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1.数息的变化


   日期:2025/3/5 13:1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数息的变化
 
一、坐姿的要领?如何既端正又放松?
二、盘腿坐姿与手印间,有否对应关系?
三、常态的数息法?
四、说明妄想与返照的关系?如某人自觉得心很静了,是否真静矣?
五、数息方法的变化?
 
一、坐姿的要领?如何既端正又放松?
禅坐的一切状况,都是从坐而有的;故首先就有坐姿的问题。在禅训班中,大家皆已学过七支坐法,故在此不重作说明。
有人问:「坐姿端正,有这么重要吗?是否能不去管它,而专心在方法的用功上?」我们常说,禅坐的要领有:调身、调息、调心。坐姿的安稳,即属于调身的范围;而身调得好,对调息与调心的裨益,是绝对能肯定的。
 
当然初学者,腿很生硬,如一定非把坐姿,坐得那么如法端正,还可能使他紧张、僵硬,而坐得更不安稳,而更用不上力。所以我们并不要求初学者,一下子就得把姿势坐得那么如法;但就长期的效果而言,我还是希望大家,往这个方向去努力。
 
 
有人说:端正与放松,如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如真是不可兼得,则这问题便问得没意义。事实上,如能保握要领,则不难达成既端正又放松。而这要领,除七支坐法的大原则外,还有一些绝窍:
 
 
要使两边膝盖,尽可能平贴地面;而不要有一边,是在悬空状态。我看有些人坐蒲团时,臀部坐得太进去了,故大腿就没办法压下来;于是便免不了有一边要腾空。几何学上常说:必三点才构成一个面。故必两边膝盖和臀部,加起来才是三点,才能安稳。 当然有些人刚学打坐,腿还很生硬,压不下来;也有些人腿很粗,像萝卜腿,亦压不下来。若此,可用一种取巧的方式:就是尽可能将臀部垫高,以方便把两边膝盖压低。(我不主张用毛巾或垫子,塞在悬空的膝盖下面;因为这将使你的膝盖,更不容易降伏。)
坐时要使臀部,比两边膝盖高;因为若膝盖比臀部高,则腰背就很不容易挺直。因此有人说:蒲团或坐垫,应有三寸高或五寸高。其实,重点不在于多高;而在于如何既使膝盖平贴地面,又使臀部略高。故对瘦的人、腿已熟巧的人,或用双盘坐者而言,则垫子便可稍低一点,反之则高也。
若已如前述,使臀部比两边膝盖略高;则坐时身体是微微向前面倾斜的。(即身体还保持与臀部、膝盖所构成的面垂直。)这有什么好处呢?这将使你的重心向前推,而落于臀部与膝盖所构成面的范围里;故上半身有一部份的重量,将可移转到大腿、膝盖上。若身体固执于保持与地面垂直,则上半身的重量,便唯由臀部来承担,这便是很辛苦的事了。
大部份人都习惯把腰挺起撑直;但我却习于把腰往前推,感觉似个反弓状。这样腰坐直后,便不会一下子又垮下来。 至于头要正、颈要直、舌抵上颚,皆如七支坐法中所说。如能保握以上要领,则不难坐得轻松安稳、又能持久。
 
 
其次,能坐得端正轻松又持久,与我们的气脉也有关系:如气能上升脊柱,则不经意便能坐得既端正、轻松、又持久。当然那是打坐用功后,才有的成果。
 
 
将姿势坐正之后,其次要检查看看,全身有那个部位未放松。大致而言,一般人较容易拉紧的部位是小腹和肩膀。所谓「放松」,其实只是「不用力」而已!但很多人往往求好心切,而容易不自觉得地蹦紧;或平常就容易紧张的人,也不知该怎么放松!
 
如能以「平常心」或「无所求心」而来禅坐,则较不会起无谓的紧张。刚才有人提到一些观想的方法:如观想头部有醍醐灌顶,故全身清凉疏畅;或观想身在飘渺的雾中。如这些观想,有助于你放松,当然不妨略用之;但不必勉强,否则本为放松,却因观想费心,反造成另一种紧张。
 
如上坐之前,能稍做些软身运动,而使僵硬的关节,能拉开一点,也有助于身体的放松。以上或从调身,或从调息,或从调心,而使我们能坐得既端正又轻松。
 
二、盘腿坐姿与手印间,有否对应关系?
此所谓盘腿,其包括双盘、单盘与散坐;而盘腿中,又有或先盘左腿,或先盘右腿的差别。而手印者,也有左手压于右手上,而称为「法界定印」者;或右手压于左手上,而称为「弥陀印」者。在这些盘腿的坐姿与所结定印间,有否必然的对应关系?我的结论是:没有必然的对应关系。
 
现首先说明盘腿与结手印的用意:在各位所上初级禅训班中,皆已说过「圆」的道理;故盘腿与结印,乃为使左右两边的气路能衔接而形成通路。我们平日,手脚各左右分开;气乃在不断地散逸中。如用盘腿与结印的方式,将使我们的气,能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因此很多人上坐后,便感到全身发热。故就圆的道理而言,只要左右气能交接,即可矣;至于或左上右下,或左下右上,我认为并不重要。
 
虽然有些书上,会就阴阳动静的理论,提出他们自以为是的说词:为达成「以静制动」的方便,故需左上右下。但我认为遐想的成份居多。至少以我禅坐的经验,并不觉得那有什么实质的效益。虽然在我们调脉的过程中,气有时偏左,有时偏右,因此会有些较异常的觉受;但那也只是阶段性的现象;并且因每个人体质上的差异而有不同,因此便不能把短期的现象,和个人的案例,当作公理,而要把一切人往这模式套。就长期的观点而言,只要左右脉皆通,则一切异常的觉受,皆消失已;故不必费心于短期无常的觉受。
 
其次,就手印的「大姆指微微对接」,有些人非常执着必指尖对接;则非但不舒服,且很容易松开。如以圆的道理,则只要形成通路即可,何必执着非指尖对接不可。又一般人初学打坐,气脉未必能达于指尖,故有些道场甚至教人「虎口」对接即可。(在冬天寒冷时,若将虎口对接,即有暖身的功效。)当然在禅坐后,气脉便能渐达于指尖;此时结印,又以五个手指,依次对接,才更有效。
 
有些人虽上坐时,已结好手印,但往往不知不觉又松开了;于是便很在意怕手印松开。其实,大可不必如此紧张,结手印虽对调气会有些帮助,但效果未必那么显著。因此上坐时结好手印后,就当好好专心于方法;若偶然发现手印松开了,则再结之即可矣!也有些人曾有:两姆指间,像触电一般,紧紧地粘在一起;那只是气衔接而形成环路的关系,不必大惊小怪!
 
如在夏天禅坐,一上坐后便周身流汗;则可方便上坐之时,先不结手印。(或如瑜珈所用,将左右两手,掌心向上,姆指与中指衔接;分置于两边膝盖上。)不过这只是刚上坐时,方便用一下;五或十分钟,身心渐平稳后,仍以恢复结印为宜。
 
至于盘腿,如能双盘当然最好;否则单盘亦可。初习坐时可勉强一点,但不必太勉强;仍以安稳持久为原则。
 
三、常态的数息法?
大致而言,数息法不出以下大原则:
就是自然呼吸:我们从出生到现在都在呼吸,虽有时意识到,有时未意识到;但它总不断地在呼吸。因此数息,就数此本有的自然呼吸;而非先刻意呼吸,再来数数字。
 
 
出入间只数一种:即数出,则不数入;数入,则不数出。不能出入息都数。至于出入之间,当数何者?数较宽松、平稳、缓和者。在呼吸之间,若入息较急,出息较缓,则数出息;反之数入息也。故每人当自反省,看自己属何种息?大致而言,年轻健康者,宜数出息;年老多病者,宜数入息。
 
 
从一到十:若已确定自己宜数出息,则当息从鼻端吐出时,即数「一」,数到气吐完为止。入息时,虽不数数字,但也应清楚默照着呼吸的进况,以减少妄想散动的机会。当第二口气再从鼻端吐出时,再数「二」。如此从一数到十,反复不止。(数字数到十后,必需回头;否则易沦为机械式的数息。)
 
 
小妄想继续数,大妄想从头数:所谓小妄想,是虽数字间夹有妄想,但仍能继续往下数。而大妄想即一打妄想,便忘了自己在数息;等打过一大圈觉醒后,却已前后脱节,而不知下面的数字为何;此时即从「一」重数而已!如因觉照能力不够,而使数字超过十;待发觉时,亦从「一」重数而已!
 
 
将注意力全放在数字上:数息当然是从观照鼻端,看呼吸的进出,而开始数的。但数过一段时间后,我们便将注意力从看呼吸,而移转到数数字。也许最初「看呼吸」与「数数字」的用心比例为七比三,然后再成五比五,最后更为三比七,一比九等。当注意力能全放在数字时(数字的意象或声音,而非数字的笔划。)即已忘掉身体的存在。
 
 
常态的数息法,原则大致如上,然我仍要补充说明一个关念:要达成修定的目的,方法应愈单纯愈好!以方法本质上也是妄想,如方法又很复杂,则只在妄想堆里打混而已,心如何能定呢?故应以自然呼吸来数,而非刻意的呼吸;只注意鼻端,而不管气息的深浅、长短、粗细、冷热等变化;全把注意力安于数字上,而不理会一切有关身体的觉受。用心愈单纯,心才愈能够定。
 
然众生的习性,却觉得方法太单纯,乃单调、乏味,甚至会对它没有信心。必需愈复杂、愈造作、愈有变化者,用起来才生动有趣,才信心十足。于是虽口口声声求出世解脱,却只仍在尘相中打滚而已!又愈复杂、愈造作的方法,其实也牵涉到下面所要讨论「返照力不足」的问题!
 
四、说明妄想与返照的关系?如某人自觉得心很静了,是否真静矣?
修定时,除专心地用方法外,还得用心于观照「妄想的有无」。这也就说,在专心数息或念佛的当下,还得分出一部份心力,去返照自己是否在打妄想?如发觉有妄想,即需立刻将之截止。很多人以为只要数息时,方法没有丢掉,数字能延续不断,便可矣!而不知用心于返照妄想上;于是便形成可一方面数息,一方面打妄想,两者如轨道平行,不相干扰的病态现象。
 
如返照力很敏感,则可在妄想一动,立刻觉知而将之截止;甚至在妄念将动时,即已将之抑下。反之,返照力迟钝;则必打过一竿子妄想后,才能警觉。而返照力是否敏感?又跟方法有关!如用的是一个很复杂的方法,则已无心力去返照了!于是因根本不能检查出妄想的存在,而惑以为自己心已很静了。
 
如念佛或持咒的方法,虽亦能返照妄想之有无;但因方法较造作、费心较多,故只能检出较粗的妄想,至于细妄想便无能为力了。唯识学云:「阿伽陀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凡夫心中的妄想瀑流,从粗到细,层层涉涉,从没有停止过。而修定,只是从外向内,层层剥舍;愈剥舍,心才能够愈清净。
 
故就修定而言,我一向反对「大声念佛」与「快速拜佛」。因为此时身心都很粗燥,如何能定呢?虽有些人将惑以为,当下可真「无妄念」?但这情形就像:问一个刚跑完百米竞赛的人,你现在心中有妄念吗?当然没有妄念,喘都来不及了,那能打妄想!但他心真的定了吗?如心真能定!那我们也用不着苦苦盘腿、念佛,都去跑百米就行了!
 
由于对「返照力」的生疏,使一般人在修定时,产生很多无谓的误解。如凡夫本都在妄想中打混,然他们反不觉得自己妄想多,而学禅坐后,反才意识到自己妄想这么多!甚至晚上作梦,本在未禅坐前,既未那么多,也不那么清楚;而习禅坐后,梦既多又清楚,这是正常的吗?其实禅坐后,梦未增多;只缘于现在返照力较强,故觉得梦多也!
 
以现代医学对脑波的观察,人的脑波从未停止过,只是强弱高低有别而已!因此能发现自己有妄想,那反而是进步而非退步!故在修定的过程中,不可急求于「无妄想」的境界;相反地,要拿出「层层剥舍」的决心,一直往内去发觉仍有更细的妄想。必不断地钻入,不断地剥舍;我们的心才能愈来愈安定、愈来愈清净。
 
因此,如某人于禅修的过程中,自觉得心很静了!这是否真静矣?有人说:这是层次的问题,虽非至静,却已比原先安静也!但就用功而言,这却是错误的自我暗示、自我陶醉。他先以一种错误的期待:以为禅坐后,应使心自觉得愈来愈安静。于是用暗示的方法,造成心已很静的错觉。而不知「觉心很静」,其实也是另一种妄想,也须急急去之才行。于是便放逸地自我陶醉。
 
真正的用功,从不该有「觉心很静」的时候,因为至少这时他已离开了方法,否则如何能有「觉心很静」时。真正的用功,从来只是不断地发觉自己又有新的妄想,而须再次地去剥舍它。若心中真能一无妄念,则反而没有任何的觉受。在「超越时空」中,既无前后,亦无能所,只是不知不觉中滑过去了。如以农禅寺所教:数息的七个层次,在第五个层次以上,即不应再有「觉心很静」的分别意识也。
 
「不觉得有妄想」跟「觉得已没妄想」是大不相同的。在「觉得已没妄想」的当下,其实还离不开心物、前后、有无等种种妄念。真正的心静,往往在两个妄想间,已滑过好几支香了。我们都听过太虚大师的经验:从敲过大钟,到第二天觉醒过来,中间没有任何的分别意识。其在两个念头间,已滑过一个晚上矣!
 
总之,如心真已比较静了,那只将觉得时间过得比往常还快!至于其它一切觉受,皆不可靠。
 
五、数息方法的变化?
妄想太多,心很烦乱时,如何对治?
 
我们首先反省一下,看目前的妄想是:有主题的妄想,还是无主题的杂念而已!若是有主题的妄想,则是你放不下的心结所致。因此能处理的,还是要先处理过后,再来打坐,才比较安稳。否则至少要用佛法的观念,先以化解、安抚,才能安心用功。
 
至于无主题的杂念。有人说:当起惭愧、忏悔之心,予以调伏。有人以「快速拜佛」的方式,以诵《心经》及经行的方式予以对治。当然有效的话,亦不妨用之。我倒建议你:不妨闭气一段时间,看它能再打什么妄想?当然这只是短时间,偶而用之而已,并非长久之计。
 
如仍用数息法,为对治心猿意马的妄念,则可将方法弄得复杂些。如师父于《禅的体验》书中所示:或用隔数的方式,一、三、五、七……或用倒数的方式,十、九、八、七……甚至倒隔一齐来,十九、十七、十五、十三……;也可以用:一的下面是二,二的下面是三……总之,把方法弄得更复杂,让你忙得没间隙去打妄想。当然返照能力也跟着减弱;故用一段时间后,大妄想已渐调伏了,还是要回到「常态的数息法」去。
 
 
控制呼吸的现象、原因与对治?
 
控制呼吸,有的是刻意的,如外道的吐纳、导引或腹式呼吸。有的是潜意识的,使呼吸拉长或加快,甚至变成不稳定的时快时慢。在控制呼吸一段时间后,往往会发生胸闷、头痛,甚至全身僵硬的病况。潜意识的控制呼吸,有的很微细,只一、二分,故很不容易察觉;在短时间中,也不见得有什么病态发生。但长时期使用,还是会有问题的。
 
关于控制呼吸的原因,如属刻意的,多半是观念的误导;如学了一些似是而非的外道见,而努力于练气功也。若是观念的误导,则唯有亲近「明师」,而习得正知见后,才能予以对治消除。
 
若是潜意识的控制呼吸,则多半是心态的偏差。如有些人本来就容易紧张;现在要修行了,于是更不容易放松。也有的人为「求好心切」,唯恐自己又打妄想;于是把呼吸变得很急,或压得很慢;甚至把身体弄僵,使它没办法打妄想。因此对治的方法,不外乎以「无所求」的心,来放松而已!
 
也有一些人试了又试,还是没办法放松,还是在控制呼吸的状态中;甚至连是否控制呼吸都不确定?反正呼吸就是不正常嘛!若此,我倒建议:宁可先轻松地,看着呼吸的进进出出而不数息,待确认呼吸已平稳了,再试着来数息。
 
这我经常用一种比喻:猫捉老鼠,如猫紧紧地守住洞口,则老鼠便被吓得不敢出来;于是你的呼吸便不得不错乱。而聪明的猫宁可先隔远一点,待老鼠溜出洞口时,才立刻将之擒拿,则可事半功倍也。故数息宜将心抽远一点,而保持着高度的觉照能力;如此则既不会徒然制造紧张,又可将妄想剥得更清净。
 
 
当大妄想很少,而小妄想仍不绝如缕时,如何对治? 大致而言,数息法如能捱过「心很烦乱」和「控制呼吸」的障碍后,便能安心于方法上;尤其在返照功夫的训练上,又有一些进步。于是大妄想便能渐渐减少,而剩下一些小妄想,仍在穿逡不已。
对治的大原则,不外乎「把方法用紧一点」而已!但在实际运用上,乃有几种策略:
 
 
如察觉到有妄想时,马上从「一」重数。在最初练数息时,即使有小妄想,只要不妨碍下一个数字,便继续往下数即可-方法较松。而现在为对治不绝如缕的小妄想,故只要察觉到任何妄想,便得从头数起。
 
 
出入息都数:最初练数息时,说数出即不数入,数入即不数出;这样在进出间,便有空档。如数出息时,出息时因有数字,故用心较紧;而入息时,以不数故,心较松散。于是妄想便在此松散的空档,漏出来了。因此为对治不绝如缕的小妄想,故出入都数,但数同一个数字。
 
这我曾用一个比喻:如接力赛跑,前后两人必须把棒子,一站接一站地衔过去,而不能有任何空档。用此「出入息都数」的方式,在用心上确比原来绵密多了;但处理不好,就更容易形成控制呼吸的病态。因此要更谨慎地去用它。
 
 
用心平等:数息法如数出息,一般人在气刚吐出时,心力都会提高些;而等气慢慢吐出去了,心力也就跟着降低;待气吐完转吸气时,更经常在空档状态。然后待第二口气再吐出来时,心力再重新提高。以这样,用心是呈波浪状,有高潮,有低潮。高潮时,虽能不打妄想;但低潮时,便罩不住矣!因此要练习于出入息间,都保持同样的用心,同样的专注;则小妄想便无隙可钻矣!
 
 
当呼吸变长、变细,若有若无时,如何对治? 在禅训班时有谓:如修定法门渐渐用上力了,呼吸将变得又深、又细、又长,甚至若有若无,很不好数。有些人还要刻意呼吸,才有息可数!这时该怎么办呢?难道真要用刻意呼吸的方式来数息吗? 当然我们绝不赞成用刻意呼吸的方式来数息,因此以下乃有几种调整方式:
 
 
改用随息法:这时便不再勉强数息了;否则为了数息,反将增加作意和妄想。随息者,只是清楚地看着呼吸的进出,而不去数它。这看呼吸,既可只看鼻端气息之进出,亦可看气息在身体内的进出、深浅、通塞、冷热等。
 
 
数内息:内息,即通常说的「丹田呼吸」。一般人,尢其是中年以上的人,如未学禅坐,则气渐浮浅;故只有鼻端,才能感觉到呼吸的进出,而称为外息。然当习坐一段时间后,脉渐舒通而息渐深沉。于是乃能感受到腹部,另有一种开翕的现象;似心脏一般地伸缩,频率却与呼吸相近。如一个人脉已下沉,便不难感觉到「内息」的现象;于是便可从数外息,而改数内息。当外息已若有若无时,内息却还很清楚;除此之外,数内息另有几个好处:
 
 
数外息着意于鼻端,气较浮浅;而数内息,则注意于小腹,心较沉稳。
外息较容易有控制呼吸的现象,而内息则不然。
内息比较深沉细腻,故必更用心专注才能看清楚;如此就可减少打妄想的机会。
 
 
观心法门:不再看呼吸、数数字。而用心于返照妄念之有无;若有妄念,立即将之截断。
 
 
参禅:详细待另个主题,再来申论;今天还以数息为主。
 
 
如何从数息的第五层次到第六层次?
 
现首先说明何谓「数息的第五层次」?相信大部份人都知道,那即是在「三条线」的状态下;三条线,一、即是能数的我(或心);二、即是当用的数息法;三、则为所交织成的数字。此即是佛学上通称的「三轮」;三轮不空,不能进入「一心」境界(即第六层次)。很多人数息,能数到大妄想已无、小妄想也不多,但总还意识到:有能数的我、习用的方法、及正数的数字,而不能更上层楼,进入定境。
 
其实三条线,又可以从时间的相待来看;三条线即有过去相、现在相、未来相也。总之,还在心物、人我、前后的对立中,故不能进入一心境界。
 
因此对治的方法,首在于「安于当下」,即当下的数字。有些人打禅七,几天不到,便觉得很单调、无聊。怎么数来数去,还是一二三四……一点也没有变化。这都为不能安于当下的缘故;如时时念念专注于当下的方法和数字,则那有单调、变化,有聊、无聊,这些分别相呢?故要训练数「二」时,即不管前面的一,与后面的三。心中永远只有一个当下的数字。
 
如一个人真能作到「安于当下」,心中永远只有一个数字;则他便没有余隙去反省,反省什么?反省我正在用方法!此乃为:我觉得「我正在用方法,或我正在看、正在听。」其实都是从反省后,才意识到的。我们正专心看时,乃不觉得我在看;必第二念起反省作用后,才意识到「我在看」。因此能念念安于当下,不但能超越时间的前后相,也能超越心物的能所相,而入一心的定境中。
 
总之,禅坐的过程,就是一种内敛的功夫。凡夫平常向外攀缘,一下子想到久远的过去,一下子想到遥远的未来;想到国外,想到太空、星河等,他的世界真是大得很哩!而禅坐敛心,就是要把那漫无边际的妄想世界,慢慢剥舍。
 
既进入禅修道场,便把道场外的俗事先放掉;既盘腿上坐,便把左右邻座的人事全放下;身体的觉受不管它;妄念的起伏不管它;甚至前后的数字不管它。剥舍复剥舍,内敛再内敛;最后只剩下一点,即当下的数字。甚至这点也超越了,便不知不觉中已入了定境。
 
这有点像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述,先循溪上溯,尽河之源头;然后再穿过一个隧道,才能进入另一个世界里去。循溪上溯,比喻逆生死妄想之流。尽河之源头,比喻将妄想剥尽、一念不生。穿过一个隧道,比喻参禅的疑团。而进入另一个世界里去,则是见性开悟的境界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果煜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果煜法师)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禅与净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福与慧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身与心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死与活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师生答问拾珍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双溪圣南寺禅修开示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6.外延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5.观念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4.观参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3.气脉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2.逆障的 

 果煜法师:力挽狂澜 问世间情是何物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