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果煜法师:破茧而出 我对菩萨道的省思


   日期:2025/2/27 13:0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我对菩萨道的省思 
 
我对菩萨道的省思
发心学佛
初学佛时
读中观时
理无不通,情有不忍
决定出家
禅修的体验
受戒感怀
住山岁月
未来佛教之蓝图
 道场建设的冲击
发心与否
满街奴才
老来变节
踽踽独归
供养关系
弘法方式
法义与情面
资讯流通
小结
 
 
我对菩萨道的省思
各位听课到现在,当会感受到:我有很多的看法与说词,乃与当今流俗所衍者有很大区别。何以成形为这样独竖一格的观念,当然有我的心路历程。所以这堂课就简单描述:我从学佛到现在的心路历程。
 
发心学佛
首先说:我最初是发何种心而来学佛的?如堂皇地谓:为了生死.断烦恼而来学佛的。至少当初还谈不上:以从小就生长在农村社会,根本不知天高地厚,那会有什么伟大的烦恼必须断?又自受教育起,从小学.初中.高中,以至于大学,也都还一帆风顺,所以也没什么值得太操心的事。至于生死心嘛!也都不曾显现过。
 
但至少我肯定:人是生活在「观念」下的─每个人都从他的观念,来辨认和判定这个世界。所以观念的正确.开明与否?实是决定人一生是否幸福安乐的关键。因此如何建立一正确.开明.豁达的人生观,实是生命中至重要的课题。而此乃必籍助于较高深的哲理与较开拓之见识,始能全成。
 
所以我就开始「不务正业」了─即不读本系功课而多方涉猎不同的书籍。从传统的文史哲,到较时髦的〈新潮文库〉。到最后,我终于肯定:佛法对此需求,应是最直接有效的。所以我便一步一趋地迈向学佛的道路。由是,学佛不是别人「先以欲钩之」来怂恿我学的,而是我自发心学的。而此之动机,即使不像祖师们,从小就有很浓烈的疑情。但自觉还与「菩提心」不相违太远。所以在第一堂课里,我乃将菩提心,定义为「求知求觉的心」,殆与此心路历程有关。
 
初学佛时
学佛后,即看些概论之类的佛书,或入门经典。于是渐对四圣谛.八正道的名相,有了初步的概念。其中亦提到佛教有大小乘之别,大乘较慈悲而小乘较自在。我略加反省:自知,我并不像大乘所讲的那么慈悲。但即使自知不慈悲,却也不勉强而装出慈悲的模样来。因为我相信:慈悲应是内心自然的流露,而非刻意造作出来的。所以即使确信愈修行,当愈慈悲才是;我却能安于不慈悲的习性中。
 
读中观时
从入台大晨曦社学佛后,即渐渐涉猎一些佛教的经典;也许我的因缘还算不错。不久学社即有某学长,欲开讲《中观》。那时我连《中观》是什么?都毫无印象,当然也提不起参与的意愿。但老学长再三强调,这部论至为重要,非研习不可。于是我才抱着「姑且听之」的态度,而参加了《中观》的研习课程。
 
最初,我还不能理会《中观》,其一破再破后,所要告诉我们的究竟是什么?而待课程结束后,我仍再反复地研习参究。终于有一天,我明白了:《中观》的心要,不过「缘起无自性」而已!
 
于是乃能从「缘起无自性」的法要,来理会菩萨道:既诸法缘起不一不异,则既你中有我,也我中有你。一切既相互依存,也共同成就。所以欲自利者,唯由利他着手;反之,只从利他着眼,最后亦必成全于自利。
 
所以欲成就真正的智慧与福报,唯有从法界无边的缘起里,去开拓阔达的心胸,去涵养超凡的心量。由是乃能深深理会菩萨道的精神与内涵。各位如注意到那时期,我所撰写的文稿,会比较倾向于菩萨道。
 
理无不通,情有不忍
然理虽通达了,可讲得头头是道。但事实上,自我保护的习性,还是非常深重。因此即使我对菩萨道的指标,非常肯定;(甚至我也能接受「虽知空而不证空」的说词,因为当时我所理会的「空」,乃偏指法性的毕竟空.本来空。而既本来空,所以当只有「觉与不觉」的差别,而无「证与不证」的界限。)但行动上,却仍未真落实过。
 
其次,我又疑惑大乘的发心与世俗的「好大喜功」竟有何不同?不是吗?大乘一发愿:即众生无边誓愿度,法门无量誓愿学。什么都求无量无边,这与世间人的「贪求无厌」竟有何差别呢?也许有人会说:世间人的求无量无边,乃为个人尔。而菩萨道的求无量无边,则是为佛教.为众生也。
 
然而企业家之所以精勤于企业的发展与拙壮,他不也都说:乃为员工的福利,甚至社会国家的需要吗?但不管他怎么矫辩,别人总还是认定:他乃为钱而卖命尔。所以不管用什么堂皇的理由来解释菩萨道之求无量无边。我总觉得心结未曾真打开过。所以即使有了《中观》的理路基础,我对菩萨道却还未真着力过。
 
决定出家
我初次考量出家的意愿,其实远在研读《中观》之时,因为我深确觉得《中观》实在很伟大。然这种思想不仅世俗人不知道,即使佛门中也少人理会;所以我曾意愿:以发扬《中观》思想,作为此生的使命。
 
所以在服完兵役后,我即到佛光山的研究部就学;说实话研究部开设的课程,我一点也看不上眼。但是我认为必须借着这样的过程,以认识「现实的佛教」。因为即使经典上的佛法,我已较熟悉了;但现实中的佛教,我仍生疏得很。故即使我已有出家的意愿,但以我的个性是不可能一冲动就去剃头的。又即使我已有出家的意愿,我在佛光山期间也守口如瓶.绝不透露。因为这才更方便作个冷眼的旁观者。
 
结果旁观了近两年,我肯定佛光山绝非我出家的道场,他们那种「把佛法当人情」的作法,深引起我的厌恶痛绝。于是我转往水泥厂工作了一年,更觉得世间拥塞.茫茫苦海。专职的工作,其实视野是非常封闭狭隘的;尤其很多人更把精神,唯贯注在名和利的计较上。以还是向往着「法海无边」的开拓与脱俗,所以转了一圈,还是意愿过着出家向道的生活。
 
于是乃须选择道场与依止。自省从理会《中观》的道理后,虽又研习了一些经论,却未能使我在见地上有什么大突破。我想了又想,问题到底出在那里?结论是:我佛理虽通达了,然却未在行持上真正下过功夫;所以免不了理论归理论,现实归现实。
 
所以既出家者,乃须以修持为提升之要务。因此我之抉择道场与依止,乃以「修持」为唯一的考量。在北传系统的修持里,传统上乃有禅净密之分。对于净土宗的佛七,我也打过,但感觉不很相应;尤其以信愿为导向的修行理念,更与我不契机。至于密宗,我知道祂的仪轨特别多,对于这点我就不很欣赏;尤其与鬼神(他们名为:本尊.护法.空行母等)打交道的作为,虽能感应道交,却令我忧心忡忡!俗谓「请神容易,送神难」。我宁可不惹为妙。
 
所以除净密外,我没有多少可选择的空间。至于禅宗,也不知是否相应?但至少试试看吧!那时听说:圣严法师所主持的禅七,已造成佛教界相当的震撼。于是我还抱着「姑且试之」的心态,而报名参加。在第一次的禅七里,我也没什么突破;但对那种修行方式,还能接受吧!所以就意愿留在寺中,而成为「常住众」。
 
以农禅寺每年都固定打好几次禅七,所以不久即有再历练的机会。而在第二次的禅七里,我乃能体验到「何谓出离心?」─从放下无所累而超然自在。
 
禅修的体验
于是对长久以来的困惑「大乘的发心与世俗的好大喜功,竟有何不同?」便豁然开通矣!大乘者,先出世再入世;而世间者,唯一厢情愿地自我膨胀而已!简言之,以能经由小乘的「出离心」,所以才成就大乘的。
 
所以这样的心路历程,却是一般学佛者所无法理会的。我是于禅七后,才发心读《阿含经》的。别人都「回小向大」,而我却「回大向小」。因为我深深体会到:离却小乘的出离,即无大乘的圆满。从世间人的观念和习性,要直修大乘乃是不可能的;故一味地标榜大乘,而未在「出离心」下过功夫者,必只自误误人而已!
 
于是以此禅修的体验,乃形成我不共「世俗大乘」的道风与弘法取向。各位这几天所听到的课,大致也是以此架构而开展出来的。
 
受戒感怀
我在农禅寺待了三年,才正式剃度。然不是师父不给我剃度,而是我不急于落发。后来我想:不管最后我是在那里出家?我总是「以法为师」的。于是便仍在农禅寺剃度。
 
以农禅寺的道风,若剃度一年后身心还能适应,则得送戒场去受大戒。我们皆知:在台湾授戒,是三坛接连授的,而称为「三坛大戒」。然我认为这一点都不合法。因为沙弥戒,在我们剃度时已授了,所以可不必再授。至于比丘戒,乃以自觉为中心;而菩萨戒,却以利他为素求。故即使理论上,自觉与利他不必起冲突;然在实践上,却有阶段与重点的不同。所以应先受比丘戒,待行持一段时间后,自省在能力与意愿都已具足了,才再受菩萨戒,方属合理。
 
所以在戒场中,我一直考虑:是否在授完比丘戒后,即卷铺盖而遁走。当然这作法,会掀起很大的风波,不过这本不是我所在意的。于是即使其他戒子,都忙着每天拜佛求忏悔;而我仍每天打坐,参这个问题。然在将授比丘戒时,突然我茅塞顿开:持好比丘戒,即是行菩萨道。
 
以我们一向把菩萨道,界定为弘法利生;甚至必每天忙着街头布教,才是菩萨道。然如一位出家众,只把出家的本份事作好,而在无形中已成为另一种楷模;则他不也是在弘法.在行菩萨道吗?所以主意既打定了,我乃能比丘戒和菩萨戒一齐正授。然此时菩萨道的定义,已和从前有很大的区别矣!
 
时至今日,我也不敢说:我在出家的本份事上,已作好了。但菩萨道对我而言,绝不成为负担,更不成为先入为主的「强迫观念」。而时下,很多学佛者早将菩萨道变成「强迫观念」;于是也不管自己对法到底懂多少?便急着赶鸭子上架去行菩萨道。结果,不只浪费信众的时间和佛教的资源,并且更形成心态的偏端和观念的误导。故虽美其名为菩萨道,但本质上却仍只生死道而已!
 
住山岁月
我在受戒后,将近一年,即告假而住山去也。住山对行者的修学竟有何助益呢?当然,一般人也能想到:有更充裕.更专精的时间,来阅经或禅坐。然我的体验,却不止如此。住山之可贵,乃在能从人群中完全超离出来;所以能用更客观.更冷静的角度,来思考一些在人间无法思考的问题。何以在人间而无法思考人间的问题呢?如俗话说:当局者迷。很多事情,原非当局者所能周全思考的。尤其在人间,更夹杂着人间的共业,故更不可能有「出格」的理会。
 
而在住山的三年中,我乃能有充裕的时间,既对红尘往事,也对未来行向,皆作个较精密的反省与重整。而在这段期间,我对出离心,又有一些新的体会。
 
『若于法有所得,是为增上慢人。』这原是《维摩诘经》上的一段话,却再次提醒我对弘法的正确心态。说实话,在我最初发心出家时,还是有蛮强烈的弘法热忱─以弘扬《中观》思想为己任。而经过几次调整过后,原来的热忱不是消逝了;却变成更平淡而无负担也。
 
未来佛教之蓝图
在住山将近结束时,我乃写了一篇长稿〈未来佛教之蓝图〉,把我对佛教过去的蔽端及未来之展望,作了一番架构的重整。很多人老以为,我只是空想的完美主义者,而根本不知佛教的现实是什么?但在此文章中,我却以佛教的经济为优先考量,而顺次规划有关教育和人事的问题。
 
文章写成了,自己也还得意─大有百丈禅师为百世立丛林制度的气概。但迟迟不敢发表,因内文里对现行的佛教批评太多,怕建设不成,反致毁伤。但在前年,我看到台湾佛教已恶化到我无法坐视的地步;于是心狠了,就算是快刀斩乱麻吧!即使建设不成,至少不能让他们继续猖狂下去。便将之收录在《禅林风雨》而准备付梓。
 
结果书未正式出版,即爆发「中台山剃度事件」。对于此事,大部份佛教徒皆避讳不及,而唯有我对之抱着正面肯定的态度。我想:佛教界,总不得不对此大冲击而痛定反省吧!
 
然不管是我的文章,甚至「中台山剃度事件」,似乎都对佛教界起不了什么反省作用。他们只是在事发当下,赶快把龟头缩一缩,以避开锋芒;而待事过偃旗息鼓了,便又张牙舞爪地忙着劝募建设去也。
 
道场建设的冲击
当写成〈未来佛教之蓝图〉后,我想:待住山期满后,再回常住与老人家沟通沟通;希望能逐步将此理想落实在现实中。然不意他们却于同时,买了一大片土地,取名为「法鼓山」,准备扩大建设;且揭诸理念为「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
 
对于这样的建设蓝图,我基本上是抱着「不以为然」的态度。如此劳师动众,投注了无数的人力.物力,其最后能否真实现最初的期待?我很怀疑!也从没有人敢保证其必实现。但总是赶鸭子上架,不由得你不卖命。
 
尤其为了募款,就得扩大人缘。于是为了广结众缘,更得增办很多活动─整天披星戴月,催得人仰马翻。本应是「为教育而建设」,现倒成为「为建设而教育」─许多的弘法活动,大家都心知肚明,其实乃为募款而说的。而既以募款为主要任务才说的法,岂能超然.淳善而无瑕垢。
 
尤有一点,是我所最不能忍受者:本乃「以提升为目标」,而现竟成「以降格为代价」!为什么须降格呢?乃为迎合愚痴众生的需求。所以本来不必办朝山的,现办了;本来不必搞什么佛化婚礼.联合祝寿的,现也搞了。至于原很严谨的禅修活动,现却被贬为焦芽败种的「自了汉」。对于这些道风的改变,直可说是「怵目惊心」呢!
 
对于道风的改变,我的感受必然比他人更锐利.更震撼─因为我既当过农禅寺的都监,也是众所共认的大师兄。然而我能柰何呢?我只能抱着「隔岸观火」的态度而远走他方。如因此而说我绝情,我也认了;但绝情不等于绝义。因为这牵涉到「义之所在」!
 
发心与否
在目前的情势下,不只法鼓山,也包括台湾多数的道场,皆力劝居士们应大发心.多发心。其实,以我所知,众生本来就常发心.大发心.多发心?以众生只要还未证得无心境界,必会不断发心的。只是非发菩提心,而是发贪心.瞋心.痴心.慢心而已!所以我们不能只含糊地劝人发心,如发心把剩菜吃完,发心把工作做完。而是当劝发真正的菩提心。
 
然而当为劝募的方便而形成类似官僚体系的运作系统后,必将更逐渐恶化成山头主义与群众路线。而当山头主义与群众路线的运作方式更成熟了,想要在其中理性或专注地修学佛法,殆已不可能矣。
 
所以很多人在群众路线的吆喝.摆布下,争相发愿。然究竟是发「净愿」?还是发「恶怨」呢─输人不输阵。所以即使大乘佛法再三肯定:众生皆有佛性。但在山头主义与群众路线的运作下,却只道是:众生皆有奴性而已!
 
满街奴才
所以我从不认为:信众多,事业大,都能印证其能力高,甚至修行好。因为能一呼百应者,未必与觉性相应,而多数乃与众生的共业相应尔。故不必羡慕别人的道场,信众往来.熙熙攘攘,似道业精淳故风靡而化。其实,不客气地说:皆只共业的奴才尔─既来投靠者是奴才,也此抄作者是奴才。
 
因此我还是说:除非在修学上有重大的突破,否则不当奴才也难矣!而古之奴才,还得知「主人是谁?」;但今之奴才,竟连主人是谁?都还不知道,可怜哩!
 
老来变节
下面再来讨论另个变相的菩萨道:
 
有些人年轻时,壮志英发,骨气峥嵘;甚至孤慢自负,愤世疾俗。而待年纪大了,却又变成温顺.和煦和慈悲。这老来慈祥,似乎是世间共认的事实。然何以人老了,自会转成慈悲和温顺呢?是如前所说:因证入空性,而自引发得慈悲和宽容吗?我当然不认为!
 
然而竟是为何呢?以我宁可相信,如《论语》所说:「年之既大,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于是为贪得故,为怕寂莫故,不肯孤守至道而宁可同流合污。很多年轻时坚守的原则,现一个个毁了。故表面上似为慈悲,实则只鄙吝而已!我且名之为:老来变节也。
 
于是很多师兄弟们便忙着为我「授记」:「好!你现在正年轻,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待你年老了,我看你还变节不变节?」我说:「你们就等着瞧好了!」
 
也有人道:「你现在之所以这么说.这么作者,只是在『自绝后路』而已!」我说:「若不能『自绝后路』者,云何能『不受后有』呢?」所以你们这些既不肯.也不敢『自绝后路』者,就准备继续轮回吧!
 
踽踽独归
所以我常以此自我勉励,也自我警惕:『宁为踽踽独归之行者,勿为赶场赴筵之明星。』踽踽独归者,默默修行而不为人知。而赶场赴筵者,南征北伐,转战千里;自以为功业彪柄,其实可能什么也不是!
 
信徒的频频请法,或称道叫好,常可能引起我们的错觉:以为我所说的内容,必已深深印入他们的心坎底。其实,可能刚好相反,正因为以前所听的,早就忘光光了,所以才须一讲再讲。尤其有些较感性的信徒,他们就是喜欢「看」法师现身,而未必爱听法师演讲。或即使正讲时,他们也频频点头叹好;但待离开现场,便又全还给他了。所以须一讲再讲者,正昭示着:前面都白讲了。
 
真会说法者,或真善听法者,言下便悟,何待多言呢?所以即使有心弘法利生,却也不是整天跟那些感性热情的信徒,混在一块,才叫行菩萨道。或者天天赶场赴筵,大开法席。这些看透了,都只道是轮回生死中的「海市蜃楼」而已!
 
供养关系
当然我的意思也并非任何僧众,皆只照顾自己的道业就行,而全然不必理会弘法利生的事。因为如前已说:既以三宝为衣食,则须在供给与回馈间求其平衡。世间事本来如是,既有权利亦有义务。故并非剃头换装后,就可毫不惭愧.毫无节制地接受信众的供养。
 
所以即使不以强迫观念而形成非弘法不可的心理负担,也应随缘适力地回馈于佛教界与众生界。我看很多大庙皆假菩萨道之名,而大肆收刮;真不知他们是否有回馈.有因果的观念?
 
我自知生性较为懒散,故宁可少事无为而不肯奋勉亢进。所以对于信众的供养,总力求节制而不敢流于奢侈浮华。因为我乃发愿:祈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而非生生世世重返娑婆,再续前业。故若透支太多,唯恐披毛戴角还。
 
当然如我收的供养少,而能利益佛教界.众生界者多,那倒无所谓。至少我不负债就是,故以下更谈弘法的方式。
 
弘法方式
如果在学养和行持上,已略有基础;也有心为弘法工作付出时间和心力者,则进一步须斟酌弘法的方式。
 
在传统上一说到弘法,则不出「现身说法」的方式。因为信众多喜欢「看」现场秀,故只要现场强滚滚.热哄哄地,即使大半听不懂,还是精彩万分。因此很多老法师.小法师,便不得不强作空中飞人,天天赶场赴筵。而很多佛教团体也以筹备.举办超大型的演讲法会为虚荣。
 
然其实这是非常吃力而无实效的方式,不只筹备.举办超大型演讲,须动用大笔的人力.物力。且信众老远赶来,早已疲惫不堪;有的竟只在嗑睡中混过。又即使当场真听进去一些,可能回去不久又都漏失了。所以即使场场爆满轰动,还只是「出巡」或「作秀」而已!
 
其实,在号称为资讯时代的今天。我们早就有更廉价.更实用的工具可用:或者文字,或者声音,或者视讯。文字即出版著述,声音即发行录音带,而视讯即发行录影带或光碟片。以文字为例,一本书的内容,岂是数场的通俗演讲所能涵盖;而且内容既精练,又易于反复思考温习。尤其可不受时空的限制而宜随兴就读;既不必有赶场之累,更不必愁塞车之苦。同样,录音带.录影带等,亦有相似的功效。
 
当然这些资讯的制作过程,虽繁复一些;但事成之后,所能节省下的人力.物力,却是不可计数也。所以仍值得大家去努力学习和运作的。
 
法义与情面
但这先决条件,却是要克服「现身说法」的愿习。以若只信众喜欢「看」现场秀,这还好解决。有的根本是法师自己更惦缅现场秀─必台下信众愈多,愈鼓噪得厉害,他才愈神勇─灵感机发,滔滔不绝,浑然忘了时间的存在;所以必一拖再拖,才告终结。反之,独处静默时;便无精打彩,意态阑珊。
 
俗话说「见面三分情」,所以有情众生还是宁可见面,而不愿用资讯的处理方式。然而情,却是执着.烦恼.生死的根源。所以当「以法会心」,而不当以情乱法,或以名乱法。
 
所谓「以名乱法」者,因为名与实,未必相应。以现场秀,到场的人可见其面.可计其数;感觉上好象踏实一些。而用资讯的方式来弘法,则因不见其面.不闻其声;感觉上似悬虚一些。或问:你的信众有多少?答曰:不计其数。「那他们究竟在那里呢?」「在出版社或网路上。」以这样的应答方式,你能接受吗?若不能接受,则只能回到「现身说法」的老套去。
 
资讯流通
所以要透过现成的资讯管路,以流通佛法。这不只要有某种的专业素养,更得突破许多桎梏的心结。然一旦上路了,则何止于事半功倍而已!
 
有人曾问:「法师,你那时候建道场?」我说:「早就动工了!」「在那里?怎么从未听说过!」「从台湾到马来西亚及新加坡。」「听不懂哩!」「『是书所在处,即为道场』,我写的书既已出版发行于台湾.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彼不皆是我的道场吗?又书流通的层面愈广,即是道场愈扩大也。」
 
当然我此话,不是欲以出书而自抬身价。而是要说明:用软体的处理方式,远比用硬体的处理方式,既迅捷又有无限的弹性空间。盖庙,既费时又花钱;那天觉得不够用了,又得加盖或重建。而资讯的流通,要复制却是再容易不过的了。
 
所以目前早已是「第三波的时代」了,我们怎可像上一辈的人,还整日流连于丛林的旧梦中,只汲汲营营于盖大庙而不知欲盖给谁用?既劳民伤财,又污佛谤法,真是鬼扯的撒旦。
 
小结
总之,对于菩萨道,一般人总以为「必发愿度众生者,才是大菩萨。」但其实,真大菩萨─八地以上者,反因为已无愿解脱而不再发愿度众生。
 
于是言下之意,我是有愿,还是无愿度众生呢?好象从头说到现在,我都是偏说无愿。但其实,我还是有愿的;究竟还是初发心的菩萨嘛!虽然我的愿经过多次的调整后,已淡化多了,但还不至于全无。如果全无,我也不必再行文著书,更不必千里迢迢到此异乡国度。在这次的课程中,不敢说必使诸位满意;但单看近四十张的讲义,便知道我还是蛮用心和在意的。
 
故是否有愿,应不是主要的问题。但症结在我们能否透过闻思与修行,而使本来带有染着的愿,洗湅成更纯淬.更净化的愿。昨天之所以不惜大动干戈,将俗谓的菩萨道加以严苛的批判者;也只是为方便将习有的杂染予以消除或减却。而消除得愈多,或减却得愈多,才能使个人的修学或正法的弘扬,皆相得益彰。
 
所以即使发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还须掌握以自觉为中心的原则。然后譬如瓶满而溢.水到渠成,便能从自觉而觉他。于是即使也说法,也度众生,却只「空花佛事,水月道场」而已!虽任运自在而竟全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果煜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果煜法师)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禅与净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福与慧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身与心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死与活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师生答问拾珍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双溪圣南寺禅修开示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6.外延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5.观念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4.观参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3.气脉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2.逆障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1.数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