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礼旭:信是守信与信义


   日期:2012/3/13 20:1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蔡礼旭老师

 
    现在借钱的是什么?是老大,借人家钱的是小弟;借钱的人都高高在上,然后借人家钱的还要去求他还。你看这个社会有没有颠倒?而且还借了,其实自己已经有了还不还。这都恶劣到极处,都没有想到人家当初这么够意思借你钱。按照我们古代这些人的厚道,只要自己有钱,马上一定去还。而且古代这种信用跟现代一不一样?不一样。古代的信是人格,要不要立字条?所以中国的诚信就代表一个人的人格,不需要立字据的。其实差不多在五、六十年前,中国人的社会还是有这样的品德。比方说,我外公以前是开米店的,所以很多人家里目前还没有钱,都会把米先给他。过年过节大部分的人都会拿来还,但是少部分的人没来还,因为没钱,所以我外公也不会去要。因为人跟人都很有信任,都知道对方一有钱一定会拿来还,现在一定是有难处,我们再去跟人家要,那就太不够道义。所以你看以前的人他对人是信任。

  那西方的信是什么?白纸黑字,西方的一个角度就是他要先怀疑你是不是好人?是不是讲信用的人?你要证明给他看你是不是有信用。这是东西方对“信”是不同的态度。但是我们现在在处理“信”这个问题,是东方还是西方?现在也都比较偏西方。因为要像东方,可能没几个人敢做,心里会担心,怕现在的人言而无信。所以我们到底是进步还是退步,我们要冷静思考。

  所以该你还人家你不还,看起来好像占了一点小便宜,其实已经把你的整个社会信用一点一滴透支掉。在深圳有一个商人他就去跟农民谈生意,谈好说这一块地卖给他。结果卖给他之后,只付了一半的钱就不再给他。这个农夫很生气,那是他唯一的一块地,还欠了他六千块人民币不还。所以人都觉得他占人便宜好像自己有好处。结果过没有几天,这个农夫带着炸弹到他们家跟他同归于尽。报纸写一条命多少钱?六千块。所以信用特别重要。我们一来要维持好自己的信用,二来要念念想着是别人借我们东西是给我们帮忙,我们要不忘这个道义、这个恩德,自然我们就很有警觉性,言而有信。所以孔老夫子在《论语》的教诲当中,也屡屡提到“信”的重要,我们下一个单元就讲到“信”。在《论语》里讲到“人无信不立”,人无信就无法在社会、在人群当中立足。因为社会是一个团体生活,假如大家都不信任你,就会离你而去,你就很难发展。孔夫子也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假如一个人不信,我真不知道还他能做出什么事来?所以信用对一个人相当重要。

  我们来看“信”这个字,它是会意字,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言语。所以意思就是人的言语一定要守信,要言而有信。我们看看古代人对言语的态度都是一诺千金,一言九鼎。这个“信”,除了守信的意义之外,它另外还有一个含义,就是信义。信跟义是结合在一起的,而信义它虽然没有讲,但是都放在人的心中。比方说,虽然我们没有告诉爸爸,我要孝顺你,但是在我们的心中,已经把这个“义”时时守住。所以这个信还有另外一个延伸意就是指道义、情义、恩义,也就是用现在话讲叫义务,做人的本分,做人的义务。所以从这样去理解信,你就可以把它的意思解得更广。我们知道圣人的学问不外乎把人与人的关系处好,这是最根本,就是先学会做人。所以做人如何守信?做人不外乎五个关系,伦常大道。哪五伦?这要考试的,你们要回过神来开始作答。“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你看这五个关系,有没有皇帝看到臣子说你要效忠我。有没有讲?不用讲,因为那是一个人的义务本分,做人的一个态度,不需要讲就会守这个承诺。
   
 
恭摘自2005年幸福人生讲座-细讲《弟子规》蔡礼旭主讲(第二十七集)    52-116-27    
感恩老师!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蔡礼旭       )(五明学佛网:蔡礼旭       )  

 李向平教授:信仰共同体与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仁焕法师:“南无阿弥陀佛”是生命改良进化的信号 

 李向平教授:信仰如无法律 精神必定走私 

 李向平教授:生活即是信仰 

 李向平教授:宗教信仰不等于科学——从佛法与科学的关系谈起 

 李向平教授:别让佛教沦为私人化的功德信仰 

 李向平教授:生态佛学论——佛教信仰的环保理念 

 李向平教授:中国当代佛教的社会建设功能——佛教信仰及其认 

 仁焕法师:佛教不是迷信 

 李向平教授:禅宗信仰及其实践模式——以民间禅宗为对象 

 李向平教授:信仰转形:从大师型到仪式化——永明延寿的禅净 

 仁焕法师:信佛念佛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