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3.气脉的通调


   日期:2025/3/6 9:1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气脉的通调 
 
一、禅宗向来对气脉的态度?
二、一禅修者,对于气脉的知识,有无深究的必要?
三、个人对气脉的觉受与定义?
四、气脉之表里、深浅、通塞?
五、禅坐与调气脉,有否必然的关系?
六、天台《小止观》中所述「八触」的现象?
七、禅坐中呕气、摇动及哭笑的现象?
八、男女众对任、督二脉的反应?
九、因气之偏颇而影响情志者?
十、气脉的通调,对生活及禅修中的影响?
 
一、禅宗向来对气脉的态度?
这大家都会说:禅宗向来不谈气脉。其实,包括原始佛教的《阿含经》,及大乘的《般若经》等,也都不谈气脉。然而不谈气脉,并不代表对气脉的否定或无知;你可以知道有这回事,只是不去谈它而已!为何禅宗与原始佛教等,皆不谈气脉呢?这主要为两种原因:
谈气脉会增加众生对身体的执着:凡夫本来「身见」就很重,若更谈气脉,将导致他对此臭皮囊更放不下。
 
 
标本不同:虽就修行而言,身心是互相影响的;心可影响身,身也可牵制心。但就关系而言,身是标尔,心才是本。故心通,则脉通;而脉通,心未必通。故如执意先打通气脉,再来调心,那就成为本末颠倒。所以刚刚有人,提到马祖禅师的公案:该打牛?还是该打车?当然是打牛,而非打车。
不过话说回来,想打牛就能打到牛的人,却不很多。因此常说:禅是上根利智的人修的。很多人不要说打到牛,就是要看到牛(尤其在脉障显现时,要直接调心,恐有困难。)都不是那么容易。因为牛代表心,而心对某些人而言,却是非常抽象的。如果他打不到牛,你又不淮他打车,他便不知道如何是好了?所以对某些根器的众生,也不能全然否定调脉的方便。
 
刚才有人提到「快速拜佛」的法门,我倒不认为:此与调脉有任何关连。为有些人妄想太多,情绪太乱;故用快速拜佛的方式,压制妄想。如果气脉不通,想用快速拜佛的方式,来把它拜通,我认为是无稽之谈;除非佛菩萨能感应加持,不过这也不是学禅者的常态。
 
二、一禅修者,对于气脉的知识,有无深究的必要?
很多人一看到「深究」的字眼,马上直觉地挥挥手,没有必要!但是若谓「是否也要知道一些」?则便有不同的意见,而这又分自修与化他的差别。现首先说明自修的部份:
完全没有必要:有的人已打坐了三、五年,功夫还算用得上,也从来没发生过气脉的问题。那他就继续用功好了,没有涉猎气脉的必要。
 
 
还用不着:有的人打坐,虽有气脉的觉受,但无气脉的问题。此所谓「无气脉的问题」者,乃因他能把一切身体的觉受,全然放下;靠着信心与毅力,继在气脉的逆障中,一心一意地用方法。故从来不把气脉的现象当问题。 但是这种人,以目前众生的根器来看,并不多。很多人对显现于别人身上的现象,都可直觉俐落地反应:一切放下,不要执着。但是若发生在自己身上,便疑神疑鬼、想入非非。旁人尽管奉劝他: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放下吧!然而他还是搔头弄耳,捉拿不定! (3)需略知道:故对那些已有气脉的觉受,而又放不下者,乃有略知的必要。然此之知,并不是要你拿来导引或练功用的;而是要使我们对一些气脉的现象,能从了解它是正常的过程,而安心接受它,而安心地继续用功。因此只要略知其为正常的过程即可,而不必对气脉变化的来龙去脉,有周详的了解。如果你一直很不放心,故非得追根究底不可,那就业障甚重也!
以上是就自修者而言。其次,就化他而言,为推广禅修而成为一个禅修的指导者,有无深究气脉的必要?
仍无必要:若是你仍坚持「身是标,心为本」的原则,故绝口不谈气脉;对一切身体的觉受,都抱持着:一切放下、继续用功的一贯立场。而被指导者也能绝对信得过你,那当然还是没有深入气脉的必要。或者被指导者不能信得过你,但你仍坚持原则;信不过,你们就自看着办吧!即使他们因此退席,你也不改初衷。
 
 
略作说明:如前已谓,现在的众生,能够信心不移的,真是少之又少;如果你真坚持原则,那只有等「门前三尺草」的份。此对自己、对别人,都不见得有好处。
因此要成为一个当代禅修的指导者,对气脉的现象变化,乃有了解的必要。(也为判定某些现象,是正常的过程?还是方法偏差而引起的误导?)然而即使一禅修的指导者,已对气脉的现象变化,有周详的了解;但在他临场指导时,却也不必全盘托出,讲得淋漓尽致。因为这可能又让人转移兴趣,于是又尽去打车,而不打牛矣!因此只要讲到:能让他安心继续用功的地步即可。
 
因一个有心推广禅修者,将碰到千差万别的众生;所以我觉得还得对气脉的现象变化,有些概略的了解为宜。但是我还得再强调一句话:对气脉的了解,只为了使我们更能以「平常心」来看待气脉的现象,而安心用功;绝非教人拿来作导引、练气用的。刻意的导引,多是有副作用的。
 
有人曾问我:像《禅门呓语》之类的书,看了会不会有副作用!我说:有的会,有的不会。有的看了,就以自我暗示的心理,而形成误导。有的却以「那些都不过是家常便饭的事!」故如发生在你身上,你也一无所谓!故或成为误导的毒药,或成为治病的良方,全在用者的心态不同而已。
 
因此欲成为一个推广禅修的干部,一方面得对气脉的现象,有约略的了解;一方面又得把持「不偏不倚,不即不离」的中道精神,才能真正作好自觉觉他的准备功夫。
 
三、个人对气脉的觉受与定义?
关于觉受部份,大家都谈得很起劲:如酸痛痲痒、冷热通塞、呕气震动、姆指间像触电的感觉、腰背自然挺直;甚至大哭大笑,手舞足蹈,打拳,翻跟斗等,都跟气脉有关。
 
至于定义,大部份人便很模糊。所谓气脉,乃指「质能流动的管道」,这是我定义的。现先说明能量流动的部份:
电能:此相当于我们的神经系统;以神经传动的速度,与电讯差不多。若以中医的传统,则曰:神的作用,心主神。
 
 
机械能:此相当于我们的运动系统;如手的挥舞,脚的行走,口之言语,眼之挑动,都是通过机械能的操作。若以中医的传统,则曰:筋的作用,肝主筋。
 
 
热能:此相当于我们的循环系统;我们皆温血动物,故身体不断地新陈代谢,以制造出热能。若以中医的传统,则曰:血的作用,脾主血。
其次,说明质量流动的部份:
呼吸系统:我们每分每秒都在呼吸;故从吸进去到呼出来的一切管道,皆包括在气脉的范围。若以中医的传统,则曰:气的作用,肺主气。
 
 
消化与排泄系统:食物从口中进入,进而被消化吸收,变成人体所需要的养份;至最后变成溺尿被排泄出来,亦属于气脉的范围。若以中医的传统,则曰:营卫的作用,三焦主营卫。
 
 
内分泌与生殖系统:我们头顶上、脖子间、腰部里、阴部中,都有所谓的「内分泌腺」(包括生殖腺)。其次,所谓「七孔」,眼有泪、鼻有涕、耳有液、口有唾沫;甚至骨头里亦有骨髓,关节间有关节液。这些都是质体的流动,故也都包括在气脉的范围里。若以中医的传统,则曰:精的作用,肾主精。
因此,气脉的现象,其实非常的复杂。如这一根大姆指里,既有神经、血管,亦有筋腱、骨髓,几乎各式各样的气脉形式都有了。因此可说全身各处,皆充满了各式各样的气脉。
 
而很多人对气脉的认知,只停留在任督、奇经,或中医的十二经络上,未免太单纯了。于是下面我们就要进一步,讨论到气脉的深浅、表里。
 
四、气脉之表里、深浅、通塞?
气脉既然这么复杂,一根指头里就有这么多脉;因此就有深浅、表里、阴阳的差别。如神经系统的脉,以传动得非常的快;故属于「阳表」的浅脉,而浮于肌肤之间。而内分泌与生殖系统的脉,则变动较慢,故属于「阴里」的深脉,且入于骨髓之隙。表脉因属于神经系统,故易用意识来控制导引。而里脉因属于内分泌系统的脉,故难为意识所察觉。
 
这也就说,很多人都有蛮错误的观念:所谓「以意导气」,可用意识的方法,去导引、控制气的行向;当然那也是事实,不过只能导引浮于表层的气脉尔。至于要用导引的方式,以打通任督二脉,则纯淬只是自我暗示的假象而已!
 
也有些人打坐时,气上下窜得很厉害!这是什么境界呢?心浮气躁,脉不归位!但他们还自鸣得意得很,真是无知得可怜!如禅坐真用得上功夫,气因向内摄入经络间,则渐成稳定也;若更能摄入骨髓间,则更笃实矣。
 
我之所以谈此气脉的表里、深浅,主要为厘清一个观念:有觉受,甚至能导引的气,多是表脉而已!而很多「修道人士」,皆在这关卡中瞎费功夫。故唯有用「摄心」的方式,让它自然调整,才是既省事又安全的抉择。
 
其次,再谈「通塞」的问题。我们常听得人说:或气脉不通,或打通气脉。故以为气脉只有「绝对通」与「绝对不通」的差别;甚至以为未打坐前,气脉皆不通。且必打坐有功夫后,才能将之一条条打通。其实,既全身到处是气脉,那可能皆不通!我们现在还能够讲话、能够走路,就为还有一些气脉犹通嘛!如果一个人真的气脉全不通,那早就死翘翘了;若大半不通,则重病在床也;若有些不通,或有不舒服的感觉,或一无异样的感觉。至于一切气脉皆通,我认为不可能─因为「通」是无止尽的(详细待更说明)。因此不要用「绝对有无」的观念,来看气脉的通或不通。
 
同样,一条脉从上(头部)到下(手脚),从里(内脏)到外(皮肉),也不是全通或全不通。以头而言,或通到颈部,或通到眉心,或通到百会;以手而言,或通到肩部,或通到腕部,或通到指尖,皆是不相同的。或者一条通脉间,还是有很多「穴位」的差别;有些穴位像瓶颈一般,很容易阻塞(此乃中医针炙疗法中,经常下针之处。)于是即使同一通脉间,还是有「较通」与「易塞」的差别。
 
最后,即使有些「穴位」有淤塞的情况,然而它又有旁通的可能。此正如高速公路,某段「堵车」了(也非全然不通);于是有人乃先从前一个「交流道」下去,走省道,甚至走不知名的小道,然后再从下一个交流道上来。似此种种状况,你能单单用「通与不通」来区别吗?
 
所以只能说:从粗略的通,到更畅通而已!至于全然的通,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此身相,乃业之显现;既修行时,业不断地在净化、升华,因此相对的脉也跟着不断变化。简言之,为修行的境界无止尽故,脉象的变化亦无止尽。
 
五、禅坐与调气脉,有否必然的关系?
这其实牵涉到两种不同的关系:一是通塞的关系,一是觉受的关系。
通塞的关系:禅坐以其坐姿、调息和摄心,皆可减少能源的消耗,而将气渐养足;故有助于将本来不甚通畅的气脉打通。
 
 
觉受的关系:即使气脉能因禅坐的关系,而变得比较通畅,可是未必有明显的觉受。有的人为体质的关系,本就对气的变化较不敏感;也有的人因专心于方法上,故也不觉得有气脉的变化。当然亦有人,为体质或分心的关系,而对气脉的变化较敏感。
因此以下,再谈一些有关觉受的部份。如前已谓:酸痛、痲痒、闷胀、刺痛,甚至昏沉等,都和气脉的不通有关。然而这些不通的部位,既是本来就不通,为何平日就没有这些现象呢?以平日气不足故,管不到这些地方;此就如官兵无力,就只能任盗匪窝藏。而今官兵经养精蓄锐后,乃能直捣黄龙,故才有酸痛等异常现象。如碰到某些要塞关卡,必须加重兵力,层层围剿者,还会抽调其它部位的兵力;因此其它部位,本来没有阻塞,却也因此而气虚。
 
故本来头脉中,还是有些通的;否则我们的感官,便不起作用了。但为攻克某关卡,而移调大部份的气力,故显出气不足而有的昏沉。同理,为何生病者,皆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呢?这也为攻克彼致病的关卡,而耗费过多的气力,故不得不变成意态阑珊的样子。因此生病了,就当好好放松休息,以加速身体自我调整的功能。(大部份的病,只要好好放松休息,多能自己痊愈的;然很多人却南北奔波,寻找名医,反而多消耗自己的体力,这也是本末颠倒的事!)
 
以每个人的业障、体质、宿疾、旧伤各不相同,因此气脉循行的途径也是千变万化的。故不必相信任何一套模式:说什么后面上来,前面下去;然后又左边几转,右边几绕。这些都是自误误人的厥词,相信了就等着受苦吧!若以我禅坐的体验,其实气脉本身,比我们的心智还敏感,它自己知道该怎么去作最好的调整。故你大可不必白费心,而帮倒忙!
 
既一根手指头,就有很多层次的脉,即使你感觉通了一些;然你是否又能确定,它是那个层次的脉吗?有时候,你觉得某部位的脉通了;然过一段时间后,又感觉不通了!是同一个层次的不通?还是另个层次的不通?真是雾里看花啊!
 
故一时通,一处通,皆不等于全通;必全线打通而形成回路(即所谓的周天),才算真正的通。因此有些人于精进坐禅几天之后,已使本不通处,皆通畅矣!然回去几天后,又发现它不通矣!此皆为未完成回路也。故必形成回路后,才能保任;然而太久没打坐、重病、情绪失调或过度奔波操劳,皆将使已通的脉,再度阻塞起来。
 
有人问:饮食对气脉的通调,有无影响?当然有影响!譬如吃太饱后上坐,就容易昏沉,这是大家都明白的。然若吃太少,动力不足,也会脉塞的。其次,食物的品质,也会影响气脉的通调。大致而言,吃素对气脉的通调较有利益。而吃素中,以瑜珈的分类,悦性食物又比惰性食物好些(详细可参考瑜珈书籍)。很多人以为吃素,油水不够;故一切食品都弄得很油腻。其实,这对气脉的通调,反而不利。
 
有人又问:运动对气脉的通调,是否有帮助?当然有帮助!但是不同的形式运动,亦有不同层次的影响。以一般的运动,都能加速气血的循环;故对肌肉层次的脉,较有帮助。而瑜珈运动,多有拉筋的动作;故对筋腱层次的气脉,较有帮助。至于欲深入骨中,却唯有靠静坐的方法。
 
其次,若为通调气脉而作运动,则首当确认:是那个部位的脉有问题?而作相对应的动作。不能头处脉不通,却拼命作甩手运动,结果只将气散掉而已!所以有人说:这似乎是一项蛮精致的学问!不错,过去住山时,在我打通「筋」脉的过程中,自然做出了很多瑜珈动作;所以对动作与穴位的相关性,我略知大概,但也不能深入其堂奥。不过这也不必执着,反正到时候,需要做动作时,它自然又作出来了。
 
六、天台《小止观》中所述「八触」的现象?
《小止观》的原文为:动痒冷暖,轻重涩滑。有一组讨论过后,却列出了九触;其实问题不在于是八触,还是九触,而是泛指在调脉过程中的一切觉受。如果详细描述,何止于八触,十六触、二十四触都写得出来。比如痛触中,又可分酸痛、闷痛、刺痛、痛苦、痛快等不同。动触中亦有蠕动、晃动、震动、摇动、闪动等的差别。冷有的冷得要命,有的却凉得很舒服。因此要详细列举一切触受的差别,非但不胜其烦,也没有这个必要。只要能略略知道,这些都是气脉,从塞而通的过程,斯可矣!
 
然而有一点,须再补充:若有任何觉受,即代表此脉既非全塞,亦非全通。全塞即麻木不仁,根本没有感觉;全通,则根本已忘了身体的存在,故亦没有感觉。故有任何觉受,皆是脉初通而未全通尔!故安心地继续用功即可也,而不必于觉受的迷魂阵中搅绕不清!
 
七、禅坐中呕气、摇动及哭笑的现象?
这虽在禅堂中是司空见惯的事,然而却有正常与不正常的差别。现先说明正常的部份:
 
有些部位之所以气脉不通,就为有邪气、秽气滞留在那里。而现在脉将从塞而通,故首先得把那些邪气、秽气逼出来,于是便有呕气的现象。故如为脉通而有的呕气,应一次就OK的。
 
 
亦有些脉在渐通的过程中,就一路地呕出来;故在某阶段间,会经常有呕气的现象。不过,若脉通已,也就应停止了。
故若属以上的呕气现象,皆可视为正常。然在此常住众中,竟有人一呕,就呕了半年以上,这乃太夸张了!真有这么多的邪气、秽气吗?此不正常的现象,略可归为两种原因:
自我暗示的心理:如气本来闷胀在那里,难过得很,而现在竟呕了一口气;以能透气故,乃觉得宽松、舒畅许多。于是他便爱上了它,常期待偶而来这么一下子。久而久之,便成惯性矣! 叉气的关系:如前已谓,即使「正经」不通时,仍可能形成旁路。如高速公路堵车了,便有人下交流道,而另抄小路。然有的人虽抄小路,但仍能回到正路;也有人一抄小路,就不知道转到那里去了,最后此气终于找到出路,于是「呕」地一声,冒出来了。
最初此旁路,还只是小径;但由于暗示的心理,经常用之,于是就扩张成大路。从此就「恶紫夺朱」,正脉滞塞,旁路亨通。于是就必经常地呕个不停。
 
以上若为正常的呕气现象,多非意识所能控制;但一段时间后,必自然消失。相反地,若属旁路形成的呕气,虽经常不已,却是意识所能控制的。因此令他闭嘴,还是对的,甚至骂他、打他都有必要。因为经常性的呕气,都是从观念的误导而有的:你看我至少还有气可呕!不似你什么也没有。
 
以上所说,呕气的现象既如此,则摇动也差不多。或因脉将通,故摇动了;或为暗示的心理,故经常性的摇动。至于哭笑,大致差不多,但有一点不同:为脉不通,故气积在那里,而渐形成一股压力。如果脉通了,或将有呕气和摇动的现象;相反地,如脉迟迟未通而此压力愈积愈难受,最后忍不住了,乃从原路(呼吸道)倒灌出去,因此便形成大哭大笑的情景。
 
在精进的禅修过程中,很多人都曾如此哭叫过,却未必明白是什么原因。尤其这时的哭或笑,因气足的关系,故哭得比任何时候还豪放;同样笑,也笑得比任何时候还狂浪。由于大哭大笑过后,压力释放了,故能得到「解脱」的轻安,于是又将有人错爱了它,而形成经常性的哭笑。
 
然这压力即使闷得难过、动得厉害,却仍得好好地保住它;以等待脉由塞而通的时刻。故我反对用任何导引的方法去回避它:如教观涌泉穴,或守命门等偏方。那有效吗?好象有效!因为用导引的方法,把闷胀的气都泄掉的话,它当然就不能作怪了。然究竟吗?当然不究竟!每次待气渐养足了,又得「重操旧业」去也,如此将永无绝期。
 
当然,我也不主张用导引的方法,以加速打通要塞。因为既用意识主导,则既可能制造紧张,而紧张则脉就更不容易通。也可能使气变浮,于是虽感觉过关了,却是凌空而过─未真已打通关节,于是下次又得重来。
 
总之,我的结论很简单:它既自然地来,就安心地让它自然的去(它不会老赖着不走的)。这既是最省事、也是最安全的。禅法常曰:「无心才是道」,既调心如此,若调脉亦然。
 
八、男女众对任、督二脉的反应?
《内经》中有曰「任者,妊也」,故任脉乃与生殖有关。大致而言,任脉在胸腹之中,上起于下颚,下终于小腹。而督脉者,督为「统领」之意,背脊中之脊柱,为一切经络之统领,故称督脉也。大致而言,督脉下起小腹,上达鼻端。以任为阴脉,故女众偏向先动任脉;督为阳脉,故男众偏向先动督脉。
 
但那时候动呢?大致是已将皮肉层次(即中医所谓十二正经)的脉障,皆肃清以后,从所谓「气沈丹田」的现象而启动的。于是女众从小腹直上,而男众却先绕过「会阴」,然后再从背脊直上。
 
在未气沈丹田以前,因皆在处理一些脉障,而且气也比较浮,故行向很不规则。但从气沈丹田以后,开始打通任督二脉起,脉路便渐稳定而规则;以任督为深入骨髓之「奇经」也。
 
我在此之所以要提任督反应,乃为很多人把任督的常态,当病患处理。如女众任脉直上时,首先碰到胸下的「剑骨」;于是气上不了,便有胸闷背痛的情况,也会连带地让人变得抑郁寡欢、愁眉不展。这一闷多要闷上半年之久。于是很多人乃吓坏了,急于寻医求诊;结果治了好久,也没什么改善。倒是浪费了很多的钱,及用功的时间。其实安下心来,继续打坐下去,它就过了。
 
男众亦然,有所谓「督脉三关」:当气从会阴绕过背部时,首先冲到尾椎之下,于是也上不去;故气乃积在阴部或腿下,于是腿乃有抖动的乱象,这第一关被称为「尾闾关」。若气终上了尾闾,其次有「夹脊关」,此大致位于左右肋骨下端衔接处(略于脊柱中央)。如气上不了此关,则腰背便挺不起来;即使勉强将之撑起来,则一下子又跨下去。于是禅坐时必像鸵鸟一般,屈背低头,不见天日。然如过了此关,则腰背自然挺直如柱,而不必再操心它会跨下来。再下一关为「玉枕关」,即气上不了头部,于是也变得抬不起头来;尤其上座后,即重昏沉矣!
 
如果气过了「玉枕」,上了头部,问题还更多呢?有的头闷得像戴了孙悟空的金箍咒,有的耳鸣,有的眼皮很重,有的眉心很紧,有的鼻涕不止……眼、耳、鼻、舌,都可有诸多异象!其实这些都算是督脉正常的反应,也可以说是「业障现形」也。
 
若女众,任脉通过胸前,由锁骨转背颈,直上头部后,现象亦与男众略同。总之,若我们事先对这些现象,有个大略的了解,就不需要在闷讷与疑惑间,或寻医问诊,或浪费时间。必能以更大的信心与毅力,冲过重重关卡,而层层提升。
 
九、因气之偏颇而影响情志者?
我们常说「心平气和」或「气定神闲」,故心气本是互相影响的。所以气若平和,对情志的开朗,绝对有正面的帮助。然而在禅修的过程中,气倒是常处于偏颇的状态中。
 
此为如将通调某一关卡,则气便往这里集中。于是如现在的工作进度,是修理左边的脉,气便将大部份集于左边;因此可能觉得左边较冷或较热。气有时专攻于上,于是又偏集于上。故除非一切脉皆通矣,否则气便经常处于偏颇的状态中。
 
而气的偏颇,除会使身体有异常的觉受外,也将导致情志的失调:
如气塞于某处,将导致人的烦躁不安。
 
 
如气闷于胸怀,将使人变得落落寡欢、郁卒不乐。
 
 
若气偏积于下部,除导致溺尿的增多外,也会使YIN欲加重;贪于将积压的气,渲泄出去。
 
 
气若上不了头部,除打坐将昏沉外,也将变得比较健忘;因为上面一片空白,没办法录进去嘛!
 
 
若气已上了头部,却下不来;于是又会使精神特别好。似某些人晚上喝茶后,睡不着觉一般。然此之「精神特别好」,只是无法安眠而已!但脑筋并不清爽,妄念杂陈,纠缠不清。
如气经常上积头部,还会使人变得瞋心、慢心特别重。我们常说某些人「眼睛长在头顶上,总是斜眼看人低。」其实为气偏积于头部,而导致瞋心、慢心特别重。
 
因此,除非打坐到最后,脉皆通矣,才可能真正「心平气和」或「气定神闲」的。于是在彼调脉的过程中,一方面会使身体有酸痛痲等不舒服的感觉;二方面也将导致烦恼的增加。所以不要以为禅坐后,就等着「禅悦为食」「法喜充满」的境界。或修行了,就等着佛菩萨来感应加持。以我这么多年来的体验,总是辛苦磨练的时候多多也。
 
所以在佛教界,流行一句话「比丘常带三分病」。有人解释为:那是为替众生挑业障的关系!其实自己的业障都未消了,如何能为众生挑业障呢?故比丘之所以常带三分病者,乃为愈修行者,业障愈现形的快,因此身心的逆境反而特别多!
 
不过,各位也不必看到这里,就被吓倒了,哇!这一条路何其坎坷,还是回头是岸吧!所谓「三分」病者,就是虽带一些辛苦或烦恼,但总在你能承担的范围里。因此不是七分或八分病的,不必恐慌。如果你真挑不起,则它也会修正工作进度的!好吧,稍缓一缓!
 
总之,不会把你磨死的,除非你先努力于把自己吓死!因此我们乃将更以「大无畏」的心,去袒然面对一切逆障险阻。
 
十、气脉的通调,对生活及禅修中的影响?
气脉能通调,对生活及禅修,绝对有正面的帮助;以下且用「五蕴」来分类说明:
色蕴:我们常赞叹某些人「眉清目秀」;此即代表彼人的气脉,天生就很通调。而眉清目秀者,不只庄严好看,更是聪明伶俐。因此气脉的通调,对色蕴的助益,可包括身体的健康及相貌的庄严。
 
 
受蕴:受是感官和情绪;气脉的通调,能使感官更敏锐、情绪更安定。
 
 
想蕴:想包括思考、记忆与判断。气脉的通调,能使记忆更鲜明,理路更清晰,而判断更正确。
 
 
行蕴:行为意志力的表现。气脉的通调,能使人临事更果断,行愿更坚强。
 
 
识蕴:气脉的通调,能使人心量更宽宏,待人更慈悲,见识更周详,而观念更深刻。
其次,对禅修的助益,包括一、可全力于调心,而不必于酸痛、昏沉、胸闷、散乱等诸多障碍里,瞎费功夫。二、对佛理的通达,及心态的调整,都能有「剑及履及」的奋迅效果。三、故当然对证量上,亦有帮助的。
 
最后,对于气脉的通调,我在此作个总结:虽气脉的通调,对生活及禅修,是绝对有正面帮助的;但是我们必从「正见」的基础上去调心,心调好了,脉也将慢慢畅通。而不能倒过来,先调脉,再调心。
 
其次,对气脉的现象,虽我以上已说了不少;但是却不可能让一个人,真能掌握脉向的变化。因为那是:既每个人都将不同,也是每个阶段会有差异。因此既不能袭用别人的经验,也不能执着于上一次的觉受。《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在调脉的过程中,必能对此有更深刻的体会。
 
所以对气脉的堂奥,既不必费心去深入,也不可能真明了其现象。因此,对于气脉的通调,我以为最理想的情况是:一个人纯以正知见去用功,而在不知不觉中,已肃清了全部的障碍,这是「上之上者」。其次,虽有气脉的觉受,但能以平常心看待。久而久之,脉亦渐通矣!也能因此对气脉的现象,有些概略式的了解!这是中者,我算是中者吧!如果脉有障碍而无法调理,或穷钻在气脉的玄学里,能进而不能出,斯为下矣!
 
我相信,在这个时代里,上之上者,不会太多。然而我们至少作个中者吧!故在未有脉障前,且尽力于调心的法门;若脉障显现时,且以平常心视之,而继续于禅修之路。不急不缓,随缘不变,斯可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果煜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果煜法师)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禅与净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福与慧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身与心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死与活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师生答问拾珍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双溪圣南寺禅修开示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6.外延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5.观念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4.观参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2.逆障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1.数息的 

 果煜法师:力挽狂澜 问世间情是何物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