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恼即菩提”并非不断烦恼,
修行不能好高骛远,应该先画龙后点睛
所以禅师一句话,要懂的人才起作用,不懂的人尽搞错。有的老修行人说出来的话,太简单了,大部分人都听不懂。比如听到“烦恼即菩提”,有人听了就不肯断烦恼,他说“烦恼断掉,菩提也没有了,烦恼即菩提嘛。”这句话哪是这么解说的?所以佛法不要讲得太简单了。画龙点睛的事情是有的,可龙都没有画好,你要点睛,最多点上两个墨团团,谁知这是两个眼睛?你想得好:我点上去,龙就会飞,也只能飞出两个黑团团来。所以末法时期众生好高骛远,专门贪高、贪简单,结果自己全弄错,应该是先画龙,后点睛。
外道执于止,不能了生死,
禅乐不肯舍,所以出不了三界
上面讲修止,下面讲修观,修观很重要。外道为什么不能了生死?了生死要靠觉悟、要靠智慧。佛教修四禅八定,外道也修四禅八定,可是路同果不同。区别就在外道习惯于修止,他不修观。妄想一止住,人舒服得不得了。妄念止住,人就入定了,可是外道入的是世间定,不能出三界,而我们佛教入的是出世间定,性质两样。别说外道执着、不断烦恼等等,就说止观吧,外道修止入定非但舒服,而且还出境界,他就迷掉了,以为这就是究竟。执着这个乐,不肯空掉,所以超不了三界。
外道生天,由于他
“厌下界粗苦障,羡上界静妙离”
外道修禅定,只要多做好事行善,不做坏事也能升天。外道升天是靠想的力量,他是“厌下界粗苦障”:他专门想,现在我呆在下界,这个环境又是粗又是苦,又是障碍多,所以厌离;“羡上界静妙离”,他一心想到上界去。他整天这么想,命终就升上去。可是他最多升到天道,不能出三界。
行善而不断烦恼,最多只能生天,
这是外道生天的路线
所以你们要想到彼岸,千万别搞这一套:人间苦,天上乐啊,这是外道路线。从前我在温州讲法,有个女孩子精神有点毛病,别人劝她信耶稣,这个毛病就会好。她就经常到教堂里去,可是没什么效果。后来听听佛法倒有效果了,所以一定要请我到她家里去。我到她家里坐了没多久,教友来了,见面总不能不说话,我就说:“你这个房子很宽大很舒服嘛。”信耶稣的人就说,“将来我们升到天堂,天堂的快乐比人间不知道强多少倍。”这条就是外道的路线。如果你们信佛修行也走这条路线,虽行善而不断烦恼,那你也最多到天堂,因为路线有问题。
佛讲苦是要你找出苦的根源,
要断烦恼才能熄灭苦
我是希望你们提高一点觉悟,这个觉悟是释迦佛讲法的觉悟,不是从某个凡夫那里听来的观点。释迦佛讲四谛法,“此是苦”,要你承认这个世界是苦。可是他不是光讲苦,还讲“此是集”,给你讲苦是要你找出苦的根源。苦的根源是烦恼的聚集,修行要断烦恼才能熄灭苦。
而现在讲苦的人尽讲娑婆世界苦,做人苦,却不去断烦恼,只想到极乐世界去;又讲极乐世界是多么快乐,不需要劳动,想吃什么一想就来,想穿什么衣服,一想就披上;还有七宝行树、八功德水,真是快乐无比。所以有一个老太太就说,到极乐世界去扫扫地,我也高兴。法师就批评了:“极乐世界还要你扫地吗?”这样的宣传和引导,对不懂佛法的人来说岂不也在“厌下界粗苦障,羡上界静妙离。”
定学开导(14)
傅味琴讲于崇教寺 2006.8.18
生活中按佛法去细细观察,
将来能成就妙观察智
提要:
·观苦的因,才能使你觉悟,心要缘在四谛法上,才能不颠倒,不颠倒才是
正智
·灭谛是讲烦恼断尽后的种种美妙境界,道谛是要修好通往灭谛的道路
·发了愿要修道,没有只发愿而不修行就能成就的
·生活中按佛法去细细观察,将来能成就妙观察智
·细细观察能出智慧,可别钻到名利上去,要钻到觉悟上去
观苦的因,才能使你觉悟,心要缘在
四谛法上,才能不颠倒,不颠倒才是正智
所以我们修观,要观苦的原因,修就是叫你找出原因,把苦的原因切断。你这么做,这个观就能使你开智慧,就能使你觉悟。所以根据四谛法去观才是真正的修观。这里说,观是“正智缘谛”,心要缘在四谛法上,才能不颠倒,不颠倒才是正智。
灭谛是讲烦恼断尽后的种种美妙境界,
道谛是要修好通往灭谛的道路
四谛法第三谛,“此是灭”,就是讲烦恼断尽后的种种美妙境界。
最后“此是道”,就是叫你怎么修行,去证到这种烦恼断尽的彼岸,这叫道谛。修行就是修道,修道就是修路。路铺好了,你要走上这条通往彼岸的路,这叫行。
修道离不开三十七道品,哪个法门能不修三十七道品?《佛说阿弥陀经》就是叫你修三十七道品。极乐世界是法藏比丘愿力所成,但光是发愿,你不修能成吗?极乐世界更是法藏比丘修出来的。《佛说阿弥陀经》里讲要修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七宝行树四边都是四宝所成,哪个四宝?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三个四加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功德水,拼起来就是三十七。所以法藏比丘是修四谛法的道谛成就极乐世界的。
发了愿要修道,没有只发愿而不修行就能成就的
不修行,只发愿就想成就,这不可信。不妨去试试,经书里说,“一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那么你唸一声:“南无佛”,“你成佛了?”佛法能这么理解吗?一声“南无佛”是皈依佛,皈依佛以后必定会成佛,可是中间有个过程呀。这段路要你修的,哪有不修就成佛的?还有句话,“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个佛不是指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佛,而是指觉悟,佛的解说就是觉悟。就是说你能放下屠刀,你就能觉悟,是这么解说的。
生活中按佛法去细细观察,将来能成就妙观察智
生活中我们就可以修观。观是细细地察看,细细观察就能出智慧。阿弥陀佛的圆满智慧也是从观察来的。阿弥陀佛观得好,所以成就妙观察智。今天念阿弥陀佛的居士,你们有没有在观察?因为不懂佛法,盲修瞎练,自我安慰。
只有观察才出智慧,科学家的发明也是通过观察的。他对生活的一切看得很细。医生常用一种叩击病人身体的扣诊方法检查病情,当初是因为有人看到卖酒的地方有很大的酒桶,里边到底有多少酒,爬上去看太麻烦了,卖酒的人通过敲酒桶,听声音,就知道桶里还有多少酒。医生也是敲敲病人的胸腹听声音,来判断病人有没有积液。
细细观察能出智慧,
可别钻到名利上去,要钻到觉悟上去
观,为什么能出智慧啊?就是因为细细观察的缘故。我从前言语不畅,人家听不懂我讲啥。有时两字紧连,后面一个字又被卡住,要屏气才说得出,这样就致到了言语障碍。
比如我说“中国百货公司”。说了一个“中”字就没声音了,又屏气,后面的字又紧连着冲出来了。(众笑)你们试试看,你说“棉袄”,你把它连紧唸,就变成“喵”。我通过训练,现在这些情况就没有了,全靠我自己改正啊。
我怎么改正的?就是通过观察,观察就出智慧了。你们眼睛东看西看,越看越打妄想,我眼睛看、耳朵听常在作观察。我听卖报的在叫喊,“解——放——日——报”,我得到了启发,每两个字分开唸,就是这样练练练,改掉了说话两字紧连的习惯。脑袋削尖到处钻是好事,别钻到名利上去,应该要钻到觉悟上去。这是我举举例子,启发启发你们。
定学开导(15)
傅味琴讲于崇教寺 2006.8.18
修空观可观蔚蓝色天空,
修道谛先观四念处
提要:
·修空观可观蔚蓝色天空,修月轮可观月,修道谛先观四念处
·观身不净,要观男身女身都是“粪器死猪肠”
·经书有说:“通书告死刑”,是指男女之间经常通信,而产生了感情,好
比把法身慧命判了死刑
·男女并走,要自我防护,若起男女心,就会烧死慧命
·男女之间,见到形象、听到声音莫起爱心
修空观可观蔚蓝色天空,
修月轮可观月,修道谛先观四念处
我们既然是修行人,生活中也要修止观。晚上走路一面止妄念修修止,一面看看天上的月亮,到房里观明月就观得起来。我59年在呼和浩特,几个年轻人一定要我到他们那里去。谈得时间晚了,他们要送我回去,怕我一个人走路太孤独了。我说“我走路观观明月,月亮会送我回家的。”生活里的一切全都可以利用来修观。白天走路与其打妄想,还不如观观蔚蓝色天空。释迦佛就叫我们走在路上,不要观年轻漂亮、身强力壮的,要观年老肮脏的、多病多痛、可怜的,这就是叫我们观生老病死的苦啊。
现在社会上人不一样,专门观好的。喜欢看英俊的小伙子、美貌的姑娘、高级的汽车,这些全是不正观。我们佛弟子应该怎么观?修四念处就叫你修观。名字叫四念处,就是说佛弟子的念头应该放在这四个地方,三十七道品第一个四就是修四念处。今天,原始佛教可能还在这么修行吧,可我们有谁在修啊?
观身不净,要观男身女身都是“粪器死猪肠”
第一个念处要观身不净。观跟看不一样,看有时候心不在焉,观要比看细致,还有一定的法则,要按修行法则去观。观身不净是断你的贪爱,你男女心起来了,赶快观男女感情的苦,男女之间的肮脏。经书上说人是“粪器死猪肠”,“粪器”,好比人皮包的粪桶。现在怪现象,这么脏的粪桶,有人还以露出肚皮为美。“死猪肠”,肚子里装的真像死猪的肚肠,臭得要命,粪便一直流来流去。竟有人还把肮脏的猪肠买来洗洗吃了,所谓大肠粉丝汤,岂不是吃粪便的罐罐?应该这么修不净观!
经书有说:“通书告死刑”,是指男女之间经常通信,
而产生了感情,好比把法身慧命判了死刑
“通书告死刑”,当然这是指出家人说的,比丘不准跟女的通信,比丘尼不准跟男的通信。有的居士生气:我写给法师几封信,他怎么一封也不回呀?这位法师是懂修行的,你是女的,如果他一写信,好比法身慧命被判死刑了。出家人是非常严肃的,据说客堂有权拆出家人的信检查,或者叫他自己当众宣读,看他信里写些什么话。
男女并排走,要自我防护,
若起男女心,就会烧死慧命
“偕行迎风炬”,这是警惕修行人,比丘不跟女的并排走路,比丘尼不跟男的并排走路,否则就要被烧死。你身边有女的,好比有个火炬,风一吹,就会把火吹到你身上,把你烧死。当然居士可以放宽,男女并排走也可以,但也别打妄念了。或者把年青的看成是妹妹,年纪大的看成是妈。修行人不注意防护,修到半路,男女心还会跳出来。
男女之间,见到形象、听到声音莫起爱心
“阎浮有毒树”,阎浮提就是南赡部洲,有棵毒树。“触树见树形”,你碰到这棵毒树,或者看到毒树的画像,你就要中毒。“齅香闻树声”,你闻到树的香味,听到树叶的声音,你也要中毒,有这么厉害!这棵树对女的来说就是男的,对男的来说就是女的。你手碰到,或者看到画像、照片,或者听到声音,你就会起心动念。或者你听到对方的呼吸声,也会起心动念:你起了爱心,你生死就了不脱。
定学开导(16)
傅味琴讲于崇教寺 2006.8.18
修观就是把颠倒的知见再纠正过来,
心缘真谛出生正智
提要:
·我们对居士要求较宽,但男女同学间也不准赠送礼物,以免触景生情
·修不净观能证阿罗汉果,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东西都不要留恋
·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因为一切都要变
·修观就是把颠倒的知见再纠正过来,心缘真谛出生正智
·以先止,而后观,而后得双运
·修基础的观能直达最高的成就,所以并非低级
我们对居士要求较宽,但男女同学
间也不准赠送礼物,以免触景生情
我们男同学女同学之间,不准送礼品,包括生日蛋糕、笔记本等等,这都在传递感情的信息。说“我没有”,你现在没有,你以后也会有的。你会想:上个月我送她一个本子。你送了还会忘掉吗?
修不净观能证阿罗汉果,
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东西都不要留恋
能观身不净,修行就快了。在《清净道论》里有一个故事,一个媳妇跟丈夫吵架,要气气丈夫,打扮得特别漂亮,回娘家去。走在路上,故意卖弄风情,朝这个笑笑,朝那个笑笑。来了一个长者,她也朝他笑笑。长者看到她嘴唇一翘,露出一颗雪白的牙齿,长者就从这个牙齿的缝缝里修不净观。缝缝里的牙粪肮脏得很,再往里观,口里全是痰,再往下观,浑身脏透了。从牙齿一直观下去,不净观修完,证阿罗汉果了,这么快。
观身不净,扩大来说一切美好的东西都不清净。涂在脸上的油脂、面油、雪花膏……都是尿素做的。尿素就是小便缸里刮下来的东西。塑料花多美啊,一个月以后就难看死了,哪个美能够保留?
观受是苦,观心无常,
观法无我,因为一切都要变
观受是苦,生活中的一切享受都要观苦,包括吃包括穿。
观心无常,心刹那刹那在变,没有一颗不变的心。离婚的人,哪个结婚的时候,没有说过:我的心永远不变?还是佛说真话,心要变的,别相信他。等他心变了,你就苦了。
观法无我,法无定法,应该根据情况对机说法。这就是我们修行人应该修的观。
修观就是把颠倒的知见
再纠正过来,心缘真谛出生正智
我们禅定首先要修止,在得止的基础上所作的观名为观。观的解说是“正智缘谛,不颠倒见”,修观的目的是让你纠正错误,出生正智,要以正智去观,就是以佛的智慧去修观。缘谛,谛就是真谛,真谛不颠倒,凡事不要颠倒,修观就是把颠倒的知见再纠正过来。
以先止,而后观,而后得双运
“由观慧力,引生轻安”,因为修观出生了智慧。你在观的基础上再修止,由观慧的力量,就能引生轻安,这叫妙止。这个止比前面的止更妙、更好。就是在修第一个止的时候,你也必须得到轻安才算得止。没有起轻安的作用,你的止还在路上。“轻安起已,观慧复生,乃称净慧妙观”。得到妙止了,你从轻安中再去修观,这称为妙观。这时产生的观上的智慧,“乃称净慧妙观”,你这时候观的智慧非常清净,最后就能够得到止观双运。
得到止观双运,你就得到了自在。真正讲起来,你先要得止,而后再学观。过去我听法时听到,往往修止要修三年,可是今天行不通啊。
修基础的观能直达最高的成就,所以并非低级
有人以为我们带修的第三批禅定很低级,其实这些都是你将来成就的基础。空观,将来证阿罗汉果是在空观里成就的,二十空全部修好就成佛。还有光明观,佛的身体都是光明为体的,不修光明观,你的四大怎么转变?空观、光明观修好了,合起来叫空明观,就是法身成就必修的观。你还要怎么高?数息、观息最容易止住妄念了。
定学开导(17)
傅味琴讲于崇教寺 2006.8.18
要根据佛法去思、去想、去观,
离开了佛法,就会走偏
提要:
·为什么不先修止三年,因如今众生没耐心了,不教新的,他就留不住
·今天教的有止有观,虽不叫止观双运,也可叫止观并修
·起妄想更不要形象化,观妄境就会导致“执妄为真”
·妄想起恶念,就会闯祸;男想女,女想男,想到后来也会变性
·要根据佛法去思、去想、去观,离开了佛法,就会走偏
为什么不先修止三年,因如今众生没耐心了,
不教新的,他就留不住
为什么不先修止三年?你们要求就是这样。有人来问我,“老师,你明天教不教新观啊?”我说:“刚刚教过了,你再修几天。”“我已经学会了,你明天不教,我就回家了。”我只好再教,再教他就留下来。所以末法众生难度啊,不是他听我的,要我听他的,真叫“若要好,大作小”,这是没办法中的办法。所以你们不要贪多、贪高,记住最重要的,好好地去修。
今天教的有止有观,
虽不叫止观双运,也可叫止观并修
当然今天我教你们的方法,是根据咱们法流的传承,里边有止有观。比如说你在观心的时候,不要让妄想起来,这就是修止。你妄念止到一定程度,要观呼吸了,就是在止的基础上修观。虽然不能叫止观双运,也可以叫止观并行。
起妄想更不要形象化,
观妄境就会导致“执妄为真”
还有一句要紧话:你们偶然打妄想就打喽,因为还没有入定,发现了就赶快停止。
再提醒你们一句:你们打妄想不要形象化,如果出现形象化,那更糟。比如你想某一个人,想就想吧,千万别去想他的脸、他的身子,这样子形象化想起来,好比是在观妄境,你将来会出偏的。这种人很苦的,想得逼真,好像来了,眼睛一看,什么也没有。想到后来,你睁开眼睛,也会出幻觉。气功出幻觉就是这样出的,太执着,太认真了呀,所以导致“执妄为真”。
从前有一个年轻人失恋了,可他对女朋友深深难忘。一天到晚在想,后来眼睛看着玻璃窗,玻璃窗里出现女朋友的影子。到处这么想,到处都出现她的影子,这就成了幻觉了。你们多听佛法就会懂,这些都是妄境,因为他太执着,念念不忘。实际上到处都没有,全是想出来的。所以即使你打妄想,不要太认真,飘过来就让它飘过去,不要留什么痕迹。
妄想起恶念,就会闯祸;男想女,
女想男,想到后来也会变性
从前我幻想很厉害。幻想就是虚幻不实地想,也就是妄想。由此可见,我是妄想最多的人。可是我妄想没有想到坏的方面,所以没有闯祸。
你们男的千万不要多想女的,男的想女的,你生理起变化,下世就是女的。你说女的想男的,下世是男的。不见得,(众笑)也许下世变了公鸡呢,公鸡也是男的。(众笑)真有的,有的男青年想到后来,就变了娘娘腔。
要根据佛法去思、去想、去观,
离开了佛法,就会走偏
所以思要根据佛法去思;想,要根据佛法去想;观,要根据佛法去观,离开了佛法,你会走偏的。
今天就讲到这里。今天讲完,只好暂告段落。回向吧。(回向)
定学开导(18)
傅味琴讲于浙江泰顺崇教寺 2008.7.18
戒定慧三学不能分开,分开则不能
成为圆满的法,要在戒的基础上来讲定
提要:
·戒定慧三学不能分开,分开则不能成为圆满的法,要在戒的基础上来讲定
·要从听法中得闻慧,从禅定中开发根本智
·佛弟子要坚定一个信念:我们决定成佛
·我们只能不断地纠正我们的错误,不能在佛法里来一个自我表现,进行发
明创造
·佛是圆满的,就不可能有超越圆满的佛上佛
·佛法不离世间法,可不同于世间法,如把佛法改变,那是佛法的不幸也是
众生的悲哀
·善知识引导众生回到释迦佛的路上来,这就是修菩提心的功德
戒定慧三学不能分开,分开则不能成为
圆满的法,要在戒的基础上来讲定
今天是我们崇教寺2008年暑期禅定学修开学第一天,大家远道来参加暑期禅修,要学的禅定观法、相关的佛学以及禅定理论,各位老师已经有所安排了。大家今天请我讲一点法,既然是暑期禅定,咱们就讲一讲定学。
定学就是戒定慧三学之一,戒定慧三学是不能分开的,分开来就不能成为圆满的法。咱们这个法流是圆满的法流,所以咱们讲定学一定要在戒的基础上来讲定。
要从听法中得闻慧,从禅定中开发根本智
定的作用极其重要,我们听法得到的智慧叫闻慧,那是后得智。我们能得到后得智,因为我们本来就有根本智。我们要想修行成就,要想得到圆满的智慧,那必须要从禅定中开发根本智,根本智能不能开发?就好比金矿里的黄金,去掉了覆盖的杂质,就开发出来了。
佛弟子要坚定一个信念:我们决定成佛
释迦佛在菩提树下成佛,第一句话:众生都有佛性,都能成佛。这个佛性就是指的根本智,佛性又叫觉悟。有因就必有果,我们佛弟子要建立一个坚定的信念:我们决定能成佛。
我们只能不断地纠正我们的错误,
不能在佛法里来一个自我表现,进行发明创造
成佛的道路,释迦佛早就给我们铺好了,是现成的。你可以在这条道路上学习、研究、累积你的心得和经验,可是千万不能有所创造。佛法不是某一个人创造出来的,既然是圆满的、本来就有的,那还需要你创造什么呢?在个人经验、知见上,你不断增上,不断改善,这是应该的,也就是说我们只能不断地纠正我们的错误,而不能在佛法里来一个自我表现,进行发明创造。离开了佛法就不叫佛法。我们必须承认这一点,因为我们都是佛弟子。
佛是圆满的,就不可能有超越圆满的佛上佛
世间上的学生有时会超过老师,叫“青出于蓝”,这一套在佛门里用不上,因为释迦佛是圆满的、彻底的、究竟的。而世间上的老师他不是圆满、彻底、究竟的。我们既然是佛弟子,以佛为师,就一切都照释迦佛的教导去修,将来就能成佛。难道你发明创造,还想成一个佛上佛吗?根本不可能有佛上佛。
佛法不离世间法,可不同于世间法,
如把佛法改变,那是佛法的不幸也是众生的悲哀
虽然佛法不离开世间法,可是佛法不同于世间法,因为佛法超越了世间法。世间法上几千年来没有一个人,能了脱生死。我们假如把佛法贡献给世间,世间上的一切都会非常美好、圆满。如果我们用世间上的知见来改变佛法,这是佛法的悲哀,也是众生的悲哀。我们既然是佛弟子,就应该严格地、一丝不差地按照佛陀的教导去做、去修,这是一条最重要、最关键、保障我们将来修行成就的总路线。
善知识引导众生回到释迦佛的路上来,
这就是修菩提心的功德
可是今天佛门,非但佛法很难听得到,而且邪师邪说多如牛毛。如果每个善知识都能照佛的教导指出这是邪见、错误,引导人们回到释迦佛的路线,这就是在修菩提心的功德。
定学开导(19)
傅味琴讲于浙江泰顺崇教寺 2008.7.18
有法就有希望,不要打着佛门的旗号,
进行的却是灭法的工作
提要:
·有法就有希望,不要打着佛门的旗号,进行的却是灭法的工作
·佛教的希望,个人的成就,都落实在我们自己身上
·导引非常重要,没有导引进不了门,导引错了,你将来决定失败
·学法要有步骤,如果处于混乱状态,是在给自己制造障碍
·大乘佛教如果没有解脱乘的基础,实是自称大乘,实非大乘
·由于善根,进了佛门,却仍然迷迷茫茫,这是人不好,不是法不好
有法就有希望,不要打着佛门的旗号,
进行的却是灭法的工作
我们是凡夫众生,烦恼习气多得无法形容,过去造的恶业也无法统计。普贤菩萨说过“如果众生造的恶业有形象,连虚空都容纳不下。”今天虽处末法时期,我看法一时还不会灭,有法我们就有希望。
现在打着佛门的旗号,进行的却是灭法的工作,这种情况已经非常严重。可我们也要看到希望,还有很多佛弟子非常喜欢学法,希望得到释迦佛的智慧,希望将来修行有所成就。你们这么多外地同学,千里迢迢来,还不是为了听佛法、学禅定?希望肯定是存在的,希望就在弘扬正法的地方,也在有法的僧团里,也在来求法的佛弟子身上。
佛教的希望,个人的成就,
都落实在我们自己身上
既然佛教有希望,你个人的成就也就有希望。反过来说,如果你个人的成就有希望,佛教也有希望,因为整个的佛门或者说四众弟子所形成的整个僧团,都是我们佛弟子组成的,将来的佛门的兴旺、个人的成就或者堕落都落实在我们自己身上。
导引非常重要,没有导引进不了门,导引错了,你将来决定失败
今天跟大家讲的定学,实际上是一个导引。以前我在各个大城市办的禅定班,名称就叫“禅定与心理导引”。实际上善知识或者老师,他教给学生的东西,或者说他帮助学生往前进都是一种导引。导引非常重要,没有导引你进不了门,导引错了,你将来就决定失败。
学法要有步骤,如果处于混乱状态,
是在给自己制造障碍
这个《定学开导》是我十多年前编的,我看看这份材料还可以用,当然还没有编完,仅仅是个开头。你们听了我讲的定学开导,将来就可以听《定道资粮》,它是导引你进入《定道资粮》,所以我把它称为开导。《定道资粮》学好了,我们要学舍利弗的《禅定品》。这是有系统有步骤的学法,这样的学法就是有科学态度。我是主张这么学法的,学校里学文化也是有步骤有系统地学。如果处于混乱状态就是在给自己制造障碍。
大乘佛教如果没有解脱乘的基础,
实是自称大乘,实非大乘
我进佛门五十多年,最开始听经是在上海佛教青年会,那个时候对各宗各派都有弘扬。请法师或者请老居士来讲,一般都是你喜欢讲什么就讲什么。如果你喜欢讲六年级课你就讲六年级课,你喜欢讲五年级课就讲五年级课。假如你想从一年级的课讲起,可能来请你的人很少吧!这样就会把修行架空了。我们是大乘佛教,没有解脱乘的基础,实是自称大乘实非大乘,能海上师曾经说过:没有解脱乘基础的大乘是轻毛菩萨。
由于善根,进了佛门,却仍然迷迷茫茫,
这是人不好,不是法不好
拿我来说,今年已七十九岁了,可以说没有什么成就,主要要由我自己负责。我进了佛门以后,是不是全心全意在学法修行呢?没有吧!我当年很喜欢做心理治疗工作,为的是解除病态心理的人精神上的痛苦;还喜欢看书,各种各样书我都看。这样也够忙的了,当然我不喜欢也不可能再花时间去唱歌、跳舞、打牌、旅游。我特别喜欢进上海的旧书店,一进去就是两个小时。
没进佛门之前迷迷茫茫、昏昏沉沉,也不知道做人是怎么做、生活是怎么过,也算是过去世的善根、福报,能够遇到能海上师的法流,那当然是极其殊胜的因缘,可是也没有全心全意地把生命的时光,完全去追求宇宙人生的真理,也是浪费了很多时光,所以我今天没有什么成就,应该由我个人负责。不是法不好,是人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