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佛教并非不关心现实问题


   日期:2017/4/20 20:2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有人说"世界宗教在信仰方面的共同特点是它们把世俗生活作为虚幻的和暂时的生活,而把天国的生活作为永恒的生活,不对一切世俗的现实生活做出任何实际的解决",还说"宗教否定人对客观世界的创造能力"等。这离佛教的教义和实际情况相差太远了!

  首先,佛教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道德和智慧素质低下,因而身心苦恼不能自拔的人们,以及这样的人群组成的苦难深重的病态社会的问题。这从佛教教义的宗旨"四谛"上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四谛"是苦、集、灭、道。

  "苦谛"指的是人的身心遭受的苦恼; "集谛"指的是苦难根源的总合,苦难的原因;"灭谛"指的是离苦得乐状态,"灭"指苦及苦根如火熄灭; "道谛"指的是使人身心解脱苦难的方法。在佛经中把受苦的众生比作"病人",说"苦"是病态,"集"是病源,"道"是医治方法,"灭"是恢复健康状态。

  佛教认为:世人有各种各样的苦,但总的根源只有一条,即品德和智慧素质低下,作茧自缚,不能清醒自觉。这样的人群组成的人间社会也将是一个病态社会。解决这样的人生和社会问题,要从提高人的品德和智慧入手。治愚、治贪、治自私,提高人的理智和自觉的道德,实现如寂天在《入菩萨行论》中所说"地狱变成天堂,人们互相残杀的刀枪,变成朋友相赠的鲜花。"

  要达到这样的目的,不是靠神佛的加持,而是要靠教化,即实施道德智慧教育。佛陀就说过:"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我的悟心也无法直接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脱。"这种针对社会和人生的问题进行教育、培养和提高人们道德素质和智慧的宗教,怎能说"不对现实生活作任何实际解决"呢?

  其次,佛教的追求目标不是死后进入天堂。佛教所说的与"地狱"相对的"天堂",并不是无苦的理想世界,是指轻苦性的欲界天或色界天。生在这样的天界,仍然有烦恼,仍然是造业的结果。业尽下堕,无一例外。这样的天界仍在"五毒"困扰的"三界"之中——这是佛教不同于其他宗教的一大特点。

  如果天堂是指西方极乐世界,那也和其他宗教的天堂有不同之处。所谓"净土"指的是"五毒"暂时清净之义。"暂时"表示并未根除,因为往生净土并不等于解脱,只是修佛路上的中间站,是去“留学”,而不是去享福。

  至于所谓"他们把世俗生活作为虚幻的和暂时的生活,而把天国的生活作为永恒的生活"的说法,不符合佛教的教理。佛教所说的"虚幻"是指"无独立自性和非永恒性"的现象世界,并非把一切视为海市蜃楼,虚无缥缈。

  《入中论》中明确指出:世事分真实和假相两种,人在精神心理正常的情况下感知之物是真,如雪是白的;精神错乱或产生错觉的条件下感知之物是假,如胆溢症患者见雪为黄色之类。

  佛教讲"世事如幻",其目的是为了世人头脑清醒,不要执著于财色名位,使自己不能自拔,甚至贪婪,失去理智,丧失人性。如果不是那样,把一切视为"虚幻不实"之物,那就把自己的存在和善恶因果的真实性都否定了,还有什么信仰可言?佛教是非常理智的宗教,决不会自相矛盾到如此可笑的地步。

  再次,所谓"宗教否定人对客观世界的创造能力"的说法,对佛教而言更是不符合实际。佛教是人本主义的宗教,把人的作用始终放在第一位,认为"佛是净化觉悟了的人,人是污染未净、未觉悟的佛"(《佛心论》)。佛家的一切行为都"立足当世,着眼未来"。不立足当世,就是脱离个人和现世的实际;若不着眼未来,就是缺乏理想。

  佛教不承认"上帝创世",主张"业创世",就是充分肯定人的作用,因为"业"指的就是人们的思想行为。善恶行为的报应,有来世报应,也有现世报应。"大善大恶,现验现报",说的就是人们的思想行为引起的后果。知因果规律,避免恶果,争取善果,就是佛教教育的一个目的。

  人有选择和创造自己生活道路的能力和充分发挥自己知识能力的条件,所以佛经中说"人身难得" 、"人身是宝"。密法中还说:欲界天人生活条件优越而耽溺声色,色界天人沉醉于禅之快乐,所以修德修慧的条件远不如人,身具六因的人身才有成佛的最优越的条件。

  佛教本来就是以人为本、育人成佛之道,佛教产生于人间,服务人间,立足于世俗的现实生活。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佛教       智慧)(五明学佛网:佛教       智慧)  

 仁焕法师:实践人间佛教 

 李向平教授:别让佛教沦为私人化的功德信仰 

 李向平教授:生态佛学论——佛教信仰的环保理念 

 李向平教授:中国当代佛教的社会建设功能——佛教信仰及其认 

 李向平教授:人间佛教实践与中国公民社会 

 李向平教授:佛教社会”如何可能?——中国佛教公共形象的社 

 仁焕法师:佛教不是迷信 

 李向平教授:中国当代佛教经济的“社会性”刍议 

 沈海燕教授:“人间佛教”的实践者——论真禅法师的思想及其 

 陈兵教授:中国佛教的圆融精神及其当代意义 

 严耀中教授:综说中国佛教断肉食蔬之意义 

 严耀中教授:佛教的现实关怀与僧侣使命