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果煜法师:力挽狂澜 不以觉受论功夫


   日期:2025/3/1 21:0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不以觉受论功夫    
86.12.12 
 
不以觉受论功夫
禅悦为食.法喜充满
修行的作用
业障现形
身的觉受
痛的经验
 八触
心的烦恼
散乱
气的偏颇
什么才是真的?
结论
 
 
不以觉受论功夫
首先大家看到的是一张沙漠的照片,这乃代表我们打坐过程中的某种境界。有人说:这张照片很好看哩!但如果你真身历其境,却很不是味道呢!因为在沙漠里,前也茫茫,后也茫茫,天南地北都是一片沙,甚至不知道那边有绿洲。在图片里面,有很多人与骆驼;于是大家后面跟着前面,倒还不至太孤单恐惧。
 
可是打坐却不然。虽亦觉得,自己好象到了沙漠一般,坐了老久,总无进步,前也茫茫,后也茫茫。三年五载下来,还嗅不到绿州的气息。这时不只是在沙漠里,而且是自己独在沙漠里,所以乃更焦灼气馁。很多禅书,都形容此,曰「山穷水尽疑无路」。然「山穷水尽疑无路」后,其将如何呢?
 
下面又有一个对句,曰「柳暗花明又一村」。很多时候虽觉得已无路可走,可是若我们坚持下去的话,竟然发觉别有洞天府地。于是从「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境,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闲雅,这中间怎么过渡的呢?就是要坚持以『不以觉受论功夫』的观念.心态,而能心不被境转。最后,才能否极泰来,而突破山穷水尽的关卡。所以今天所要讲的主题,即是「不以觉受论功夫」。
 
禅悦为食.法喜充满
关于禅坐的觉受,虽经常可听到「禅悦为食,法喜充满」的意境。可是很多人坐到现在,却还不知道禅悦为食是什么?甚至如果有的话,也是非常短暂渺茫的。比如打禅七时,在七天间,可能有一支香、两支香,类似于禅悦为食.法喜充满。但其它大部份的时间里,还都将在煎熬里度过。事实上如果你一天到晚,期待着禅悦为食、法喜充满,你反会觉得更遥远.更坐不下去。尤其我个人觉得:对正开始用功的人来讲,禅悦为食、法喜充满,反将比不用功的人更遥远.更渺茫。为什么呢?
 
很多人的观念,都认为:既努力用功,则当得到一些成果,如轻安,或一些愉快的经验等。尤其以信愿为导向的修行法门,如净土宗之类,乃更强调于:既学佛.修行后,必白天事事如意,晚上夜梦安详。于是以种种顺遂,来肯定学佛的进步,或修行的成就。
 
但是我们要知道:世间的顺境,往往是学佛的逆境。比如钱赚得很多,可能连道心都被赚走了。或者人缘很好,眷属围绕;于是能用功修行的时间,就更少也。所以道:富贵学道难。富贵在世间人看来,是求之不得的顺境,可是就学佛而言,却反是逆境也。
 
反过来说,世间的逆境如生病或烦恼之类,或将是学佛修行的转机处。所以虽信愿法门都强调于感应─因为学佛修行,所以事事如意,夜夜安祥。但真学禅的人,却不如此认为:
 
修行的作用
因为真正的修行,乃不当从「有所求、有所得」去启修的。如果顺着世间人的想法.欲望,而去努力赚得;这跟世间人的本质,还是没有什么两样。比如说有的人以作生意而求赚钱,有的人向神许愿而乞发财,手段虽不一样,目的云何不同?只五十步笑百步尔!故如为求世间的顺境安乐而发心学佛,即与佛法不相应也。
 
修行其实是为了消除业障。我们听闻佛法,都知道要了解佛法的道理还容易;但要使我们的身心,和法相应可太难。有时候我们也明知道,自己不该贪,不该瞋,可就是做不了主,为什么呢?过去的业障习气还未消除故。佛法中所谓的解门和行门,解是知道道理,而行乃从消除业障着手也。因此,修行不是为求得什么境界,不是为得到什么成就。而是当从修行的过程里,去消除我们无始以来的业障习气。若无明.业障.习气愈消除得多,身心的障碍越少,自然就与佛法相应了。
 
那业障在什么时候消呢?业障在现形时消。所谓消业障,未必业障乃不知不觉地消失了。有时候是现形了,然因能用佛法的智慧去对治、消除,才得真消业障。所以我要提醒的是:既修行是为了消业障,而业障乃于现形时消;所以越修行的人,业障反越容易现形。譬如新净衣,不沾泥尘。这即如净洁的衣服,沾不得一点尘埃:故稍有污染,即须马上清除。而若是沫布,则反正已够脏了;故再染一些,也无所谓。
 
业障现形
故一个不修行、不用功的人,反道不觉得自己有业障。这且用个比喻:就如一个抽烟者,如果他继续抽的话,反不觉得烟瘾可怕。但如有一天,想戒烟了,他才会发觉烟瘾的力量有多狂暴。其次又如顺流而下,虽很痛快,可是却乃生死流;而要修行的话,就得逆流而上,但逆流就会产生身心很大的压迫。所以越修行的人,才越感觉到业障的存在。甚至业障的现形,都会比一般人快。
 
所以不必怀疑,为什么有些人无恶不作,但一辈子也没遭受过什么严重的磨难。而某些修行人,受的痛苦或磨难,乃比他们还多。这是不公平的吗?不!此但为修行人业障现形的快,不必等到下辈子才报。对一个修行者而言,既知不可能逃避果报;则宁可在理智还清楚、还有道心时受报。这我们才得以借佛法的智慧,来安抚.对治.消除。反之,如等到下辈子再受报,则谁也没这份把握。而那些作恶多端者,如受报的话,就可能直下三恶道去也。以真修行者,既过去生的业将现形,也今生造的业会受报;因此从世间人来看,反是逆障重重,磨难特多。
 
于是因修行的关系,将把自己的业障逼出来时,身心就会产生相当多的困境和险阻。而我们唯有用正知见和信心.毅力,慢慢去降伏这些障碍,才能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所以常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其实刚开始修行,即使有魔,也是内魔而已!而内魔者,即来自过去生中的业障。既修行是消业障的过程,也是降伏魔难的过程,因此我们不可能不着魔的。因此一个修行人,应先有这样的心理准备:不是从顺境,而增加我们的智慧。反之,当从逆境而消除我们的业障。
 
下面我们详细描述业障现形的现象。大致而言,业障现形,可从三方面来讨论:首先是身体的觉受;其次是心的烦恼,第三乃境界的干扰。
 
身的觉受
现首先讲身的觉受:对初学禅坐的人而言,最直接的反应,就是身体会痛、会痲,甚至会痒。以我们从小就认定一个观念:痛就是苦,痛就是病,痛就是负面的。所以一痛,就想避免。可是痛,事实上也与业障的现形有关系。在中医上有曰「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如果气通顺的话,是不会痛的;反之,因气冲着不顺畅的地方,才会痛。所以痛,也可说是一种自我检查。
 
在打坐时,若发觉什么地方痛,即谓那部位有病也。(然此病,用西医的方法,未必检查得出。)然何以未坐前,不痛呢?因未坐前,脉虽不通,气亦不足,故气还不得冲击于不通处;故虽不通,还不会觉得痛。而禅坐者,以气渐养足故;欲从不通处而疏通也,所以才会觉得痛。因此痛的现象,既表示我的气养足了,也表示彼病正在调理当中─等调理过后,非唯不痛,并且病乃痊愈也。所以既非不痛,才是正常的;(有时候,若痛到极点,反变成麻木不仁也。)也非痛,即是不利者。
 
于是以前,虽不通而不痛,反是不正常的;而现在欲从不通而疏通,故觉得痛,才是正常的。而痛,尤将发生在:一.宿疾未消处,有一些过去生的病,表面上好象好了,至少症状不再那么明显;可是病根犹在。于是或劳累过度,或天气变化,或饮食不节,便马上旧病复发。此病根未除者,即表示脉未全通,故容易再阻塞。而现在因打坐调脉,欲疏通病根者,反会觉得痛。二.旧伤未复处,同理有些旧伤处,表皮虽愈合了。但事实上,筋犍还未全愈合。故打坐,也将觉得痛。
 
所以若打坐时,觉得身体有某部位在痛,其实都是正常的。因为从未有一个人是完全健康的─即使西医也检查不出毛病的所在,也未必就是完全健康的。故广义地说,这些脉不顺畅的部位,亦可说是身体的业障。而经过痛、痲、痒的过程,而使脉较顺畅了,亦可说是消业障的过程吧!
 
痛的经验
大致而言,痛会有几个不同的阶段:刚开始是闷痛,有某一部位或某一关节,觉得比较紧,闷闷郁郁的,似痛非痛,很不顺心。其次,从一部位的闷痛到集中于某一点的刺痛.锥痛,所谓「刺痛.锥痛」即像用针去刺.用锥去捣般地疼痛难捱。而这点,即是不通之处也。
 
对于这种痛,有何有效的对治办法吗?我觉得最好的方法就是继续坐而已!因为我们要知道,何以必打坐三十分钟或一小时后,才会觉得痛?这即表示我们必经过三十分钟,甚至一小时的禅坐后,才得把气养足,所以才会痛。故如果痛,就放腿的话;气一散失,当然可以不痛,可是真正的问题还没有解除。若下次再坐,还得重痛。这听起来,似蛮残忍的,可是事实就是这个样子。你能熬久一点,才能对疏通有所帮助。当然如能一次就熬过去,最好,可是太不容易;但能熬得越久,对疏通也就越有正面的帮助。
 
所以我们必在观念上先接受它,即痛是正常的,痛是好事。以痛既对气脉的疏通有帮助,也对心理的专注有帮助─因为你就一直觉得痛,痛到没办法打其他的妄想也。这其实也是另一种好处,只是很多人都不觉得尔。
 
如在观念上,我们已接受:痛是好事。那么在熬忍时,至少心能不矛盾。而心不矛盾者,即虽痛而不苦也。痛和苦,其实是两回事:痛是身体痛,苦是心理苦。心苦者,为想逃避而避不了,故心生矛盾而苦也。现既接受它了:痛得好,继续痛。则虽痛而不苦也。
 
当然某些的观想,也能有效地减免身的痛,心的苦。比如一般人都怕痛,故碰到痛就想逃避,事实上痛未必如我们想象中那么可怕。于是且狠下心来,看你要痛到什么地步。这时因我们不想逃避了,反而没有那么苦。或者将痛的身体,痛的部位,看成另一个对象─是他痛,不是我痛,而能安心不动。但总不出:从了解而接受它而已!
 
于是痛到最后,就能从「痛苦」而变成「痛快」。至于何谓「痛快」?唯乃「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虽非全不可说,但听了太多,却总是让心更不安份而已!所以还是安心忍痛吧。
 
八触
以上所说,痛既如此。至于《小止观》里的八触:痛、痲、酸、痒、冷、暖、动、摇。其实有关身体的觉受何止这些,有时候觉得身体变大了,有时候觉得身体变小了;有时候身体上升,有时候身体下坠,有时候身体却不见了。种种怪异陆离的现象,说都说不完。但大致来讲,都是身体在调适气脉过程中,所自然产生的反应。如气脉全通,反无任何现象。甚至全不通,也没任何现象。倒是从不通到通的过程里,会有各式各样的觉受。所以对于这些种种觉受,我总说一句话:即过程而已!
 
于是既是过程,则我们何能期待它不发生,或期待它很快过去呢?反正该来的时候,他就来了;而该走的时候,也就走了。有觉受,算是什么功夫吗?其只是业障现形而已!但欲业障现形,至少还得坐到某种程度,才会现形哩!因此对于身体的种种觉受,不妨说是消业障的过程吧!
 
所以我要申明的是:觉受坏,不见得就是功夫退。有时候我们会起错觉:以前还可坐一个半钟头都不痛,而现在竟一个钟头不到,就开始痛了?为以前业障还未现形,而现在现形了也!脚的痛,前既已捱过去了,不是当就不痛了吗?怎现在又痛起来了呢?以前是以前的层次,而现在更有新的层次。所以绝不能用觉受来论功夫的进退。
 
反之,打坐时身心都很舒服,且能持续良久。却未必代表功夫的长进,为什么呢?因为若长进的话,必会很快找到下一个问题。而新的问题,又是新的挑战和磨练。以我多年来的经验,「禅悦为食」的情况即使有,也不会太多和太长。因此钟心期待于「禅悦为食」,或自我暗示于「禅悦为食」。反是病态,而不长进的。
 
既觉受好,未必进步;觉受坏,也未必退步。那什么才是真功夫呢?既修行,则不必太计较于功德。但如果一定要问功夫的话,当然以「不觉不受」才是真功夫。因为「无心才是道」嘛!故如有任何觉受,都是从有心中得;而既有心,即非最高境界。
 
事实上,很多人在打坐过程中所发生的问题,有一半以上皆有关身体的觉受,像头痛,腰酸,胸闷等等。似必须赶快去问师父,但师父将说些什么呢?也不过是「继续坐」而已啊!其实大众也明白法师将怎么答。可是还得问问,比较保险,一群扶不起的阿斗哩!
 
其实大原则都一样,既知道是过程而已,则继续坐也。继续坐,则觉受如长江后浪推前浪,虽不断现起新的现象,却总是渺茫短暂而虚幻的呀!所以有关身体觉受的问题,如有正知见的话,便根本不是问题已!
 
心的烦恼
就禅坐而言,有关心的烦恼,不是昏沉,就是散乱。现首先讲昏沉。昏沉的原因当然很多,譬如有的人上坐后,以觉得无所事事故就睡觉,这怎么办呢?以道心不够,方法不牢,故昏沉也。于是乃须从提起道心.抓紧方法,而能去除昏沉。有的人则为太累而昏沉。
 
而有的人却既非太累,也非道心不足;虽很想用功,可是还不免昏沉。这很多时候,乃为身体有障碍。一般来讲,初打坐时,气都是先下沉再上升,下沈到丹田,然后再慢慢上升至头顶等。而在上升的过程里,以要通过颈部.头部乃比较困难。所以有很多人,便因气上不了,而弯腰驼背,而垂头丧气。如果通不过腰,腰就挺不直而弯腰驼背;如果通不过颈,头就抬不起而垂头丧气。
 
有时候我们看初学者,反而坐得又稳又直;倒是一些老参竟坐得歪七扭八的。似功夫退了,其实不然。初学者,或气还只在下沉的阶段,故还显现不出脉障之所在。而老参者,既下沉后,复上升;故才显现出种种脉障现象。
 
于是以气上不了头部故,头部乃缺氧;不只打坐时会昏沉,就是平常时也会比较健忘。所以很多人将疑惑:「我们不是当越修行,越有智慧吗?现却不比以前灵光了!」禅坐修行可能不免有这个过程,但若过了这个阶段,便不只头脑会更灵光,情绪也将更稳定。
 
这昏沉有时候,不只是弯腰驼背,垂头丧气而已!根本已不省人事了。所以即使劝:昏沉的人,可自举手请打香板。而这些重昏沈者,根本已不知道自己在昏沉,不知道自己手在那里?头在那里?怎可能举手请香板呢?
 
而这些人你要不要打他香板呢?他虽不举手,我主动帮他打。但打过几次后,你的手却也软了─因为根本没有用。打时醒一下,等一会又昏过去了。似这种情况,怎么办呢?余意:乃继续坐,以待熬过难关。
 
所以有的人进禅堂后,可能要连续昏沉个三、五天,才会慢慢清醒过来。甚至若非连续用功的话,这种昏沉健忘的现象,可能将持续几个月或半年之久。所以这时候,虽用功不得力,反应比平时更卖力去坐,才能早日突破关卡。
 
因此对从脉障而引起的昏沉,我认为:虽用功不得力,还应继续熬忍,以待脉通。而非下坐经行,或拜佛忏悔。因为如下坐,气就散掉了;虽能不昏沉,但也等于前功尽弃。而等重上坐时,却一切依然故也。故虽打坐时,摇摇晃晃地没办法用功,可是至少我们的气还维持着。而气若维持的愈久,才有慢慢疏通的可能。所以虽只傻傻地昏沉在那里,还是有代价的。
 
以我的归纳:一般人或许要坐上半个小时后,才会开始昏沉。而既昏沉后,也要花上半小时至一小时,才能逐渐柳暗花明。在还没清醒过来以前,就下坐,今天坐的等于白费。而若在脉刚疏通一点,你就下坐了,这还太委曲了;待逐渐清醒后,至少要继续坐上半个小时、一个小时才合算。于是这加起来,一支香至少要两个小时以上,才有实效。否则每次都像烧开水一样,水未滚就拿下来,每次都是旧戏重演。于是即使坐了三、五年,也没什么进步!
 
于是,既痛的时候要继续坐,也昏沉的时候要继续坐。因唯有继续坐,才能使气足脉通,而消除业障也。
 
散乱
下面再论散乱。有些人觉得因妄想太多,以至于没办法继续打坐!其实有那么夸张吗?至少妄想,只想在心里,它会将你的腿掀下来吗?当然不会!因此为妄想太多,以至于没办法继续打坐;其也只是为「求好心切」而心急败坏也!于是当宽缓其心,以无得失.不急进的心态而安身于座。
 
如果我们回观妄想,妄想殆可分为两种:一是有主题的执着,一是无主题的杂念。有主题者,比如股票下跌了,我怎么处理呢?或者孩子的功课不好,应如何加强?于是以牵挂放不下故,既白天晚上都在想这问题,也打坐时还撩绕不去。这主题,即是我们执着放不下者。对放不下者,如勉强用修定的方法去压制,也顶多是以石压草而已!虽暂时伏了,还将再长出来。故对有主题的妄想,乃需用佛法的知见去对治消除。如自己还没把握,不妨寻善知识或同参道友来共开导劝勉。必将问题真正消除放下,才能安心用功。
 
其次,如是无主题的杂念,便跟气脉的不调有关系。气脉不通调,就像交通阻塞一般:有的人只乖乖僵在那边,不知如何是好?有的人却眼明手快,即找到小路而回绕出去。于是僵在那边,不知如何是好者,便将昏沉;而找到小路很快回绕出去者,即成散乱。
 
于是因小路很多,故妄想也就很杂。所以散乱,其实也是另种转机:以如是有主题的散乱,则应用佛法对治消除。若心结解决了,也算是消除业障吧!反之,如只是杂念纷飞;则唯有更加紧用功,以求「摄心归脉」,而渐消除脉障。或者不只昏沉,还兼散乱。其实还都差不多,皆「摄心使气归脉,安忍以待业消」而能熬过层层关卡。
 
气的偏颇
前已谓:若气上不了头部,所以会昏沉.健忘。然若气上得了头部,而下不来;便像晚上喝茶睡不着一样,精神似特别好,杂念也特别多。若气长期积溺头部,也将使瞋心、慢心变重。以人生气时,气乃往上冲;故或怒发冲冠,或脸红脖子粗。同理气若在上,也比较容易动肝火.起瞋心。其次,气若积头顶,也将使慢心变重。俗谓「眼睛长在头顶上」,其实不是眼睛长在头顶上,而是气积头顶而已!
 
在调脉的过程中,气不免有偏颇的现象。有时偏上,有时偏下,有时偏前,有时偏后。有时郁结不动,有时浮泛窜流。于是因气的偏颇,故情绪也受波折。气偏上,如前谓:易于瞋慢。气偏下,则成贪卑。偏前为阴柔,偏后成阳刚。气郁结不动,则觉得郁郁寡欢,甚至人生乏味。气浮泛窜流,则妄想攀缘,焦燥不安。以上种种情绪的波折,其实也是业障现形尔。甚至种种幻视、幻听的现象,都无所谓。见怪不怪,其怪自败。既知是消业障的过程,则一切就随它去吧!
 
什么才是真的?
于是种种境界,不管是身体的酸痛痒,或心里的贪瞋痴,昏沉.散乱.无记等,是顺或逆?我们根本分不清楚!这到底是功夫进步了,还是功夫退步了,才产生的现象?其实以禅的见地来看,那有什么境界是真的!一切境界根本都是假的─所谓假的并不是说,它根本不存在,而是都只过程而已!
 
所以什么才是真的呢?就境界而言,都是假的。但如你一定要问「什么才是真的?」则我,只好勉强说:「不动心,才是真的。」于境界生化时,心不被转,这才是真的。所以真与假,不当问境界,而是当问你的心。
 
所以打坐会着魔吗?其实症结不在「魔非魔」,而在「着不着」。心若执着,即一切是魔;反之,心不执着,何魔之有?于是以不执着.不动心故,即得超越一切真假之外!以下请看,道树禅师的公案:
 
晚乃卜寿州三峰山,结茅而居。常有野人,服色素朴,言谭诡异。于言笑外化作佛形及菩萨.罗汉.天僊等形;或放神光,或呈声响。师之学徒睹之,皆不能测。如此涉十年,后寂无形影。
 
师告众曰:「野人作多色伎俩,眩惑于人。只消老僧不见不闻,伊伎俩有穷,吾不见不闻无尽。」
 
道树禅师晚年,于三峰山结茅而居时。常看到一些奇怪的人,或穿著特别形色的衣服,或谈些诡异非凡的事相。有时候于言谈间,变成佛的样子,变成菩萨.罗汉.天神等样子。有时候还放神光,有时候还出异响。道树禅师的徒众,都不知道,那是什么现象?而道树禅师却总是以不变应万变。如此经过十年之后,这些奇奇怪怪的现象,终于消失了。
 
最后道树禅师,才总结说:这些野人,乃山精妖怪等所变现也。故喜欢秀出种种花样.技俩来眩惑于人。只消老僧既不见也不闻,丝毫不管它。则它花样.技俩,再怎么变,总是有变完时;而我不见.不闻.不管它,却可用之无穷呀!
 
以上公案乃昭示我们:业障有穷尽,道心无穷时;以无穷对有穷,何不功到垂成?前面一直在说业障现形故,身体会有酸、痛、痲等种种觉受,甚至心里也会有贪、瞋、慢等种种反应。然不管怎么说,对一个修行者而言,业障总是有穷尽的─随缘消旧业,不再造新殃。而我们的道心却是无穷的─以不变应万变。那么以无穷的道心,来应付有穷的业障,何愁不功到垂成呢?只要我们能以信心、毅力而继续坚持到底的话,这些业障磨难总是会慢慢过去的。
 
结论
这也就说,我觉得打坐其实也没什么秘诀,非必倚赖善知识。善知识能帮助你什么呢?帮助你在业障现形时,继续打坐而已。我们不要想:善知识能帮我消业障,甚至能代替我背业障!自己的业障合当自己去消。但观念正确的人,才有办法消业障;若观念不正确,旧的业障还未消了,又染上很多新的业障。
 
所以禅坐,虽正知见确有必要;但知见建立后,却只是继续坐而已!而很多的花样.技术,甚至口诀,都只是让人更不安心而已。像我个人虽对身体的气脉,有比一般人更多的了解;但这是我坐出来的,既经历过种种过程,自然会对它慢慢清楚。而非有个善知识一步一步地指引我,下一步会怎样,下一步当如何。不是先知道,再去打坐;而是坐过后,自然明了。坐到业障慢慢消了,就会越来越清楚。
 
而在这过程里,最重要的心态,乃:不以觉受论功夫。因为若用觉受来论功夫的话,大部份的人都会退转。真修行绝不是今天很快乐,明天更快乐,越修越快乐。如果真是这样子的话,我们也用不着拖到今天还来打坐,当早就成佛了。以能在顺境中继续修行,何足为奇?反之,在逆境里能继续用功,才是难能可贵。
 
事实上,逆境不唯是逆境,有时逆境反才是转机的关键。而转得过.转不过,就得靠正确的观念也。所以对于一个真学禅的人,要有这样的心理准备:就是越修行,业障越现形的快.越现形的多;而现形处,反才是关键处,转机处。这时我们除了心里明白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坚持到底.继续用功。腿痛要继续坐,坐到不痛;心烦要继续坐,坐到不烦。如此日积月累,即使短时间不觉得自己有进步;但长时间下来,半年或一年以上,自己或别人都会觉得身心已有改变。这改变不是坐间的觉受,而是能落实于生活间的观念与心态─更纯熟的观念,更开拓的心胸。
 
所以禅坐刚开始当然需要听闻学习,一些基本的方法和观念。但到后来,便得越来越靠自己。而现在的人,乃刚好相反,自己不想用功;却希望很快得到一些秘笈,甚至成就。于是以心不安份故,外魔便很容易乘虚而入。或者,虽不着魔,但只守株待兔而旷费时日,一无所成。所以今天当以这样的知见:不以觉受论功夫,来肯定我们修行的信心跟毅力,而继续用功。如此持之以恒,功不唐捐,至少会有一些成就的。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果煜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果煜法师)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禅与净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福与慧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身与心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死与活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师生答问拾珍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双溪圣南寺禅修开示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6.外延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5.观念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4.观参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3.气脉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2.逆障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1.数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