出离帐外,而作狮子吼。
 
智慧的由得
由定能不能发慧呢?定确能发慧,但未必是发出世间慧。
 
何以定能发慧呢?有的人就是不肯相信,只傻楞楞坐在那里,什么书也不看,甚至什么事也不淮想,就能增长智慧。我说:禅坐能让人更冷静,你相信吗?他说:这我倒相信。「那头脑冷静者,不将更有智慧吗?」「是有道理!」
 
由以上的对答,乃可知:智慧者,非知识也;只禅坐在那儿,确未必能增长你什么知识。但智慧者,却是你怎么来统合.应用已有的知识。故愈冷静.愈公正.愈超然者,必能统合.应用得更圆满。
 
世间人因只有世间的知识,故只能统合得世间的智慧。除非在禅坐前,已闻思过出世间法;否则不能统合得出世间的智慧。以上已略说明智慧的定义。其次,再以三个对答个案,说明智慧的精义。
 
智慧的对答
一.问:学佛后,反应却不如从前灵敏。答:智慧是不执着,应无所住之意。
 
这是一位居士向我请教的问题:他在学佛前,自认为还算聪明灵敏,反应很快;但何以学佛后,反应却变成较迟钝了呢?学佛不是当愈学愈有智慧吗?
 
对于这个问题,我本也可以简单说:可能你禅坐,气上不了头部,故头部缺氧而反应迟钝。待熬过此青黄不接的时期后,你必将转好而变得很有智慧,不必担心的呀!
 
我相信:如用这样的方式回答,对方还将很满意的。但是这样的回答,却显现不出「禅」的特质。于是我乃问曰:「《金刚经》不是有"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句子吗?那当是什么智慧呢?」于是问者腼然。
 
所以「反应很快」,譬如爱财的人,赚钱的点子动得特别快,只道是世间的聪明,而非必佛法的智慧。若佛法的智慧者,有钱无钱皆不是问题,皆无所罣碍。因此不执着.心无所住,才是佛法的智慧。
 
二.问:请法师加持,使早开智慧。答:心不贪着,才得有智慧。
 
这是另一位信众的托词,本来她只是随口说说「请法师加持」。然当我问她:「要加持什么?」时,她或许想:其它的不好意思开口,至少加持智慧,怎该没错吧!
 
各位听过「所罗门王」的故事吧!他只向上帝祈求智慧,结果上帝什么都赐给他了,既赐给他智慧,也赐给他财富.权力等。而当这位信众向我祈求加持智慧时,我该如何回应呢?
 
结果,这位法师却很吝啬地说:「只要不这么贪心,你就会逐渐有智慧的!」各位觉得好笑吗?事实上,就是如此,以心多求故,反而无智慧。故有心求智慧者,亦即是求无智慧也。反之,什么也不求,倒成就了智慧。
 
三.问:法师多住山中不闻世事,何以对很多世情的了解甚于我等?答:我在云端稍一瞥眼,即比你们在土堆里盲目钻动良久,清楚多了。
 
这回答似太自负了。但其实我只要说明:必出世愈远,才能愈清楚。而在红尘里打混的人,就像在土堆里钻动一般;即使洞内的情况已稍明白了,但对洞外的世界,就浑不知情也。故反不如一个远离洞口者,一看就能看透整个大局。
 
所以智慧既不是知识,更不是世智辩聪者。故不要以为,能「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因风转舵,八面玲珑,就是有智慧。余曰:智慧乃从「反其道」而得之也。
 
各位于佛法的十二因缘中,必已得知有「顺流的生死门」与「逆流的还灭门」。故顺众生之期许,顺众生之业习,只道是生死的旧路而已!而真智慧者,乃须从「反其道」的还灭门而得之也。因此,对于『回向』的名相,我乃将之定义为:回顺流而向逆流也。
 
如套用大乘的用语:智慧乃是从真空出妙有,而更达于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之境地。简单讲:智慧者,先出世,再入世。先能从对境界种种的贪染和执着中超越出来,才能用更公正.更客观.更宽阔的视野,去观察出世间种种因果和本末始终的关系;于是乎,若再处理世务,必能处理得比其余人更高明.更圆满。
 
何以很多学禅的人,给人的感觉竟是锐利无比?因为他能从大体着眼,故能一点即击中要害。所以欲成就智慧者,还是先准备出世吧!
 
所证真空
关于出世,既有出世的理论,也有出世的修行方法。就理论而言,我乃偏用《中观》的理念;至于修证,则取用禅宗的方法。以下进一步解析:
 
印顺法师曾说:「不怕不圆融,只怕不破自性。」中国佛教从来偏尚于圆融;但能真从破自性后,才得的圆融却不多,包括很多所谓的祖师大德亦然。故若自性未破者,则只是假圆融而已!
 
同样,我也可以说:「不怕不起大悲心,只怕未证得空性。」真证得空性者,即能从无心中而显现出无比的悲心。反之,未曾证悟空性者,即使再三刻意模仿慈悲,还只是假慈悲.滥慈悲而已!
 
所以我的修行理念,其实最单纯不过了:一切唯以出世为第一要务。故自觉者,觉悟于出世之理;自度者,修证于出世之行。必先有出世的功夫,才有入世的圆满。
 
三法印与四念处
然出世,从那里出得呢?从我们本有的无明.业障.执着处起出离。所以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寂静涅槃,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即是为对治众生常乐我净的无明颠倒,而使之归究于无常苦空无我的空义。
 
即以「观身不净」来作说明:之所以观身不净者,乃为对治因执着于净而有的烦恼;倒非必把「不净相」观得很清楚。所以我常调侃说:「世间最有机会,观身之不净者是谁呢?乃外科医师也!」因他们整天在动手术,今天把张三的肠子切出来,明天把李四的胃壁补一块。人生理上的种种不净,他们看得实在太多了,但有谁证得果位呢?没有!也许手术后拿了钱,又去大吃大喝矣!不净是他人不净,但我还固执得很。所以如不能由之而起出离心,则只观不净仍与道不相应也。
 
或者也有另一类人,更宜修不净观:在葬仪社工作者。我们要修不净观,还未必找到死人看;而他们天天有机会。但症结仍一样,他们志不在此,其心中唯想着:要死钱,死要钱而已!
 
所以观不净,只是前方便;必由之起出离心,才能究竟。再以观受是苦来说吧!我想:即以禅坐的痛来作比喻,应是最直接相应的。我们常说:痛苦.痛苦。然痛是身痛,苦是心苦。身痛必然心苦吗?本来未必。然以我们于痛时,必生畏避之心;而现竟求避而不可得,故以心之矛盾而苦。简单讲,乃由痛而引发心之矛盾故苦。若痛,而心能袒然接受;则因不矛盾故,乃不苦也。所以我昨天,何以须再三强调:痛是好事,愈痛愈好?乃为消除因痛而有的矛盾尔。
 
出离.断灭
扩而言之,世间人为何苦恼呢?为求乐而不可得故苦。所以有心求乐者,倒成为苦恼的根源。反之,先观世间本苦,而不生丝毫取乐之心;于是从心不再矛盾,而不再受苦矣!不再受苦或名为乐,但此乐乃是从无所累而有的「寂静常乐」;而非从有所得而有之「剎那觉受」尔!
 
所以不明佛法的人,皆以为佛法乃消极悲观而已!然谁料佛法却是「反其道」而得之也。观苦是为解脱,证真空反成就妙有。所以单观身不净,或单观受是苦,还非真智慧也。唯有从不净相.苦相中,而体证得出离的「性」,才是智慧也。
 
所以在《阿含经》里,多将智慧形容为出.离.断.灭。这唯有从先出世.再入世的修证过程里,才能理会。或如《金刚经》和《六祖坛经》,何以皆再三启用「无住」「无相」「无念」等字眼呢?其实,用意是差不多的。以世人着相.执着.念念不舍故,而说无相.无住.无念等对治法门。
 
所以非顺众业之取向,有求更有,好求更好,分别后更生分别,假名后更建假名,头上安头,缠上加缠,才叫智慧。
 
中观论颂
何以我对出离的理论,乃偏用《中观》思想呢?因为《中观》思想最与「实相」相应。
 
『众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是《中观》最著名的句颂,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思想。诸法以缘起,故无自性。以无自性故,而称其为空;空是本来空,非修故空。
 
以众生皆习用,从个体和实有的角度来观待世界,故树是树,花是花,草是草;既各有其界限,也各有其假名。然个体.实有与界限.假名者,乃不与实相相应。于是以不相应故,唯自起烦恼与生死尔。
 
如我们改用「缘起」的法则,来观察世界。则何以有「我」这个假体呢?如经典上说:以五蕴聚合故,有此假体。或者再问:那这色身,又是从何而存在的呢?以父精母卵.业识着胎故,而得初生;其次,再经衣食.空气等的滋养而渐次长大。所以本不曾有能自生.独存的个体存在。
 
所以俗话说「息息相关」,诸法本在缘起的梵网中相关互动;而何曾有坚实的界限呢?当然,在缘起中,虽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但缘还是有「远近亲疏」的区别。是以虽融布而不坏其差别相,虽差别相而不失其整体性。
 
所以从「缘起」的法则,来观待世间;则成为我常说的「至小无内,至大无外」。内则能从空义,来消除我见.自性见;外则能透过缘起的梵网,而开拓至无量无边。因此欲理会菩萨道的见地和行持,我相信:除《中观》外,没有更直接.更殊胜的方便可得。
 
故《中观》之特胜者,乃能从世俗谛而径入第一义中。为诸法本来空,非观故空。
 
从法空到心空
问:诸法既本来空,何以须修证?
 
答:法虽本空,而众生不觉悟.不相应故,妄起烦恼生死;故须修证以返本源。
 
故空者,乃有法空与心空的差别。法空者,从缘起之理,而觉悟本来是空。而心空者,从觉悟法空后,再经严修的过程,而得相应于空之境界。故心空者,即是出离.断灭,无住.无相.无念者也。古德曰:「理则顿悟,事乃渐悟」。故从觉悟法空,到体证心空,斯乃修行的不二法门也。
 
如于觉悟缘起性空的道理后,即于事中起修─以正见.正思惟而渐消除习气业障,这虽是可能的;但过程将非常久远,如某些大乘经论所谓的「三大阿僧祇劫」。
 
其次,于觉悟缘起性空的道理后,乃更以修定参禅的法门,以加速消除习气.业障和无明的种子;则证悟的速度将增快很多。如阿罗汉者,能即生成就。故能以缘起的空理作基础,再修定参禅,无乃既稳当又迅捷的超方便呢?
 
反之,既对性空之理毫无理会,又对修定参禅的法门却而不顾;乃整日遑遑盲盲于徒有其名的菩萨道,这真是缘木求鱼的大颠倒啊!
 
所入妙有
佛法常谓「真空妙有」,故觉悟法空,或体证心空,都还不是佛法最后的目的。能从真空出妙有,才是佛法最后的目的。尤其就大乘佛法而言,更是如此。
 
真空云何能出妙有呢?如前已谓,既能用更冷静.更超然的心态,来观察一切法的本末因缘;则能显现出「无心者明,旁观者清」的效果来。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有某些问题,我们三番两次地想要把它弄清楚;却怎么理也理不清楚。于是只好无奈地把它暂搁一旁,或竟是出门走走。然而不意之中,它却霍然开通矣!所以必无心,才有真智慧;由真空,斯乃成全于妙有也。
 
故所谓的「空」,绝非乌有;而是于中道的心行中,知其本不即不离,故能从矛盾的两端间超越而得圆满。这在前面所举的「义利之辨中」,已解释过了。
 
所以我们不必老引用经典上的神通境界,如《维摩诘经》或《华严经》等,才能说明妙有的世界,那些毕竟离我们的现实太远了。反之,用「无心者明,旁观者清」或「从超越而圆满」的角度,来诠释妙有;即可现证于妙有的世界里。
 
十如法界
妙有,如更用缘起之理解释,则为缘起的别相。如《法华经》所谓的:如是性.相.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所以能从所体证的心空境界,再去深入缘起的别相;必然更能观察到法界中相涉相入.层层不尽的绵密关系。或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的境界来。
 
有位居士曾向我诉道:他也看过《中观》,也深自肯定缘起无自性的理则,确是世间出世间中,至高至圆满的真理。但是为什么在世间事上,却一点用不上力呢?我答曰:缘起无自性的道理,只是总相而非细则。故除非你能深入世间的缘起相,否则于世间事上还是难免欲振乏力。
 
比如就以办这研习营来说吧!若已理会缘起无自性的道理,就必能将之办好吗?大可未必!除非我们对师资.对学员.对课程.对场地等,皆已作详尽妥善的规划;否则何能将研习营办好呢?
 
或问:要观待世间种种的缘起别相,凡俗众生不是有更大的方便吗?
 
答云:如前所谓「无心者明,旁观者清」。凡俗人即使奋勉向上.汲汲有为;却只是钻牛角尖而已!所以我常调侃「专家」为能进而不能出的「钻家」。有些专家的意见,乃比我这无事旁观者还偏端些。
 
从无心入妙有
所以真正的妙有,乃必由无心的体证才契入的。而无心的体证,乃可再用四个阶段,来说明之:
 
1.理念的超越:一般人皆以我见.自性见的无明业习,来观待世间;故很难超越个体.界限.假名的樊牢。而若透过缘起,则自得超越于个体.界限.假名.偏端之上。
 
2.心态的净化:理念既超越已,心态自能净化。不再以自我中心而产生贪.瞋.卑.慢等痼习。以八正道而言,前理念的超越,乃近于「正见」;而此心态的净化,则较类于「正思惟」。
 
3.见识的博通:理念既超越,心态又净化矣!则再来观察世界,或研习种种知识学问;必能既深刻高明,又广博细致地涵容万物于一心中。在研习过《中观》后,我蛮有把握已得到世间知识的钥匙─对各行各类的知识学问,只要我有心研习,必可在极短时间内,即得其精要。如《楞严经》曰:吾观三千大千世界,如掌中庵摩罗果。所以是「想不想」知,而非「能不能」知也。
 
4.福智的圆满:待见识博通后,再来处理庶务或度化众生;必能左右逢源,事半功倍。所以自渐成就于福智的圆满。
 
性相二门
所以智慧就佛法而言,乃可又分性相两门。性是共通性,即缘起无自性的总则。所谓「吾道,一以贯之」者,即是从缘起法中而得一切智。
 
相是差别相,即一切因缘果法中亲疏离合的关系。虽曰:诸法互为因缘,然在缘中,却有的亲,有的疏,有时离,有时合。于是在此亲疏离合的变化中,展现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迷离现象。此对一切现象的描述说明者,即相门也。
 
所以共通性者,乃必由差别相中,去归纳.去参究才能悟;而差别相者,亦必由共通性的原则去观察,才能得其本末终始而不失偏端。故曰:性相不二也。
 
如再将性门,作更仔细的探究;则性门,乃可再分「法性与心性」二纲。法性者,即缘起无自性。而心性者,如镜照物,不留余痕。
 
以心性亦本来「空」故,能如镜照物─为镜子不曾立意,想照什么,或不想照什么;想留什么,或不想留什么。故才能胡来胡现,汉来汉现。反之,如镜是有分别作意的,则或照此不照彼,或留此不留彼;那我们便见不到实相的世界了。
 
「未来之前不期待,已去之后不留恋;而当下现前者,如实了知。」故在心性本空的当下,即现成于妙有的世界也。
 
同样,如将相门,再仔细推敲,实又可分为法相与心相二纲。法相者,即前已谓的诸法缘起别相。以缘起故,总归如《金刚经》所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而心相者,乃唯识所现而已!因众生各有其不同的业障种子,故「天见为琉璃,人见为水,鬼见为浓血」。亦皆不出空幻的本质尔!
 
性相不二
所以不管从法相入门,或从心相着手,到最后总归究于「一切相如幻不实」。于是以悟性空不实故,心得出离。以心出离故,渐成就于无心境界。
 
所以不管从法相入门,或从心相着手,到最后总归究于「一切相如幻不实」。于是以悟性空不实故,心得出离。以心出离故,渐成就于无心境界。
 
由是性相不二者,亦即是空有不二也。性虽空,而不坏相之有。反之,相之迷离变化者,乃正显现出性空之本然。故《中观》里既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同样,以心空故,能如镜照物;或为镜不留痕故,知仍归空寂。
 
所以智慧的体认,并非那么神秘,也非那么遥远,祂即在心境对映的观照里。若一念觉,即与智慧相应;反之,一念迷,则重蹈无明覆辙。于是若能理会得性相不二的道理后,在修学上必将成就「不退转」的境地。因为不管你怎么转来转去,必仍在性相不二的梵网里。故只要此正见还在,即到处是修学的道场矣!
 
修证次第
现再将智慧的修习次第,总说明一下:
 
『不从世俗谛,不得第一义。』这也是《中观》的名句,我们必先透过世间种种的知识.学问.观察和经验中,去理会缘起无自性的道理,而得法空之见地。其次,再以修定参禅消除习气业障,使心归于空,而体证无心境界。于是再从无心出妙有,而成就于福智的圆满。
 
所以不管说:先出世再入世,或从超越而圆满等;其实,意思是差不多的。即使如禅宗所谓的:「参禅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参禅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参禅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也都可用这次第去意会。
 
小结
众生着有,故习从有所求.有所得中,去意会智慧的境界。很多人都希望直从第一阶段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而直契入第三阶段的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然若不经真空的理会.无心的体证,终难成就真正的智慧。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果煜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果煜法师)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禅与净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福与慧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身与心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死与活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师生答问拾珍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双溪圣南寺禅修开示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6.外延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5.观念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4.观参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3.气脉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2.逆障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1.数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