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师生答问拾珍


   日期:2025/3/8 9:1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师生答问拾珍 
老师是否设定您所关怀的层面!如僧教育、信众教育?还是生死事大?
老师所说的制度,是一个佛教大团体的制度,或是一个依附于僧团的制度?又这个制度当由谁来建立?您对这个制度有没有大体的概念?
老师既经常住山,不与外界往来,怎能对时代与佛教的现况,有所了解与掌握?
出家人对于政治──比如说选举──应抱持怎样的态度?
刚才谈到非人的问题,使我想起前一阵子的亚运,据说在乒乓球赛时,竟有灵媒在操作。连在运动场上都会有这种情况,加上现在很多禅功,对初学者而言,还是蛮有吸引力的。不知道老师对此有何看法?或假使碰到信徒问时,该如何回答?
从学院带了六年的书回去,但不知道要怎么看,才能比较扎实而有效?
如何正确的使用修行方法,及判断用功过程的一些现象,并加以取舍或掌握?
有人在出家后,起初不重视戒律的持守;后来却在修定的过程中,现起那些因不学无知而曾犯下的过失,并障碍他在定慧方面的修行。从此以后,他非常重视个人的戒行,同时也积极的劝人如此行持。请问老师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我感到很困扰的:我住在一个以持戒念佛为宗旨的道场(主要为这里没有任何对外的活动,并且常住的一切举措,必以寺众的道业为优先考量。)以我个人不具自修的能力,并且对戒律的内涵与精神,尚有一份求解之心,于是便住进来了。
 
 
问:老师是否设定您所关怀的层面!如僧教育、信众教育?还是生死事大?
师:大致而言,我对当今佛教社会的关怀,略有四项:
 
第一、观念的澄清:其实我觉得不论僧俗,就学佛而言,最重要的是先建立正知见,因为这是一切修行的前提;故在这方面我会比较关心些。因此即使目前已有很多人在办僧教育,或者外面的大型演讲、录音带也很多,但我关怀的是人们在这当中,能真正由此建立正见的到底有多少?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传到现在,很多观念其实已鱼目混珠,夹杂了很多中国的民间信仰、民间方术,早已非纯正的佛法。故我们在这种共业下,除非你去看原典,或在修行上有个较明确的体验,否则很难界定什么是正知见。因此,我个人第一重视的是:正见的建立与观念的澄清。
 
第二、修行的落实:有了正见之后,其次就应该有个干净俐落的方法去修行;而现在市面上流通的方法愈来愈多,甚至包括所谓的前世疗法等。在这些琳琅满目的方法中,有些是邪,有些虽不是邪,但效果不大。故如何确认所用者为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这是我努力的另个重点。
 
第三、制度的建立:佛教从印度释迦牟尼佛时代,那种托钵化缘的生活方式,延传到中国慢慢形成所谓丛林制度。以丛林制度是根植于农业社会的基础,故现在进入工商时代后,这些制度又没办法适用了。所以这个时代的出家人,注定要比过去辛苦。因为在此青黄不接的空挡,很多人免不了要颠沛困顿、流离失所,因此怎样为下一代建立一套如法而有用的制度,是当今佛教另个重大的课题。
 
最后,乃人才的培养:今天很多人都会说:我们要为佛教培养人才!但人才从那里培养起呢?如果观念没办法澄清,修行的方法根本不能落实,或我们的制度还停留在青黄不接的状态下,人心根本不能安,从何去培养人才呢?所以,人才的培养确是非常重要;但也必须在澄清观念、落实修行、建立制度之后,才可能有结果。
 
所以澄清观念、落实修行、建立制度、培养人才,这四者既是纲要,也是次第。
 
问:老师所说的制度,是一个佛教大团体的制度,或是一个依附于僧团的制度?又这个制度当由谁来建立?您对这个制度有没有大体的概念?
师:制度当然是以僧团为中心而建立的,因为在家居士基本上是依附于僧团的。至于由谁来建立制度?这就像说戒,从佛制戒到现在已两千五百多年了,其跟现在的时代因缘已有很多不相应!因此就有一些人呼吁我们要自己来订一套新戒,可是由谁来订呢?有这种人吗?谁能代佛制戒呢?
 
但我觉得这其实不是问题,为什么呢?因这就像在中国,百丈禅师开始建立丛林制度时,还是有很多人不以为然!批评他说:「这既不是大乘,也不是小乘,这算那一门子呢?」但后来为什么它会被广泛的接受呢?其实只为它实用!因能合乎当时的需要,于是就会有一些人慢慢去接受、去实行,而时间久了,竟真变成一种典范。尤其在此既民主又多元化的时代,更不可能规定说:嘿!你们都需听我的。但只要你提出的方法好,就有人愿意接受。
 
问:这也需要住在僧团里,才有机会提出僧团的制度。
 
答:有实际的生活经验,当然会比较好。
 
问:讲话可以比较大声!
 
答:不!这是两方面的事:一、如果你只是为某个寺庙建立制度,而你又曾住在里面;则因为你比较了解,故所定之制度,才能贴切有效。二、若你不只为某个寺庙,而是为整个佛教,这当然更需要到很多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因缘里去参学;如只局限在一个小地方,而要提出一个让大家都合用的制度,大不容易也。
 
问:老师既经常住山,不与外界往来,怎能对时代与佛教的现况,有所了解与掌握?
答:虽是住山,却也没跟外界完全隔绝。我当然没有花很多时间,去了解佛教目前的状况,因为我从来不跟人家往来,也很少看佛教杂志;但是从耳濡目染所听到的一些讯息,就可归纳出整个社会大致的趋向。事实上有时候,你虽身在其中,却当局者迷。而跳出来之后,稍瞄一下反而更清楚了。
 
这是我的经验,不只是看佛教,有时我们去买东西,东西愈远你反而看得愈清楚,在一大堆中,你老远就已看到那一个比较出色;但如贴近了,却是看了老半天,还一头雾水。
 
问:出家人对于政治──比如说选举──应抱持怎样的态度?
答:这个问题,基本上我有两种态度:
 
第一:刚开始时你不用管,因为凭我们这些小市民、小沙弥,管也管不了,徒浪费时间而已!我们要先努力专精于个人在佛法上的修行,而等慢慢有成就后,那时不是你去管,而是人家来请教你。我们都知道,现在有很多高官、民意代表都会去向当代几位比较有名的大师请教。所以我也不主张出家人直接参与民意代表的竞选,或当什么政务官之类。因为一方面、我们要花很多的时间,投入很多的心力;
 
二方面、你竞选第一次即使上了,那下一次呢?不知道啊!如果我们更以依附党派而走俏,随党派时起时落间,不但将失去你政治的立场,也将危害到僧众的形象。
 
所以,我「志为国师」啊!当我们在修学,或在摄众方面慢慢有了威德之后,自然会有人去向你请教。而我们也乐于贡献自己的智慧,为这个社会能变得更祥和、更安定。
 
我们看看,释迦牟尼佛本人就是王子出身。故在他出家成道后,还有很多国王会去请教他有关政治方面的问题,他虽不妨以他的智慧来帮助这些国王大臣,解决一些他们的困扰,但他还是保持僧众的身份,而不干预政治!所以我想,在我们现在这个阶段,还是好好修行比较确实!等那一天人家请你当国师时,你再出来吧!
 
问:刚才谈到非人的问题,使我想起前一阵子的亚运,据说在乒乓球赛时,竟有灵媒在操作。连在运动场上都会有这种情况,加上现在很多禅功,对初学者而言,还是蛮有吸引力的。不知道老师对此有何看法?或假使碰到信徒问时,该如何回答?
答:我相信在将来的时代,一方面各式各样的教派会愈来愈多,二方面这种非人干涉的现象也会愈来愈烈。我们且看,最初只牵涉于宗教,后来变成气功,到现在连运动也变成这个样子,过一阵子还将有什么把戏?就不知道了!所以,这个世界鱼目混珠的情形必愈来愈严重。所以对我个人而言,我宁可笨一点,即使如蜗牛学步,也不轻信那些「没有学理根据,却有速效的偏方」。
 
就像我个人在初学佛时,就蛮有因缘接触到密教。我相信以我的体质本来就相当敏感,如果去学的话,一定比其他人更容易上道;可是我心中一直存在着一个疑惑,到时候你可不知道你现在的境界,到底是你自己修出来的?还是自我暗示成的?甚至是鬼神附身才有的效果?因为没判断的保握,所以我宁可都不要。
 
现代异教、神鬼为什么会这么流行、猖獗,那是因为愿意像我这般「蜗牛学步」的人愈来愈少了,大家都喜欢吃速食面「俗又大碗」;这种甭风如不能改变的话,我相信非人干扰的现象必愈来愈离奇,甚至不只运动,将来连药物、催眠、什么乱七八糟的,都有可能。
 
依我的习性,对新奇而灵验的东西,总抱持着较保守的态度。我还是比较相信渊远流长的经验,已历练过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即使未必那么速效,但总不致有太多料所未及的后遗症。即使是科技产品,如新药或电脑设备,你不要急着去当他们的试验品,对不对?因为它还是个未知哩!我还是等很多人都试验,证明没问题的话,再来使用吧!
 
问:从学院带了六年的书回去,但不知道要怎么看,才能比较扎实而有效?
答:很多人常问这样的问题:如何在修学佛法、或看书方面,能比较有次第?我以前的回答总是说:「看的时候未必有次第关系;但看完之后,能整理出系统就好了嘛!」但是今天不妨借此因缘,来谈谈我个人的经验。我看书大多是自己摸索的,但什么时候将看那些书?大致有两个原则:
 
第一:在平日对书籍之类稍有涉猎,例如:我虽未把整部《华严经》《大般若经》全看过,但我已大概知道华严、般若是属于那一类经典。即使是世俗的书,大致也如此。因此不管当看书或在生活中,有些比较深刻的感受,我愿意再深入时,便知道下一步该继续看那一些书。而这能不能画出一条直线呢?绝对不能!因为这种情况就像一棵树,最初皆从根长出来,而后来慢慢有了枝叶;然枝叶既不是直线发展,也不会同步发展。你可能这时偏重于发展某个枝叶,如现在对心理学很有兴趣,你就一直看下去,直看到一个段落后;觉得饱了,可以休息了。于是你又转到其他方面。然因为它还是从这棵树的根本发展出来的,所以不会脱节。由此一方面旁通、涉猎,让我们知道世间大概有那些书,然后又当下明白我现在对什么比较有兴趣,如此便渐渐建立起你个人的体系。
 
以每个人的因缘不同,故他的次第或体系便将与人有别。因此有很多人蛮草率的就说:「我告诉你!你第一本要看什么,第二本要看什么……」这都不可相信!反而是你可以把现在的感受、心得,告诉一些过来人,然后他才针对你的需要,告诉你现在该往那方面去深入,这才实在些。
 
其次,我在思想的结构上,有点像织布的型态!这怎么说呢?比如我还在台大念书时,就曾想过:在科技方面,物理学是最重要的基础;就人格来讲,心理学、生理学是根本;然若就社会来讲,经济学又是顶重要的轴心。因此我在选取课题时,就会先把这几个重点先抓住,然后再慢慢去交集、连锁。或就以佛经来讲吧,既中国有所谓八大宗派,且每宗派又各有其最具代表性的经典,那在广博涉猎的原则下,至少这些经论一定得先看。我不会只看净土宗或只看般若经。先能对整个佛教的大体有个大略的了解后,然后再去深入。因此或从禅宗讲到净土宗,或从净土讲到密宗,都可脉胳相接、网状相连、门门相通、味味相投。
 
在我还没有学佛之前,就有一个素愿:我愿意读世间的好书,只要「言之成理,说之有物」的书,我都愿意去看。所以我既看佛经,也看圣经;然读了这么多类别不同的书,会不会思想混淆呢?不会的!因为我基本的架构蛮宽容的,所以可塞进很多新品而一样整齐。
 
问:如何正确的使用修行方法,及判断用功过程的一些现象,并加以取舍或掌握?
答:我常讲,修行除了要花时间去用功外,还要花心思去觉照。所以「如何正确的使用修行方法?」将永远不会有定论!但我们一方面要去观察,你当下的状态是什么,二方面又保持开放的态度!这绝不是最好的。于是经由观察、思惟、甚至是实验,才把我们的方法练得更精确、更圆满。
 
至于「如何作正确的判断与取舍?」这和我们的知见大有关系!最初在农禅寺打禅七时,有的人心得报告得很精彩,于是便有人疑惑道:「那个人是不是开悟了?」当然没有经验的人,是没办法判断何谓开悟;但如有正知见的人,即使不知道什么是开悟?至少能分辨「什么不是开悟!」同样对于打坐过程中的一些现象,如你的知见能掌握得好,就能作比较正确的判断与取舍。
 
如你这一点都没有保握,那我干脆告诉你:「佛来佛斩,魔来魔斩;一切皆舍,反而是最可靠的。」
 
问:有人在出家后,起初不重视戒律的持守;后来却在修定的过程中,现起那些因不学无知而曾犯下的过失,并障碍他在定慧方面的修行。从此以后,他非常重视个人的戒行,同时也积极的劝人如此行持。请问老师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答:戒定慧三学,为一切修学的总纲,这本是无可置疑的。然「持戒」又分重精神与重条文的差别。以我的看法,在这个时代,若以律文为圣言量而墨守成规,反将造成心理的困扰与人事的不协调。至于戒的精神,主要为出离心、菩提心与大悲心,这已在我的《文集》中说明。
 
其次,「现行因不学无知而曾经犯的过失,并障碍他在定慧方面的修行。」以我的看法,除非犯「不可悔的重戒」,否则是不会如此严重的。除非他对持戒的看法,过于偏端,过于以「完美主义」自期,或将微细戒夸大罪过、恶报,而徒自困扰。
 
故当观于「无常无我、罪性本空」而放下心理之重担。
 
问:我感到很困扰的:我住在一个以持戒念佛为宗旨的道场(主要为这里没有任何对外的活动,并且常住的一切举措,必以寺众的道业为优先考量。)以我个人不具自修的能力,并且对戒律的内涵与精神,尚有一份求解之心,于是便住进来了。
我在生活作息、与常住众的相处上,并没有太大的困难,主要的困扰还是来自思想理念与修持方法的差异。在修持方法上,我习惯于数息,也喜欢参话头(虽然也曾自作聪明的尝试过其他方法,但最后还是会回来的!我反省主要的原因,除了打三次禅七,都是参话头的因缘外,更因如我有了疑问,可方便得到指导的,也是参话头。)
 
打这禅七后,直到回到常住才觉察到受用之处,心中平静、稳定的觉受有了增长。因这次的话头,确是我想探究明白的问题,所以比较能把话头含在心里清楚的看着,同时偶尔还能假戏真作的捻出一点疑的味道来。只是回来之后,常住的共修必需念佛,为了大家重视开口念佛,我便不好与众不同。(为了共住的和谐,我不会划清界限、大声疾呼:「我要参话头!」)故当念着佛时,我还会尝试着看住自己的话头;但头上安头,十分辛苦。至于其他时间,十分零碎。我该如何安于这种情况,而又可以持续地用自己的功呢?
 
答:参禅的要点,在于保持疑情;而非只反复地抓着「问题」。因此在佛号的当下,还要勉强去抓住「问题」,非但没有必要,且只让自己徒为辛苦与烦恼而已。你倒不如在佛号的当下,就唯把祂当「摄心」的方便,或口诵、或心念;或耳听、或心听。一方面专注佛号,一方面返照妄念。待心渐定后,或再提一下疑情;或待心更定后,让它自然涌现,则可事半而功倍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果煜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果煜法师)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禅与净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福与慧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身与心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死与活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双溪圣南寺禅修开示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6.外延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5.观念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4.观参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3.气脉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2.逆障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1.数息的 

 果煜法师:力挽狂澜 问世间情是何物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